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賣空》到底在演什麼?

Movie, The Big Short(美) / 大賣空(台) / 大空头(中) / 沽注一擲(港), 電影海報

The Big Short(美) / 大賣空(台) / 大空头(中) / 沽注一擲(港)

可能是唸電子系的關係,感覺身邊的同儕對金融投資都有著基本的常識,至少每次跟同學聊天都會發現大家都有在玩股票,或靠黃金、原物料、基金買賣賺錢,每個人都能對世界經濟趨勢發表許多看法。不過我卻一直都是個大外行,連股市的基本運作原理都不知道,也不太會去關心金融相關的新聞。

在對金融沒有什麼認知的狀況下來看大賣空,因為電影有請名人來客串,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解釋專有術語,是能看懂主角們用什麼手法在賺錢、這靠房貸發展出來的金融體系有何問題存在,又是如何影響到全球的經濟;但較無法從中得到樂趣,會建議對金融有基本認知(尤其是有在投資的)、對美國生活文化熟悉的觀眾來看,那又是截然不同的觀影感受了,美國觀眾跟影評都說讚呀!

認為這部電影簡單的讓美國民眾知道在2008年時為什麼會發生金融海嘯,他們有經歷過這波衝擊,可能自己或親友都曾為此生活巨變,不然至少也是非常熟悉的話題(像房利美),觀眾不必是金融專家也能理解那段恐怖的經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並且找到兇手(這點也蠻重要的)。

如果要看懂電影,最好是對利率、次級房貸、房地產投資、基金這些名詞有基本的認識,大概就可以瞭解大趨勢為何會發展到衍生出金融風暴。

會認為若有認真看電影,若能吸收也還能有思考的餘力,再去看那些關於「次貸危機」的文章(像是維基百科的資料或相關的研究報導),就比較容易對那些「描述」產生鮮明的「實境畫面」,像是信用紀錄不良、還款能力弱、房地產景氣降溫等;反過來說,也是得看過那些文章,你才比較容易懂電影想表達什麼。

我就覺得隨便搜尋到的中經院的這篇專題「美國次級房貸對全球金融市場衝擊之評析[1]就寫得不錯。

 

觀影情報

.上映日期:2016/01/15

.片長:130分

.級別:輔導12級(12+)

.電影資訊:@IMDb(8/2萬+)、@爛蕃茄(87%/183)、@臉書專頁(12萬+)

.片尾劇情:無

.主要獎項:奧斯卡入圍(5)、奧斯卡得獎(1) @2016年奧斯卡

.電影預告:首支精采預告導演亞當麥凱幕後花絮幕後花絮-旁觀者篇拍攝幕後花絮角色檔案:賈德佛奈特篇角色檔案:麥克貝瑞篇角色檔案:馬克鮑恩篇角色檔案:班里克特篇金球獎提名廣告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書籍改編電影、次貸危機、次級房貸、基金、華爾街、MBS、CDO、CDS;利率、房地產投資、信用評等機制、亞斯伯格症候群、村上春樹《1Q84》

 

電影在演什麼?

若沒有基本的金融常識,應該很難「真的看懂」這部電影,大概會是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

金融是一種複雜且彼此之間息息相關的運作模式,對於像我這種沒有在投資的人來說,新聞報導中那些降息升息、利率調高調低、股票漲跌停板、台幣升貶值什麼的,與我的生活是毫無相關的,自然也不會懂這些名詞的意義。

僅從電影中看到的去拼湊,然後稍微來介紹一下電影在演什麼,勉強還是可以的。裡頭每個名詞解釋起來都大有文章,僅從個人認為能幫助理解故事的來提;寫作上會盡量以讀者是對金融毫無概念的角度來介紹。

 

大趨勢

房貸 & 次級房貸

應該要從「房貸」說起,要購買房屋不像購買其他商品,鮮少有人有辦法一次付清,通常需要像銀行借錢。

銀行借你這麼一大筆錢需要承擔不少風險,所以需要你拿東西來抵押,最好的東西就是你剛買下的房子。可能只能借你房屋價格總額的八成(銀行會怕你還不起錢時,它能把房子拍賣掉還不會賠錢的狀態),也要考核你還款的能力(工作的穩定度、過去的信用紀錄),並收你一定比例的利息。

Advertisements

「次級房貸」跟一般房貸的差異則是在於,借錢的人是過往信用比較不好的、無收入或存款證明的、還款能力比較弱的。借錢給這些人的風險更大,銀行當然需要更高的報酬才肯,所以次級房貸的利率也比一般房貸高個2~3%,且多採「浮動利率」。

 

低利率

在911事件(2001年)跟網路泡沫化(1995年~2001年)之後,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聯準會是美國的中央銀行,中央銀行負責國家的貨幣政策,聯準會主席的角色就像台灣新聞常聽到的「央行總裁彭淮南」幹麼幹麼)在三年內把利率從6.5%降到1%。(像是2001年1月利率就連降兩次[2],從6.5%降到6%,再降到5.5%;2003年更是到達谷底只有1%。)

利率低,錢存在銀行就沒什麼意義(假設你存了100萬,放了一年變成101萬,但物價越來越高,101萬可能無法買到你存錢時只要100萬的東西),於是大家就會把這些錢拿去做別的投資;相對的借錢的利率也變低,於是大家就把腦筋動到房地產上,反正借錢的利息低,等房價上漲後賣出就可以賺好幾倍。大家都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那個東西就會越來越貴,房地產的價格就越來越高。

房貸業者業務為了業績與佣金,就降低能貸款的條件,甚至沒有收入證明的低收入戶也貸款給他們。電影中演的我不知道有沒有被誇大,最誇張的是連用狗的名字去申請貸款都行!(這個應該是諷刺手法)或像是那個脫衣舞孃手上總共買了五間房子(而她應該沒有穩定收入證明)。

 

經濟復甦

美國在2004年經濟開始復甦,不到兩年的時間利率連續調高17次,利率來到5.25%。

那些本來賺錢能力就不佳的人(所以才只能貸到次級房貸),因為貸款時是用「浮動利率」,每個月要還的錢突然爆增;加上此時房地產也開始降溫,本來買1000萬的房子可能只剩下800萬的價值(非當時實際比例),就還不起貸款。

電影中葛瑞·李普曼開著車到處做實際調查,有段提到在房地產熱絡時有人買房子後高價賣出,但最後高價購買的被套牢在那即使是用最當初的房價也賣不出去。或是房客說自己每個月都有繳錢給房東,但葛瑞·李普曼卻發現房東沒準時還款,搞得房客最後得被逼迫搬家;這兩段不知道是不是在演這段時期?只是簡略後,是放在電影中同個段落。

 

MBS

銀行要借錢給別人時也不是有多少就能借多少,法律會規定銀行最低存款儲備比率,假設某個國家的法定儲備是20%,那銀行擁有1000萬「存款」時,它只能借出去800萬。

銀行借錢給那些「次級房貸」的人之後,它手上可能會有1萬張借據,A向我借500萬、分20年還、浮動利率,B向我借1300萬、分25年還、浮動利率,C向我借2000萬、分30年還、浮動利率等等。(以上皆非實際數字)

銀行拿著這些借據要20~30年後才能慢慢把錢收回來,加上銀行本身的存款也有限;於是有個銀行家想出了辦法(電影中有介紹到),他把銀行手上的這些「借據」給「債券化」,就是所謂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MBS)。

證券化之後呢,一些投資單位就能向大眾募集資金(就類似基金的概念吧),去買這些MBS。

對銀行來說,假設它有1億的借據,它賣1億2千萬,它就不用等那30年慢慢收錢,也把風險轉移出去,這時借錢的人還不還錢已經跟它無關,銀行又有新的資金能去借給別人。

對於投資單位來說,它用1億2千萬去買來這些MBS,在30年內都能穩定有持續的資金收入(那些借錢的人慢慢還款),是個穩定的報酬。(對投資者來說,大概就類似這隻基金報酬率5%也!這樣的東西)

那有哪些投資單位在搞這個呢?電影中有提到的大概是房利美、房地美、雷曼、高盛、摩根史坦利。

 

CDO

但是呢,這些接手的投資公司也不想等你慢慢還錢,就把這些債券拆成「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來販售。就像電影中廚師說的,魚肉不新鮮,就混入各種海鮮煮成海鮮湯賣你,用的是「三天前的魚肉」(應該是指不良債券)。

 

基金

我也是最近才開始在瞭解基金的,兩本入門書大概看了3分鐘左右。基金基本上就是你拿出一筆錢,讓專業的人去幫你操作並期望獲利。集資到很多錢的基金團隊,可能會把錢拿去投資貨幣匯率、房地產、購買債卷等等,也可能拿去買這些 CDO。

像電影中的麥可·貝瑞就是負責操作基金要投資什麼的人,他把投資者給他操作的錢都拿去投資他發現的這個趨勢,他每次出辦公室在牆上寫的數字就是這筆基金的獲利率。

 

信用評等機制

先說我倒是不知道有這種單位(對不碰金融的人來說很正常),看電影後才知道有。

他們要負責評比各種投資債券或基金是不是健康的,會分等,最好的等級是AAA,再來是AA,再來是A,再來是BBB、BB、B、CCC、CC、C。

Advertisements

美國最主要的幾家信評公司是標準普爾、惠譽、穆迪。

電影中有點到問題所在,雖然這些債券都是有問題的,但信評單位卻總是給出AAA的等級,透過惠譽行員說出「因為我不給你們公司AAA,你就會去找穆迪評價」。

 

問題爆發

我想用車禍來形容這起事件,就會多數車禍的發生,單一個問題點通常還不會造成車禍,你走路太靠外側,但開車的人有注意到,叭你一聲後他就閃過了。會發生車禍通常是太多要素湊在一起:剛好有人闖紅燈、剛好有車子擋在路中、剛好有台開得很快的車子要去閃這台車,很多的剛好湊在一起,問題就發生了。

放款次級房貸的業務胡亂放款(我覺得這有點像台灣前陣子信用卡亂發結果造就一堆卡奴)、貸款的人沒做好正確的衡量就胡亂借貸、大環境利率的急速下降又上升、銀行業者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信評機制也是等等。

最前面借錢的人還不出錢來,但後面借錢出去的人、投資的人已經預備好一層又一層的獲取利益,問題就整個爆發啦!

 

主角群他們到底在幹麼?

麥可貝瑞

若不知道誰是誰,可先往下拉到「演員介紹」的部份。

一開始是麥可貝瑞從大數據中發現次級房貸有問題,電影沒有說得很仔細,大意是發現借錢的那些人沒有足夠的還款能力等等,他已經能預測到這最終會引起問題;他本身是負責幫忙操作基金投資的決策者,想利用這點來賺錢。

這又要先說到保險公司,雖然通常保險好像都是套餐類型,由保險業者向大眾推銷各種類型的保險;但保險也是可以客製化的,可能有新的行業出來需要「買保險」時,保險公司精算計算覺得合理就會賣;像是機車失竊險,好像就是這些年才聽到的,我小時候根本沒有聽過,或是明星在從事風險較大的演出時先保險等等。

貝瑞就去找保險公司幫他客製化一份新的保單,基本的原理是用「信用違約互換交易」(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

這個東西是什麼呢?大意是這樣,假設A借給B一百萬,但是他怕B沒辦法還錢的風險,就去找保險公司C來買保險,A會定期交付一筆保險金給C。如果B有順利還完全部的錢,那C就可以賺到A多次給付的保險金;如果B中途就沒辦法還錢了,C就得代替B把剩下的錢還完。

保險本來就是這樣的東西,保險公司會去評估風險與報酬(要跟你收多少保費),有賺頭它才會讓你保,於是有很多高危險的族群(譬如從事特技)保險公司不給他們保就是這個原理。

電影好像沒有提到實際保單的內容,但我猜想大概是這樣,貝瑞說他要擁有1萬個單位的MBS債券,如果MBS倒了,保險公司要用市價去買下那些債券。

當時保險公司認為房地產這麼穩當的東西,所以在風險評估上低估許多,用很低廉的保費去接這筆訂單。

可是貝瑞很衝,他一次找了六家公司買這種保險,所以他每個月要付出的保費還是很多(好像有百萬)。

他就是把顧客交給他操作的錢,定期拿錢去繳這些保費,

譬如他本來有1億,10個月之後他就繳了1000萬保費,只剩9000萬,這9000萬可能拿去投資股市賺了2%,變成9180萬,整體來說還是賠錢;所以這時的投資報酬率都是負數,而且越來越慘,從-9%到-10幾%。

隨著他一直要定期繳這筆保費,雖然「次級房貸」已經開始出包了,但政府等機關都不願承認事實,繼續再拖,他就得繼續繳保費;於是他得開始變賣手上的本來的投資物品,像是持有的股票或是房地產去換現金,就是電影演他走出辦公室跟助理講話的那一段。

隨著這筆基金投報率(與價值)越來越低,本來買這基金的人開始不安,要求貝瑞讓他們贖回基金(把投資的錢拿回去),但貝瑞不肯,他堅持在當初簽的合約中他有完全的決定權。電影中大量信件湧入大概就是在演這個。

最後,投資公司「爆了」,該公司的股價在老闆(我不確定他的職位)說話的幾分鐘內下跌30幾%。(不知道是我的認知有錯誤嗎?每日股價能跌不是有個幅度,像台灣不是7%嗎?為啥美國可以瞬間跌掉30幾%?)

這些「次級房貸」的相關投資(債卷)爆了之後,貝瑞投保的那些保險公司就得陪他錢。電影中他很帥氣的算出他負責操作的那隻基金變成+290幾%。

 

賈德佛奈特

看完電影到現在已經超過8天才寫心得,內容我不太肯定。

Advertisements

這個角色在從事的投資好像也差不多,好像是馬克鮑恩「不小心」(我覺得是故意的)打錯電話到他們單位,意外讓他們知道有次貸危機。

賈德佛奈特的戲份比較像是在呈現「貸款者」的部份,他透實際「田野調查」發現放款的業務根本就亂來、貸款的人也無力償還這些貸款等現象;是要說好這個故事不可或缺的角色。

 

查理蓋勒 & 傑米希普利 & 班里克特

查理蓋勒、傑米希普利兩個人在車庫開了一家基金投資公司,而且還蠻厲害的,本金沒多少(幾十萬?),很快就賺了三千萬。

他們想玩更大的,在向保險公司提案時被打槍,他們本金不夠,意外發現其他被打槍的資料中有貝瑞(還是馬克鮑恩?)的提案,因此發現這次次貸危機。

但他們本金不夠,連「參賽」的資格都沒有,於是去找其中一位的鄰居班里克特,他在銀行業成就不凡,但厭倦金融生態決定退休。

 

馬克鮑恩 & 他的團隊

馬克鮑恩對於「不公不義」特別敏感,對所有不公義的事都要堅持去檢舉或對抗。

當他發現這些投資公司亂搞時,那股正義感被激發,他決定要起身對抗。

最後賺錢時,他因為覺得自己賺的錢也是不公義的,本來不願兌換這筆錢,最後在助理的勸說下才在最後一刻兌換。

 

附註:

基本上因為我不懂金融術語,就只是用我的語言去介紹整部電影,希望讓劇情淺顯易懂。若有錯誤的部份也歡迎各位朋友告知。

 

電影表現手法

有幕畫面讓我印象比較深刻,在車庫搞投資的那兩個小伙子,在銀行看到了一堆被退回的企劃書,他對著鏡頭說「其實我們不是在這裡發現這件事的,是因為我有看過麥可貝瑞(還是誰?)的著作,加上xxx(忘了)…」。

會特別挑這段來講,是因為覺得這種表現手法,先跟觀眾透漏出「礙呦,我剛剛其實沒有說實話啦」,是為了讓觀眾對「其他部份」的可性度增加。觀眾會覺得他當下誠實,那其他部份也會是誠實的。

 

賈德佛奈特也有對著鏡頭說話解釋事情,讓觀眾暫時「出戲」,我則是認為之所以要用這種表現手法,是為了讓原本很冷冰冰的金融故事,變得生動有趣一些。

個人對電影中這兩段印象較為深刻。

 

個人感受

這部電影依然有幾處讓我覺得很可惜,其實是對角色的關係不夠瞭解。

麥可貝瑞、查理蓋勒、傑米希普利、馬克鮑恩是什麼角色我還算蠻清楚的;但是在觀影的當下,麥可貝瑞的老闆(或上司?)、那個跟馬克鮑恩打招呼的黑人女生,甚至是賈德佛奈特,我無法很清楚他們「確切」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對於什麼事情都想搞懂的我來說,觀影感受是打折扣的。

其次,不懂金融,要在電影劇情進行的同時去拼湊整個運作模式,只能剛好「理解」這個故事,無法從細節中感受到像是嘲諷特定人事物等的觀影樂趣。

像是那個鱷魚我就看不懂電影是要表達「房子閒置」到鱷魚都跑來了,還是有錢人在泳池內養鱷魚?還是什麼,因為我都一直處在於「接收資訊、整理資訊、理解資訊」的過程,根本無法輕鬆看故事。

 

角色介紹

Movie, The Big Short(美) / 大賣空(台) / 大空头(中) / 沽注一擲(港), 電影劇照

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飾演 聖荷西基金經理人 麥可貝瑞(Michael Burry)

查資料才發現電影頗為重視呈現原著中的設定,原來貝瑞小時踢足球那段是要表達他有雙義眼,以至於不敢與他人社交,工作時也是很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模擬打鼓、住在辦公室裡頭數日不出來,後面這些則是在呈現他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特性。

對照起《瞞天大佈局》(American Hustle, 2013)中的肥肚禿頭男厄文(我只看過他三部作品,另一部是蝙蝠俠沒啥露臉不算),不管是角色外型與個性,給人的落差感都很大,會認為他也是能飾演多種角色類型的優異演員。

 

Movie, The Big Short(美) / 大賣空(台) / 大空头(中) / 沽注一擲(港), 電影劇照

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飾演 華爾街銀行家 賈德佛奈特(Jared Vennett)

我其實是第一次看他演戲,會覺得他長得有點像布萊德利·庫柏(Bradley Cooper)。

 

Movie, The Big Short(美) / 大賣空(台) / 大空头(中) / 沽注一擲(港), 電影劇照

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飾演 銀行家 班里克特(Ben Rickert)

看電影時我居然沒有辦法100%肯定他就是布萊德彼特,當時只覺得應該是他。

 

Movie, The Big Short(美) / 大賣空(台) / 大空头(中) / 沽注一擲(港), 電影劇照

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飾演 避險基金經理人 馬克鮑恩(Mark Baum)

也是第一次看這個演員演戲,其實無法去感受他演技如何,可能要有看過比較之後,感受才會比較強烈。

 

Movie, The Big Short(美) / 大賣空(台) / 大空头(中) / 沽注一擲(港), 電影劇照

John Magaro 飾演 基金經理人 查理蓋勒(Charlie Geller)(圖右)

芬恩維特羅克(Finn Wittrock)飾演 基金經理人 傑米希普利(Jamie Shipley)(圖左)

 

Movie, The Big Short(美) / 大賣空(台) / 大空头(中) / 沽注一擲(港), 電影劇照

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 飾演 她自己,客串演出來介紹專有名詞。

 

Movie, The Big Short(美) / 大賣空(台) / 大空头(中) / 沽注一擲(港), 電影劇照

小賈斯汀前女友 莎琳娜高梅茲(Selena Gomez)飾演 她自己(這張可能不是劇照)

 

金融學者 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也有客串演出。

 

參考資料

附註1:

1^, 新聞:阻止經濟衰退 美國利率再次下調半個百分點 2001-01-31 大紀元(連結

2^, 美國次級房貸對全球金融市場衝擊之評析(連結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38 Responses

  1. 訪客表示:

    布萊德彼闕居然沒辦法100%肯定他就是布萊德彼特!!!

  2. dinosaurs表示:

    人總是會有看不清自己的時候呀!跌股了。XD

  3. 派屈克表示:

    呵呵

  4. dinosaurs表示:

    嗯?

  5. 路人表示:

    美國股價是沒有漲停跌停的~

  6. dinosaurs表示:

    感謝告知,因為沒在玩股票,但常從新聞聽到漲停跌停,想說美國應該也是。XD

  7. 訪客表示:

    寫得不錯喔~“貝瑞就去找保險公司幫他客製化一份新的保單”其實他們去找銀行,請他們製作出這衍生性金融商品賣給他 銀行覺得很樂意

  8. dinosaurs表示:

    其實我在用詞的時候也猶豫再三,因為那些公司聽起來是銀行的名稱,但做的內容感覺比較像是保險公司;感謝您的告知呀。:P

    • Gillian表示:

      Premium是保證金, 不是保險金。貝瑞所找的都是投資銀行,這些投行們專門賣衍生性金融商。由於這個商品高盛沒賣, 貝瑞還自己設計合約要高盛賣他。貝瑞要定期付保證金(保證金是多少由高盛決定),一但無法支付,這個合約就失效, 是以小博大的交易。其實很類似OPTION…, 台灣金融研訓院有出很多衍生性金融商相關的書籍。

  9. drkala表示:

    如果您是依完全不懂財金的人來說,您寫的非常好!

    再補充一些:查理蓋勒和傑米希普利,一開始是跟貝爾斯登買違約交換,後來很緊張,因為2008的金融海嘯第一倒閉的就是貝爾斯登銀行,再來就是爆出房利美及房地美的困境,接下來是眾所皆知的雷曼兄弟面臨倒閉,因為MBS及CDO有個更可怕的東西就是保險,AIG是保證這二樣東西會履約的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如果倒閉的話,這市場及金融体制會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美國政府最後出手只救房利美、房地美跟AIG,因為這三家大到不能倒
    其它美林證券、摩根史坦利,摩根大通、美國銀行、高盛及信評公司倒的倒合併的合併。

    一些淺見,跟你做個分享^^

  10. dinosaurs表示:

    感謝drkala分享,看電影時就大概能感受到美國人(或熟悉美國文化)的觀眾來看這部電影一定會更有感,但我對那些貝爾斯登、房利美、房地美都太陌生了,還是透過搜尋了好幾筆資料來看,才勉強寫出這篇。
    感謝您的分享,下次若有機會再看這部電影,我又能多理解一些東西了。:)

  11. 高中生表示:

    雖然我對金融術語一竅不通,但看完這部電影後帶來的衝擊力道依然很大。
    另外,我覺得萊恩葛斯林的角色換成布萊德利庫柏其實也很適合ㄟ

  12. dinosaurs表示:

    觀賞電影能感受到衝擊這是很棒的,讚!
    就是很適合我才覺得很像啊。科科

  13. xxFCxx表示:

    真的很看不懂黑人女跟馬克的關係,這也讓我很困擾=~=
    p.s.貝瑞最後的獲利是+489%喔

  14. dinosaurs表示:

    當時還在忙著理解電影,數字上沒有記的很確實,感謝告知。:P

  15. 路過真人表示:

    第一次看到看電影還抄筆記,您真的好用功~~所謂的投資公司,本來就是野心不只賺一手的地方,要做到避險,至少會有兩筆交易,中華民國的消費券也是,全部都是將一筆錢做到最大化交易量能邊際效益,避險做得好,左手賠錢,右手拿錢,金融市場本身就是場買賣空,融資交易有夠多的

  16. dinosaurs表示:

    以前看電影就會稍微做筆記,主要是因為自己記憶能力好像也不是很好…XDD

  17. 訪客表示:

    真正的情況是 一家台灣銀行只要在金庫裡放著7%的貸款現金量,就可以胡亂借錢。比方說你的房屋貸款是1,000萬元,你以前一定會認為銀行要在金庫內,放置1,000萬元的等值現金,才能夠借錢給你用。

    錯!它只要在金庫內擺70萬就好。畢竟,你何時買房屋時,會帶1,000萬白花花的現金去房屋仲介商『買房子』,不就是從A銀行貸出,然後匯入B銀行嗎?

    這還沒完,最賤的地方就在此處,當你將A銀行內,不存在的1,000萬貸出(1,000萬不存在,剩下70萬,其實也不存在,一會兒跟你說),存入B銀行後,這家銀行的存款量突然就增加1,000萬,B銀行就可以將這1,000萬中的70萬當作存款準備金,繼續貸出多少錢,沒錯930萬(1,000萬減去7%的準備金);然後C銀行收了930萬後,扣除65.1萬,可繼續貸出864.9萬。以此類推。

    就這樣,如果原本的現金量(基礎貨幣)是1,000萬,10%是存款準備率,約莫可以創造10倍的貨幣量,也就是1億。如果是7%,如台灣,約莫可以創造1.428億。

  18. dinosaurs表示:

    感謝您的分享與解說,非常詳細易懂。
    不過我查資料的資料台灣的法定儲備好像沒那麼低,都在15~25%:http://www.cbc.gov.tw/ct.asp?xItem=27392&CtNode=561&mp=1

  19. 訪客表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0000076-260202

    這篇新聞顯示 5%以下的準備率

    你找到的是準備率法定上限

    http://yesfx-global-invest.blogspot.tw/2008/06/blog-post_26.html
    可看到定存約 5%

  20. dinosaurs表示:

    感謝分享,我之前找資料時也有看到中國等國家的存準率,所以以為20%是世界常態,沒想到台灣不是這樣。XD

  21. KUROI表示:

    賈德佛奈特的介紹好像有誤~
    劇情上他應該是在派對聽到同事說有人(麥可貝瑞)在搞違約互換交易,因此注意到房產泡沫化。
    而版大其文中敘述打錯電話的情節,應該是「賈德佛奈特」打錯電話到「馬克鮑恩」團隊辦公室,而馬克鮑恩才開始著手調查房產。

  22. dinosaurs表示:

    劇情的部份我沒有很肯定,當初在戲院看時忙於理解專有名詞與那些行為,感謝您的提醒,下次或有在電視上看到播出,會注意一下這個部份。:)

  23. 表示:

    版主您好
    首先謝謝您寫了這麼詳細的影評
    再來替您解惑
    30幾%是因為美國沒有漲停板機制
    但是台灣有設漲停板
    所以一天的波動最多正負10%

  24. dinosaurs表示:

    謝謝辰的分享,沒在玩股票的人對這些東西真的是超無知的。XD

  25. 語晴表示:

    版主你好,謝謝你的解說:)
    不過11樓是對的喔((剛剛才看完大賣空><
    說真的,沒碰金融相關的來看實在不好懂
    大概要找書來看了xD

  26. dinosaurs表示:

    感謝分享,看來真的是搞錯了。XD

  27. anakin2表示:

    鱷魚有賣空的意思在。空房子裡的池子竟然跑來一隻鱷魚,我想是在暗喻房市進入空頭階段。

    鱷魚也形容偏空操作的人,例如著名的放空大師:索羅斯。

  28. dinosaurs表示:

    聽你這麼一說的確是有可能,這部電影的表現手法蠻跳脫出電影本身的(或者說是打破第四面牆?),感謝分享。:)

  29. 表示:

    你的心情和我有好多重疊哦,除了我是瑞恩高斯林的粉,看過史帝夫卡爾演的其他片(他演技超好),之外,其他都跟你一樣;我一開始也懷疑 本 是布萊得彼特(原來他有演哦,哈)。謝謝你寫出這一篇,不然我上網查資料一定會瘋掉。有個問題,影評說這是喜劇,可我怎麼笑不出來?對此一直很驚恐,懷疑我的低笑點是不是故障了,還有哦,為什麼影評會說有些腳色是金融危機下的英雄?他們沒有人阻止這場危機呀,全都利己,他們全都順手撈一票,沒有別人被挽救,編劇是把參與金融活動的大眾(必須房貸)當敵人了嗎?而自私的人卻獲利了,最後只有一個人有圖像說被抓去關,但也都不是主角們,用這個理解,我認為,編劇是傲慢的,把辛苦賺錢繳房貸的小老百姓和有五棟房產的舞孃(指投機小眾)歸為一類了,我覺得很憂傷。總之,謝謝你的說明,非常感謝。

  30. dinosaurs表示:

    每個人在解讀電影時都會用不同的角度或想法去解讀,可以聽聽別人有什麼想法,但不一定別人說的都是對的,還是需要思考過再放到腦袋裡。
    最後那段是諷刺法,不是編劇傲慢,它在諷刺說,「觀眾們,你們看到這些人的所作所為了,但你們以為這些人都被抓去關了嗎?沒有,只有少數幾個人需要受到調查,其他人安然無恙。」;算是一種對現行社會法律或制度不完善的諷刺。

  31. 簡筱珊表示:

    天呀~看完你的分享,我不用查那些金融名詞了。也明白這部電影的內容了,感謝你辛苦解說與分享!

  32. dinosaurs表示:

    筱珊,不用客氣喔,當初在寫這篇文章時也是查資料查到視窗開了一大堆,差點錯亂呀!XD

  33. 史提夫·卡爾 飾演 史提夫·艾斯曼表示:

    史提夫·卡爾 飾演 史提夫·艾斯曼

  34. dinosaurs表示:

    嗯?我查IMDb:Steve Carell … Mark Baum

  35. Hank表示:

    站長對電影內容分析的很精闢,大賣空是一部很棒的理財教育電影,看完後我也寫了一篇關於大賣空的影評,歡迎站長及各位網友可以一起來討論劇中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