《異形2》影評:經典電影中續集評價還能超越首集之作

Movie, Aliens(美國, 1986年) / 異形2(台灣), 電影海報, 美國

Aliens(美國, 1986年) / 異形2(台灣)

《異形》系列電影有趣的一點,前三集分別由三位知名大導演執導,回頭看這幾部電影,能重新回顧或認識這幾位導演早期的作品。

第一集的導演是拍過《銀翼殺手》、《神鬼戰士》、《絕地救援》的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

第二集的導演是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他曾拍出過影史票房最高紀錄的《鐵達尼號》,後來又由自己執導的作品《阿凡達》來打破。

第三集的導演也是大名鼎鼎的導演,曾拍過《火線追緝令》和《鬥陣俱樂部》、《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社群網戰》,以及《控制》等電影的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

不過第三集評價不高,就連導演都不太想承認自己拍過這部(聽說是高層干預太多),但至少前兩集還蠻值得回頭追來看的。

人們很容易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總是會拿改編或續集作品來跟原著比較,因此續集的評價往往很糟糕。《異形2》大概是少數被公認為優秀到能超越首集的續集作品,尤其異形首集本身還是高口碑的影史經典。

小豪在寫電影心得前不會先去看別人的評價,意思是我是在還不知道這部電影為什麼經典的狀況下,來描述個人的感受,而且是以電影上映31年後的角度來看。

《異形2》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地方在於它的劇本寫得真好,簡單說是承先啟後,與首集的連結性高,卻又成功開創出更大的格局。角色塑造上多了更多人性的描寫,亦引起觀眾的投入。劇情結構扎實,鋪陳用心。是部多年後仍推薦沒看過的觀眾們可以去找來看的作品。

 

需要看過前作嗎?

與首集關聯性頗高,建議看過首集再看。

 

觀影情報

.上映日期:1986/10/18

.片長:137分鐘(院線)、154分鐘(1992年特別版)

.級別:R-15(美國)

.電影資訊:@IMDb(8.4/519,889)、@爛番茄(98%/‎63)、@臉書

.片尾彩蛋:無,工作人員名單約2分54秒。

.裸露激凸:美籍美女(露點,僅海報)

.主要獎項:奧斯卡入圍(7)、奧斯卡得獎(2) @1987年奧斯卡

.電影預告:官方 YouTube 沒有放

相關文章:影評 | 演員 | 宣傳

 

附註1:為了版面閱讀順暢,頻繁提到電影處不提及原片名,上述提到的電影如下:《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神鬼戰士》(Gladiator, 2000)、《絕地救援》(The Martian, 2015)、《鐵達尼號》(Titanic, 1997)、《阿凡達》(2009, Avatar)、《火線追緝令》(Seven, 1995)、《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1999)、《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2008)、《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2010)、《控制》(Gone Girl, 2014)

附註2:這海報讓我想起《羅根》(Logan, 2017)的海報,不知道羅根是否是從這部電影海報去發想的。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外星生命、星球殖民、海軍陸戰隊(USCMC/殖民地海軍陸戰隊)、軍事武器;太空船艦、休眠艙、貓、抽菸、刀戳手指縫、搬運機器人(字幕翻起重機器人)、人型機器人(字幕翻生化人)、實驗鼠、爆炸、酒吧、監視器

Advertisements

 

影評

劇本

承先啟後

《異形2》很成功的把《異形》中的各種設定,規劃成更完整的設定,或是沿用但佐以巧思來呈現,或是添加新的創意。印象較深刻的有:

1, 首集有出現的人型機器人(Android),在這集的登場方式是藉由一場刀戳手指縫遊戲,主教事後發現自己不小心戳到皮膚而流血時,居然是流出白色的液體,這才讓蕾普莉對方是機器人而大感震驚。

回頭去想那場刀戳手指縫遊戲,才發覺他之所以動作能這麼快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是機器人,鋪陳比較用心的劇本,會在觀眾回憶或重看時發現更多細節。(這部電影我只看一遍,文章中提到的都是用回憶發現的。)

2, 用蕾普莉的惡夢,重現異形從人類宿主胸腔破體而出的畫面。

3, 用實驗室觀察罐內伸出類似產卵管的異形,用來解釋首集異形撲到人類臉上後做了什麼動作:第一階鱟蛇狀異形在撲向宿主後,會伸出輸卵管產下小異形到宿主體內。這似乎被定義成一個反射動作,異形在蛋中(或以成長成這型態時),會在宿主出現時做出這樣的動作。

4, 把異形發展成類似蟻后/蜂后那樣的概念,由異形后負責產卵,異形工兵負責找卵破殼後所需要的宿主。

5, 第一集的架構比較像是密室獵殺,人類沒有對抗的能力,只能透過把異形丟到外太空的方式來求存活機會。這集的格局則擴大成人類派出一小軍隊攜帶各種軍事武器,與上百隻異形軍團對抗,相同的題材卻玩出全然不同的電影風格。

6, 生命探測器這集被改的比較合理,是類似雷達的概念,比首集那個探測空氣流動但實際並非如此運作的儀器細心不少。

 

人性的描寫

1, 蕾普莉自責沒陪伴女兒成長,在休眠艙睡了57年醒來後女兒已過世,亦沒完成會回去看女兒的約定。[附註3] 或許是做為一種彌補心態,蕾普莉把她對女兒的愛轉到妞特身上,也完成她對妞特那絕不遺棄的承諾。

附註3:《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的某個設定概念可能源自於這。

2, 蕾普莉在首集因為遇到被公司下了「首要任務是帶回外星生命,即使團員全滅也沒關係」指令,完全不把人命當一回事的機器人,對機器人抱有極高程度的仇視感。

這集則告訴觀眾「沒有”哪個標籤”是絕對的好或壞」,不是所有的機器人(可以替換成男人、女人、黑人、白人,或任何一種標籤)都是壞人,要視個體而定。另外機器人在那個時代往往是以反派的角色呈現,電影採用這樣的設定是蠻挑戰的。

3, 個性鮮明的反派角色,唯利是圖,為了讓異形能帶回地球通過檢定甚至不惜犧牲兩個活人的巴特,真的讓人恨到牙癢癢呀,而且在現實生活中還真的有不少這種價值觀的人。

4, 蕾普莉與希克斯之間加入了些曖昧的愛情氛圍,在整個相當陽剛、充滿衝突對決的故事中,有了些柔化。

5, 蕾普莉用燒卵來威脅異形后,要她令異形工兵退下,展現外星生命的母愛。

6, 人型機器人又叫仿生人,追求的終極目標當然是盡可能的像人類,主教會怕被異形攻擊就是人類才會有的恐懼情緒(求生意念)。

 

角色設定

雖然這集登場的角色很多,有些比較像是要用來被異形獵殺犧牲的,但有不少角色還蠻令人印象深刻的。

1, 小女孩超可愛,舉手敬禮那幕很討喜。描寫出這個小女孩擁有童真(總是抱著芭比娃娃玩偶),有時又擁有小大人般的行為(跟蕾普莉說娃娃不會做惡夢是因為它是玩偶。)

2, 早期電影女性英雄角色並不多(到現在也是,但是多很多了),女性大多是柔弱、需要被保護、受害者的形象。異形大概是經典女性英雄角色了,除了系列作是以蕾普莉為主角外,這集營救小女孩持雙槍的勇猛形象更是多次讓我想到藍波(Rambo)

除了蕾普莉外,娃斯佳幾乎可以說是小隊的首席衝鋒手,拉單槓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打破那種只有男生才能當英雄的刻板印象。

負責開飛機的弗洛戲份不多但也是擔任相當重要的職務,展現出不同以往複雜機械都是由男性操作的情況,不單單只是隨便丟一個女性角色到電影中。[附註4]

Advertisements

查資料時才注意到電影中還有第四位女性角色辛希亞。

附註4:像《ID4星際重生》(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 2016)中的女駕駛。

3, 高曼中尉這角色則是展現出軍隊中很多管理階層都沒有實戰經驗,指揮時不受尊重且容易問題百出,反而是實幹過的士官長之類的職位比較能控制整個小隊。(台灣也是一樣狀況)

 

鋪陳用心

這大概是最讓我感到驚艷的一點,做為一部娛樂性十足的科幻電影,在劇本上的寫作還是很用心。

1, 高曼初次探訪蕾普莉那段,有談到她在碼頭工作。後來在分派任務時,蕾普莉主動要求幫忙工作,並流暢駕駛搬運機器人,看到這段我還以為只是對性別刻版印象的描寫。最後與異形后的決戰當她駕駛搬運機器人登場時,那幕真的是酷斃了,很有那些機器人對戰怪獸的爽快感。

很多電影都有鋪陳與伏筆,但是在鋪陳時不因為太突兀而被觀眾發現,又能在鋪陳時不單純只是鋪陳,而是有其他發揮,這就很厲害了。

2, 蕾普莉把裝有追蹤器的手錶交給小女孩這個鋪陳就比較明顯,但中間經過不少轉折劇情,比起很多劇情走到哪才想到哪的劇本來說還是好很多。

3, 蕾普莉救小女孩之前有沿路留下標記,不是說這是多厲害的鋪陳,而是編劇在考慮劇情時,會因應地形,用合理的行為模式去思考。換句話說,即使電影沒有安排留下記號這件事,而是直接讓腳色逃脫,在那種氣氛之下,觀眾可能也不會有空去質疑角色是否會迷路,但用心的編劇會盡可能的模擬出最接近真時的劇情。

 

劇情走向出乎意料

雖然我看的電影還不夠多,但有寫心得的院線電影也超過七百部了,在看這部時仍然不會因為抓到劇情走向而讓感受打了折扣。

很巧妙的利用了各種電影效果呈現的技巧,像是首次偵測到生物時,我以為異形是在上方(結果是老鼠)。第二次偵測到生物,也蠻意外的是個小女孩而非異形。第三次偵測到大量異形包圍,才是用天花板的招式,但導演就完成了三段讓觀眾屏氣斂息的巧段,它不是一個用老哏,或是過於頻繁的被模仿因而能輕易猜到劇情走向的電影。[附註5]

附註5:題外話,在走道擺設機關槍自動掃射那段,由於沒有畫面,我還以為異形擁有高智慧,利用佯攻手段消耗人類的子彈,但看完後才發現是我想太多了,異形真的就這樣一直撲上前送死。XD

 

電影表現

兩個導演風格的差異

僅就個人有看過的電影來說,雷利·史考特的異形首集會讓我覺得,導演想要拍讓觀眾覺得很厲害的東西(畫面),觀眾也會明顯感受到這種企圖心。但是詹姆斯·卡麥隆的異形續集卻是導演用很厲害的手法拍東西,但不會讓觀眾查覺到這企圖,觀眾只會覺得電影很真實,不會查覺導演在背後下了多少苦心。

舉個例子來說,首集機器人頭部跟軀幹分開來的畫面,以當時的電影科技呈現這樣的畫面很酷炫,但會讓我覺得是要刻意展現酷炫感的。續集則是安排機器人被異形刺穿身體只剩上半身在地上,觀眾在觀賞當下會相信這些劇情是真的,但不會去考慮這個畫面是怎麼拍攝的。同樣的詹姆斯·卡麥隆的《鐵達尼號》觀眾也不會去發覺電影背後的拍攝有多麼困難,但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是很能讓觀眾融入該部電影。

也會覺得這集比較貼近時下電影的表現方式,像上集利用背景心跳聲來牽引觀眾的緊張情緒,這集則是用偵測儀器電波發聲頻率變緊湊來達成相同的效果,個人比較喜歡後者這種較貼近真實的表現方式。但沒有要分誰的功力高低,這是兩種追求不同目標(一個是效果,一個是真實)的表現手法。

 

電影中的武器

.M41A電波機關槍(字幕)(M41A Pulse rifle)

.M56智能槍(M56 Smart gun)

.M240火焰放射器(M240 Flame Thrower)

.Stakeout散彈槍(Ithaca 37 “Stakeout”)

.H&K大型9mm口徑半自動手槍(Heckler & Koch VP70)

.S&W M39九釐米口徑半自動手槍(Smith & Wesson Model 39)

Advertisements

.行動追蹤器(字幕)(Prop Replica Motion Tracker)

.裝甲運兵車(Armored Personnel Carrier)

.蘇拉克號(Sulaco)

.武裝運輸機(Dropship)

.起重機器人(字幕)(Power Loader)

.M40手榴彈(M40 Grenades)

.獨立瞄準粒子槍系統(字幕)

.超音波電子槍(字幕)

.電波槍(字幕)

.10公分口徑高爆彈輕武器(字幕)

.CN20散彈砲(字幕)

.神經瓦斯槍(字幕)

.電波散彈槍(字幕)

 

附註a:單純標示字幕的為口頭上提到,不確定畫面中有沒有出現。

 

異形系列電影(Alien Series)

異形(Alien)1979年05月25日
異形2(Aliens)1986年07月18日
異形3(Alien³)1992年05月22日
異形4:浴火重生(Alien Resurrection)1997年11月26日
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2012年06月08日
異形:聖約(Alien: Covenant)2017年05月19日
跨界作品
異形戰場(Alien vs. Predator)2004年08月13日
異形戰場2:適者生存(Aliens vs. Predator: Requiem)2007年12月25日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