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影評:動人的母愛

Movie, 東京タワー ~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日本, 2007年) /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台灣) / 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香港) / Tokyo Tower - Mom & Me, and sometimes Dad(英文), 電影海報, 台灣

東京タワー ~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日本, 2007年) /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台灣) / 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香港) / Tokyo Tower – Mom & Me, and sometimes Dad(英文)

日本作家中川雅也(常自稱 Lily Franky)於2005年出版自傳小說《東京タワー ~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2006年時曾翻拍成單發劇(單元劇)、2007年則有連續劇與電影。電影版由小田切讓、樹木希林、內田也哉子、小林薰主演。

內容是在描述不太負責任的父親、渾渾噩噩過生活的兒子,還有獨立辛苦養大孩子的母親,三人之間的互動與故事,有很大一部分在談論癌症的療程,對於有過類似經驗的觀眾/讀者很容易產生共鳴,很容易淚水潰堤的作品。

相關文章:書評影評 | 演員 | 宣傳

 

觀影情報

  • 上映:2007/09/21
  • 片長:142分鐘
  • 級別:保護級(6+)
  • 評分:IMDb(7.5/7百+)、豆瓣(8.6/2萬+)、爛番茄(無)
  • 官網:電影預告、臉書
  • 片尾:無,演職表約4分58秒。
  • 裸露激凸:一小段,約10來秒。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礦坑小鎮、癌症(胃癌、甲狀腺癌、化療過程)、住院、父母分居;富士8釐米攝影機、串燒、走鐵軌、運煤車、美國螯蝦、牛蛙、兔子、花札、食堂、公車、吉他、性工作者、車站、火車、撿資源回收、酒吧、告白、摩門教、翹課、相機、理髮、公共電話(投幣式)、腳踏車、醫院、啤酒、麻將、柏青哥/彈珠機、《閃舞》(Flashdance, 1983)、電報、房屋仲介公司、借貸公司、B.B.Call(口頭提及)、郵差、盪鞦韆、新幹線、蘋果、X光片、守靈、葬禮、靈堂、臍帶盒、收音機、家庭代工

電影背景:東京鐵塔、筑豐/小倉@福岡縣、大分縣、遠賀川@福岡縣、表參道@東京都、雷門、銀座和光百貨公司 | 約1966年~2000年 [附註1]

 

影評

對小說的印象

小說我是2010年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本書最後面1/3描寫作者媽媽罹癌住院那段我是哭著看完的,另外有印象的大概就是他日子過得很頹廢、他的老爸很不負責任、他媽媽三不五時會有超脫凡人樂觀的開朗想法。

此外的細節我幾乎都沒印象了,看電影時只有額外回憶起「他的朋友都很喜歡他媽媽的料理」這件事,其它的,即使在看電影時也沒有喚起什麼回憶。

 

電影表現手法

搞笑風格

日本電影的搞笑風格往往都讓我比較難以投入,像是片頭爸爸嘔吐的影子「哥吉拉」,小男孩嘴巴被插了兩隻串燒這類。

不過有些母子互動我覺得還蠻有趣的,像是媽媽在醫院捉弄怕鬼的主角。

 

電影表現越來越受到限制

別說是作者小時候那個年代,即使到我小時候那個年代,都還是沒有什麼動保觀念的。看到他們幾個小孩依序把美國螯蝦、牛蛙、兔子綁在鐵軌上讓運煤車壓過時,第一個念頭是我們小時候也很皮,那個時候還沒有什麼電子產品,娛樂都是取自於大自然居多,像是把金龜子的腳綁著繩子讓牠們飛,有點溜寵物的味道。當兵時,會聽到一些比較早入伍的同學說他們都會拿老鼠來玩(指有點虐待的殺害方式),大概就這些。

第二個念頭是,現代的電影都不太可能出現虐待動物的情節,甚至只要有動物參與演出的,都還要特別在片尾交待「沒有任何動物因為本片拍攝而遭受虐待、死亡」,這種有螯蝦跟牛蛙被輾過的畫面,未來應該不可能出現了。

其次是發現電影中媽媽跟爸爸都是個老菸槍,抽菸的畫面也很多,這也是現代電影會極力避免出現的,有抽菸畫面的電影在電視台播出時,除了播出前要有警告標語、廣告結束回正片時也要有警告,有的甚至會打馬賽克。

這樣的情形會讓我去思考一件事,電影創作者在拍攝電影時,會不會為了避免麻煩而直接拿掉這些東西,或者是有拍攝,但在後期製作時拿掉。的確,小孩子甚至是國、高中生在看電影時會有模仿現象,但是基於這些考量所拍攝出來的電影,會不會越來越與現實脫節,或者是選擇性的呈現?

查資料,2016年台灣抽菸人口比例是17% [附註2],但現在電視、電影中,幾乎只有比較負面形象的角色、反派會抽菸,抽菸這行為本身也被給予相當負面的形象標籤,但這並不是違法的行為,一直都是蠻矛盾的事。

 

共鳴

除了作者很有成就這點 [附註3],其餘的部分我都是很有共鳴的。

1, 酒醉的爸爸回家,媽媽超怕他傷害孩子,要孩子趕快躲起來,我小時候也常經歷這種事。以我現在的年紀來看這件事,會覺得爸爸在酒醉後不見得會對孩子施暴(但是也有會施暴的),但為人母親的,總是不敢冒任何的風險,所以會犧牲自己去攔住父親,在這個過程很容易成為被施暴的對象。似乎有很大的比例,母親的保護行為反而引起父親的憤怒或衝突,但這又是無法拿去賭賭看的事。

2, 有很多父母本身的行為很糟糕(在電影中是父親),但這無法輕易剝奪掉孩子對父母的喜愛、敬重或情感。主角記得爸爸為他做過的好事只有用木頭幫他做了艘船模型,在我印象中,我爸做過的好事也是只有那麼一件事,可是他過世後我卻難過了好幾年。

3, 主角要媽媽搬去東京跟他住時,再三確認,連掛斷電話後都還要再打一次電話確認。大部分的母親都是無私對孩子付出,但卻怕自己會對孩子造成困擾,而不敢搬去跟孩子住。

4, 亞洲傳統母親心中真的只有丈夫跟孩子,從媽媽住院那段可以看出,她要了兒子的畢業證書,還拿來擦拭,可以看到她以兒子的成就為自己此生最大的成就。

另外也能看到即使爸爸跟他分居數十年,在外面也有跟其他女人同居,但當爸爸要去醫院看她時,她還是很在意自己的外貌,找了兒子的好友幫他理髮,也有畫口紅,把戒指(帶在無名指,應該是婚戒)拿出來帶。媽媽對爸爸應該是始終保有濃厚情感的,只是在爸爸酗酒問題下不得已得帶著孩子離開,媽媽在爸爸離開後,狀況也變得很糟糕。

會覺得亞洲給予婦女的道德枷鎖實在是太重了,我會偏向認為婦女在不快樂的婚姻中,是該隨時追求更好人生的可能性,只是這很不容易,尤其有孩子的狀況下更是難以兩全。

5, 爸爸跟媽媽、兒子聊天時都有說到「我用生髮水,頭髮長出來了」,會認為這段是在表達很多男人不知道怎麼跟妻子、兒子聊天,很勉強擠出來的對話。

6, 媽媽化療疼痛發作時,爸爸跟主角都不知所措。在演這段時我想法還蠻多的,純粹只是個人的想法,以前看過很多護士朋友在聊天時或在臉書上批評家屬都不在場、家屬不自己照顧病患等,當然有些真的就是她們罵的不肖子女,可是也有部分是那種不忍心看到父母疼痛,因為真的在意父母的子女看到他們疼痛時,那種不忍心看到他們受苦、覺得自己很沒用的無力感的感覺是非常煎熬的。

Advertisements

我會思考如果說,既然看到那狀況也於事無補,選擇逃避不去親眼目睹這件事,會是可恥或令人髮指的行為嗎?有時候,我們也會想在病患旁邊,讓他們知道我們一直都在,或是握著病患的手,希望對方能好過一點,可是那只能是短暫的,你還是會因為不斷目睹家人的病容而感到心痛。也有時候,有些人反而在家屬面前是不敢把痛苦喊出來的,因為怕家屬擔心,除非痛到無法用意志去忍受,我會認為電影中的媽媽最後就是這種狀況。

總之我會認為,從表面行為是很難解讀出病患家屬真正的想法與狀況的,隨意去認定別人孝順與否,是不太恰當的。但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用表面行為去評定每個人是怎樣的人,很難避免。

7, 主角哭到無法出來「家屬致詞」時,本來說不會出來講話的爸爸,還是站了出來。這也是主角第一次看到爸爸哭。

 

感動的點

會想說要寫這個,是因為看到不少電影資訊網的討論區(像開眼、豆瓣),都有人提到這部電影很無聊、完全沒有感動的點。我想每個人的觀影感受都不同,即使有相同的經歷,也可能因為觀影喜好、觀影當下的情緒狀況或環境等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感受,這沒什麼。我試著分享看看覺得感動的點:

1, 媽媽回外婆家遇到外婆時,外婆的態度蠻冷淡的,就是看了她一眼然後繼續拉著資源回收車離開。電影沒有多做解釋,但大概可以理解那個年代的人都會認為女兒嫁出去了,就不該再回來麻煩娘家,尤其對於家境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更是如此。媽媽想必也是受盡委屈才選擇回娘家,都是得拉下自尊心的,又不能在自己母親這得到一點溫暖或安慰,我想這會加深媽媽那種委屈的感受,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隨時都能讓她依靠的一種不安全感。這點可以從後來媽媽經濟狀況有稍微好轉後就搬離娘家可以看出來,她也不好意思厚臉皮一直賴著。

2, 媽媽在主角要去外地唸書時,幫他準備便當,底下還放著一萬元,還有一封完全沒提到自己、只有鼓勵主角的信。這邊完全呈現出母愛那種「完全不顧及自己,只想給孩子最好的」特質,有類似的生活經驗或體驗時就很容易落淚。

3, 主角跟爸爸談完要不要去東京唸書後,回家時媽媽準備了相當豐盛的餐點,我在想媽媽大概也有料到兒子準備去東京了,所以才準備這麼豐盛來幫他慶祝。主角說自己不知道要從哪道菜開始吃時,想到他們即將離別(雖然不是永遠的),也不自覺流下淚來。

4, 主角落墮的生活:抽菸、翹課,終日跟室友喝酒、打牌、帶女友回宿舍,生活都靠母親接濟外,到處借錢生活,大學無法順利畢業,結果媽媽卻是相當努力在賺錢,朋友有店就跑去頂下來做生意,連媽媽特地寄給他要他坐新幹線去看過世奶奶的錢都被他花掉。除了我是到處「被」欠錢外,這跟我的生活有87%相似,一直都沒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慚愧到邊看邊哭。

5, 日曆上釘滿著藥袋。

6, 小時候媽媽帶主角回筑豐時,牽著他的手走鐵路,長大後主角帶媽媽到東京時,牽著她的手過馬路。

7, 媽媽回憶起剛認識爸爸時跳舞的畫面(當然這應該是作者或電影添加的)。

8, 媽媽給主角死後才能打開的盒子裡有臍帶盒,給我的感受是「媽媽一直很重視這個孩子」,把這個東西保管到最後一刻才當成遺物交給孩子。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感受到那份情感,眼淚就流了下來。

 

我們都不完美

看完電影有個很大的感受是,我其實不會特別去憎恨爸爸這個角色,很多時候,那些被批評為不負責任的父母(或人),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怎麼去處理自己的情緒與感情,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懦弱、無能與缺點,所以選擇了逃避,爸爸是這個樣子,雅也也是,慶幸的是雅也後來有振作起來。

很多男生被家族(包含父母、祖父母,可能還有親戚)與社會賦予高期待,當他們無法達成那期待時,又不知道怎樣面對這些情緒、所該扮演的角色,就可能會選擇以喝酒、抽菸、自甘墮落等方式逃避,連帶的傷害到身邊的人(尤其是酒後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課堂上沒有一堂課是在教人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認識自己、跟自己相處。

能體驗到自己的不完美是個階段,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又是個階段,如何跟不完美的自己找個和平相處的方式又是個階段,每個人都不完美,但都要去找到跟自己相處的辦法來。

 

佳句

  • 人總是理所當然地追求永遠不會消失的東西,彷彿不是永遠,就如同幻覺一般。

 

看電影時發現有趣的事

Movie, 東京タワー ~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日本, 2007年) /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台灣) / 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香港) / Tokyo Tower - Mom & Me, and sometimes Dad(英文), 電影劇照

1, 早期的開車遊戲機

 

Movie, 東京タワー ~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日本, 2007年) /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台灣) / 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香港) / Tokyo Tower - Mom & Me, and sometimes Dad(英文), 電影劇照

2, 原來以前碗盤上的花紋是用貼紙貼上去的。(一開始我還以為是郵票)

 

3, 日本那種「不要造成別人困擾」的國民共識真的超強烈的,即使媽媽過世,還是要準時交稿(雖然在電影中被當成是振作的理由)。我本身也是自小奉行這種想法的人,只是長大後會覺得還是要適量就好,不然壓力會大到超出負荷呀。

 

4, 我沒租過房子,但印象中在台灣租房子似乎是房客會有比較多的要求,是房客在挑房東(不拿極端的例子來說的話),而且比較少透過房仲公司來做篩選,都是房客直接面對房東。但從電影中感受到的,日本租房子似乎比台灣嚴謹許多,而且是房東在挑房客。

 

電影中的經濟

  1. 母親住的病房一天4萬日幣。

 

附註1:

電影開頭有說明年代是1966年,查資料中川雅也是1963年出生,這時他才3歲。照片中東京鐵塔蓋到一半的照片旁白有說是昭和33年,也就是1958年。他要考美術大學時那本手冊是1982年,那時19歲。另外他去接媽媽時台詞有提到他15歲離開媽媽到現在15年,所以當時應該是30歲,另外媽媽化療時有提到媽媽來東京已經7年了(37歲,2000年)。查リリー・フランキー@維基百科,這本書他寫了4年,估計是2002年開始寫,時間是這樣估計的。

附註2:

新聞,菸捐漲不動 抽菸人口7年首度增加 2016-01-08 蘋果日報(連結

附註3:

看小說後直到看這部電影查資料前,都沒認真去查過小說作者是怎樣的人,查下去才發現他比我想像中還活躍很多,日文維基百科的介紹中,他的職業包括:演員、插畫家、廣播作家、散文家、作家、音樂家、作曲家、作曲家、電台人物、設計師、攝影師、藝術總監、圖畫書作家、小說家。

Advertisements

而且他有參與演出的電影在小說出版前只有1部,小說出版後從2006年到現在有34部。其他還包括電視劇、電視節目、網絡劇集、舞台劇、動畫配音(在《南方四賤客》中是幫耶穌配音)等。

他演出的電影中,演技最受好評的是《兇惡》(凶悪, 2013)跟《我的意外爸爸》(そして父になる, 2013),我則是只有看過《菜鳥評審員》(ジャッジ!, 2014)

 

原著與各種平台翻拍

  • 小說(2005年06月30日)
  • 單元劇(2006年11月18日)
  • 電視劇(2007年1月8日~3月19日)
  • 電影(2007年4月14日)

*為日本出版、上映、播出時間

 

原著作品

  • 類型:小說
  • 書名:東京タワー 〜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台: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 作者:リリー・フランキー(台:Lily Franky)
  • 出版日期:2005年06月30日

 

觀賞平台

Movie, 東京タワー ~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日本, 2007年) /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台灣) / 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香港) / Tokyo Tower - Mom & Me, and sometimes Dad(英文), 電影DVD

觀賞平台:租DVD+小豪電腦

 

Movie, 東京タワー ~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日本, 2007年) /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台灣) / 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香港) / Tokyo Tower - Mom & Me, and sometimes Dad(英文), 心得速記

心得速記

 

版面介紹 | 網址規則 | 核心價值 | 引用資料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