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光影不再》影評:傳統膠卷放映戲院的沒落
‘นิรันดร์ราตรี’(泰國, 2017年) / 當光影不再(台灣) / Phantom of Illumination(英文)
《當光影不再》是泰國導演瓦塔那蓬‧萊蘇旺猜(Wattanapume Laisuwanchai)首部長片作品,導演本身是名視覺藝術家,拍過5部短片,時常以社會底層生活為議題,這部記錄片的主題是記錄泰國曼谷一間以傳統膠卷播放電影的戲院,在戲院逐漸改成數位播放的潮流下,因沒錢更新硬體設備而逐漸邁向被淘汰之路。
導演先是觀察曼谷僅存的膠卷戲院一年,又花了三年的時間拍攝,剪輯了20多個版本,最後才決定以電影中一名長期在戲院擔任放映師工作的員工為主角。由於導演長時間跟主角生活在一起,使得這部紀錄片不太像記錄片,反而更像是描述主角人生的劇情片,一個從鄉下來到首都工作的勞工,因為擔任放映師工作,每年只有少數日子能回家一趟,無法跟妻女生活在一起,平時工作在戲院、睡也睡在戲院,沒有與朋友相聚的時間,每天的生活就是工作。在戲院倒閉後回到家鄉後,卻無法回到當初的農耕生活,終日賦閒在家。
若說這部電影要表達什麼,它呈現出很多在都市工作後返鄉不習慣的打拼族群,它記錄下了膠卷播放轉變到數位播放引起的傳統戲院倒閉潮。我平時也有在觀察與記錄台灣的電影文化,像是首輪、二輪電影院(想為這些戲院留下記錄)、電影檔期(這部分是在觀察國內外電影發展的趨勢)、收集電影DM與拍攝廣告看板,看電影的當下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該做些什麼,但目前沒有什麼資金(來換掉那台快報廢鏡頭入塵又超嚴重的相機與交通住宿費用)與時間能讓我記錄外縣市的戲院,是比較可惜之處。
台灣在2017年台北電影節上有放映,目前還沒有片商有引進計畫,可能不會上院線。
觀影情報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戲院、膠卷放映;傳統葬禮、憎侶、橡膠樹、螢火蟲、DVD播放機
影展:2017年台北電影節(分類,作者視角,電影節資料)
電影背景:2012年~2014年;1980年代、1990年代(多以照片呈現)
影評
拉瑪戲院位於曼谷,在早期1980年代、1990年代時戲院生意興隆(僅以口述與照片呈現),電影放映時常連走道都站滿了人。主角提到大概是從1997年開始走下坡的,台灣觀眾可能對這個年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台灣受到那次金融風暴的影響較小),但對泰國人來說卻是個重大事件。
引述 亞洲金融風暴@維基百科 的資料,開頭便是這一段介紹: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於1997年7月至10月,由泰國開始,之後進一步蔓延至鄰近亞洲國家的貨幣、股票市場和其它的資產價值暴跌。
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戲院觀影人數逐漸下降,後來又因無法負擔數位播放設備的更新,終使戲院走向倒閉一途。
影片記錄的這段時間,戲院已在做關閉的準備,能當廢鐵賣的椅子就載去賣,能維修的就維修起來。
一幕從高樓俯視戲院建築被重型機具(有接鎚鑿那種挖土機)鑽打柱子後,整間建築瞬間倒榻的畫面,
在每個喜愛電影的觀眾或是戲院已是生活記憶中一塊的當地居民來說,應該都是不勝唏噓吧。
導演本身是視覺藝術家,很能掌握光影變化帶來的視覺感受,影片中很多畫面的視覺感受是很強烈的,
由其是最後一幕由放映機投出的影像,在煙霧中投射出色彩豐富且變化多端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也記錄下不少放映師的生活與傳統膠卷放映機的運作,放映師這個工作其實是蠻孤單的,從早到晚就是待在放映室裡,工作結束後一天也結束了,與人互動的機會不多。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