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一夜》反應法國經濟狀況

Movie, Deux jours, une nuit / 兩天一夜 / 公投飯票 / Two days, one night, 電影海報

Deux jours, une nuit(比利時.義大利.法國) / 兩天一夜(台) / 公投飯票(港) / Two days, one night(英文)

在生病後重回職場的女主角珊德拉,卻遇到公司主管採用員工投票制來決定她是否能繼續留在公司,員工們得在獎金與保住珊德拉的工作中選擇一項。珊德拉展開了兩天一夜造訪同事拉票之旅,請同事們放棄獎金讓自己保有工作。

電影大多是重複珊德拉拜訪同事的劇情,基於小豪對於歐洲現況或法令的不夠了解,會覺得劇情沒有較大的起伏,會猜測電影有著更多我沒發現,但電影想表達或諷刺的社會現象。

 

.上映日期:2015/05/15

.片長:95分

.電影資訊:@IMDb(7.4/‎20,580)、@爛蕃茄(97%/145)、@臉書專頁

.電影預告:中文預告

.片尾劇情:無

.主要獎項:奧斯卡入圍(1) @2015年奧斯卡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職場、失業救濟金、憂鬱症、社會住宅、約聘(看簡介才確認女主角的病因是這個)

 

看電影前不會做功課,以至於電影的背景設定若沒有在電影中被提及,我就只能從我所知道的部份去做推斷。像是電影中的語言會讓我猜測是講法語(我只聽的懂bonjour)的某個國家(法果、加拿大、非洲一些國家),場景則讓我覺得是在歐洲。這個重要嗎?以這部電影來說我會覺得電影想表達的,絕對不是從劇情表面上看到的那些。

常常從新聞或是電視專題節目中得知整個歐洲經濟體的困境、失業率、希臘破產問題等,但即使想要讓自己多少了解一下國際新聞,能從台灣電視台中獲得的資訊還是相當有限。以下心得僅從個人淺薄的常識中去紀錄,若有錯誤也歡迎告知。

再次強調,小豪的電影心得只從觀賞完電影後來描寫,請勿與看了一堆幕後花絮(聽到導演想要表達什麼)、相關新聞報導的狀況做比較,電影能不能在影片中就讓觀眾理解它想表達的意含也是我想紀錄的。

 

電影表面上的故事:請顧及到伴侶過往保有的情感

珊德拉(Sandra)在重返工作崗位後,因為老闆發現16個人也能做好17個人的事(只要每周多加班3小時),決定讓16個員工投票表決,是要領獎金還是要讓珊德拉回來工作。

第一輪投票只有3個人支持讓珊德拉回來,但珊德拉覺得是主管從中作梗,欺騙其他員工說如果讓珊德拉回來工作,就得另外讓其他人被炒魷魚,珊德拉跑去找大老闆詢問後,大老闆決定再給她一次機會,重新投票。

這段時間珊德拉從很消極的想要放棄了,在老公與當初支持她的一位女同事半推半就的幫忙之下,決定利用假日逐一拜訪同事說明主管說謊以及自己極為需要這份工作的原委。

在金錢的誘惑下(有位員工的獎金是1000歐元,以前換算台幣大概也要4萬台幣,但最近歐元貶值的很,只剩3萬3千。)與同事的友情(或者說是公義),這些員工會怎麼選擇呢?

娜汀本來跟珊德拉很要好,卻假裝自己不在家叫女兒去回應答應機還被發現。而有位員工則是在「面對面」的狀況下(投票時珊德拉不在現場),想起珊德拉曾在他剛進公司時幫他背過一次黑鍋,決定改投支持珊德拉。有對同在公司工作的父子為此吵了架,父親還被兒子揍了一拳昏了過去。有位女同事則是為了想投珊德拉一票而跟老公吵架。有位新進員工怕投了珊德拉之後,等約期滿後不再被續聘。

電影一直在重複讓觀眾體驗一件事,當你為了公義、友情去做某個會犧牲到家裡經濟的決定時,那很容易讓夫妻吵架。我會聯想到一些較生活化的例子,譬如你的死黨兄弟或姊妹淘要像你借一大筆錢,但是你的伴侶覺得不妥。你肯借出那一大筆錢,通常是念及過往的情感,覺得可以幫忙好朋友這一把;但你的伴侶他沒有經歷過那些情感,他會比較就事論事的認為家裡需要這一筆錢。沒有誰對誰錯,最好的狀況當然是能互相體諒,伴侶去試著想像這個來借錢的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而被借錢的人則是該考量到這筆開銷會不會對家裡造成實質的負擔?要找結婚對象,最好還是能找各方面都願意與你溝通、體諒的人,比較不會有衝突。請顧及到伴侶過往保有的情感,他雖然跟你在一起了,但他對於既有情感關係(原生家庭、同事、朋友等)是不會因為跟你在一起就瞬間切斷的。

但這個衝突也不侷限於錢喔,有時候則是為了公義。當有一方覺得他要維護他的公義,不管是路見不平在路上看到有人被欺負,還是想要保護某些動物(青蛙、鳥類、蛇、石虎等等,甚至是樹木),伴侶若不能體諒,就很容易有衝突。電影中呈現出來較明顯的就是經濟與公義這兩塊。

 

電影表面上的故事:面對面與匿名

再者也會覺得電影有呈現出匿名這件事。人們越來越少面對面,加上匿名時就很容易不在乎別人的死活,像是在足球場上踢球的那個爸爸,投票時完全忘了珊德拉對自己有恩。

我覺得這也反應在現在網路發達這件事情上,有個實驗是這樣的,若把網路上那些罵人的話,要你「面對面」對那個人說出來,很多人是說不出口的。

Advertisements

網路的發達常常讓我們忘記了自己是誰,無限的放大自己,僅從簡短片面的資訊去評論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電影的隱喻:法國的福利制度

大概聽過法國的福利制度很好,不知道是不是這樣會造成許多人靠領救濟金過活而不願意去工作,所以安排了一個不是很強烈的原因讓珊德拉堅持要討回這份工作。會讓我覺得珊德拉說出「我不要領救濟金,我要工作」,比較像是電影對社會的發聲。

因為不知道法國的實際狀況,我會覺得很多地方很不合理。譬如主管發給大家獎金,劇中有提到某幾個人獎金有1000歐元,那個新進員工則是有提到自己資歷淺,沒啥獎金,但16個員工的獎金加一加應該也有1萬歐元吧;難道公司寧肯發這1萬歐元獎金,也不肯發珊德拉的薪水,那珊德拉的薪水有這麼高嗎?電影是2014年上映,那劇本很可能是在該年或前幾年構思的,那時1萬歐元應該有40萬台幣,這月薪會不會太誇張?遇到這種不合理的劇情設定,我就會猜測電影應該是往諷刺社會現象為主要目的的。

只外電影應該還有很多隱喻,可能是想說為了16個人的利益,是可以犧牲某個人的,這樣公正嗎?這或許能對應到法國某個社會法案或案件,但也或許沒這層面的隱喻諷刺。

最後投票的結果是8票對8票,珊德拉還是無法回到崗位上,但大老闆把她找去之後告知,等那新進員工期滿後就不再續約,屆時珊德拉就可以回來上班。珊德拉一開始是反對的,認為「不再續約等於解僱」,這樣她很難對這個冒險挺自己的同事交待。(觀眾應該發現很多時候看似主管假傳聖旨,但其實是老闆讓主管去扮黑臉,自己當好人。)

 

對電影的感受

很多人上網看電影心得是為了找與自己看法相同的人(可參閱:《任何人都會有的思考盲點》,當中有提到人們花80%的時間在閱讀與自己看法相同的文章。我則是一直想表達人會因為文化、生活背景、常識等因素的不同而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電影對我來說不算有趣(同行的友人還在電影開始沒多久就睡著了),但不會沉悶,會因為奇特的設定認為電影有其想諷刺的社會問題,或許熟悉者觀賞起來會更有感觸。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8 Responses

  1. Yo-祐表示:

    超深度!

  2. dinosaurs表示:

    這一部不會喔,我覺得它就是在鼓勵大家努力工作,別靠救濟金。XD

  3. Ju Hui Chang表示:

    現在匯率33、34左右,所以一千歐至少還有三萬三啦~

  4. Galaxy表示:

    在法國確實有一部分人不工作領救濟金過活,這也是雖然福利好,稅卻很重的原因,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一般來說,1000歐是基本工作薪資,並不高,在巴黎很多房子租金一個月就1000歐了。會想裁員的最大原因還是在於稅收重,舉例來說雖然你辛苦工作只拿到1000歐,但業主卻是花近兩倍的價格,因為他雖然只給你1000歐給你,但還需繳給政府近同樣金額的稅金,然後你的收入其實也沒有1000歐,因為你也要繳稅這樣…(只是舉例,在法國年收入沒超過一定金額是不用繳稅的。)

  5. dinosaurs表示:

    感謝提醒,我知道之前歐元跟美金的匯率已經接近1:1,打資料時有查當天匯率但Key錯,感謝告知,已經修正。:)

  6. dinosaurs表示:

    寫完心得後有稍微查一下法國的社會福利,也有看到稅很重的部份,老闆付出的薪水與員工實領薪水有段差距,很大一部分被當成社會福利稅收了,只是不知道若是當成「獎金」發放是否可以避開稅的部份。(類似台灣有些會壓低薪資提供獎金,去降低要繳的勞保年金。)
    也感謝您的分享,知道這些就更能體會電影想表達的部份了。:)

  7. 陶淺表示:

    係比利時的法文區!不是法國

  8. dinosaurs表示:

    感謝陶淺分享,若有機會重看或找到資料,我會再補上「電影背景」這部份的資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