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影評:二戰時日本國內百姓生活

Movie, この世界の片隅に(日本, 2016年) /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台灣.香港) /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英文) / 在这世界的角落(網路), 電影海報, 台灣

この世界の片隅に(日本, 2016年) /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台灣.香港) /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英文) / 在这世界的角落(網路)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選擇往往是個難題,日本的動畫電影很多,這部有什麼特色呢?

首先這是一部描述二戰時期,日本國內百姓生活的電影,主角居住在重要軍事港口所在都市,戰爭氣息濃厚,電影用較為輕鬆的角度,透過一個迷糊常鬧笑話的女孩,來描寫戰爭生活的殘酷。

其次是樸實的幸福,一種樂天感恩的態度,如同片名「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適合喜歡這種風格的觀眾。

再來是動畫的風格,這個可以先參考一下預告,此外主角是個喜歡畫畫的女孩,她的畫作很色調柔美,從她眼中看出去的世界是帶有詩意、充滿美感的。

電影的特色當然不只這些,就小豪感受較為強烈的這三大特色推薦給大家嘍。

相關文章:影評 | 角色 | 片尾 | 宣傳

 

觀影情報

  • 上映:2017/07/28
  • 片長:130分鐘
  • 級別:保護級(6+)
  • 評分:IMDb(8.1/1千+)、豆瓣(7.6/1萬+)、爛番茄(100%/‎20)
  • 官網:電影預告、臉書
  • 片尾:前半段有北條家後續生活,後半段有募資名單與凜的故事,演職表約7分22秒。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海軍、戒嚴(配給制);森永牛奶糖、西瓜、座敷童子、傳統海苔製作、松葉、提親、婚禮、灶、井、墓園、花繩、噹噹車、蒲公英、馬鈴薯、楠公飯、計時店/鐘錶行、憲兵、婦產科、抽菸、青森組(海軍)、羽毛筆、防空洞、空襲警報、空頭傳單、收音機、終戰詔書、

電影背景:江波祭@廣島縣、吳市@廣島縣、瀨戶內海、廣島;草津@群馬縣、原爆圓頂館/原爆ドーム(1943年~1945年為主)[附註1]

 

影評

生活文化的呈現

1, 阿鈴她們家是傳統製作海苔為生(有曬海苔過程),要去外婆家等地得等海水退潮,走潮間帶過去。以為貧窮的女孩(凜)是座敷童子。

2, 女孩子筷子拿越高,會嫁的越遠。女孩17、18歲就嫁人,是對方來提親,娶妻是為了幫忙家裡(照顧臥病在床的媽媽)。媳婦需每日早起做家務(洗衣、煮飯),壓力大(離鄉背井、改姓)到掉頭髮。

3, 吳市是靠臨瀨戶內海的軍事港,可以看到各式的驅逐艦、航空母艦、戰艦(大和號)。海軍地位崇高,不屬於憲兵管轄,水手上岸時可以借宿民宅、用餐,電影院也以水手優先。

4, 戰爭時戒嚴、糧食採配給制,如何利用野菜、馬鈴薯(都發芽)烹飪,如何節省能源(木材有限,得利用拆房子的木材),如何用相同份量的米煮出較多的飯(楠公飯)等。

黑市裡頭什麼都買的到:砂糖、西瓜(不知道為什麼這時禁種西瓜)、台灣米等,但價格是配給的50倍。

5, 為了開闢防火巷拆民宅(僻免一個地方被炸到就把整個城市都燒光)。

6, 花街的女孩不能超過道路兩旁的石碑(被限制活動)。

7, 戰死的士兵無法提供家屬骨灰,只有一塊石頭。

8, 空襲警報越來越頻繁,得在自家附近挖防空洞,百姓得自己挖,政府無暇幫忙,但鄰居都很熱心。(話說我家旁邊也有防空洞,距離房子只有一條小水溝的距離)

因為三不五時就要躲空襲,精神不濟,爸爸用身體保護阿鈴時居然累到直接睡著(嚇死觀眾了)。

躲個空襲出來就看到自己家裡被炸毀了。

家裡的燈泡要圍起來,僅供燈下用餐使用,免得夜晚成為轟炸目標。

9, 徵兵(看到一群鄰居拿著小型日本國旗揮舞,歡送青年從軍)

10, 家人去上班沒回來,也沒消息,過好幾天才知道是被砲彈波及,送到醫院去昏迷了好一陣子。

11, 未爆彈爆炸,炸死晴美,阿鈴右手也被炸斷。

Advertisements

 

Movie, この世界の片隅に(日本, 2016年) /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台灣.香港) /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英文) / 在这世界的角落(網路), 電影劇照

大概在我出生前5~10年,基隆河上還有很多這種渡船口,後來就越來越少了。

 

樸實的幸福

我還蠻憧憬樸實的幸福,只是這個世界誘惑太多,要維持這種初衷並不容易,偶爾能從電影中感受到也是種享受。

喜歡的原因是「阿鈴認為自己是很幸福的」這種氛圍的呈現能感染到我,倒也不是電影描述了多少相愛的情節,是段多麼刻骨銘心的愛情。

那種價值觀相似的感受,不需要太多描述,而是對有人抱持著相同的價值觀而感到喜歡。

生活中本來就會有很多考驗,對阿鈴來說,她要離鄉背井在陌生的地方生活、改姓並融入另一個家庭、學習自己不擅長的事物,

但是要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這些事情,對我來說就是,你會不會喜歡這個對象、想不想跟她一起生活的選擇。

這種樸實幸福的觀念也有延伸到整部作品中:北條家認為屋頂只被砸破一個洞,真是太好了,火被撲熄了,真是太好了。

這也是一種要怎麼面對困境心態的選擇。

 

動畫的風格

Movie, この世界の片隅に(日本, 2016年) /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台灣.香港) /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英文) / 在这世界的角落(網路), 電影劇照

最近看一些日本漫畫改編成動畫電影的,還是用線條勾勒人物,但背景就採類似水彩畫追求擬真,又得融合兩者使之不顯得突兀。

 

Movie, この世界の片隅に(日本, 2016年) /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台灣.香港) /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英文) / 在这世界的角落(網路), 電影劇照

另外像是便當、鬧鐘、棉被、飯桶等,也是用漫畫的方式繪畫。

 

Movie, この世界の片隅に(日本, 2016年) /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台灣.香港) /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英文) / 在这世界的角落(網路), 電影劇照

個人還蠻喜歡阿鈴的畫,像是把海面波浪想像成跳躍的兔子這張,或是把空襲飛機畫成五彩繽紛圖案等,帶有梵谷風格。

 

電影問答

1, 周作跟阿鈴是怎麼相遇的?

他們是在橋上大叔的竹籠中相遇,片尾也有呼應這段。至於大叔為什麼長的像怪物,那應該是「阿鈴童話」中的視角,也把哥哥畫成怪物。

 

2, 憲兵隊懷疑阿鈴是間諜那段,北條家人為何大笑?

她被憲兵誤以為是間諜時,家人沒有怪她(只覺得這個人這麼迷糊怎麼可能是間諜而覺得好笑),周作也沒制止她的興趣,拿了本小簿子給她,要她以後畫在小簿子上。

 

3, 阿鈴:我們得在暴力中屈服嗎?

這句話在台灣(我主要在 PTT 上看到)、中國(我主要在 豆瓣電影 上看到)、日本(從上述兩個地方的討論文中看到)都引起不少討論。台灣網友的反應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覺得這句話不恰當,但較多數人則是認為,阿鈴的反應是因為他們為了戰爭忍受了這麼多,結果聽到天皇投降,情緒宣洩出來,充分表達了那個時代百姓的心聲。

看到這些反應我覺得蠻欣慰的,百姓的想法往往不會被歷史記載下來,或是只會被簡單的描述到,像是百姓怨聲載道。網友們都如此清楚知道二戰時期日本百姓的想法,想必是對日本歷史有著相當深刻的研究。

我不夠熟悉歷史,就只以邏輯或經驗來分享另一種看法:

我會認為,戰爭對發起國或被入侵國家的百姓來說,都是種傷害,電影用這種角度來描述日本國內戰時的狀況,到這邊都是很棒反戰思想的作品。不過這句話真的是個敗筆,如果要讓阿鈴宣洩情緒,大可用別的台詞來寫,沒必要講這句。那為什麼電影還是要這樣子安排呢?

純粹個人的想法,日本戰後受到許多無條件投降條約束縛,當中當然也有對日本造成傷害的,像是對於保衛國家軍力的自主權等,或是部分美軍曾做出傷害當地女性的事。會覺得電影是想為這些一直把情緒壓抑著的民眾找個出口,那句話是有點在對美方說的,可是這句話忽略了亞洲各國受害者的感受。

另外,阿鈴這句話能作為當時百姓心裡想法的一種表達嗎?

我認為這是不妥的,舉個例子來說,以前美國有黑奴問題,如果一部電影很膚淺的表現虐待黑奴的劇情,你會說電影是在反應時代嗎?校園總有霸凌,你看到一部電影把霸凌當有趣,你會說電影在反應時代嗎?

要反應這種傷痛題材的東西,本來就該萬分小心,我從電影中看不到這句話有何發人省思之處,沒有完整論點陳述的規劃。

個人對這句話是完全給予否定的,但扣除這句話電影的表現是相當優異的,這跟我在看《康熙帝國》(康熙王朝, 2001)的感受類似,戲劇在描寫台灣這段,偷渡了很多政治思想,政治宣傳大於故事本質,扣除這點之外,《康熙帝國》依然是帶給我反思感受最為強烈的連續劇。[附註2]

Advertisements

 

附註1,電影中有出現的時間點為:

  • 1933年8月 & 12月
  • 1935年8月
  • 1938年2月
  • 1940年3月
  • 1943年4月 & 12月
  • 1944年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7月 & 8月 & 9月 & 12月
  • 1945年2月 & 3月19日 & 3月31日 & 4月1日 & 4月5日 & 4月6日 & 5月5日 & 5月6日 & 5月8日 & 5月10日~15日 & 6月21日 & 6月28日 & 6月21日 & 7月1日 & 7月3日~17日 & 7月24日~28日 & 8月6日 & 8月9日 & 8月15日 & 10月6日 & 11月
  • 1946年1月

 

附註2

為了避免寫心得時被影響,我通常在寫完文後才會開始上網看看別人的影評。

首先我看到這篇文章「Re: [負雷] 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有提到原著漫畫中阿鈴是這樣說的:

『……唉』
『原來日本一直在用暴力要其他國家屈服,』
『結果被另一個國家用暴力制服。』
『這就是這個國家的真面目?』
『真希望我也能在發現真相前就死去…..』

我的心得發表於8月2日,這篇文章發表於8月6日,我寫文當時並不知道原著漫畫是怎樣表達的,但在看完這段話後會覺得,

原著漫畫中的心態是自省、羞愧,但是電影版卻改成憤怒、責怪別人。

我對這種改編相當不以為然,這句話不是隨便修改也沒太大差別的小台詞,而是透過主角感受總結來表達作品核心思想,被亂改成這樣也太不尊重原著了吧?

之後我又看到這篇文章「Re: [負雷] 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有寫到導演回應為什麼要這樣改編:

「迎接終戰那一幕,日本人為何流淚?原作河野老師對我說『其實是無法理解自己的感情』。實際究竟如何?經過各種調查,拜見當時人們的日記,我們也都感同身受地哭了。

戰後進駐軍調查過日本各街區各階層的民眾的想法。當時,人們覺得並不是因為大義或正義輸了而悔恨,反倒單純的認為,戰敗僅是因為科學與後勤能力不如人而感到悔恨…。

如果是那樣,我認為:那一幕阿鈴不背負國家大義也好吧?阿鈴就如同我們一樣,直覺地以實力不如人而戰敗感到悔恨。

阿鈴身為主婦一直做著炊飯煮菜等家事,這就是她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所以煮飯的內容跟原作相同並未調整。實際上,當時日本本土的食物自給率不足,必須從海外輸入穀物(殖民地的韓國、台灣)。阿鈴只是單純的為了求生存,為三餐煩惱,所以那種反應更能夠讓觀眾理解。」

就民眾的訪談來說,「覺得實力不如人而感到悔恨」這還蠻像日本民族的反應,很多日本漫畫或是電影中都能看到,主角們努力練習到最後比賽卻失敗了,因而感到悔恨、惋惜。

可是問題在於,電影中的「我們得在暴力中屈服嗎?」完全不等同於這種情緒喔!

第一點,使用暴力征服其他國家的是日本,第二點,這句話完全是在指責對方的行為,完全沒有自省的意思,裡頭完全沒有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想法。若拿來比賽來講,就是主角作弊輸了,還反過來指責對手作弊,這反而不像日本民族的個性,本質上差太多了。

所以我說這句話第一,不尊重原著,第二,非真實反應民眾情緒,第三,對於受害國家來說這句話很傷人。

 

原著作品

  • 書名:この世界の片隅に
  • 作者:こうの史代
  • 連載日期:2007年1月23日~2009年1月20日
  • 單行本發行日期:2008年2月、2008年7月11日、2009年4月28日

單行本是以上卷、中卷、下卷的方式發行,後來有以前編、後編的形式發售。台灣也有引進中文版,書名為《謝謝你,在這世界的一隅找到我》,分成上、下兩集。

 

原著與其他平台改編

  • 漫畫,2007年~2009年連載。
  • 真人版電視劇(終戰特別紀念劇),2011年,由北川景子飾演阿鈴。
  • 動畫電影,2016年。

 

觀賞平台

Movie, この世界の片隅に(日本, 2016年) /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台灣.香港) /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英文) / 在这世界的角落(網路), 電影票

觀賞戲院:哈拉影城 2廳

 

Movie, この世界の片隅に(日本, 2016年) /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台灣.香港) /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英文) / 在这世界的角落(網路), 心得速記 Movie, この世界の片隅に(日本, 2016年) /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台灣.香港) /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英文) / 在这世界的角落(網路), 心得速記

心得速記

 

版面介紹 | 網址規則 | 核心價值 | 引用資料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6 Responses

  1. Jack表示:

    「台灣有些網友不知道是習慣為信仰/喜歡的東西辯護,當他們喜歡一樣東西時,就一定要把這東西說的完美無缺,還是真的認為這句話很棒。常見的說法是:阿鈴他們為了戰爭忍受了這麼多,結果聽到天皇投降,情緒宣洩出來。」

    這樣說實在是一種去脈絡的評論,事實上當時的日本百姓確實會出現這樣的想法,導演只是忠實呈現出來而已。從一開始本片就是走細膩寫實的基調,想當然爾不會出現教科書式的反戰標語在台詞之中。況且由歷史的脈絡來看網友的評論並無不妥,當時台灣還是日本的屬地,也曾發生過台北大空襲,對於二戰前後台灣身份認同一直以來都有討論的餘地,而不該片面地認為是為信仰作辯護(對於在皇民化運動長大的人來說或許真是一種信仰)

  2. dinosaurs表示:

    Jack 您好,

    會覺得「我們非得屈服於暴力」這句話放在電影中是很突兀的,其一是與前面反戰的基調不同,其二是對這句話的價值觀不認同。
    這不會只有我這樣想,我看PTT、豆瓣很多網友都覺得這句話感到反感。
    後續衍生出兩種反應:一種就像我一樣單純表達這種感受,第二種則是在解釋這句話其實是反應當時百姓的想法。
    我在寫完心得後有在PTT持續看別人心得的習慣,跟您分享幾篇我看到的文章。
    首先是有找到原本漫畫中的內容:

    http://pttman.com/amp/movie/M.1502003710.A.162.html
    漫畫裡面是:
    『……唉』
    『原來日本一直在用暴力要其他國家屈服,』
    『結果被另一個國家用暴力制服。』
    『這就是這個國家的真面目?』
    『真希望我也能在發現真相前就死去…..』
    —引用結束—

    應該不難看出原本漫畫表達反戰的部分是連續的,而電影改編成完全相反的詞句,光這點就足以討論了,作者把想法透過作品來呈現,改編者為何能把作者原本的想法給徹底顛覆?

    另外一篇則是有提到,導演為何要這樣改編: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02021656.A.487.html
    「迎接終戰那一幕,日本人為何流淚?原作河野老師對我說『其實是無法理解自己的感情』。實際究竟如何?經過各種調查,拜見當時人們的日記,我們也都感同身受地哭了。
    戰後進駐軍調查過日本各街區各階層的民眾的想法。當時,人們覺得並不是因為大義或正義輸了而悔恨,反倒單純的認為,戰敗僅是因為科學與後勤能力不如人而感到悔恨…。
    如果是那樣,我認為:那一幕阿鈴不背負國家大義也好吧?阿鈴就如同我們一樣,直覺地以實力不如人而戰敗感到悔恨。
    —引用結束—

    覺得實力不如人而悔恨,跟「我們非得屈服於暴力」是畫上等號的嗎?我覺得不是喔,這就像比賽輸了,也很常因為覺得努力不夠、努力最終還是失敗而哭,
    但如果敗方突然冒出一句「我們非得屈服於作弊嗎?」,這不是很怪嗎?
    所以我不認為導演的說法能說服我,也不認為這是呈現當代人的想法。

    至於我說的信仰,是說人很常把事物分成好壞兩種極端,覺得好的就捧上天,爛的就罵到底,可是多數的東西都是有好有壞,我們可以看到那1%的缺點跟99%的優點,沒必要把1%也說成是好的。這是我想表達的。
    又譬如說有些手機品牌粉絲,會把自己喜愛的品牌說成完美無缺,別的品牌都很爛,自己喜歡的導演捧成神,把其他導演的作品貶低,這是我說的信仰。
    不知道這樣解釋之後,有沒有比較完整的表達出文章中的想法?

  3. 本文相當用心與詳實,是很好的影評。

    關於電影版對原著那句反省日本戰爭責任語言的改編,作者您有很明顯的反對意見。

    只是,我覺得,這樣的改編,其實是替本片加分而非扣分,因為它讓鈴這樣一個讀書不多,嫁在軍人家庭、深受軍國主義監控與洗腦,還被美軍炸斷手與炸死親友的這樣的尋常鄉村女子,顯得更有血有肉,更具真實感。這確實就是當時日本尋常百姓很典型而正常的情緒反應。

    然而,這不表示電影準備以此作為本片結論。

    往後面的情節看下去,鈴雖然曾經痛罵美國「暴力」,但遇到美軍發放物資與巧克力時,立刻就把先前的不滿全丟到一邊,毫無羞愧地去跟着領物資了。這樣子立刻自己打臉了先前一番「怎麼不戰到剩最後一人」的情緒性悲壯狂言。使先前那句話顯得荒謬可笑。

    這裡隱藏著的更為含蓄的戰爭責任反省情節,鈴雖然沒有直接說出反省的話,但本該仇視美軍的她,卻是重視現實生計更甚於厭惡美軍,這樣的心理反射出的態度,已經是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愛國宣傳歷史極大的諷刺。然而,這樣的奇怪心情,確實也就是戰後日本人對於戰爭責任與戰敗的無奈,普遍的心理反映。

    因此不能說這部電影對日本發動戰爭的責任沒有任何反省。

    斷手又重新勇敢生活下去的鈴,其實是日本整個民族在戰後重生與國力重新崛起的象徵。重新崛起的關鍵動力,正是全民隱忍壓抑戰爭陰影,轉向於專注追求物質經濟。

    相比於德國,日本政府對戰爭責任的反省是明顯較欠缺的。但平心而論,全世界除了德國,還有哪個國家曾經真正深刻反省過對他國的侵略殘暴紀錄?

    現實就是,全世界各國的政府,從來都沒有真正深刻反省過對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暴行。除了極少數願意向境內原住民道歉的優勢族群執政者外,就沒有了。

    人類的文明,其實離「永久和平」還非常遙遠。這部電影如果能把世界稍微往這個目標靠近一點點,就已經是很偉大的成就了,無法再奢求它盡善盡美!

    • 闕小豪表示:

      Apollo 您好,感謝您願意花時間分享想法,也讓人看到您細心觀察與獨特的見解。
      會認為這句話不妥的原因在文章中其實也有說明,因為這不像是日本民眾會說出的話,在心態上還是有差異的,
      「覺得實力不如人而感到悔恨」這心態符合日本民眾在軍國主義思想影響下的感受與反應,但並不等於劇中那句話的心態。
      我沒看過原著漫畫,但根據網友分享的內容來說,那段內心話的確是比較適合的,或是改成「可恨呀,居然打輸了」都沒這句話來的不恰當,
      我並沒有要日本在電影中「認錯」的心態,電影能真實呈現時代下百姓的心聲(譬如有些軍人在侵略國家時的惡行惡語),那也是有反思作用的,但這句話給並不是如此。
      不過我很認同您對現代對於發動過戰爭國家是否有在省思的觀察,尊重與反省都是相當困難的行為,
      文章中討論的並不是要苛求作品完美,而是認為很多衝突問題就是發生在行為者「認為自己沒錯」,
      所以我才會從心態來分析這句話不恰當之處,如果一個犯錯者的道歉(這邊非指電影有這行為)是會引起部分受害者的反感時,我們是不是可以討論怎麼把這句話說的更好?這才是我想表達的。:)

  4. 莊佩陵表示:

    戰爭 本身就是場暴力~
    戰勝與戰敗,只是執政者的立場,並不代表被傷害的,失去的就會比較少。
    而只想和平、過著平凡生活的人民們,只得在種種的傷害下屈服,不論侵略方,被侵略方,人民的立場永遠一樣,只是旁觀者。
    如果把「我們非得屈服於暴力嗎?」作為對這場戰爭的總結,那應該是古今所有戰爭後無辜受害的民眾們的心聲,暗示出相反的意思,我們不該屈服於暴力,以及,我們不該縱容傷害彼此的戰爭發生。以此解釋或許會合理的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