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03 南科考古 遺址發現 稻米育種 石器時代就有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08/09/03 04:32 周曉婷/南縣報導
南科考古遺址自二○○○年以來,陸續挖出稻米化石,總計數量將近廿萬顆,研究人員發現,稻米化石年代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到五百年,從最早的大小不一到顆粒愈來愈大,推測石器時代人類已有育種觀念,且連同出土的小米、綠豆等化石,都是當時人類主要植物營養來源。
最早稻米化石 距今四千五百年
前南科考古隊長、現任樹谷基金會考古中心主任朱正宜解釋,南科出土的稻米化石,年代最久遠的距今約四千五百年,是台灣現今考古遺址中,所挖掘出最早的稻米化石。在南科周邊卅多處考古遺址中,都曾挖出稻米化石,但以南關里東遺址及右先方遺址兩處最多。
朱正宜說,兩處遺址的稻米化石挖掘出土當時,地上密密麻麻的碳化稻米,呈散落狀,各約十萬顆,推測兩處發現地點可能都是「意外事件」現場,所謂意外事件,指的是可能有人打翻盛裝稻米容器,致稻米散落一地。
還有小米綠豆 百餘種植物種子
朱正宜指出,研究人員在清點及鑑定稻米化石過程中發現,四千五百年前的稻米化石顆粒很小,但隨著年代演化,稻米化石顆粒愈來愈大,由此可推測,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已栽種稻米,且技術愈來愈進步,當時人類已有育種觀念。
南科考古遺址除挖出現今台灣最早的稻米化石外,也挖出現今台灣最早的小米及綠豆化石,還有一百多種無法判別種類的植物種子,朱正宜表示,稻米、小米及綠豆可能是當時人類主要的植物營養來源,加上南科遺址出土的魚、貝類化石,推測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人類食物呈多樣性。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