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給我一天》公平的回饋父母給的愛

再給我一天, 米奇.艾爾邦

《再給我一天》For One More Day

故事的主角查理是名職業棒球選手,由於受傷後表現不佳而離開球場,其後終日酗酒,妻兒因此離他而去,這讓他傷心欲絕而決定自殺。

查理要自殺時,他過世的母親隱約又出現,陪了他一整天,解答了他一生中許多的問題與困擾。

就個人看過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幾部作品而言,喜好程度大致上是《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最喜歡,再來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最後才是這本《再給我一天》。

(以下心得有雷,慎入)

米奇.艾爾邦的書大部分都很勵志,很積極正向。但就像《蘋果日報》或《壹週刊》的許多記者一樣,可以只憑一張照片就寫個四五頁的故事出來,這也是我對米奇的感受。

並不是非得要是真實的故事才有存在的意義,《伊索寓言》是虛構的,但故事裡頭蘊含的道理卻是一再被人們提及的。米奇的故事發揮了非常多的想像力,但又要強調故事的真實性,就顯得有些曖昧不明了。

故事有一個很大的主軸,查理的父親除了當他在棒球場上有所表現以外,其餘時間很少認同他。這讓查理一生都在追求父親的認同,甚至為了這個而忽視母親的關愛與感受。

書中把回憶的部份分成兩部份:母親站出來支持查理的時候,以及查理沒有站出來支持母親的時刻。

家人是需要互相扶持相挺的,查理卻為了追求父親的認同而一再的去否認母親的努力。

我們都很容易犯了這種錯誤:容易得到的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而不屑;而花時間去追尋那些所無法擁有的。以本書的故事來說,母親的愛容易得到,所以不被珍惜;而查理花了一生的時間去追逐父親的愛,但是到了最後只是一場空。

若以現實生活來說,我們常常忽略了父母的愛;而把時間都花在一個並沒有「對等回報」對象身上,可能是我們喜歡的人,可能是朋友。

父母關心我們吃飽沒,我們覺得囉唆;我們喜歡的人對我們不屑一顧,我們還是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上頭。(當然如果有對等的回報,追求愛情並非是不好的事)

父母要我們陪他們逛街,我們覺得浪費時間;而跟朋友漫無目的的鬼混一天,我們覺得那才是人生。

就現實的層面來說,已經得到(或不太可能失去)的東西,像是父母的愛,本來就不用花時間再去照顧。只是,這樣公平嗎?不應當是說,對我們好的人,我們也該對他們好一點嗎?

總是抱怨這世界不公平的朋友們,可以想想自己對父母的回饋符合公平嗎?

或許總是要等到我們身為人父母時,才能體會吧。

 

摘錄書中令人有所感觸的句子:

.夢想實現後,你只會緩慢得到一種逐漸開化的領悟,發現夢想與你原本料想的不一樣。而且它不會來拯救你。p.17

有時候當我們事業不順、家庭不合、心情不好時,會定些稱之為「夢想」的目標,像是環島旅行、買台哈雷機車,並以此目標為努力的動力,期許實現夢想那刻,所有問題也會引此迎刃而解。但往往實現夢想之後,你會發現快樂是短暫的,新的欲望很會就會產生,然而生活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問題還是會存在。

 

.聖誕老人不是女的,你笨死了。p.108

故事發生在查理十一歲,他妹妹六歲,他媽媽扮成聖誕老人要給兩個孩子一些驚喜,但是卻被查理破壞了。

這故事讓人想起我們都會有的毛病:當自己學會走路後,去取笑學步的嬰兒跌倒。這情形常發生在,父母對孩子說:「早就跟你講過了,你就是不聽」;父母就是做了同樣的事情,不允許孩子犯錯。

我們是嬰兒時,如果沒有經歷過那些跌倒的經驗,又怎麼知道跌倒會痛,又怎麼學會面對痛苦與挫折,又怎麼學會自己爬起來。當我們長大一點時,談戀愛時、交朋友時、工作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誰沒交錯過朋友,誰沒選錯過對象(或愛錯),誰沒做錯過事情?

當孩子可能犯錯時,並非每每都要急著制止,急著批評;可以試著讓他們跌倒一次看看,可以試著讓他們自己爬起來看看。

Advertisements

 

.如果她不趕快找個人,就會沒人要了。p.174

查理妹妹鼓勵媽媽在離婚後去尋找第二春,查理反對。這現象其實很普遍。

個人認為那是一種男孩的「戀母情節」以及「佔有慾」,男人的霸道有時候會讓人看起來很Man,但有時候卻也顯得自私,像這種時刻就是。為了自己的佔有慾,而阻絕了母親追求幸福的可能性。

另外男生很容易對父親有莫名的崇拜,他們會認為母親尋找新對象是背叛父親的行為。這可能也是重男輕女社會所產生的後遺症吧。

 

【書籍資訊】

《再給我一天》For One More Day

作者:Mitch Albom(米奇.艾爾邦)

譯者:汪芸

出版:2007年03月05日【大塊文化】

 

For One More Day, Mitch Albom

For One More Day, Mitch Albom

 

【內容簡介】

中年男子查理,本是職業棒球選手,由於受傷而不再能馳騁於運動場。此後他謀生不順,個性變得乖僻難纏;他自暴自棄,終日酗酒。妻女離他而去。當他得知獨生女連婚禮也不要他參加,他覺得自己被打碎了。他決定自殺。

他在一個靈異般的情境裡與死去的母親重逢。他回到老家所在的小鎮,陪母親渡過了一天。這一天,很平常;這一天,卻也很不一樣,因為,母親終於說出了那個祕密。

父親當年為什麼要拋下他們,離家出走?這個問題像一個不曾痊癒的傷口,在查理心中淤著血。而今,這個祕密像煙一樣浮出,遮住了天空,他震驚也茫然——在今生與來生之間的某一個地方,查理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得知了母親為家庭所做的犧牲。

查理努力記住他在與母親重逢那天所得到的溫柔和理解,把他以為已經破碎的生命重新拼湊起來。查理重新活了一次。

意外與母親相聚的這一天,讓查理懂得了什麼叫「家」。家,不需要你講道理,只需要你理解,接受,然後,愛。

 

【作者簡介】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著有《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和《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暢銷全球逾一千五百萬冊。另也撰寫電影劇本與舞台劇本。在多個慈善機構裡擔任董事,並創立了三個慈善組織。現與妻子住在美國密西根州(Michigan)。

 

作者還有幾本書都是性質類似的,喜歡的朋友也可以找找: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心得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心得

.《一點小信仰》Have a Little Faith: A True Story

.《再給我一天》For One More Day(心得

 

謝謝觀賞。

Advertisements

如果您覺得寫得不錯,或是對您有幫助,請別客氣的留下回應或點個讚。 

也歡迎各位朋友用「轉貼連結」或「分享」的方式轉貼文章。 

 

延伸閱讀

.所有的讀書心得請點分類:讀書心得只列標題

.這些年還有什麼好書:闕小豪的推薦書籍名單 2005~2009

Facebook 轉貼連結技巧

.追蹤這個部落格的文章:闕小豪 on Facebook 或 闕小豪 on Google+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4 Responses

  1. tk0324表示:

    光看前面的介紹才發現原來米國跟台灣一樣
    有那種重又根深蒂固的傳統重男輕女概念
    有機會會找來看看 ~"~ 看完之後我想對於家裡的爹娘
    又會有不同的想法跟感觸 …

  2. dinosaurs表示:

    好像很多被遺棄或被虐待的孩子,對父親都會有過份崇拜的情節,原因是什麼我也不懂。重男輕女在大多數國家都是這樣呀。=_=a

  3. Jane Thong表示:

    感觉不错,感恩 🙂
    希望大马找的到 ^^

  4. dinosaurs表示:

    如果你有要特別喜愛的書,應該也可以從台灣寄過去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