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惡人》反常態手法展現種族歧視
The Hateful Eight(美) / 八惡人(台) / 冰天血地8惡人(港) / 八恶人(網)
市場機制有時候不是壞事,找出其規則,就可以是做事時的參考標準,看電影也是。
這是《追殺比爾》(Kill Bill, 2003&2004)、《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 2012)導演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電影,又在此屆奧斯卡入圍三項獎項,發行的片商也不是小家發行商,全台居然不到20廳上映?觀影前我就有心理準備,這可能不是一部台灣大眾都會喜愛的電影作品。
猜想片長也是原因之一,許多戲院片長超過2小時30分鐘的電影都需要加價(參閱:2016年台灣電影院票價),如果不是像《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這麼具票房吸引力的電影,大多數戲院都不願意上映。(星際片長多這部1分鐘)
我不認為小眾的電影就該被漠視,但認為喜愛這部電影的人滔滔不絕的讚美之詞,很容易讓其他觀眾帶著錯誤期待進戲院看電影,這是我這幾年來寫電影心得時極力想避免的事。
《八惡人》它不像《追殺比爾》那樣有著暢快殺來殺去的對決,電影多數時候都在對話,而這些話反而是導演近年來作品的風格特色。如果對導演安排這些對話(導演同時也是編劇)所要表達的議題沒興趣,或是沒意識到是在談論哪些事情,這些對話很容易隨著時間被抹煞掉,只會記得比較表面的劇情。這部份,若對南北戰爭有一定熟悉度的觀眾來看會更有感觸。
這部電影適合讓自己不要有任何期待進戲院會比較好,雖然海報上有寫到推理,但如果期待是部推理劇,難免會因為前期等不到任何犯罪跡象而感到煩躁,或過度疑神疑鬼而喪失電影其他要表達的東西。
如果對電影有興趣但還在考慮要進戲院還是租DVD來看的,這部電影值得進戲院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音樂的表現不錯,是需要比較好等級的設備來展現的,其二是不少血腥畫面在戲院看會更有感覺。
觀影情報
.上映日期:2016/02/19
.電視首播:2016/12/18 21:00~00:30 @ 衛視西片
.片長:168分
.級別:限制級(18+)
.電影資訊:@IMDb(8.0/164,242)、@爛蕃茄(75%/246)、@臉書專頁(29萬+讚)
.片尾劇情:無
.血腥警告:這個導演以「暴力美學」著稱,血腥畫面很多,但表現方式不走俗套。
.主要獎項:奧斯卡入圍(3)、奧斯卡得獎(1) @2016年奧斯卡
.電影預告: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南北戰爭、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外貌歧視、章節;亞伯拉罕·林肯、逃兵、探討正義、
電影背景:懷俄明州 | 美國南北戰爭後(1865年)數年
電影突出之處
一部好的電影作品往往都會受到許多獎項的肯定,而這些資料並不難查到,甚至片商都會在電影海報、電影預告都會主動整理出來告訴觀眾。跟著獎項去讚美一部電影,我想這是網路上最不缺乏的資料。
那台灣缺乏怎樣的資料呢?我認為有兩大方向,一是告訴一般大眾,這部作品為何能得到這些獎項,有點類似歌唱節目「評審講評」那樣(再扣除製作節目效果、請沒實力的藝人來講評以外),去分析給大眾知道這作品的好壞,好在哪、壞在哪。
另一個缺乏的資料則是接收者(觀眾)的感受,某首好聽的歌、某張優美的畫、某件很有設計感的東西,是一般大眾用心就能去感受到,還是它是需要專家才能評等的(像高級紅酒)?
有趣的是大眾很喜歡去找「標準答案」,某部電影入圍甚至得獎,大眾就拼命在這部作品上找優點。而我一直想寫下的東西則正好相反,我想讓自己完全空白去感受一件作品,感受到什麼就說什麼,我認為這是避開盲點的學習方式。
難以避免的,我知道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誰,我也看過《追殺比爾》(但還沒看過《決殺令》),我知道它有入圍奧斯卡。在這樣的狀況下,我能從電影中感受到什麼,就紀錄下什麼,每篇電影心得都是在這大前提之下寫的。
音樂
我對片頭音樂的感受就很強烈,開頭的這個音樂是有「主題性」的,這段音樂讓人感受到懸疑又帶點奇幻。而第一章節(遇到華倫那段)的音樂則是帶有「情緒」的,除了演員的演技、肢體動作、劇情外,音樂會讓人更強烈的感受到角色當下的情緒是怎樣的。
我會很強烈的聯想起《追殺比爾》這部作品,印象中這部也是透過音樂去讓觀眾感受到情緒,緊張、錯愕、怨恨,音樂大大的強化了角色的情感表現。
電影特色
畫面
有發現這部電影畫面似乎比較「長」,投射在戲院的螢幕上時,上下明顯是有黑色區塊的。後來看電影簡介才知道這部是用相當早期的以「70mm」膠卷拍攝,用這當關鍵字能查到不少資料。
另外有注意到某幾幕畫面有誇張的反光點,白到反光畫面是看不清楚的,像是馬車上那封林肯的信,剛進裁縫店時那張桌子。(先紀錄下怪異處,或許未來會找到答案。)
章節
印象中電影會出現斗大字體來區分章節的電影並不多,只記得《追殺比爾》、《性愛成癮的女人》(Nymphomaniac, 2013),這部也是用這樣的表現手法,會好奇《決殺令》是否也是?
這部電影的章節紀錄如下:
章節1, 前往紅岩鎮的最後馬車驛站
章節2, 王八蛋
章節3, 米妮的服飾店
章節4, 4名乘客
章節5, 黑人, 白人地獄
口白
後半部下毒開始出現旁白來解釋劇情。
電影表現手法
懸疑
電影有在表現懸疑上下了苦工,一開始讓觀眾懷疑共犯是華倫,先是多摩格在他上車時跟他眨眼睛,之後的片段也把觀眾故意帶往懷疑到他身上。可是,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我一開始根本不會想去找兇手是誰,因為情報太少了;差不多到下毒那段才開始有種在猜兇手的感受。
當然不只兇手,像是門為什麼壞掉、地上會什麼會掉一顆咖啡豆、明明所有人都在現場,是誰用槍射擊華倫的命根子等等,導演都有用心鋪陳謎團。
暴力美學
我對暴力美學的認識,應該是從《追殺比爾》開始的。很多電影都打打殺殺,或出現殘忍、噁心的畫面,但你不會覺得那些畫面的表現手法是讓人印象深刻的。這部電影比較沒有著重在美學的部份,暴力程度倒是增加不少,動不動就是爆頭畫面呀!
有趣的發現
我沒想過在大雪紛飛的小鎮,上廁所前必須先釘牽繩。
這部電影要表達什麼?
我不太會特別去思考電影要表達什麼,除非當下有什麼感受。會認為說看電影有什麼感受這件事呢,自己有感受到的才是真的,別人跟你說的答案,並不是你的感受,在感觸上就不會強烈。別人注意到你沒注意到的部份,是可以去觀摩學習的。但沒有感受也沒關係,不是說非得要找出答案來才可以。
老實說我對南北戰爭非常不熟,我們那個年代的教科書都在教我們死背悠遠5000年的中華文化,外國史就才講到中古世紀的歐洲就畢業了。以至於會覺得看這部電影我只懂個皮毛,像是吧台區是費城、餐桌是懷厄明州中立區那段我就不懂是什麼哏。
反常態手法展現種族歧視
在這前提下,我依然會覺得這部電影的風格很明確,它是用「反常態」的方式來呈現種族歧視的議題。這個就要從「華倫為什麼要挑釁將軍?」說起,華倫的挑釁是為了「合法」「自衛」(反擊)不斷歧視他的將軍,他的個性本來就蠻火爆的,不是那種被歧視了還是假裝沒事的人。
可是讓我們暫時跳脫出電影劇情,試著去想導演為什麼要讓華倫去說那個故事?為什麼導演要安排華倫這樣的個性,以及讓他殺了將軍這樣的劇情?
我認為是這個樣子的,一般電影都是透過白人去歧視黑人來讓觀眾省思那錯誤的過往(像是黑奴)或現代(部份警察執法時本身帶有歧視),讓觀眾因為同理、同情,進而對歧視這樣的行為有所省思。
但導演反過來,反正這導演也不是那種會照規矩來拍電影的那種,他讓一個黑人反過來虐待、殺害一個白人;光這點,多數電影都不曾用這種的設定去架構劇情。我不認為這單純只是反轉「受害者」、「加害者」角色而已,這樣的設定是合理的,誰說長久被歧視的人不會有想報復的心態?
至於是否合法自衛那段,每個觀眾應該都看得出來華倫故意把槍放在老人身邊的,又故意挑老人最在乎的事情去挑釁(他歧視黑人,受不了自己的兒子被貶低成更低階的角色),應該沒有人會認為華倫沒罪或他的行為是正當的吧?
這段有可能在諷刺說,之前有幾個被打死的黑人,警察都說他們是正當防衛才開槍的,但這裡就是要模擬一些狀況,來證明說,你警察故意去刁難或挑釁黑人,等對方生氣後做勢要攻擊你(但沒有真的有攻擊危險性),你就槍殺了對方,這真的算正當防衛嗎?
附註:我對那些美國日常生活新聞或節目不夠熟悉,推斷中有很大的臆測成份。
歧視 & 成見
電影中的歧視很明顯,男人(魯斯)歧視女人(多摩格),而且對她總是暴力相向。女人歧視黑人(華倫)。黑人歧視戰敗者(曼尼克斯)。這當中又屬種族歧視最為嚴重,
女人歧視黑人,將軍更是歧視到不屑跟他說話,印象中有句「nigger in stable」(在馬廄的那個黑鬼)更是在眾人對話之中不斷被重複提及,突顯這樣的歧視是多麼的普遍。
警長也是,在挑選犯人時居然是以長相來判定,認為最醜的就是兇手,如此荒謬的邏輯在昆丁塔倫提諾的電影中卻不突兀,這大概也是導演令人佩服的原因吧。
私法正義 & 正義不能帶有情感
台詞中有提到一句話,大意是:私法正義有個好處,可以得到報復的快感,但也有個壞處,不容易區分是不是正義。
這樣的議題向來就容易引起探討,社會上總會有法律不彰的角落,或有人去鑽法律漏洞傷害了許多人卻不會受到懲罰,那這種時候要遵守原有的法制嗎?可以用大眾民意破例去判刑嗎?可以像蝙蝠俠那樣以自己的意志去判定哪些壞人該被懲罰嗎?
另外還有一句話,執行正義不能帶有情感(在討論絞刑那段),這可以延伸討論的東西就多了,若要正義,那法律在判刑時就應該公平,不因為對象是誰(片中絞刑女性)而有所改變。不只是判刑這麼嚴重的事,就連生活中的大小事也應該是如此不是?
這個世界往往無法達到美滿,常常顧此失彼,有了正義可能就不仁慈,但我們往往什麼好處都想要,既希望社會公平、正義,又對特定對象想用不一樣的標準對待。
議題探討
認真說起來的話,這部電影有許多議題能探討,跟我當初看《追殺比爾》的感受完全不同,當時就是看昆丁塔倫提諾的暴力美學而已。或許是當初我把《追殺比爾》看得太表面,也或許是昆丁改變他的風格,試著在暴力美學外,加入更多的意義到電影之中。
像是華倫為什麼要假裝自己跟林肯是筆友?唯有如此,他才有機會在酒吧跟魯斯搭上話,也因為魯斯對他保持著興趣,才讓他能在雪地中搭上馬車而活命。
電影能探討的議題還蠻多的,小豪感受比較強烈的則如上述那些。
演員介紹
山繆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飾演「賞金獵人」馬奎斯·華倫少校(The Bounty Hunter / Major Marquis Warren)
我想比較年輕一輩的觀眾對他的認識都跟我一樣,山繆傑克森近年來都客串演戲為主,我幾乎是第一次看他演出有劇情、需要情緒轉折的角色。
寇特羅素(Kurt Russell)飾演「絞刑人」約翰·魯斯(The Hangman / John Ruth)(前)
觀影時沒印象,不過他就是《玩命關頭7》(Furious 7, 2015)那個政府高層(Mr. Nobody)。
珍妮佛傑森李(Jennifer Jason Leigh)飾演「囚犯」黛西·多摩格(The Prisone / Daisy Domergue)
有幕魯斯向裁縫店內的大眾介紹她是誰時,說到要帶她去紅岩鎮上實行絞刑時,她做出了被絞刑時吐舌頭的模樣,天呀,真的是超萌的!(而且我保證不會只有我這麼想)伸舌頭吃雪的行為也蠻可愛的。
觀影時會覺得她好投入這個角色,已經到了那種無視攝影機鏡頭的感覺,好像她當下就是她演出的那個角色。查資料發現,我以前沒看過她演出的作品(配音的當然不算)。
提姆羅斯(Tim Roth)飾演「小個子」奧斯瓦多·莫布雷(The Little Man / Oswaldo Mobray)
似曾相識的感覺約85%,可是一直沒想起來他是誰,後來才想起來我在《無敵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 2008)中看過他(不只這部,但這部印象最深刻)。
布魯斯鄧恩(Bruce Dern)飾演「邦聯」桑福德·史密瑟斯將軍(The Confederate / Gen. Sanford Smithers)
什麼!你說中獎卷是假的?(設計對白)
觀影時也有認出他來,知道他是《內布拉斯加》(Nebraska, 2013)的那位爸爸。看到電影介紹有提到導演很常在自己的電影中像其他部電影致敬,而八惡人中有段裘帝要史密瑟斯裝成有阿滋海默症的樣子,不知道是不是在玩他在《內布拉斯加》中的角色設定。
麥可麥德森(Michael Madsen)飾演「牛仔」喬·蓋奇(The Cow Puncher / Joe Gage)
少數一下子就有認出來的演員,知道他在《追殺比爾》中也有演出。
華頓哥金斯(Walton Goggins)飾演「警長」克里斯·曼尼克斯(The Sheriff / Chris Mannix)
曾在《廢柴特務》(American Ultra, 2015)中見過,但沒認出來。
德米安畢齊(Demian Bichir)飾演「墨西哥人」巴布(The Mexican / Bob)
查寧泰坦(Channing Tatum)飾演 裘帝(Jody)
雖然最近幾年都有看他的電影演出,但我居然沒認出他來,似曾相識的感覺約50%。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