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少年》演職員表‧發行‧宣傳‧海報
電影資訊(說明)
電影名稱:Under sandet [附註1]
其他名稱:拆彈少年(台灣)、十個拆彈的少年(香港) [附註2]、Land of Mine(英文)、地雷区(網路)
年份:2015
語言:德語、丹麥語、英語
台灣發行:傳影互動
台灣上映:2017/01/13
導演:馬汀贊帝維/Martin Zandvliet
編劇:馬汀贊帝維/Martin Zandvliet
演員:
羅倫穆勒/Roland Møller …… 卡爾·拉斯穆森 士官長/Sgt. Carl Rasmussen
路易霍夫曼/Louis Hofmann …… 賽巴斯汀·舒曼/Sebastian Schumann
Joel Basman …… 漢默·摩巴哈/Helmut Morbach
米凱波易弗斯蓋德/Mikkel Boe Følsgaard …… 艾比·揚森 上尉(教拆彈的)/Lt. Ebbe Jensen
Laura Bro …… Karin
Zoe Zandvliet …… 伊莉莎白(Karin的女兒)/Elisabeth, Karins Daughter
Mads Riisom …… Soldier Peter
Oskar Bökelmann …… 路易·漢伏肯/Ludwig Haffke
Emil Belton …… 恩斯特·雷斯納(雙胞胎弟)/Ernst Lessner
Oskar Belton …… 韋納·雷斯納(雙胞胎兄)/Werner Lessner
Leon Seidel …… 威廉·里柏恩/Wilhelm Hahn
Karl Alexander Seidel …… Manfred
Maximilian Beck …… 奧古斯特·克魯格/August Kluger
August Carter …… 魯道夫·澤爾克/Rudolf Selke
Tim Bülow …… 何曼·馬克萊因/Hermann Marklein
Alexander Rasch …… 弗里德希·施努爾/Friedrich Schnurr
Julius Kochinke …… 約翰·沃夫/Johann Wolff
Aaron Koszuta …… 約瑟夫·貝卡(兩位來替補的)/Gustav Becker
Levin Henning …… 艾伯特·鮑爾(兩位來替補的)/Albert Bewer
劇情簡介
2017丹麥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代表、2016 鹿特丹影展觀眾票選。榮獲2016歐洲電影獎最佳攝影、服裝設計、造型等3項大獎。2016丹麥波迪獎最佳影片、男主角、男配角、2015東京影展最佳男主角。
劇情描述,1945年,軍隊中士卡爾接受長官指令,帶著一批十幾歲的德國青少年戰犯,在丹麥西海岸執行清理任務,戰犯們徒手挖出220萬枚地雷,軍隊保證執行完任務後,戰犯們便可以自由之身重返德國。朝夕相處之下,卡爾從一開始厭惡這些青少年,漸漸轉變為同情,還跟他們成了好朋友,卻也親眼目睹孩子們冒著生命危險徒手清除地雷,被炸得遍體鱗傷。
任務結束後,卡爾向上層回報請示,沒想到長官不僅沒有兌現承諾,甚至還當場指派新任務:帶這批孩子去下一個地雷區清理。難抗軍令的卡爾,究竟該選擇服從長官命令,還是為孩子們力爭到底?
1945年,納粹宣告戰敗,德軍也撤出了五年來所佔領的丹麥,但並非每位身處異鄉的德國軍人都能如願返家。丹麥士官在戰後壓著一群垂頭喪氣的德國少年兵來到丹麥海邊,他們被迫以血肉之軀親身犯險,動作稍慢便換來一頓好打、指尖稍不留意便被炸為肉醬,必須將眼前沙灘中所埋的數萬枚地雷全清除乾淨,才得以重回睽違多年的家園。一觸即發的地雷,也引爆了最深層的人性掙扎。
改編自真實事件,丹麥西海岸在二戰期間共埋設了兩百餘萬枚地雷,戰後至少有兩千名德國戰俘被迫留下來清理地雷,而其中將近一半落得喪命或殘廢。有別於一般二戰電影,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角色在此顛倒逆轉,以迥異角度審視戰火過後仍在淌血的傷疤,冷徹檢省的鏡頭與深富關懷的敘事,勇敢直視祖國所犯下的不堪歷史罪行。
歐洲電影獎評審讚譽《拆彈少年》的鏡頭語言近臻完美,「從電影一開場,畫面便深深吸引了觀眾,鏡位調度、光線等製造出一種如夢似幻卻又真實的迷人氛圍,深刻呈現角色複雜心境,讓人讚賞。」
- 附註1:丹麥文,意思是「在沙灘下」
- 附註2:卡爾口頭有說到,他們原本有14個少年,最後只剩下4個。在海邊小屋集合時有11個,剩下3個我猜是:在艾比那訓練拆彈時炸掉一個、最後又補來兩個,剛剛好14個。香港取名為「十個」拆彈的少年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電影宣傳
電影海報
台灣
製片國家(丹麥)
其他國家
電影廣告看板
電影文宣
電影DM
電影發行
電影影碟
電影DVD
膠盒與碟片,無額外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