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心得版面說明

電影心得版面說明, 闕小豪

1, 文章標題

格式為:《電影片名(台灣)》+副標題

副標題取名規則為:a, 我認為這部電影想表達什麼 b, 這篇文章想談論什麼,兩個其中一個。

 

2, 中文海報

海報的部分我會挑最流通的那張最為代表,意思是指電影資訊網站使用的首圖、電影行銷時使用的海報看板,或是戲院中放在電影廳門口「今日放映」的那張海報。

大部分的電影都不會有太大的爭議,但少部分電影會有特殊狀況,像是片商邀請媒體參加特映會時給的海報電子檔案並不是最終戲院上映時所使用的,有些甚至趕在上映前1、2天才把正式海報給定案。我會盡量在這部分使用最為流通且最具代表性的那張海報。

大部分影展電影不會有中文海報,但有些有片商看中後會買下台灣發行版權,就會製作中文海報。不過也有可能買下版權卻排不到檔期,沒有戲院肯上映。

 

3, 電影片名

格式為:製片國家片名(製片國家) / 台灣片名(台) / 中國片名(中) / 香港片名(港) / 英文片名(英文) / 網路名稱(網)

規則a, 如果製片國家為多個國家,則以「主要製片國家片名(製片國家a.製片國家b.製片國家c)」的方式呈現。

 

為何要紀錄中國、香港、原片名?

台灣的電影資訊網站不多(大概就開眼電影網、雅虎電影),主要提供的資料大概就以海報、電影預告、導演、編輯、主要演員、上映日期、片長、分級為主,在電影名稱上向來就只提供中文、英文片名兩種。

這樣的想法是蠻封閉的,有很多電影在台灣、香港與中國上映時片名是不相同的,這狀況會造成台灣人在討論電影時,只有台灣人聽得懂。現在的網路如此發達,要與國際接軌,就得讓人知道你在說的電影是哪部、別人說的又是哪部。所以在資料的整理上我都會附上台灣、香港、中國三個地方的片名,這也是我們幾乎不用透過學習就能看的懂的文字,簡體字可以透過翻譯軟體,翻譯後的語意不會像其它國家的語言翻譯後落差太大。加上台灣現在許多公司到香港、中國出差的頻率都相當高,這類的資訊本來就該整理起來。

其次,台灣有點過於獨尊崇美國文化,不管原片名是歐洲、日本、韓國、泰國、印度還是哪個非英文國家,一概只提供英文片名,好像全世界只有美國這個國家似的。

台灣引進日本、韓國、泰國電影的比例很高,但我往往找不到原始片名,如果我想用原片名去查詢更多電影的資訊,台灣網路上幾乎是找不到資料的。雖然說我們看不懂那些外文像是韓文、泰文等(台灣懂日文的民眾比例蠻高的),但我會認為提供原始片名是種基本的尊重。

資訊錯誤也是個很大的問題,中國的現況對多數台灣人來說是跟非洲差不多的,所以才會有一堆「大陸電影翻譯好好笑」的文章,甚至連維基百科上都有許多中國片名的資料是錯誤的。

在資料的紀錄上,我會確認該部電影在中國有上映或發行影碟、影展這三種有正式翻譯名稱時才會使用,否則我會暫時以網路名稱來稱呼。不過中國的本土電影有保護期,很多時候美國的電影在台灣上映後,得隔上好幾個月才會在中國上映,這時我紀錄下的片名就無法反應出中國到底有沒有上映該部電影。

 

片名有標點符號

日本很多電影的片名都有標點符號,動畫、漫畫改編的尤其明顯,像是《你的名字》原片名就是「君の名は。」,或是《爆漫王》的原名「バクマン。」。有些電影名稱我也不知道該如何紀錄,很多都會有「~附標題~」的取名方式,像是《影子籃球員冬季選拔賽總集編-門的彼端》原片名「黒子のバスケ ウインターカップ総集編 ~扉の向こう~」,原則上我會參考 a, 電影官網(日本幾乎每部電影都有官網) b, 日本雅虎電影 c, 日本維基百科。

 

4, 無雷心得區

我會認為寫心得若要完全不影響未觀看電影的觀眾是不太可能的,會看別人寫的電影心得就是想要知道別人的想法、為什麼會這麼想,會想要找人討論這部電影想表達什麼,哪段劇情發生什麼事等等,自己看漏了什麼等等,若要無雷是不太可能的。

我是那種還蠻敏感的觀眾,對我來說所謂的地雷並不光只是指「哪個重要角色會死掉」、「原來最後的大轉折是什麼」這種,而是很細微的,像是《不存在的房間》(Room, 2015)在發新聞稿時提到「囚禁」或是《分裂》(Split, 2017)在海報跟預告中提到「多重人格」對我來說都是非常嚴重影響觀影感受的,因為我從電影開始播放那一秒就在接收這部電影傳達的各種訊息,並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若沒看過任何電影資訊在觀賞片頭這幾分鐘是很有意思的。

我身邊就有朋友是被劇透一堆也能享受電影的,但我不是。為了不要影響到跟我一樣屬於比較敏感類型的觀眾,在無雷心得區這邊我對「雷」(劇透)的定義是比較嚴格的,很多時候海報、電影預告、電影簡介對我來說都是很大的雷。

但有些電影需要稍微知道背景設定會比較能享受觀影樂趣,這時候我也會把這些觀影前的知識惡補寫在這。

我會盡量不在這區塊寫演員或導演介紹,除非這部電影是蠻導演/演員粉絲取向的。

Advertisements

我個人是不在觀影前觀看任何電影資訊,基本上只要知道電影片名、幾點幾分在哪家戲院有場次這樣最最最基本的資訊。但是在整理「台灣上映電影」資料時多少會瞄到電影海報,另外在跑戲院也很難避開片頭的電影預告,因為片商會寄新聞稿,有時也會被標題給稍微影響到。

有時候會因為這樣的原則反而得到許多意外的驚喜,這樣也才容易發現到電影中的各種鋪陳,像《一個人的武林》(2014年)我就沒料到反派居然是由某個演員演出的,電影的確在一開始也只露出兇手部分臉龐讓觀眾無法知道演員是誰。

但是片商為了要讓電影賣座,往往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把能吸引觀眾進戲院的要素都挖出來,這無可厚非,若你我是電影行銷人員我們也會這麼做。但做為一個觀眾,我們是可以讓自己保留最大的觀影樂趣進戲院的。

當然若您就是喜歡追電影資訊那也無妨,但在這邊稍微提醒一下說,很多時候你把電影中的資訊像是角色造型、故事劇情、笑點等等都先看過了,進戲院當然不會覺得有趣。我這邊剛好提供一種「空白」進戲院的觀影感受讓您做對照,若跟您不相同也不要生氣內。

 

電影心得版面說明, 闕小豪

5, 觀影推薦

這邊會提供幾個觀影建議,包括…

.戲院選擇(大銀幕、聲音表現、震動椅)

.版本選擇(3D、IMAX、4D)

.適合觀影族群(適不適合小朋友看、適合哪個族群)

.是否需要看過前作?

 

真的適合多花這些錢嗎?

我想有些朋友(包括我自己)有時候在喊說「這部電影的3D跟IMAX效果超值得推薦的呀!」的時候,其實只是想炫耀說我看的是3D版本、IMAX版本,就是比你們厲害。

但是不是真的有針對當下各國不同產業圈的技術水平去做判斷呢?是不是有真的針對優點跟缺點去做評斷呢?最基本的3D畫面比較暗,或電影本身畫面又暗,3D真的不見得是加分的。再者,IMAX或沒挑到好位置,觀影過程真的很辛苦,但是IMAX好位置的範圍又很窄。在做這方面推薦的時候,是不是可以不要太主觀呢?

 

觀影族群

這邊也會針對特定的族群做推薦,像是《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 2016)雖然是普遍級,0歲以上的小朋友都能觀看,但小朋友觀看的過程會一直問東問西的,倒不如等影碟推出時,再陪小朋友一起觀賞,好好的回答他們的問題。

或者《動物方城市》(Zootopia, 2016)也是普遍級,但是有幕動物衝出的畫面會嚇到5、6歲以下的小朋友,這種也是可以寫在這邊與大家分享的。

電影是一種大眾文化,0歲到120歲都能觀賞,我們能探討與分享的東西很多,沒必要只把它侷限成好看跟不好看兩種很簡單的答案。

 

是否需要看過前作?

這年頭續集電影非常多,《玩命關頭》(The Fast And The Furious, 2001)、《星際大戰》(Star Wars, 1977)、奪魂鋸(Saw, 2004)最近都要出第8集了,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都出15部電影了,我想不管是哪個系列的作品,都一定會有觀眾是只看過其中幾集,甚至是一集都沒看過的,我會覺得這也是個可以分享的資訊。

有些電影是很需要看過前作的,故事性是有很強烈關連的,《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2012)就是,但《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Thor:The Dark World, 2013)就不太需要看過其他電影。諸如此類,我會盡量提供這樣的訊息。

 

電影心得版面說明, 闕小豪

6, 觀影情報

這邊會提供上映日期、片長、級別、電影評價、片尾彩蛋、電影預告、貼心提醒幾種資訊。

 

電視首播

網路上找不到這類的資料,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共同的文化記憶,跟電影檔期是差不多,這反映了一部電影在什麼時間點被民眾大量接觸,甚至多數電影民眾透過電視觀看的比例比進戲院的還多,這是為什麼要記錄這份資料的原因。

在記錄這份資料上,我會以看到電視台預告說某部電影是首播,或在電影播出時角落有打上首播為主,基本上我都有拍照做為證據()。但有部分電影台並不會特別秀出首播字樣,這部份我就是靠每週看電視節目表來確認哪些是電視節目是首播的。

Advertisements

資料的紀錄上,會記錄是幾點播到幾點,是帶有點提供「電視版本是否有剪輯過」的參考,但無法記錄下廣告時間有多久,這點還在思考解決辦法。

部分電影會有先在某台播出(通常是STAR Movies),過個幾年後賣到別台(像龍祥電影),所以部分資料會有兩份以上的首播紀錄,另外也有兩種版本(英語、國語)在不同天播出的狀況,若我知道的都會記錄下來。

 

電影評價

寫電影的過程很容易發現每個人的觀影感受差異會非常大,這個社會很習慣的會去逼迫少數,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當某部電影獲得多數人喜愛時,若有人發表負評都會引起底下眾人留言公幹。我一直想改變這樣的現象,就算全世界都愛某部電影,只有我一個人對電影無感,我還是會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

做為個人的部落格,我書寫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本來就沒有什麼問題。但同時我也意識到自己多少會影響到其他人進戲院的意願(透過搜尋而來的,或本來就有在追蹤的訪客等),所以我提供兩種比較主流的評價:

IMDb 大概是最為主流的電影評分網站,全世界的人都能註冊使用,主要還是美國人為主。

爛番茄(Rotten Tomatoes)則是會收錄比較偏向影評人的評價。

 

如果我都一併附上大眾的感受讓觀眾參考了,還不允許我表達自己的感受,那就有點不合理了是吧?

此外,有很多電影在台灣幾乎是零負評的,但在以上兩者的分數卻很低,幾個比較經典的例子像是《大法官》(The Judge, 2014)的7.4跟48%、《最美的安排》(Collateral Beauty, 2016)的6.6跟12%、《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2013)的7.3跟51%等。

我會想反問這些觀眾們,當你不允許別人對這部電影有批評時,是否是挾帶著一種「大家都喜歡,你為什麼不喜歡?你是不是來找碴的?」的想法?

但是為什麼同樣的一部電影在台灣跟在美國會有那麼大評價上的落差?當你覺得某部電影是很完美不容批評時,為什麼別人是不喜歡的呢?這也是一個讓我們反思的資訊,我們會不會坐井觀天而不自知?

 

在提供這兩個資訊時,我並不是提供程式碼去讀取即時的分數,而是提供我寫作當下時的分數,其實也有想呈現我當下心境的意思。

我一直期許自己能不受大眾評價的影響去寫出自己的感受,但是這真的很難,當你發現某部電影 IMDb 分數高達 9.0 或是 爛番茄高達 98% 以上,但你卻不覺得該電影好看,或者相反,當你覺得某部電影很好看,結果 IMDb 或爛番茄分數超級低時,都很容易在描寫你的感受時稍微往大家的評價那個方向去靠攏。

我常常在遇到這種狀況時,往往都得陷在一種很掙扎或不知道該怎麼下筆的情緒三天以上,那真的是很大的壓力。當然一路寫到現在為了堅持這點不知道被網友批評過多少次了(最常見的是「你不懂電影啦」這種),也懷疑過至少上千次自己的堅持是不是對的,跟著大眾的感受去寫不是誰都不會得罪嗎,又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同,何樂而不為?但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個性,那第二種聲音不就是一直被壓抑著嗎?

最後我還是決定把這些狀況給呈現出來,當下大家的評價如何?我自己最原始的感受又是如何?至於讀者們要怎麼解讀我這樣的堅持,那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

 

片尾彩蛋

提供有無彩蛋的部分,我遇過很多喜歡電影的人都會批評那些不坐著看完電影工作人員名單的觀眾,基於喜歡這個產業而有這樣疼惜工作人員辛苦工作的念頭,是沒什麼不妥的。

但我同時也覺得,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這些工作人員名單他們坐著也看不懂,別說英文對很多人來說就像是天書,就連看的懂的中文,那些工作人員的名字對他們來說也是毫無意義的名字而已,若坐在那5~10分鐘沒任何收穫,不如把時間拿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多陪家人說幾句話、多牽男女朋友的手幾分鐘都可以、多觀察一下這個世界等)

但如果是喜歡電影的人,可能可以從中發現有趣的事,像是從感謝名單中發現電影有哪些置入性行銷、電影到哪些地方取景,說不定還會有很多認識的電影從業人員的名字在上頭。

與其錯過彩蛋(別說他們錯過是他們的事,這太苛刻了),或是憋尿憋了半小時、一小時,好不容易等到正片結束了,卻不知道有沒有彩蛋得繼續憋尿,我會覺得我提供這個資訊是有必要的,它可能可以免去許多人的痛苦。

 

貼心提醒

我有些女性朋友很怕血腥畫面,如果某部電影看起來不會有血腥畫面(像是愛情電影),但是有出現血腥畫面的,我會在這邊做提醒。

 

電影心得版面說明, 闕小豪

7, 有雷警告

都已經提出警告了,真的拜託,還沒看電影前不要往下閱讀。

我常常在讀別人文章時被破哏,他們直接把某部電影最大的秘密在文章中提出來,這種時候真的會感到很無言。所以我會盡量不在文章中破哏,但又非提到不可的話,會盡量用各種辦法變通。

Advertisements

 

電影心得版面說明, 闕小豪

8, 題材

最初是在寫讀書心得時,想說如果觀眾想找特定題材的書籍,我這邊就能提供情報。譬如說想找描述癌症的,或是想找失戀後重新站起來的,或是人生找不到方向的等等,後來就把這東西延伸到電影心得來用。

之所以放在有雷心得底下,因為這很容易影響觀影感受,太容易破哏了,我寫個癌症在那,觀眾可能就會猜到主角或他身邊的人最後會得到癌症之類的。之所以放在有雷心得下第一行,就是想提供不怕破哏,但又想找特定題材的觀眾一個方面,會用最小獲得情報限度的方式取得資訊。

但這個資料整理到最後會發現很難定義,怎樣的東西可以列入題材?抽菸是個項目吧?有裸露畫面也是吧?但是紀錄這些要幹嘛呢?大眾都知道的東西要不要列入?可口可樂?麥當勞?運動呢?網球、桌球、足球?

《少林足球》(2001年)整部電影都是在講足球,《功夫》(2004年)只有10秒左右的畫面,那《功夫》要不要把足球列在裡頭?但是如果只出現幾秒,會不會害想找足球電影的人找錯部電影呢?

我後來想出來的辦法是利用「分號」(;),分號前面的表示這在電影中是個比較大的題材,可能至少有10分鐘在講這個東西,分號後面則是小題材,包括只出現1、2秒的。

 

9, 電影背景 / 拍攝場景(電影場景)

電影背景是指在電影中設定成背景在哪裡,拍攝場景則是指現實生活中的拍攝地點。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絕地救援》(The Martian, 2015)的「電影背景」是在「火星」,但「拍攝場景」絕對是在地球上(查資料是中國跟布達佩斯)。

有時候我不確定電影背景是否等於拍攝場景時(不見得在字幕打上紐約的,就一定是在紐約拍攝的),會採取比較保守的紀錄,只紀錄我知道的。

 

10, 有雷心得區

 

11, 演員介紹

我不太會認人,加上對這個世界上的明星沒什麼興趣,常常都會認錯人或沒發現某個角色是某個演員演出的。基於服務跟我同類型的觀眾,我每篇文章都花了許多時間在寫演員介紹。

照片上我會挑選「劇照」(符合電影中的某個畫面)為主,通常會挑最容易辨識的、最清楚的。

有時候沒有清楚的劇照,而是工作照或是雜誌社偷拍工作情形的照片才比較明顯,這時因為版權的關係我也不會採用,我會用的照片以片商提供出來的為主。詳細部分可參考:引用說明

演員的部分我會盡量找出演員的本名,原因是因為「尊重」,每個人總會希望父母給自己的名字是大家用來稱呼他的名字。

但不管是韓文、泰文還是印度文等,就算我找到該電影的原文資料,我也不知道誰是誰,所以我常常在找資料花上5、6小時以上,不過能提供的我都會進量提供。

因為我會把主要演員名字打在「標籤」(Tag)上,點擊演員名字則會秀出所有有他名字標籤的文章。

我會盡量打原本的名字,其實這樣子做並不聰明,因為 Tag 有做 SEO 的效果,應該打中文名稱才是,台灣會搜尋「布萊德彼特」的人絕對比「Brad Pitt」多上數十倍,更何況韓文這種會更誇張,全台灣可能知道「全智賢」是「전지현」的幾百倍。

但我仍堅持使用原名稱做為 Tag 有兩個想法,其一,尊重,其二,中文翻譯往往沒有個固定且統一的用詞。

像是「Michael Keaton」在《驚爆焦點》(Spotlight, 2015)之前片商都是把他的名字翻成「米高基頓」,到《速食遊戲》(The Founder, 2016)才開始翻成「麥可基頓」。

這個在韓國明星上也很明顯,一個演員有2、3種常見的中文翻譯是很正常的,像是「공유」就翻成孔劉或孔侑。如果只使用中文去做 SEO,是有點短視近利;若從建立文化的角度來說,還是該用原名做為資料之一。

至於許多演員有藝名,這個我也一直很猶豫,像是有些演員剛演出電影時是用藝名,但後來改用本名,這種也很難拿捏,因為用本名可能沒多少人知道那是誰,但用藝名又可能會遇到那種藝名改來改去的藝人。

 

12, 參考資料

我發現很多人寫文章是很主觀的,但我偏向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關於「判斷」類型的描述我會盡量附上參考資料。

 

13, 電影週邊

電影海報

原則上收錄的海報以不同設計的為主,若有該版本海報有台灣的會優先使用,其次是使用原文,再來是美國版。

 

廣告看板

電影是影響我們生活層面很大的,除了談論電影本身,該電影對社會產生的文化影響也該被記錄下來,廣告看板算是其中一種。

其一,紀錄文化。

你還記得那些經典的電影如《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1965)、《大白鯊》(Jaws, 1975)、《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1993)等電影在台灣上映時有哪些廣告看板嗎?

之所以要拍下這些廣告看板,在當下看或許是沒任何意義的,但我們把時間拉長成10年、20年、30年來看,或許又不一樣了。

其二,每部電影都會有它的粉絲族群,都會想跟電影廣告看板、模型合照,我也把我遇到的分享出來。

其三,很多人一定都覺得自己沒有在看電影前接收什麼電影資訊,然後進戲院才抱怨說劇情在預料之中,但其實這些資訊無所不在呀!(由其電影預告又透露更多)

規則a, 原則上單純海報、單純看板、燈箱這三種不會拍,比較特別製作的才會拍攝。

規則b, 目前我只有把生活週遭剛好看到的拍下來。

 

電影DM

現在是講究有圖有真相的時代,電影DM可以提供很多電影資訊的證據,像是電影海報、名稱、上映日期、主要演員的中文翻譯(米高基頓就是例子)、電影簡介等。

 

14, 觀賞平台

觀賞平台造成感受的差異

同樣一部電影,在設備不同等級的電影院觀賞,感受上絕對會有差異,光是首輪戲院差異就很大了,更別說與二輪戲院、電視機、電腦的差異。

我坐在戲院看到《西遊:降魔篇》(2013年)中羅志祥的搞笑演出時覺得是突兀的,後來在電視上看到播出時是躺在床上看,就好像在看綜藝節目,並不覺得突兀。後來在飛機上看《美人魚》(2016年)同樣是羅志祥的搞笑演出,還看到笑出來了。

專心的挑選戲院與場次、花時間通勤、坐在戲院裡看一部電影,跟顧攤時坐在路旁用小螢幕觀看,對電影的要求不會一樣。

我不希望各位看倌在跟我討論同一件電影表現時,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觀影平台)聊同一件事。就上面這個例子,同樣的片段,我進戲院看覺得很突兀,你在家裡床上躺著看覺得很好笑,但當我說這段很突兀時你卻跑來嗆聲,這好像有點牛頭不對馬嘴是吧?(當然你也有可能是進戲院看且覺得喜歡的)

再者,我很專心的在看戲院看一部電影,跟你在家裡看電視、DVD,可以分心跟身邊的家人聊天、吃著爆米花或滷味、有廣告休息時間等,當我覺得電影劇情很平淡時,同樣的狀況你在家裡並不見得會有那樣的感受。

還有兩種很容易有感受差距的,畫面跟配音。很多電影的畫面很壯闊,在電視上看時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像是韓國(韓語)、香港(粵語)、泰國(泰語)、日本(日語)這幾國的電影在引進台灣後都會有用國語配音的情形,個人覺得國語配音往往讓人很出戲[註],當某部電影我在戲院看覺得很好看,在電視上播出時觀影品質是很容易大打折扣的。

提供這個訊息,就是希望我們可以來討論哪些電影適合在首輪戲院看,哪些二輪也適合,哪些適合在家裡電視機上看,我們來討論「對這個世界有正向意義的東西」,而不要只是跟您感受不同時,馬上就留言匹配叫(閩南語)。

附註:我曾經跟一個媽媽身份的朋友抱怨韓劇配音這問題時,她說這也不能怪電視台,很多媽媽都得邊看電視邊工作,或許就像蠟筆小新他媽媽那樣,沒辦法一直盯著螢幕看,國語配音就能讓他們能在做家事的同時也觀賞韓劇。我這才意識到以前都沒有用這種角度來思考過國語配音這件事,以前就單純認為國語配音讓人很出戲,沒考慮到不同族群的需要。

同樣的,較為頻繁的看電影後我也發現,同間戲院不同廳的設備等級落差也很大,是足以影響觀影感受的,所以這邊也一併提供我是在哪一廳觀賞的。

 

關於盜版這件事

這件事情的起因跟我參加的某個電影社團有關,當時有人分享盜版影片的連結,這若發生在其他朋友、共通興趣之間的社團,其他人大概會回「謝謝大大分享」,但剛好在電影愛好者社團中是個禁忌。

盜版絕對是錯誤的行為,這沒什麼好爭辯的,可是我想討論的是「怎麼改變這個現象」的「方法」。大多數人就是辱罵、批評這些看盜版的人;可是你我應該都遇過被別人批評的狀況,我們是馬上就自我反省嗎?還是直覺的先反抗(反駁)呢?

這就有點像是在教小孩什麼行為是對的,你可以在他犯錯時一巴掌過去給他教訓,也可以平時就先以身作則讓他學習。網路上那些看盜版的人罵了就會改變的話,那就罵吧,但如果罵他們並不能改變什麼狀況時,我們能不能用另一種做法,從自身要求做起?先讓自己做到不看盜版,我想這慢慢形成的風氣,效果絕對是大於打罵教育的。

當你在罵別人看盜版電影時,你自己有在看盜版嗎?(當時社團就是有罵人的人自己也在看盜版)你的電腦軟體都是正版的嗎?看的A片也都是正版嗎?衣服鞋子也是正版的嗎?你是否在寫作時抄襲別人的東西呢?

盜版絕對不對,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先從要求自己做起,若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本份,盜版又何來生存的空間呢?

所以我會提供我每部電影的觀看平台,同時也努力讓自己想辦法用正規的管道欣賞到電影。

我會盡可能附上觀賞平台的資料,若是去戲院看就附上票根、租DVD就拍個封面。特映會若有電影票或接待平台就會提供,若沒有的則沒辦法。

 

資訊透明,把一切攤在陽光下

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討厭被騙,如果某部電影很難看,但作者因為收了某些利益而說電影好看,我也因為這樣進戲院了,看完後如果很不喜歡這部電影,當然會覺得很生氣。片商有沒有請工讀生洗評價,我敢保證絕對是有的,但不是所有片商都會幹這種事。

PTT 上常出現批評別人是工讀生的文章,不難看出謊言感受對別人的信任傷害會有多大,不過我覺得要先釐清一件事,這位作者覺得好看是因為他打從心裡喜歡,還是收受了利益?

現行法律並沒有要求寫電影的人「若是片商邀請的必須註明」,我想也沒有幾個寫電影的人願意提供這種訊息,但我想改變世人普遍對部落客帶有「收錢辦事」的觀感,我是受人邀請觀賞還是去戲院看的都會提供,至於心得感受誠不誠實看倌們你們應該要有判斷的能力。

我會不會因為受邀而把電影的缺點說的很委婉,會不會受邀就猛誇讚電影,讀者你們自己來判斷。甚至您只要點個「特映會」標籤,就會直接秀出所有受邀觀賞的電影。

我也必須說,有時候即使我做的再多,不爽的人就是會不爽。就拿首長來說好了,大家都討厭政治人物貪汙,但如果有人把一切經費都公開,屬於這首長以外政黨的支持者依然不會去讚美他的行為,為什麼?因為這些人是被政黨觀念給綁死的,他們不願意讓自己成長。

同樣的,如果我的寫作心得有再多的規矩在裡頭,依然會有那種「我覺得好看的電影你居然覺得不好看」,就跑來功擊或批評我的人。我認為這一樣是不去學著成長,別人在努力改變這個社會的同時,他不成長還一直扯別人後腿,但我會期許自己能有好一點的脾氣來回應這些人。

 

特映會也是種資訊

很多時候片商在發特映會邀請函時,都會有很多的巧思在裡頭,像是有部跟蘋果電腦有關的電影特映就是用蘋果當邀請函、忍者龜就是用眼罩等,若剛好小豪有榮幸參加某場特映會時,也會把這類資訊分享出來。

另外有時候特映是有導演與演員到場的,有些更會有映後座談,這時觀眾可以把心中疑問提出,讓導演或演員來回答。若我認為是跟解讀電影有關的,也會附上。

 

14, 心得速記

我寫部落格幾十年來基本上都不露臉的(除非那張照片無法不露臉),也不會在文章或照片中透露我的住處、工作地點、家人等資訊,是個很注重個人隱私的人;但是心得速記這部分會透露我的字跡,為什麼還是要這麼做呢?

其一,我常常在電影散場跟朋友討論電影時,才發現原來剛剛電影哪一段是想表現什麼,這個在跟女生一起看電影時由其明顯。我會認為每個人之間的感受力絕對是有差的,這有點像比手畫腳,在台上比畫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用來對照導演),在底下猜測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對照觀眾),不見得沒猜到的人就是笨,有時候反而是因為太聰明才沒理解到對方是那個意思(像很多電影常常拿天才或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理解能力來開玩笑)。而且我也發現多數時刻,女生真的很容易懂女導演的表現手法,那些反而是我常常沒體驗到的。

我向來不把書籍(小說)、電影當成「打發時間」的東西,生命那麼短哪來那麼多時間需要打發?且從當兵以來(2006年)我就有隨身攜帶筆記本跟筆的習慣,看電影時都會做筆記。

提供心得速記是想表達,我不是很草率的在看電影,至於為什麼某些東西我沒能理解,讀者您跟我可以針對導演的表現手法來討論,為什麼這樣的表現手法會讓人(至少是我)誤會?當然若您只想謾罵我就是笨(或不專心),那我也沒辦法。

為了呈現「不受任何影響」的心得感受,我會先寫完心得,才去看別人的心得。很多時候也會發現自己的確誤解某些事物了,但不會特地回頭修改文章;若有讀者反應內容錯誤,是足以誤導其他讀者時,我會用「附註」的方式來提醒讀者,但不會去改內容。

其二,很多人在寫電影心得時都會這篇抄抄、那邊抄抄,我剛開始寫作時也會先大量看過別人的感受,但開始頻繁寫作後,我會認為台灣最缺乏就是能獨立思考的人,這包括不受別人影響,獨立表達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包括不怕自己的感受與眾人皆不相同等等,筆記內容可以做為證據之一。

其三,為了紀錄下電影字幕採用的中文翻譯、題材、故事重要的轉折劇情、我較有感觸的片段或台詞等,必須趕緊記下。平時我會盡量一天只看一部電影,但有時候不得已一天得看2~3部電影(影展或該檔期上映太多電影等原因),而且不是看完電影就有時間寫作,加上我每篇心得幾乎都得花6小時以上的時間寫,這資料也能幫我回憶。

 

15, 文章引用

若文章有同意別的網站引用,或我自己有把文章貼到別的網站,都會在這邊做個紀錄。

原因是因為網路上盜文風氣一直都非常猖獗,我至少被告知過上百次我的文章被複製張貼在別處,我在文章中做註記,一來是鼓勵真正有來信詢問是否可以引用或複製我文章的這些對象,二來則是提供資料給人查詢。

我還真的遇過那種在PTT、巴哈姆特等網站張貼我文章,別人在底下問他是否有經過作者允許,還大言不慚說自己有經過我允許,結果版主跑來問才真相大白的。

只要你在這邊看到我沒提供這資訊,表示該文章很有可能是盜文的。(我偶爾也會忘記附上啦,因為有些文章在月刊類文章刊出需要時間,刊登後我忘了補上)

 

電影心得版面說明, 闕小豪

15, 電影資訊

有很多事情是你沒去做的時候不知道它的意義,做了一段時間後才會知道意義何在,這部分的資料就是。

 

國家

舉例來說,我早期的電影心得裡不會有「製片國家」的資訊,因為我看的電影不是台灣、日本、韓國、美國,就是泰國,是哪個國家哪需要紀錄呀。

後來開始在看影展時,才慢慢發現有點電影整部看完後我還真的不知道是電影背景哪個國家,這時就要參考製片國家這資訊。

 

語言

語言一直是我覺得很麻煩的事,因為這是分類非常細,且很容易有爭議的東西。

台灣最多人說的話較正式的名稱是現代標準漢語,中國稱為普通話,台灣稱為國語,可是國語這種稱呼只能用在台灣,拿到世界上誰跟你國語;普通話也是,拿到國際上誰跟你用普通話。

至少得用漢語、華語或北京話來稱呼才具有辨別性,同樣的語言,中國、台灣或是大馬地區都有使用,但在腔調上、用詞上都有差異,要做細部的區分嗎?

再拿台語來說好了,憑什麼台語足以代表台灣的語言?客家話勒?各原住民語勒?(我自己的母語是閩南語,無挑起爭端之意),且台語也只能在台灣使用,出了台灣應該要稱為閩南語還是河洛話/福佬話?

腔調呢,客語至少有四縣及海陸兩大腔調,台語各地都有不同腔調,至少有泉漳混合腔、內埔腔、海口腔等,紀錄上該怎麼紀錄或分類?

而且文化是不斷出現差異與不斷融合的,每次要列這個資料我就很頭痛。

 

工作人員名單

目前主要是列出導演、編劇、演員這三項,其它的工作項目也是非常重要,但畢竟我這裡不是電影資訊網站嘍。

規則a, 演員的名字都會有連結,點擊可以看到這個導演/編劇/演員演過哪些電影是我有寫過電影心得的。

規則b, 某個名字已經出現過,譬如導演同時是編劇,在第二、第三次出現時我就不做連結了,也有想提醒觀眾這部電影是導演自編自導自演喔!或是編劇有客串演出喔!之類的訊息。

 

網路上資料的不足

雅虎電影的電影資料非常的少,目前只有中英文片名、上映日期、類型、片長、導演、演員、發行公司、官方網站、預告片、劇照、劇情簡介這幾項。

開眼電影網資料可以說是台灣電影網站中最齊全的,但是長期觀察下來會發現幾乎每部電影都有幾個共通的問題:1, 出品國往往只列一個國家、2, 出品往往不分製片公司與發行公司、3, 語言往往也只列最主要的那一個、4, 演員名單大多是非常早期從IMDb那邊複製過來的,沒跟著換角而 update 等。我這邊不是要批評開眼,若沒有開眼,台灣根本沒有電影網站可言。

在我寫這些資料的同時,我會去查證 IMDb、維基百科、官方網站等資訊,盡量把資料列的齊全一點,這非常花時間,但就是希望多提供一份較為詳細的中文電影資訊。

偶爾會遇到那種因為我寫的電影感受與他們想看的不同就開始找東西來批評的,也很愛批評說我照抄資料。天啊,電影資料不就是固定的那些資訊嗎?而且你們連資料有著很大的差異都沒注意到就亂罵,稍微用點心思吧!

 

盡量讓演員資料詳細

雅虎電影在提供演員資料時,只提供這個演員有演出過哪部電影,以《分裂》(Split, 2016)這部電影來說是:《X戰警:天啟》詹姆斯麥艾維、《女巫》安雅泰勒喬伊、《臥底》金德瑞克特、《怒火特攻隊》布萊德威廉亨克、《破天荒》貝蒂芭克利。

開眼的資料相對來說比較詳細,雖然早期會列出的演員資料還蠻少的,後來改用IMDb的資料後就比較詳細了,會列出哪個演員演什麼角色,最多大概有10來筆資料。稍微不足的地方是很多歐美電影中是沒列出角色中文名稱的,日、韓、泰電影則是連角色名稱都沒有。

我很希望台灣能有一個電影網站資料是齊全的,至少能把演員與角色名稱都列出來,角色的部分至少字幕有提到的都該有中文。這樣觀眾在寫電影心得時,想提及某個角色(某個演員)就能找到資料。這是個集體文化,就像我們要怎麼翻譯那些外來語的新有名詞,總不能5個人就用5種名稱去稱呼吧?

雖然比較熱門的電影在中文維基百科上會有演員名稱的資料,但很多是直接從中國或香港的界面直接翻成繁體中文而來,並非是台灣這邊電影上映時字幕的用詞。此外,很多電影主角的資料都還很好找,但配角的資料就很少了。

既然網路上沒資料,我就自己補充吧,往往要寫一部電影在角色名稱就得花上一個小時以上查資料(通常我看完電影後就把中文翻譯給忘了)。

 

電影心得版面說明, 闕小豪

有些文章文末有「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這是之前痞客邦有電影資訊頁,該頁面有電影評分,亦有其他有評分的部落客的電影心得,我並不希望大家只看我的心得,而是希望大家多看各種不同切入角度的心得,所以有提供這個連結。

小豪是2013/11/18才開始使用痞克邦電影圈,但電影圈於2014/3/10停止營運,只有這段時間看的電影與之前就已經寫好的電影才有附上這個連結。

連結處後面有附上四個數字,那是當時痞克邦電影圈的評分項目,依序為劇情、演員、音樂、整體四項,評分標準為1~5星。若我數字是4123,表示是劇情4分、演員1分、音樂2分、整體3分。

 

電影心得版面說明, 闕小豪

分類

還沒寫完的文章的個人分類會是編輯中,而非電影心得,內文字體也會比較小。

有些文章我寫到一半會先放著,原因包括文章可能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像是寫作核心價值這篇前後可能得花上一年以上的時間來寫,但我每篇心得都會連結到這篇文章,只好先把文章公開方便我先放連結。

或像是台灣上映電影這類必須每週更新資料的(年度推薦電影也差不多,隨時補充資料會比年末再一次回顧輕鬆),也會先發表。另外很多篇文章彼此之間都要做連結,這類的文章我也會還沒寫完就先發表。

再來就是文章大體上已經完成,但有些資料還待補充(像是電影票、電影DM、心得速記的照片還在相機裡或還沒拍),若先把資料移到分類中我會忘記我還沒補上該資料。

原則上我寫過的文章通常會轉貼到臉書專頁,轉貼前會把文章分類調整過、字體調整過,這才是我認為一篇文章已經完成。若是在編輯中的文章,可以稍後在觀看。

 

其他規則

字體大小

痞客邦的預設字體大小是 10pt,原則上我都使用 12pt,其實這個字體會讓版面排列蠻醜的,之所以這樣還是要選擇 12pt,是為了方便年紀較大的讀者,因為年輕人應該很容易的就能去調整網頁字體要顯示多大(上網搜尋),可以調整成自己喜歡的字體大小,但年紀較大的讀者可能也不知道要怎麼調整。

 

換行

我的文章不是用標準寫作格式在換行的,原因跟字體大小很類似,一個段落的文章至少七八行,黏在一起對長者要閱讀來說真的很不方便,所以我大概每寫完一行就會換個段落,閱讀起來比較輕鬆。

另一個想法是,傳統的寫作格式是礙於竹簡/紙張成本的,不可能像我這樣每寫一行就換行。但現在既然是用部落格寫作,挑戰一下新的格式應該也不是太過份吧?

 

為什麼要寫這份資料?

其實我要在部落格中怎樣寫文章是不需要跟任何人交代的,可是我會覺得人跟人之間之所以有衝突,往往就是缺乏溝通,家人間會嘔氣、情侶間會吵架、朋友間會翻臉、政府機關跟人民會出來抗議,往往都是缺少溝通。

我試著把我的想法表達出來,若您覺得某個想法是您認同的,您也可以跟著一起做。若您不認同某些想法,也是可以提出來一起討論的,但討論不是要別人順著你的意思才叫討論喔,願意站在別人角度去思考那才就溝通,不願意那叫做吵架。

 

電影心得該寫什麼?

電影心得並沒有規範要怎麼寫,常見影評往往會從導演風格去分析作品,討論的大多也是鏡頭手法、配樂,但我總覺得看電影最重要的當然是有什麼收穫或感受,寫作上也會著重在這個部份。

 

該紀錄哪些資訊?

我想各位朋友應該有發現跟其他的影評比較起來,我額外記錄的東西很多,至少我印象中在我寫作之前所看過的電影評論中是沒有下列資訊的:製片國家片名、中國片名、香港片名、觀影推薦(戲院選擇、版本選擇、適合觀影族群、是否需要看過前作?)、電視首播、片尾彩蛋、題材、電影背景、廣告看板、電影DM、心得速記、文章引用

我的寫作核心價值包括記錄下這部電影所產生的文化影響,寫作過程中我也不斷在思考說這些東西該不該記錄(因為真的很花時間),但我又覺得如果我不去記錄又有很多資訊就會這樣消失了。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