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椅大風吹》死亡遊戲何時會登上電視節目?

Thomas Bornot, The Game of Death

《電椅大風吹》是一部法國的紀錄片,原名是「The Game of Death」死亡遊戲。(嗯,跟李小龍拍攝過的那部電影同名沒錯。)

這部紀錄片想透過實驗與研究來證實「電視媒體的影響力」,以及「人們會如何服從權威?」,尤其是人們會在怎樣的情況下,去服從權威做出於自己道德感所不認同的事情。

(舉個例子來說,很多人都都好奇過,為什麼希特勒屠殺那麼多人,而又有那麼多士兵肯遵從他指示去做那些慘無人道的事情?)

 

現在的節目無所不用其極的追求收視率,像是部份節目強調極限遊戲玩家受傷時的慘樣特寫、日本就有很多節目是把來賓丟到熱水裡頭、過度誇張的惡作劇(我記得小時候就看過一個日本整人節目,當路人走進流動廁所後,廁所平台會升起,讓所有人看到那人上廁所的樣子。還有躺在三溫暖的休息椅上頭,背後的牆突然倒塌,讓躺在上面的人滑下雪坡。)

我想起有一天下午打開電視機,轉來轉去都是用棒子打人來搞笑的節目,像是許效舜、邰智源的《瘋神無雙》,徐乃麟、曾國城的《天才衝衝衝》,或是郭子乾、邰智源等人的《全民大悶鍋》都是。

好笑雖然是好笑,但是我們就只能透過看到別人被虐待(或取笑別人,小S姐的特色)來笑出來嗎?

而雖然字幕上打著「節目效果,請勿模仿」,但現實生活中不管是大人小孩,又何嘗不是模仿同樣的搞笑方式嗎?

而我們每個人也都知道,觀眾的口味是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重的,哪時候電視節目的最後那道道德防線「死亡」會躍上大螢幕?(日本有部電影《賭博默示錄:人生逆轉遊戲》,就是講有錢人們以觀察窮人參加死亡遊戲,看他們臉上驚恐的表情為樂。)

 

Thomas Bornot, The Game of Death

這個實驗團隊設定了一個實況轉播的錄影現場,觀眾、名主持人、參賽來賓都是真實的。遊戲規則是這樣,兩人一組一起來參加這個百萬問答遊戲,一位負責當答錯問題時被電椅電的「受刑者」,而參賽來賓則是負責發問,以及當對方答錯時,執行電椅懲罰開關的推手。

受刑者被關在現場一個看不到外頭的鐵籠子之中,而且被綁在電椅上頭。而這位負責被電的受刑者其實是由專業演員飾演,只是演出被電到時的慘痛叫聲,但參賽者並不知情。

 

Thomas Bornot, The Game of Death

答錯的問題越多,需受懲罰的電壓也越強大,電壓從10伏特到300伏特。

重點來啦,節目要測試的是,這位負責問問題,以及執行懲罰的「參賽來賓」,在聽到那位被電的死去活來的人的慘叫聲時,究竟有多少人會服從於主持人的指示,當劊子手到最後?

當負責被電的人,從一開始因為被電到而叫了出來,到大喊「放我出去,我不玩了」,再來是「拒絕回答問題表示抗議」,到最後被電到「完全沒有反應」(昏了過去)…

有多少參賽來賓是執行電人的工作到最後?

答案是很恐怖的….

81%!

81%的參賽者會執行電人到最後。

或許有些觀眾會覺得「如果是我,我才不會這樣電人勒!」,那是因為你並沒有感受到現場那些壓力。舉個簡單一點的例子,當公司老闆要求你做不合規定的工作內容時(譬如工作時數超時或加班沒薪水就好),又有幾個人會起來反抗?

所以先別急著去罵那些人無情,先別大喊人性黑暗,我想那不是這部紀錄片要表達的。與其說是人性黑暗,我倒覺得這更像是人性的「盲點」。

首先,媒體是一個壓力(你知道你正在上電視,你知道讓錄影中止是很麻煩的事),加上主持人會在你放棄電人時給於你不同層級的壓力:先是說你簽了合約了(提醒你放棄可能會面臨的法律問題),再來是用現場觀眾鼓譟的「群體期待」,又說出了任何事情他們會負責(代理人心態,讓你覺得自己只是執行別人想法的代理人而已)。這些壓力都不是坐在電視機前面的我們有辦法模擬想像的。

當然大多數人都還是善良的,也不肯去當這個行刑的壞人角色。於是團隊也發現當人們處於這種與自身道德感相違背的行為時,會出現哪些反應。

一開始是「笑」,在聽到受刑者哀號時,大多數人在此刻第一次發出笑聲。笑可以讓人紓解壓力,是一種身體自然產生的因應機制。

再來是「作弊」,試著在念題目時,在正確解答處停留久一點的時間。不過作弊這件事,本身也說明了參賽者服從權威者的「遊戲規則」。(若要舉個例子來說,我想那像是考試作弊,如果你真的不認同考試制度,那你連參加都不參加;而作弊是,你不想要某種結果,但你又認同這考試拿高分對你是有所好處的)

最後是「逃避」,在受刑者說他被電的好痛時,選擇不理會對方的聲音,自顧的念著題目。(這應該算是一種鴕鳥心態,想用自己聲音去蓋過對方聲音,就此當作沒有這回事。)

節目結尾給了人們人性美好的一面,假如那女主持人不在場的話,只剩25%的人會執行到最後。

Advertisements

從來不認為人性是完善沒有缺點的,透過這些研究與實驗,若能讓我們更加認清人性的缺點,才會有助於改善。

團隊歸納出一個結論:越有同理心的人,越容易起來停止這遊戲。(大多數停止遊戲的參賽者,都是說自己聽到對方的慘叫,想像如果那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也不願意被那樣對待,所以停止遊戲。)

這部影片著重於人們服從權威的研究,反倒是電視對人們的影響力沒有太多著墨。

節目中也說到,人的一生平均算起來,有9年在工作,卻有11年在看電視,電視媒體的影響力著實是很需要重視的問題。(即使現在網路越來越發達)

透過研究,我們越來越懂得人性,包括其人性的弱點。只是有很多人是利用人性弱點來賺取不正當的利益。

在台灣,打開電視機一堆新聞台,24小時全天放送新聞。而現在的新聞很糟糕,置入性行銷越來越嚴重。

一開始還只是很單純的弄個「(偽)獨家報導」,對某店家的食物美味、排隊人潮眾多不斷的只往好的方面介紹;

後來甚至流行起「相關性」報導,報導到民生物資上漲,順便說某家連鎖速食店堅持傳統、店裡另外賣起拉麵、食物可口、排隊人潮眾多…

或是報導一則毫無新聞性的新聞,譬如某地蓋了一個小公園(但平凡無奇),但下則新聞馬上說這附近有家店多好吃,多少人排隊…

新聞不只廣告化,還企圖「以假亂真」的讓這些廣告讚美評價植入人心,如果民眾越來越無法判斷真偽,新聞又越來越沒有道德,那實在是件恐怖的事。

 

【影片資訊】

《電椅大風吹》The Game of Death

法國.紀錄片.2010.Digibeta.彩色.93分.普遍級

導演:托馬斯‧波爾諾(Thomas Bornot)

究竟電視節目能夠腥色羶到甚麼程度?他的極限有多遠?而又是甚麼時候開始,電視對我們已經產生了權威式的影響?本片結合社會心理學實驗與電視節目,以60年代Milgram的電擊實驗為原型,設計了一個死亡實境秀,並找來80位觀眾,擔任參賽者。一個以死亡作為賣點的電視節目是否有可能成真呢?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4 Responses

  1. 訪客表示:

    我沒看到這一集 (扼腕)
    但 Discovery 做過一個類似節目: <絕對好奇: 險惡人心>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25471960819118&set=a.125117380854578.12662.121692144530435

    以及有篇文章「一個普通人離殺人有多遠——梁文道講《路西法效應》」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6459.html

    供你參考 ^^

  2. dinosaurs表示:

    那篇《路西法效應》心得寫得很棒,其中提到的米爾格倫實驗,就是這個實驗的構思來源,沒記錯的話,有62%的人會電到最後(足以致死)。
    我也覺得人不會有絕對的惡,而是在某樣的環境之中足以讓每個人變成「那個犯罪的人」。這些研究都能讓我們瞭解到人性的弱點,進而去防範與改善呀。
    感謝你分享的資料,很受用。:)

  3. pp表示:

    天才答不答不是徐乃麟、曾國城主持的喔

  4. dinosaurs表示:

    感謝告知,我要寫的是《天才衝衝衝》才是…:P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