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力台灣3D》影評:記錄台灣360行
美力台灣3D(台灣, 2017年) / Formosa(英文)
以台灣各行各業,包括傳統技藝師傅、原住民藝術家、生態環境工作者為主要記錄對象,以及呈現台灣地形多樣性,像是海洋、高山、濕地、平原等,是台灣首部3D紀錄片。
這類型的紀錄片拍攝起來非常辛苦,導演得帶著攝影器材上山下海,銀幕上幾秒鐘的畫面可能得花上好幾天拍攝,2013年時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透過空拍畫面讓我們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各種迫切需要面對的環境議題,而這部作品則是曲全立導演花了十年的時間記錄下的台灣人文。
觀影情報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台灣、360行
鏡頭呈現出來的台灣
行業:製茶、採茶、玻璃工藝、刺青、石雕、紙燈籠、製陶器、爆米香、舞獅頭製作、製鼓師、蓑衣、雞毛毯、蒸籠、手工製香師、畫家(素描)、攝影師、懸絲偶、原住民藝術家、阿美族sasa、柿餅、麵線、草鞋、挽面、草蓆、毛筆、微雕、紅龜粿模具、棉被、紙傘、造紙業、燒磚、烏克麗麗、原住民織布、麥芽糖、打鐵、夜市(蚵仔煎)、果農(橘)、樟腦油
景點:阿里山小火車、十分瀑布、102縣道最高處、85大樓、台北101、台中公園湖心亭、南雅奇岩、合歡山(武嶺)、老梅石槽、清水斷崖、八卦茶園、五福宮、玉山、野柳女王頭
植物:桐花、金針花、蓮花、竹子、櫻花
動物:台灣獼猴、白鷺鷥、魚、山羊、紫斑蝶、招潮蟹、彈塗魚
文化:孔廟八佾舞、藻井、八家將、陣頭、跨年煙火
玉山,台灣最高峰,亦為東亞最高峰,位於南投縣信義鄉、高雄市桃源區及嘉義縣阿里山鄉交界。玉山畫面只有一幕約1秒。
八卦茶園,位於南投縣竹山鎮。茶園畫面只有一幕約1秒。
小丑魚與海葵
珊瑚礁與魚群,魚群這一段是全片 3D 效果最明顯的片段之一,是畫面較多的片段。
打鐵師傅,這段的訪談是畫面較充足。
紫斑蝶(高雄茂林山谷)的追蹤與訪談,導演說為了那20秒紫斑蝶飛舞的畫面,拍了三年。
花燈師傅,畫面只有幾秒。
阿里山小火山與櫻花,以及滿滿的攝影師。
曬柿餅,畫面只有幾秒。
導演 曲全立
關於《美力台灣3D》偏郷巡演計畫
本來就有打算進戲院支持一下電影,剛好家母有在電視節目中看過《美力台灣3D》的介紹,也表達有興趣,就找她來一起體驗一下。
對於曲全立導演的理念是感受相當佩服的,有在電視上看到曲導演的偏郷巡演計畫節目介紹片段,台灣因多高山,城鄉發展差距很大,許多偏鄉的居民本來要看到電影就不容易,更何況是 3D 電影,導演打造了一台能巡迴播放 3D 電影的行動卡車,開到哪,哪裡就能化成身 3D 電影院。
這個行為很有意義的部分是,讓偏鄉的孩童們接觸新穎科技的同時,也更加了解這塊土地上的地形環境,與各行各業。縮小些許因城鄉差距造成生活體驗上的差距,把文化向下紮根,更直接的,我們從這些孩童的臉上看到了開心的表情。
3D 表現
我是到喜樂時代影城觀賞這部電影3D版,從電影開演前兩部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 2018)與《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 2018)的 3D 預告看來,喜樂時代的戲廳太小,約33人左右的小廳,座椅距離銀幕過近,加上畫面中的物品移動快速,3D 效果不太好,還會因為畫面不夠清楚而覺得有點暈眩。
至於《美力台灣3D》的體驗上,光影反射強的物品也會造成不舒適的感受,像是八家將中類似扁擔的法器、彩帶舞、雞毛撢子等。而快速移動的物體,像跳八家將時若不是 focus 在靜止不動的臉部特寫,而是拍攝整體舞蹈時,效果不佳。
效果比較好的只有在打鐵時噴射出的火花、台北101的跨年煙火,或是燈光明亮時 focus 在人物上半身訪談時這類較為靜止的畫面,但訪談看 3D 實在沒太大意義。
魚群優游、紫斑蝶飛舞的效果也不錯,不過這類畫面在有動物(物體)靠鏡頭過近時效果會受影響,但通常要拍攝這種畫面又很難避開這種情形。
整體看起來會有些微暈眩不舒服的感受,或許這就是喜樂時代開幕以來鮮少有放映 3D 版本的原因,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還以為喜樂時代是沒有 3D 效果的戲院。
我不確定《美力台灣3D》在別的戲院的效果如何,是影片本身的問題還是戲院的問題,但在這次 3D 的體驗上是不舒服的。不過這部電影在上映時戲院本來就不多,上映一個月目前全台只有喜樂時代、板橋秀泰、台中凱擘、in89駁二還有 3D 版,也沒什麼選擇就是了。
觀影感受
我算是那種具有鄉土意識的觀眾,只要是台灣的東西都會想去認識。每部台灣電影我都會想要盡可能的支持,除非我認為該作品的創作過程不尊重觀眾才會感到氣憤(不少台灣電影都有這問題,像找不專業的演員演出、根本沒認真了解過自己想表達的主題等),也不會因為是台灣製造的忽視作品的缺點,慷慨激昂的大力推薦,認為單靠愛國心不是產業發展的長久之道。
《美力台灣3D》在認真的部分應該給予大力讚賞,真的是只有傻瓜才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去做對台灣有益但對自己來說沒什麼機會賺取收益還得賠上老本的行為。
就單純以作品來討論,我會認為電影是需要一個主軸的,雜亂無章無法吸引觀眾,在「簡介」上可以發現電影記錄下了100個行業,可是幾乎只有舞獅頭、製鼓、蓑衣、雞毛毯、蒸籠、手工製香、畫家(素描)、懸絲偶、紫斑蝶保育、水底攝影師勉強還算是有介紹,其他的有的只是出來揮個手,有的截取出來播放的介紹我根本無法對其有所認識,像是拿著東西在稻田間揮舞稻作,或是沒頭沒尾的安排一段表演,我想多數觀眾是很難透過這部電影多學習到些什麼,是可以考慮安排字幕輔助一下。
小野的口白是個敗筆,這讓觀眾沒辦法專心同時看畫面與同時聽他想表達什麼,台詞也過於文學、空泛,口調生澀不流利,既然不是走介紹路線而是情感共鳴路線,卻缺少情感起伏,很單純的就只是在唸搞;這部分會讓我覺得是想學習《看見台灣》,但旁白無法呈現出相同的情感表達。
與畫面連結的方式不佳,像《母親的名叫台灣》,唸到「母親是山」就出現山的畫面,唸到「母親是海」就出現海的畫面,唸到「母親是河」就出現河的畫面。
這部片只有78分鐘,很短(即使如此我還是花了跟別部 3D 電影相同的錢來挺這部),相對還說還有許多時間可以應用,但仍讓觀眾感到觀影過程是漫長的,就是缺少了良好的安排。
若要把重點著重在 3D,那應該就要以成呈現最佳效果的主題為記錄對象(雖然我知道這可能得多花上10倍的時間去拍攝或準備)。若要介紹各行各業,就該把主軸想好,否則我去看《草地狀元》之類的節目就好(或說把這節目剪輯成電影版)。若要記錄台灣的美麗,就該多跑些地方(但這就是燒錢燒錢燒錢)。若要各種都來一點像行銷台灣的影片也行,那就該考慮好要呈現哪些東西。
畫面翻拍自官網影片
舉個例子來說,有些工藝一看畫面就會知道製作的物品是什麼,像蓑衣、鼓、舞獅頭,但像這個電影也沒介紹是在製造什麼,不知道的觀眾看完後還是不會知道(是樟腦油啦),個人會偏向在訪談中有介紹到這是什麼行業,或是以字幕介紹匠師職業、姓名的方式來輔佐。
百匠工藝
不難看到台灣傳統老一代匠師的價值觀,努力肯打拼,幾乎每個都是十來歲入行,磨練了數十年的技藝,到六七十歲還在同個行業持續精進,對自己的手藝有信心,從客人的肯定中獲得自我的認同。對照現代年輕人反而是因為選擇太多,往往拿捏不定自己想走的路在哪,或許是專屬於他們那個世代的幸福。
當中簑衣這個我覺得很有趣,以往會看到蓑衣就是在那種走古早風裝潢的餐廳或建築,看到還有師傅仍持持續在維持這手藝,會有兩個想法,其一是可以把這些匠師的資料整理起來,協助其銷售通路,匠師本身也可以繼續開著發財車四處拓展生意。其二是應該有系統的把這些匠師記錄下來,他們都是台灣重要的史料。
觀賞平台
觀賞戲院:喜樂時代影城 (南港火車站)(台北市南港區) 12廳 | 3D版
心得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