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台灣社會亂源

媒體——台灣社會亂源

長久以來,媒體一直被賦予重責大任,它是社會的良心,代表人民行使第四權;它也應該是社會的清流,監督政府,為民喉舌,促使社會進步與發展。然而,當媒體數量比十年前增加數十倍的時候,台灣民眾對媒體的信任度卻愈來愈低。甚至不少人深信,媒體是台灣主要亂源之一。為什麼人民態度會作此改變?

不知從何時開始,對立衝突、政爭,權謀、犯罪、緋聞、八卦狗仔、迷信等新聞成為台灣媒體的主流。為什麼媒體開放後,換來的竟是這樣的結果?

當媒體愈來愈講究速度,效果,而犧牲品質與深度後,整個社會正在遭受何種衝擊?台灣媒體是不是有集體走向弱智與反智的傾向?這種演變趨勢,將如何衝擊台灣競爭力?

受眾——“抱怨一籮筐”

現在台灣媒體版面已經成為政客們比賽口才、彼此攻擊、展現伶牙俐齒的園地。“政客最擅長說話,至於會不會做事卻是另—回事”,“辯論又辯論,說話復說話,可是沒有—件事作成決議”,社會中產階級抱怨紛紛。

但若是問問台灣閱聽大眾,對媒體的整體印象、滿意度如何,那將是不分階層、學歷、年齡,不分海內外,可用“抱怨一籮筐”來形容。

住在大陸北京的臺商、京鼎公司總經理江政岷,每次透過衛星收看台灣的電視新聞,都強烈感受到台灣是不是快完了、快不行了!

一位24歲、在上海念大學的臺商子弟,日前在網絡上寫給台灣網友的信件,被大量在網絡傳閱。其中提到:“我建議你,台灣的電視能不看就不看。我媽說台灣的新聞十天不看都沒有關係,因為從頭到尾都是在報哪有殺人、哪有搶劫,葉天後也是一樣。好象全台灣處於殺人狀態一樣。”

前味全食品董事長魏應行,有—天在家裏與正值青春期的女兒一起看電視。結果,他愈看愈手足無措、坐立難安。因為新聞畫畫上,滾動字幕—次又—次地預告著一條重點新聞:“父親強迫女兒口交”。

隔天中午,他特別找公關室助理黎明珍一起吃午餐,問她是否可以運用她在公關界十幾年的關係,向電視臺“建議”如何使用滾動字幕、如何辨別重要新聞。“他真的相當生氣,期待媒體可以自重,”黎明珍回憶當時情景說。

大眾對於媒體現況的批評,以及認為媒體對社會的影響,主要有下列幾個重點:

1.眾聲喧囂、吵鬧,真相更模糊。

作為一個閱聽者,臺大心理係教授黃光國深深覺得,現在的媒體是各種觀點都接受、都報道,胡說八道的也不少。但是媒體若缺乏專業判斷,等於只是提供“眾聲喧囂”的園地而已,更讓大眾覺得很混淆。

2.強化對立與衝突,偏好聳動新聞。

這種現象在政治新聞裏十分明顯。親民黨“立法委員”李慶安曾經指出,“國會”中“好好問政協商,媒體上一個字也不會有”、“建言一個字也不會出來”。倒是在“國事”論壇上貼大字報、唱情歌、打架、對罵或鬧緋聞就一定上新聞。

3.社會新聞比重過高。

久了後,潛意識裏會讓人覺得,這個社會愈來愈不好,而且對下一代的成長有傷害。

4.缺乏深度與內涵。

不久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與《天下雜誌》記者聊天時,提到台灣的電視十分缺乏深度,影響的是台灣的整體文化,會變得比較速食,只能接受能立即瞭解的東西,需要思考的,就不太願意接受。

5.太注重負面、八卦報道。

例如璩美鳳性愛光盤的新聞,連上十天的媒體頭條。至今三四個月了,媒體仍是不乏璩美鳳的後續報道,活像—部連續劇。

6.傾向有聞必錄,查證不足。

前《經濟日報》副社長、剛剛從服務滿27年的報係退休的盧世祥,近日來醞釀成立一個監督媒體的“媒體公害防治基金會”,希望透過他律來迫使媒體自律。盧世祥指出,新聞最重要的是追求真相。但現在台灣媒體只要有記者會,管它是不是真的,就先播出去。

7.太強調本土,缺乏國際視野。

Advertisements

曾任中央社社長、中廣總經理的資深新聞人唐盼盼指出,台灣正要邊向國際化,正需要更多海外“耳目”,幫台灣蒐集資訊。但是觀在電視上可以看到的國際報道太少了。

8.缺乏文化、教育、社區新聞。

臺大歷史系碩士、十多年來—直在南部地區從事社區工作、歷史研究的鄭水萍,常常鼓勵認識的記者多報道一些文化或社區發展。得到的回應常是:“鄭老師,你講這些太深啦!”

9.推波助瀾一些社會現象。

例如媒體報道樂透,幾乎是無時無刻、巨細靡遺,還提供各種解牌方式,令不少人士憂心,再這樣下去,會改變社會原本重視勤奮的價值觀。

媒體——為生存不擇手段

深究台灣媒體生態之所以變成今天的面貌,與自由開放後引發的過度惡性競爭息息相關。

1988年報禁開放前,台灣只有31份報紙,到《出版法》廢除前已達3肋份。電視頻道,則是從1993年的三個臺,變成—百多個臺。其中,24小時新聞臺堪稱“獨步全球”,對台灣媒體生態的影響也最為劇烈。

開放不到7年,人口才2300多萬的台灣,竟然出現了8個24小時新聞臺。人口2.8億多的美國也只有兩個(CNN、FOX),人口l億多的日本至今連一個都沒有。若加上5家無線電視臺以及其他綜合頻道,每天晚上6點到8點的黃金時段,至少有14台在播放新聞。

但是小小台灣,哪來那麼多新聞?又如何能短時間培養那麼多優秀記者?因此儘管已是十幾個臺,觀眾看似可以有多元選擇,但是各新聞臺主管都坦承,其實大家內容都大同小異。

令人驚訝的是,在台灣已經有這��多新聞臺的環境下,最近連沒有新聞臺的八大電視,都開始招兵買馬,準備成立新聞部。為什麼台灣人對於新聞頻道如此鍾愛?新聞局廣電處長張崇仁指出,這是因為大家普遍相信,做新聞才有社會地位、才能受人重視。

一位新聞臺主管也表示,長久以來台灣的政治生態,就是政治靠媒體、媒體靠政治,取得媒體就好似取得政治影響力。因為一做新聞,自然就有天生的權利可以監督政府,他還開玩笑地說:“以前新聞局長請吃飯,不會找‘八大’,未來就會找‘八大’了。”

但是“台灣的廣告量,根本養不活這麼多媒體,”一年有2億廣告預算的台灣廣告主協會理事長、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指出,媒體成長數十倍,但是台灣總廣告量並未同步成長。

1996年,包括電視、報紙,雜誌等台灣五大媒體總廣告量約400億台幣,2001年為520億,成長才30%。因此媒體開放後業者看似風光,但是真在賺錢的,可能不到五家。

廣電處長張崇仁就分析,激烈的情況使得電視臺充分發揮台灣傳統的中小企業精神。只能看短線,欠缺時間與能力做長期規劃,也欠缺資源做更深,入的議題。並且—窩蜂,當某一補題材受歡迎時,大家就撿現成,一起加入炒作,“直到把那個題材炒死、炒爛為止”。

同時,在這個經濟規模不夠大的市場內過度競爭,生存成為第一要務。為了吸引讀者,只好找最辛辣、最能吸引目光的題材。老—輩企業家、經營日本鋼鐵進口業務的順大金屬董事長薛鳳枝形容,“就好象紅茶泡出來了,嫌太淡,還要再加咖啡”,新聞口味愈來愈重。

更有甚者,電視生態也已深深影響了其他媒體的新聞環境。

報紙就深受打擊。過去十年,民眾看電視的比例,從86%成長到近96%。但是閱讀報紙的比例,卻節節下降,從1991年的七成六,到1996年跌破七成,剩69%。2000年,更跌破六成,只剩55%。“印報紙就是印鈔票”的時代早已過去。

《經濟日報》前副社長盧世詳指出,電視新聞快,每個小時都有,而且—播再播是很大的力量。但是因為電視偏向負面、聳動、速食的新聞,就深深影響報紙的報道。

繼電視衝擊後,去年開始,香港八卦雜誌《壹週刊》進入台灣市場,帶動了媒體八卦化的風潮,再一次衝擊原本生存不易的報業市場,使部分平面媒體為了求生存,走向更聳動、八卦、娛樂的趨勢。幾份主流報紙上,也出現了更多緋聞或樂透彩的版面。

《聯合報》社長王文杉表示,台灣市場太小,不像美國等大國,可以讓質報與八卦報各有各的市場,都可以生存。但是在台灣,質報一定要是量報,才有辦法生存下去。

今日媒體亂象,除了市場因素外,也有不少人認為“政府”也該負—部分責任。有不少較資深的媒體人,如前中廣總經理唐盼盼等,認為過去十多年來,“政府”對於媒體政策只知道—味開放,卻不知道如何有效管理,多少應為今天的亂象負責。

趨勢——造就白癡文化

1970年代因揭發水門案醜聞而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卡爾·伯恩斯坦,曾在1992年批判太過市場導向的美國新聞界,造就了白癡文化。

今天台灣的媒體是否也有集體走向弱智與反智的傾向?

Advertisements

文化工作者鄭水萍指出,愈來愈多的新聞、評論節目,強調的是要有戲劇效果、要吸引人看,使得新聞節目綜藝化,但是當這些變成潮流時,真相的探討、理性的辯論,就會變成其次,“這其實是——種反智”。

德春營造總經理張進益則認為,媒體其實有很大的力量幫助“國家”提升,例如多報道有用有益的訊息。倘若一天到晚打擊“政府”、報道負面、光挑缺點,只會使“國家”愈來愈衰敗。

目前的台灣正處在—個新的歷史轉捩點。兩岸錯綜複雜的政治經貿挑戰、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後面對國際化競爭、產業外移引發本土失業等危機,台灣正需要新的視野、新的能力來解決新世紀的問題。

長久以來陷入八卦血腥混戰的台灣媒體,最近在揭發“國安局”弊案上終於發揮了“第四權”的監督角色。面對未來台灣更嚴峻的挑戰,媒體還能不能更進一步,扮演讓台灣與世界接軌的一扇窗,為台灣民眾帶來新視野?民眾有更高的期待。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4 Responses

  1. hondalin169表示:

    我很慶幸已停掉店裡的有線電視,雖然犧牲掉了MLB
    但至少不用每天吸收腥羶的新聞及八卦 借分享 感恩

  2. dinosaurs表示:

    我最近也在寫要寫一系列寫媒體亂象的事情說。^^

  3. 葉子表示:

    小豪:)
    我想請問文章的資料整理人是你嗎(舉手)

  4. dinosaurs表示:

    這篇是以前從網路上收集來的,不是我喔。:P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