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影評:人的情感能有多強大

Movie, The Butterfly Effect(美國, 2004年) / 蝴蝶效應(台灣) / 連鎖蝶變(香港), 電影海報, 美國

The Butterfly Effect(美國, 2004年) / 蝴蝶效應(台灣) / 連鎖蝶變(香港)

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態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是一種混沌的現象。[附註1]

電影用大眾比較能理解的方式,把蝴蝶效應套用在「人生」上,指我們若在幼時某些事件上做出不同的行為選擇,產生的連鎖效應會造成巨大的改變;但電影沒有著重在展現這個理論上,而是用富觀賞娛樂性的方式,吸引觀眾投入電影之中。

對我個人而言是部很經典「怎樣吸引觀眾投入電影」的作品,電影的主軸(不破哏留給未看過的觀眾保持空白)其實很常見,但這部是個經典的代表。

附註1:專有名詞的解說來自蝴蝶效應@維基百科

相關文章:影評 | 演員 | 劇情解析 | 宣傳

 

觀影情報

  • 上映:2004/4/2
  • 片長:113分鐘
  • 級別:輔導級(12+)
  • 評分:IMDb(7.7/38萬+)、豆瓣(8.7/36萬+)、爛番茄(33%/170)
  • 官網:電影預告、臉書專頁(168萬+)
  • 片尾彩蛋:無,演職表約5分45秒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時空旅行;核磁共振、美式足球、精神療養院、墓地、抽菸、炸藥、救護車、催眠、電影院、《火線追緝令》、《阿呆與阿瓜》、虐待動物、搬家、PUB、啤酒、撞球、兒童色情影片、餐廳、服務生、大麻、自殺、葬禮、兄弟會、槍隻、殺人、監獄生活、刺青、咖啡廳

電影背景:1989年、1995年、2002年

 

影評

劇情結構與表現手法解析

因內容較多,獨立整理在:《蝴蝶效應》劇情結構與表現手法解析,以及四種版本結局

 

電影中的設定

每個人看電影接收到的訊息都不太一樣,或許有朋友看完這部電影後不太理解某些細節,小豪整理一下電影的幾個基本設定,若有不同看法也歡迎提出討論。

1, 伊凡遺傳到爸爸的特殊體質,能藉由閱讀日記/觀賞影片,在保有所有記憶的狀況下,把意識傳送到過去某些時刻,奪取意識並操縱身體做出各種行為。

這個設定跟《X戰警:未來昔日》(X-Men: Days of Future Past, 2014)中幻影貓的能力類似,但幻影貓是傳送別人的意識,而伊凡是傳送自己的。跟X戰警一樣,在傳送記憶的這段時間內,伊凡不能被攻擊,否則會功虧一簣,電影就利用這點塑造好幾次緊張感。

之所以伊凡幼時會沒有某些片段時刻的記憶,是因為這時大腦是由未來的伊凡的意識在控制,這還蠻合理的。

2, 如果伊凡傳送意識回到過去時,做出的行為微小到不足以引起漣漪,歷史將不會改變,意識會直接回到現代繼續生活。

如果在傳送意識回到過去時,做出的行為足以引起連鎖反應,伊凡周遭的人的未來也會因此被改變,他無須(也無法)從那個時間點開始重新生活,因為他只是把意識傳送到過去而非真正的做出時空旅行,故他的意識仍然會馬上被傳送回到現代,不過因為歷史已被改變,他的大腦會瞬間湧入這段時間(數年至十多年)以來「被改變後的歷史」的記憶,同時這動作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舉個例子說明,像伊凡把手掌拍向釘子,可以想像他的確需要花一段時間療傷,但對他的人生改變並不大,回到未來後只有手上多出疤痕而其餘不會改變。就拿我們自己的生活來想像,我們有可能在送醫的過程認識了誰,並在往後的生命中仍有牽連,但也有可能就只是單純去醫院並沒有影響到什麼人生發展。

但如果是炸彈本來會炸到A君,做出的動作導致變成是炸到B君,那眾人的未來就會有大幅度的改變。

3, 這部電影的設定只有一個宇宙時間空間,大部分的電影也都是這種設定,像是《_愛__天》(2013年)《時空__之_》(2009年)

另一種「多重宇宙論」設定通常是用來解釋劇情矛盾時才會派上用場,像是漫威漫畫或電影在經過眾多編輯編寫劇情且要求新求變之下,有些角色的設定會跟前作有衝突,譬如某個角色已死但之後有讓他登場,這時用來解套的辦法就是多重宇宙。

以概念上來說,單一宇宙就像你拿張紙A,用鉛筆寫下2000年1月1日起每天做的事,1日幹嘛、2日幹嘛、3日幹嘛、4日幹嘛,到5日時若你回到過去3日那一天,就等於拿橡皮擦擦掉3、4、5日,重新寫下你當天做的事。

多重宇宙則有點不一樣,一樣是拿張紙A來記錄下1月1日起每天做的事,若你在5日那天回到3日那天,等於是再拿出一張新的紙張B,先照抄1、2日的事(已經發生過的歷史),從3日開始寫下新的東西。紙張A跟紙張B可以視為兩個平行宇宙,紙張A還是會繼續記錄宇宙A版本你的生活,但同時紙張B宇宙B版本的你也同時存在。

 

觀影感受

個人狀況

我曾經看過片段的《蝴蝶效應》,2012年時有次到朋友家玩貓時,朋友正在看這部電影,我就邊跟貓玩邊看,沒有很認真看,印象中是從他坐在樹下(這次看發現坐樹下有兩幕)那邊開始看,大概看十來分鐘有吧,多少知道知道主角回到過去做出不同選擇這件事,但由於印象不深刻,這次看還是保有頗為完整的觀賞樂趣。當時電視台即使是深夜也不播限制級的,會播一些比較血腥或情色的,但不會有露點。(最近這個月才在數位機上盒看到有播出限制級電影,透過親子鎖密碼保護。)

 

投入感

最近看電影很少能享受在電影之中,主要是因為演員演技、劇本寫作技巧與影片邏輯都會影響我投入電影的程度,但很能投入這部電影,幾個原因分析如下:

我是那種喜歡思考的觀眾,看電影的過程幾乎無時無刻都在思考,隨著電影丟出的每個線索去猜測電影的走向,若把那些想法化成文字的話,可能比角色台詞還多上幾倍。

Advertisements

這部電影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會丟出一個謎,一開始是失去記憶,但電影也有意識到一直用相同手法會讓觀眾感到厭煩,後來的兩個事件爆炸案、虐狗事件就是透過催眠、訪問在場的當事人、時空旅行三種方式來拼湊。在能力展示初期,也沒讓觀眾直接明白這能力是什麼,而是導向做夢、回憶,最後才讓主角做出行動。會覺得這劇本寫得很變化多端、複雜卻縝密,舉個相反的例子,有些電影可能就是直接透過某個角色(譬如主角的爸爸)來直接告訴主角他擁有什麼能力。

其二,有些電影的角色即使很壞,但我對那個角色的投入感很低,像是《我和我的冠軍女兒》(दंगल, 2016)中的體育協會的主管、《包青天》(1993年)裡的反派,但像我看到湯米這個角色時,是會害怕的,同時又帶有同情。

我不太能投入那種刻意被刻畫出來的壞蛋(的確有這種人,但表現手法太過刻意塑造正邪對立),對於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某種狀況的人比較有共鳴。

其三,電影中有蠻多幕我都看到眼眶泛紅了(像是伊凡自殺、媽媽化療、還有片尾綠洲樂團的歌搭配得真好),雖不至於到匯聚成淚滴,但能感受到角色當下的心境。

 

潛藏的記憶

個人喜歡在看電影前保持空白,如果在觀影前事先知道電影在演什麼,那些細節就無法誘導你,你已經知道主角有什麼能力,就不會往科學(缺乏父親陪伴)、做夢、純粹只是某段記憶等可能性去思考。

有些觀眾喜歡追星、演藝圈新聞,多少都會事先知道這明星接了部怎樣類型的電影,事後又看電影簡介、電影預告、上PTT看評價,甚至是現在大量出現的 Youtuber 的預告分析,這些行為可能都會在接觸的過程中,在腦袋留下部分印象而不自知,然後才在看完電影後抱怨劇情走向都在自己預料之中,電影很無趣。這就像玩元宵猜謎遊戲,事先偷看到答案中的一兩個字,猜謎時又抱怨題目沒難度,雖然要這樣做是種自由,但有點自討沒趣。

譬如說你可能先看過某則報導說某個明星將在新作中飾演反派,經過一段時間後你可能忘記這則報導,但在一年後看到這部作品時「猜」到一開始是正派角色的主角居然是反派。或是在網路上看到「某部電影結局令人難以意料」、「經典的十部時空旅行電影」等,然後過段時間在看這部電影時「猜」到劇情走向,這些都不見得真的是猜到,而是你潛藏的記憶中其實有看過部分情報的。

 

先不看別人評價

人們看完一部電影後很喜歡該部電影,但跟大眾的感受不一樣時,通常會有兩種反應:多少會收斂一下讚美,不然就是去質疑相反的感受。

前者選擇融入團體,修正自己的讚美就是不希望讓雙方差異過大,是標準會被大眾影響的人(我就會這樣),後者則是捍衛自我認同,沒有人喜歡被當成怪胎,若自己不想當那個異類,只好先去質疑別人,讓自己獲得安全感,但這很容易跟人起衝突(我也會這樣)。

這兩種反應都有盲點,但如果有人能完全不在意自己與他人的差異,那是不符合人類演化過程的。因為知道自己個性上的不完美,所以在寫評價前不看別人評價,先針對自己感受到的寫下感受。有蠻多人在寫文前都會先觀察一下風向,修正自己的感受與用詞,那就不是自我的感受了,當然也無法真實呈現觀眾是否喜歡該部電影的狀況。

我會認為影評也是人,不是影評就能避開人會有的各種盲點,只是影評會針對電影製作功力、藝術層面表現、對社會各種議題等大眾沒那麼在意的表現投入更多的關注。

 

電影評分網站

看完電影後上網查發現這部電影 IMDb 只有 7.7分,比我想像中還要低(原本預計它應該會有7.9以上的),爛番茄更是只有33%,不過在豆瓣上高達 8.7分,還是豆瓣電影 Top 250。

純粹個人感受,豆瓣的分數多是中國網友評分,感受上更貼近華人喜好,但因為電影產業才剛蓬勃發展,很多別的國家不會出現的電影類型也能大賣,譬如實境秀節目搬上大銀幕、特效強但內容空洞的作品。

而在觀眾大量依靠網路資訊的同時,一些較預算較高的大製作電影在豆瓣跟 IMDb 都會有洗高分帶風向的情形,雖然不見得是片商直接下的決策,有可能是中間承包的行銷團隊做的,但這現象很普遍。只要電影不要太差引起眾怒,多少還是能帶到風向。(為什麼在哪裡都會有人要帶風向?因為這樣做很有效呀)

隨著智慧型手機與無線上網的普及,常看到4、5歲小朋友拿著手機在那邊玩遊戲,網路上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投票,也可以是言論發表者,會覺得這些評分網站在這幾年是有很大的變化的。

相較下以前 IMDb 分數給的比較嚴謹,現在很容易情緒化,爽就給10分、不爽就給0分,而不是把電影評價/感受細分成10個等級,仔細思索後再給出分數。基本上8.0分以上的幾乎都能入選  IMDb Top 250,這是電影從發明到現在累積下來所有(有記錄的)電影一起來評分,但最近動不動就會出現8.x的分數,且出現6.x、5.x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對於這些電影網站的分數評價,還是盡量維持成是一個參考標地就好,有太多人想去影響/操縱這個分數,或是因為對操作行為不滿而給出低分等對抗行為,或是因為議題操作(最近大概就女權),或對駭客行為表達抗議(索尼影業遭駭客攻擊事件)等等,而非單純只評分對電影的感受。

 

電影展現文化

Movie, The Butterfly Effect(美國, 2004年) / 蝴蝶效應(台灣) / 連鎖蝶變(香港), 電影畫面

這本 Mead Composition Book 筆記本在《人間師格》(Detachment, 2011)等電影也有出現,似乎是很常見。

 

蝴蝶效應系列電影

  • 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2004年1月23日
  • 蝴蝶效應2(The Butterfly Effect 2)2006年10月10日(美國直接發行DVD,台灣有上映)
  • 蝴蝶效應3:啟示(The Butterfly Effect 3: Revelations)2009年3月31日(美國直接發行DVD,台灣沒上映、沒發行)

*為美國上映時間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