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影評:補習班名師的戰爭課

Movie, Dunkirk(美國, 2017年) / 敦克爾克大行動(台灣) / 敦刻尔克(中國) / 鄧寇克大行動(香港), 電影海報, 台灣

Dunkirk(美國, 2017年) / 敦克爾克大行動(台灣) / 敦刻尔克(中國) / 鄧寇克大行動(香港)

這部電影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是當代最受歡迎的導演之一,除了受到觀眾喜愛外,在電影製作層面的表現也頗受專業肯定。諾蘭的作品常帶有幾個特色,很喜歡以「時間」為題材,喜歡講述「人性」。

先說時間這點,像《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中就拿睡眠時在夢境中對時間的感受會比醒著時還要長,也利用潛意識來把時間分成好幾層。《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則是探討能影響時間的要素:重力,以及把時間當成點線面外的第四個維度來寫劇本。 《敦克爾克大行動》則拿「敘事的方法」來玩「時間」哏。

人性的部分,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則是《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這部依然也有許多藉由戰爭探討人性的地方。

僅以我看過諾蘭的電影(其實就只有上面提到這三部)來做個介紹,會覺得諾蘭跟其他導演不一樣的地方,就有點像補習班名師與學校老師的差異,會用不一樣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面對學校老師要他們死背的學問,此外也會講一些在學校課堂上聽不到的知識。

很少看到有哪些電影會以科學這種很生硬的知識來當娛樂電影的題材,但《全面啟動》跟《星際效應》不只這樣做了,也獲得很高的評價,諾蘭的確有他特殊,會被當成標竿之處。

還有一點很像,就像補習班名師一樣,諾蘭也很受到青少年們近乎狂熱般的崇拜,這個年紀的朋友,當他們喜歡一樣東西時,是會把該對象奉為神、真理一般。

補習班名師通常不會是學識最淵博的那個,一般人若是直接聽那些諾貝爾得主、專家或教授講課,應該根本聽不懂對方在講什麼,而補習班則是以大眾能聽得懂的方式,來讓大家學習。每個角色都有他的貢獻之處,沒有優劣之分,當然若要反過來認為補習班才是最厲害的,那就有點以管窺天了。

介紹完諾蘭再來談一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並不全然適合大眾,首先是它的敘事方式讓理解劇情變得很複雜,「搞懂這部電影在玩什麼」是觀賞的主要樂趣(沒有之一),比較適合喜歡思考、記憶力強的學生族群。其二是劇中除了少數幾名軍官與平民外,多數角色都是軍人,辨識度沒有很高,很會認臉(或熟悉演員)的觀眾比較容易搞懂完整的故事情節。不過即使沒辦法拼湊出完整的情節,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就是了。

另外這部跟正統的戰爭片不太一樣,它比較像「示意」的展現戰爭的片段,空戰的部分可能就6、7艘飛機,海戰只有3、4艘船艦,陸地戰只有兩個巷弄小堡壘,別抱持著看戰爭片的期待會比較不會失落。

 

挑選戲院建議

諾蘭的電影絕對是值得看大銀幕的,至於 IMAX 還是會覺得能挑到好位置才看,不然真的是花錢受罪。

電影的配樂很多,多到不用有那個情緒引領的地方也照樣來個緊張配樂,在音響設備的挑選上不要挑太差的。

如果有類似震動椅廳(不是4DX喔)的,這部效果很頻繁,值得挑選。

相關文章:影評 | 演員 | 宣傳

 

觀影情報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敦克爾克戰役/敦克爾克大撤退;發電機計劃、德軍、法軍、英軍、空戰、海戰、陸戰、撤退行動

電影背景:敦克爾克@法國(1940年5月底到6月初)、英吉利海峽

 

影評

電影的時間軸

Movie, Dunkirk(英國.法國.美國.荷蘭) / 敦克爾克大行動(台) / 敦刻尔克(中) / 鄧寇克大行動(港), 電影劇照

觀賞這部電影的最大樂趣,就是電影看到一半時,突然搞懂電影在玩什麼,那種恍然大悟的樂趣。

如果事先已經知道電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表現,或是看完電影還沒發現電影在玩這個,可能就少了這樣的樂趣。

電影分成三線:

A, 空中,以「同袍」Farrier 跟 Collins 為中心。

B, 大海,以「父子」Mr. Dawson 與 Peter 為中心。

C, 防波堤,以「患難之交」Tommy 和 Gibson 為中心。

電影不斷在 A、B、C 三個視角中交錯,到這邊都還是電影常見的表現手法,這部比較特別的地方就在於三條線的時間軸長度是不一樣的,

A是1小時內發生的事被切成20段(非實際數字)、B是1天被切成20段、C是1星期被切成20段,

Advertisements

電影以 A(1)、B(1)、C(1)、A(2)、B(2)、C(2)、A(3)、B(3)、C(3)、A(4)、B(4)、C(4)、A(5)、B(5)、C(5)…. 這樣的順序在呈現,

以至於當你看到A(5)的劇情時,卻得等上好一段時間才會在B(10)、C(17)同個時間點連貫起來,需要花心思拼湊完整的故事順序,這部電影只看一次很難能完整說出故事順序,

但能不能拼湊出完整故事情節其實也還好,頂多是搞不懂到底有幾艘船被炸、哪個時間點又是該準確發生在什麼時候。

 

故事劇情

看完電影後沒空馬上寫心得,隔了幾天只記得部分劇情,挑我覺得可能會誤會或遺漏的重點來講。

C

Tommy 要上廁所時撿到德國空軍空頭的傳單,說他們已經被包圍了,不久德軍展開巷弄攻擊,同隊只剩他一個人逃脫,還差點被自家軍隊攻擊打死,趕快表明自己是英軍,順利撤退到海灘。

Tommy 到海灘要上廁所,看到一旁有士兵正在埋葬另一位士兵,這個士兵其實是法軍(英法是聯盟的,但要撤退時又分你我),他偷了一個名叫 Gibson 士兵的軍籍牌,然後埋葬對方。Gibson 給了 Tommy 水喝,展開了這場患難之交。

當時撤退時是很有紀律的(這場戰役最被讚賞的一點),什麼單位要搭什麼船都是有安排的,不管什麼軍階都要乖乖排隊,於是他倆想出裝成醫護兵的策略想混上船,但成功混上船後還是被趕下來,趁著沒被注意時躲到木橋下,大概是想混水摸魚找機會溜上船。他們倆個只有一個念頭「我要回家」,可能手法上有點偷雞摸狗,但這是人之常情。

沒想到一場空襲把碼頭木橋跟船炸壞,他們還因此協助拉了好幾位同袍上橋,這時他們趕緊跳入海中把自己浸濕,想裝成「這艘船的士兵」,大概是知道這些人擁有優先的登船機會,的確也順利讓他們混入之後來接駁的船中。

一直讓自己保持在逃生備戰狀態的 Gibson 不是先到船艙內吃東西喝茶,而是先去找隨時能跳船的地點,還真的讓他料到了,船開到一半被炸了,在船艙內的士兵都差點被淹死,還好 Gibson 跑去打開艙門,救了 Tommy。

大家搭乘小船要划回海灘,小船拒絕搭載落水的倆人,但船上一名士兵偷偷丟下繩子讓他們抓著,就這樣被拖回海灘。

倆人後來又發現海灘上有艘擱淺的船,是荷蘭人(荷蘭也是這部電影的製片國家之一,但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商船,躲在裡頭等待漲潮。原本是再三個小時就會漲潮,但後來堤防軍官有提到要六個小時後才會漲潮。

敦克爾克的位置已經相當靠近比利時,這艘船的位置又靠近東側,這裡有段電影沒講出來的史實事件是比利時國王投降,所以德軍的包圍網又更靠近了,有士兵拿船當靶在打,眾人不知道還以為被發現了而遭受攻擊。還有一小段似乎沒演出來,就是漲潮後船有漂浮出海。因為船隻被打出好幾個洞,眾人認為要減輕重量,於是要抽籤決定讓某個人離開船,這時一直都沒有說話的 Gibson 被懷疑是間諜,差點被殺死,後來開口大家才發現他是法國士兵。

之後眾人棄船,剛好民間徵調的船隻已經來到(與B接上),救了他們。回到英國港岸後,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撤退回來的,一定會被民眾唾棄,但其實他們還是被當成英雄的。

 

B

英國政府正在徵調民間船隻,相當富有愛國心的 Mr. Dawson 決定除了提供船隻外,還額外提供船長(就是他自己),兒子 Peter 也同行,此外一直不受到父母認同的 George 也決定跟著出海。岸上的軍官不知道他們的想法,所以一臉困惑。

他們出海時遇到一位蹲在飛機殘骸上的士兵(我不確定他是不是飛行員),這位士兵嚇到無法說法,從 Peter 的視角認為他是懦夫,但爸爸說他只是患了「戰後創傷症候群」。

士兵看到船隻要開往戰場(敦克爾克)情緒相當激動,Dawson 口頭答應船要掉頭,要 Peter 帶他去船艙休息,但 Peter 怕他出來鬧事而把艙門上鎖,這更加引起士兵的不安,從通風口逃脫,到駕駛艙威脅 Dawson 掉頭,衝突中推倒 George,讓他頭部嚴重撞傷。

後來他們又遇到迫降於海上的飛機駕駛員(用槳敲破窗)Collins(與A接上)。之後英軍一艘掃雷艦被德國空軍轟炸,嚴重漏油,他們救了許多士兵(與C接上)。

 

A

先說這部分我比較不肯定。一開始 Farrier、Collins,還有一位好像沒提到名字的,英國三艘戰鬥機出動。

英軍先是被打下一艘戰鬥機,看電影時我還以為是不是戰後創傷症候群那位,但不肯定。

後來用誘敵戰術,Collins 去誘敵(被敵軍追),Farrier 從後方擊落一艘德軍戰鬥機。

Farrier 那艘也有中彈,油表壞了,所以他得靠 Collins 的油表來判斷自己剩下多少燃料,這時 Collins 被擊中,本來想彈射(降落傘),但發現海面平靜可以迫降,於是迫降(接上B)。

Farrier 去追那艘開往敦克爾克的敵機,敵機在海灘投彈成功炸到英軍船鑑(接上A),最後總算順利擊落敵機,但也沒油了(先嚇觀眾一次),他還是成功迫降沙灘,卻是落在敵軍控制的範圍內。

附註:他剛走出駕駛艙時,我還在想,通常這時候他應該放火燒了飛機吧,以免情報被敵軍掌握,但是戰鬥機已經沒油了,要怎樣才會燃燒起來?果然下一幕就是戰鬥機燃燒著,但怎麼燒的我還是不知道。最後還要讓觀眾揪心一下,讓他被德軍俘虜。

 

人性探討/戰爭呈現

1, 戰場上,想上個廁所都很難,因為你不知道何時敵軍會從旁邊殺出。Tommy 褲腰帶都解開兩次了,還沒能成功上廁所。

 

2, 接駁英軍回英國的船隻,一個受傷士兵擔架的位置,可以站七個人。

Advertisements

諾蘭的電影很喜歡以這種哲學思辯為題材,像《黑暗騎士》中,一船罪犯的性命跟一船百姓的性命,孰輕孰重?

或是道德探討,像某部電影中,為了求生,把隊友騙過來,這樣的行為是否該被責怪。

這邊也是,性命是否能以「最大救援數」來作為行動準則。

 

3, 登船時夾到腳。

我以前在馬祖當兵,很常遇到運輸船太大,吃水深,無法靠港,由其是沙灘地形的港口,只能停在外海,常常要換接駁船(小白船),還蠻能體會撤退行動的困難處。

要換船時,船跟船之間的距離,會因為海浪而忽大忽小,一個不小心就會掉下去,這時兩艘船一夾,大概就要變成肉醬了。

 

4, Tommy 就只是想回家,我想這是每個上戰場的士兵最想要的事,雖然跟那些乖乖排隊的人相比,行為有些偷雞摸狗,但也是種人性的展現,倒不會想去苛責他。

 

5, 登船時英軍不讓法軍登船,其實這場戰爭是法國在幫忙守住德軍陸地的進攻,英軍才能撤退(還有天候幫忙、德軍空軍將領的搶功、希特勒想脅迫英法投降等要素,不過這些電影沒演),不難看出人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更容易分彼此。

 

6, 在得知 Gibson 是法國人後,依然被要求要離開,這邊也是在探討,難道因為種族的不同,他就沒有公平抽籤(生存)的權利嗎?

 

7, 在得知 George 已死時,顫抖的士兵問 Peter 狀況如何時,這邊依然是諾蘭愛用的手法(Farrier被捕那段也是),讓觀眾以為 Peter 會憤怒的揍士兵,沒想到他回答「沒事」。為什麼 Peter 要這麼做?因為人已經死了,揍士兵也於事無補,他選擇「不」增加士兵的罪惡感。

這就跟某部電影一樣,人們最後毀壞炸彈遙控器,人性是多麼的光輝偉大啊!

 

8, 船隻被炸漏油那段,士兵躲在海面下終將窒息而亡,但浮上水面又會被火燒死,兩個都很殘酷的選項,這就是戰爭!

這段會讓我想起《海灘救護隊》(Baywatch, 2017)

 

9, 如果對歷史或地理不夠瞭解的話,可能無法從電影中發現敦克爾克位於法國,這大概也是法國會負責防線的原因。英國整部電影都在欺負法國,最後總算有個指揮官願意留下來幫忙法國。(史實上這些留守的法國士兵最後只能投降,當德軍俘虜的下場都很慘)

 

主要得獎紀錄

2018年 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完整名單

  • 入圍,最佳影片:Emma Thomas 、Christopher Nolan
  • 入圍,最佳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
  • 入圍,最佳原創音樂:Hans Zimmer
  • 得獎,最佳音效剪輯:Richard King、Alex Gibson
  • 得獎,最佳混音:Mark Weingarten、Gregg Landaker、Gary A. Rizzo
  • 入圍,最佳藝術設計:場景設計:Nathan Crowley | 布景裝飾:Gary Fettis
  • 入圍,最佳攝影:Hoyte van Hoytema
  • 得獎,最佳剪輯:Lee Smith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4 Responses

  1. 訪客表示:

    湯姆哈迪降落後,點燃信號彈丟進飛機哦~

  2. dinosaurs表示:

    我是不知道實際狀況下,在沒有汽油的狀況丟個信號彈能不能把整台戰鬥機燒掉,畢竟東西要燃燒還是要有燃料呀,問題也在這邊,不是有沒有火源的問題。XD

  3. 訪客表示:

    其實劇情B當中英國父子救起的士兵並不是站在飛機的殘骸上,而是一艘翻覆的船體。而該名士兵在劇情C當中正是拒絕Tommy等人落水後上船的人。

    回到海灘後,有幾幕是許多士兵試圖突破海浪出航的畫面,我想該名士兵所屬的船最後出航成功,但不幸在半途翻覆,只剩他巧遇那對父子而得到救援。

  4. dinosaurs表示:

    感謝分享,我第一時間的確以為那是飛機,是根據後來的劇情才開始懷疑那個士兵是不是飛行員。
    本來是想說等出DVD出來,有時間再重新整理一次時間軸,經你提醒,我會注意這個部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