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A+爸爸

真正有效的人際溝通,關鍵不在說,而在聽。會聽的人令人喜歡,因為他讓人感到安全與溫暖。傾聽可以說是人際溝通的一把鑰匙。

我曾經在廟裡觀察善男信女的祈求動作。有天看見一位婦女跪在神明前面,握著一束剛點燃的香,口中念念有詞,不時點頭或彎下腰。大概是因為「祭神如神在」的緣故吧,她相信神明聽見她的訴苦或訴求。眼見她手上的香即將燃盡,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繼續訴說。臨起立前,丟出一句:「神哪,謝謝您,我已經知道怎麼做了!」

心理學家稱這個過程是「民俗療法」。神明從頭至尾不曾說話(指點),只是傾聽,就幫了那位婦女很大的忙。神明提供那信徒安全地說心事的空間不插嘴、不批判、不把所聽到的話傳出去。

我曾經有善用傾聽的神奇經驗。有一回我開車到學校宿舍接女兒回來。一上車,她臉色難看,一副深鎖的愁眉,我就感覺不對勁。

我問她:「你心情不好嗎?」
「是。」她以低沈的聲音回答。
「要不要說說看。」我很關心,再問。
「您知道嗎,我們老師對我誤會……」她委屈地訴說這幾天所發生的不愉快事件。我則以傾聽的方式,不批評,不表示意見,純粹關心地聽。她說了整整一個鐘頭。當說到傷心事,還涕泗縱橫。到家門之前,我輕輕地問:「你知道該怎麼處理你的困擾了嗎?」
「嗯!」她擦乾眼淚,以稍微開朗的表情回答。
那天晚上,她對媽媽說:「媽,爸爸今天幫我處理了一件心事呢!」

與孩子進行深度溝通是一種甜美的經驗。此時,爸爸是孩子的心理輔導師,幫孩子紓解情緒,開導智慧。當孩子有情緒時,內心比較混亂,我們讓他吐出情緒之後,可收「撥雲見日」之效。我經常有如此奇妙的經驗:孩子哭著開講,微笑收場。

父親默默、專注地傾聽是相當有效的溝通要領,如此能讓孩子覺得他是真正地被接受了。父親應該盡量少提供答案(甚至指責),而只是傾聽,以及回應感覺的訊息。若是父親缺乏完成整個溝通過程的耐性,不能真正明白孩子的需求與願望,將會造成孩子沮喪、難過,而父親也大為光火的局面。

完整的溝通需要充分的時間與精神,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態度。若自己察覺時間不夠(或很累了),可以叫孩子先緩一緩:「孩子,現在爸爸正在忙,沒空跟你講話,我們約晚上八點再好好聊,好不好?」

父親要自然流露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態度與適當的言行,必須打破既有觀念與行為的框架,先能完全真實地擁抱自己,疼惜自己,重視自己的感覺,才能擁抱孩子,重視孩子的感覺。我發現,自己與原生家庭的父親關係不好,或一些真心話要說卻還未說出,那可能成為你現在和孩子溝通的障礙。因此,為人父親者如果缺乏與孩子溫情相對的習慣與勇氣時,可能需要從修補自己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做起。

傾聽需要同理心,以下是幾個要領:

  1. 臉部表情剛開始以微笑為原則,隨後應跟著孩子的情緒同步變化。
  2. 眼睛溫和注視孩子(落點約在對方兩眼中間)。
  3. 面向孩子,身體微微前傾。
  4. 不時的以點頭、答腔(例如嗯)回應。
  5. 專注於他所說的意思,但是不提供意見或評判。
  6. 必要時給予鼓勵,例如:「你做得很好。」或給予澄清式的問題,例如:「你以後想怎麼做?」
  7. 若孩子出現情緒波動,你需要準確地瞭解,並回應以該情緒的名詞。例如,孩子說著說著傷心地哭了,你可以回應:「孩子,對於這件事,你好像很難過。」

今天我們不習慣與孩子親密,多半來自自己與原生家庭父親之間的距離感與疏離感。我建議你做這樣的活動:「寫信給父親」。不管父親是否在身邊,都可以寫下你對他的愛與感謝,以及其他至情至理的話。若有不滿,也可以先委婉道出,澄清疑惑之後,再滿足孺慕之情。當然這需要勇氣。若是方便,直接對父親當面表示效果更好;不過,一般說來,過去沒那習慣,現在要向父親表露,不容易做到。若是父親已經不在世上,可以將信在適當地點(配合個人的宗教信仰)念出來,然後焚燒;此時若有情緒,盡量釋放。這個「儀式」可能需要幾個回合的工夫。

一旦自己有勇氣寫信給父親,向他訴說孺慕之情,自然會生出一股創造與孩子間新關係的力量,也會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讓你與孩子「談情說愛」。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