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核心價值
什麼叫核心價值?
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培養出許多自己認為有意義、必須要奮不顧身去捍衛的價值觀,就是所謂的核心價值。
可是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不盡相同,核心價值不會都一樣,這關係到家庭與環境教育、個人成長經驗等,核心價值可能包括信仰、家庭、正義、金錢等等,這並沒有標準答案。2016/04/13
為什麼要說出來?
退伍時跑去逛馬祖四鄉五島,連上的士官長跟我講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你要做什麼不必跟別人說,等你做出成績來時,別人自然會知道。
我也覺得寫作理念不必特別說出來,之所以要主動表達,則是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往往來自彼此的不瞭解,有可能我基於正向的理由做了一件事,但您可能只看到過程或結果,不理解原因的狀況下您覺得那些做法是不對的。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觀眾您可以選擇不看,也可以選擇試著瞭解,至於認不認同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寫部落格這十幾年來,也寫了近四千篇的文章,來說明一下我比較在意的幾個核心價值。2016/04/13
核心價值
公平
公平是我很在意的事,這公平包括生命,對我來說一隻寵物貓狗跟一隻蛇的生命都該尊重,寵物貓狗跟蛇都一樣可愛,旅行途中我會拍貓狗也會拍蛇。但扯到生命就會扯到更多複雜的東西,像是對人類有害的動物的生命呢?這邊點到為止就好,舉這個例子是想說,當我看到人們過份強調貓狗的權力而忽視其他動物的權益時,那種理念我是不會贊同的。
另一種公平時,我這個人沒有什麼原則,其中一件是「在行為的道德要求上,對待自己跟對待別人一樣就好」,如果有人討厭被劈腿卻去批別人腿,這種行為我是討厭的,但對劈腿這件事我本身不會給予批評,我會覺得每個人若都用相同的標準在要求自己跟要求別人,根本不會有衝突產生,一個行為之所以會廣泛的被人討厭,代表做那件事情的人非常多,既然非常多人都會去做那件事,那批評是否是一種「嚴以待人,寬以律己」的心態?
誠實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定都被別人欺騙過很多次,沒有人喜歡被騙,那種感覺真的很糟糕。
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討厭被欺騙,理應都知道不應該去騙別人才是,為什麼還是會有那麼多的欺騙,是因為很多人在做出這行為時不覺得自己是在欺騙或者不在意。
我自己的想法是,如果討厭被欺騙,那就不要當個欺騙別人的人,所以誠實是個核心價值。
挫折
只是這個誠實要堅持下去還真的很不容易,會不斷的遇到挫折,首先是
人情壓力
狀況A, 朋友興高采烈推薦你一家餐廳或一部電影,如果你覺得不好吃或不好看,誠實表達出來是很傷感情的,對方會覺得他是好心好意推薦,推薦的東西卻被你說的很不堪。
狀況B, 當朋友知道您是部落客後,一定會有那種想請你幫忙介紹他們店或產品的人,但總會遇上不合你胃口的食物。
狀況C, 隨著電影越寫越多,認識相關的電影工作人員也會變多,當遇到朋友參與創作的電影你覺得不好看的時候,該如何表達?
以上這些狀況我會「天真的期待」我的朋友能體諒,這關係到我為什麼要堅持這核心價值而不妥協,因為我一直都認為這個世界上許多紛爭的起源都是在於,每個人都用著兩套標準在要求自己與要求別人。
舉個例子來說,當你聽到同事在你面前讚美你,卻在背後說你壞話,你一定會很討厭這種人。但如果發生在你自己身上,你會覺得在同事面前讚美對方是種社交技巧,是善意的小謊言等。
我則是會選擇當個表面跟私底下都一樣的人,不會特別去讚美你(我知道這對社交不利),但也不會表裡不一。如果你能接受,那我們就是朋友,如果不能接受,那也不勉強。
同樣的,我不會因為你是我的朋友就因此讚美你的餐廳、電影,相對的,我喜歡的電影、餐廳你也不用擔心我是受人情而說好吃、好看的。是有可能因為喜好不同而我推薦的東西你不喜歡,但我這邊絕對不是說謊。
要誠實真的很困難,每個人都會在出社會後體驗到選擇當個說實話的人一定會到處得罪人,人跟人之間有非常多的情感要顧及,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如果有人情時稍微妥協一些是沒關係的,可是正是因為人們很容易選擇人情,正因為有這麼多的人情要顧,所以我們才常常看到不管是在政府單位、企業團體、家族等,有人做壞事時大家都會彼此幫忙包庇對方不是嗎?
這不正是我們平時最討厭的事情嗎?犯錯的人被抓包後他的上司、同事選擇包庇(人情)而非依據規定來處理(正義),我們總是罵著新聞上那些人犯了好多不可原諒的錯,但在我們自己工作與生活的時候,卻常做出同樣的行為。你認為官員收錢縱容錯誤的事很可惡,卻能接受自己跟週邊的人互動時帶點謊言,那就很容易在你擁有越來越大的權利後做出選擇最有利益的事。之所以你會在那邊罵,只是因為你沒坐在那個能掌控利益的位置上。
再來說狀況D, 片商、主辦單位熱情邀請你去看電影、展覽,特映會現場附有飲料與美食,有時還有伴手禮可以拿,但電影看多了總會有你不喜歡的電影,這時怎麼辦?
如果因此把自己不喜歡的電影說成喜歡,這可能會影響很多人也(看該篇文章後相信你說的話的人),而且這也是一種不誠實。
但我也不想要仗著自己的文章有點讀者、對方又是小片商因而吃定對方,那很不厚道。我總會覺得如果我是片商,我請影評/部落客/網紅/網美來看電影,對方還說這部電影不好看,我也會不開心,就算我不介意,頂頭上司可能也會怪罪,這是人之常情。
回到寫作的身份上,所以我都會覺得,如果對方有雅量能在我不喜歡某部電影後還持續邀請我看電影,我會很感謝,但如果不能,我也沒資格抱怨。2016/04/22
環境壓力
再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之所以大家會在出社會後學會委婉表達、適時噤聲不是沒有原因的。
因為誠實很容易得罪片商、觀眾/讀者,先說片商的部分,如果我是片商,我即使知道我們家的片子很爛,聽到別人批評我也是會不爽,聽久了情緒累積可能會更多,這時就算有讚美也是看不見的。大家能喊出幾個說話比較公正的部落客/影評/Youtuber?
或許有人會說,某某藝人選擇代言時都很誠實呀。如果我夠大牌,當然可以從邀約中挑選優質商品來代言,但這樣的明星一百萬個能不能有一個?我又算什麼咖,別說能挑廣告了,能有廣告商願意上門就要偷笑了。
我不打算從片商那收取任何報酬,寫作至今也沒有收取過,基本車馬費+稿費千元收過,非廣告行銷費用。但是參加特映會有個我很想要的東西,就是有機會聽導演說說他們的拍片理念,這樣我對電影的解讀就不會是單向的,其次就是想記錄特映會的資訊這點考量。
再來說到觀眾,大部分人上網是想找「跟自己想法相同的文章」,而主要的觀影族群是15~24歲年輕人,我都是年紀兩倍的大叔了,想法當然不會跟他們一樣,很多時候我介意邏輯、演員演技、劇情等,都很容易惹得觀眾不開心。
那為什麼我還是堅持要寫這類的文章,這關係到我發現台灣網路上常常是一言堂,一部大多數人都喜歡的電影若出現一點點負評都會被網友圍剿。我會覺得若有人敢發出不同的聲音(當然是指真的有這種感受,而不是刻意要與其他人不同),第一個出現後,第二個要再發表那樣的感受的壓力就會小很多了,就有可能會有第三個、第四個。
不知為不知
這個誠實除了是「說謊」的相反面以外,還包括「不知為不知」這種誠實。
淺顯易懂
小時候我在媒體雜誌上看到的影評文章(當時網路還不流行),整篇文章寫得洋洋灑灑的,但我讀完之後實在沒有什麼共鳴,甚至是不曉得對方想表達什麼。
沒人在做的事
我不太喜歡跟別人爭,這可以有正面跟負面的解讀。在一個團體中我通常會挑沒人做的事情去做,假設現在這個團體的任務是打掃,有人掃地、有人拖地、有人擦玻璃,那我就去看有什麼事情是大家可能疏忽的、還沒人去做的,就默默去做那件事。
以電影心得來說,我向來都不以拼文章點擊率為方向,而是一直在想,有什麼東西是台灣社會缺乏的,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已經有很多人在寫了,所以我最初是寫公共電視的「人生劇展」系列為主(分類連結)。
我會希望看過台灣製作的每部作品,並分享出自己的感受,也會希望帶動大家關注這些熱度遠低於各國電影、各國連續劇的優質影視作品。後來之所以會頻繁的看電影,單純只是受邀出席特映會,然後不知不覺就忙碌到連特映會的邀請都負擔不了。
商業電影以外的選擇性
大部分的人都是先有想看的電影,才進戲院,沒什麼錢打廣告的,只能吸引到那種「想看電影當休閒,先進戲院,再憑片名、海報來挑電影」的觀眾。台灣平均每個禮拜都會上映10部電影左右,永遠都只有行銷預算多有打廣告的那幾部電影會被大眾認識與討論,每週就那麼2、3部。
為了避免大眾的閱聽習慣受限於這些有資源的商業電影,我先是整理台灣每年上映電影,把沒機會出現在大眾面前的那些電影也一併呈現出來。後來甚至會以觀賞非熱門電影為主,就是希望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電影能被大家認識到。
沒有廣告的電影,不見得就是冷門或不好看的電影。
個人解讀
商業行為
舉個比較明顯容易有衝突的例子像是電視上的美食節目,這些節目總把食物講得多麼美味、好吃,但很多時候實際去品嘗時卻不是如此。曾經有美食節目主持人紅了之後,不再主持美食節目後就出來講過,多數時候他們說好吃都嘛是演的,因為拍攝前置作業過程很費工,吃東西時食物早就冷掉了,而且哪有可能在店家面前說店家難吃。
品牌迷思
同樣的現象若發生在流行服飾上,就像大家都覺得買包包就是要買 LV 的,但很少有人試著去分析每個不同的品牌在風格有何差異,又適合怎樣的對象?到最後就變成盲目的追求品牌,可能說自己是 LV 的死忠粉絲,卻連「路易威登」是什麼都不知道。
大家都只評論好看或不好看,可是沒有人針對哪部電影適合怎樣的觀眾去做分析。
尊重多元
在我寫作超過700部電影心得以來,同時也一直在對社會現象做觀察,發現台灣一直很缺乏尊重多元的習慣。
我們的社會很習慣把電影分成「好看」跟「不好看」兩種,可是每個人的喜好差異那麼大,怎麼可以把感受如此簡化成兩個極端答案?
我會希望自己
這樣的建議很容易出現A說超好看,但B覺得超難看的現象。
過於簡化「可選擇答案」,針對眾多不同個性差異的民眾就只提供一或兩個選項,我想「自信心不足」也是很大的原因,因為每個人都「害怕」與別人不同,所以盡量的看大眾反應什麼再來決定自己要說什麼(中間缺少了自己的邏輯思考),這點最常反應在社會新聞中。
最近兩個新聞皆是如此:便利超商店員推打小孩被社會大眾罵到臭頭,之後才發現事情不是那麼單純(但我在聽那阿嬤的說詞時就發現詭異處了,哪來那麼多的「推斷」)。另一件事則是兩酒醉女控告計程車司機「意圖不軌」,事後發現事情也不全然是那樣。
也因為害怕與別人不同,在遇到別人看法跟自己不一樣時,馬上批評對方的不是(你看不懂這部電影/你不懂xx文化),就為了讓自己的內心安定(卻不知自己有這種毛病)。
我有個夢想,我想要試著去告訴觀眾「這部電影適合怎樣的觀眾欣賞」,而不是只說好看或不好看。電影介紹很容易變成這樣的狀況:藝術電影、得獎電影是拍給文青看的,對大眾來說都是很悶的。2016/06/18
而因為這些文青在解釋「這部電影哪裡好看」時,往往流於華麗的詞藻,電影得獎是技術層面,卻總從心靈層面去「為賦新詞強說愁」,那無助於帶領更多觀眾去欣賞好電影。我選擇「我體驗到什麼就說什麼」,不因為作品得獎數多就完全從「優良/神作」的角度去闡述觀點。()
電影的功能性
電影有什麼功能?對每個人來說答案都不一樣,有些人可能是辛苦工作一星期後想在週末放輕鬆一下,有些人可能是顧店或顧家之餘打發時間,有些人則把看電影當做約會時的行程考量。
但電影也可以是讓沒機會環遊世界的人增廣見聞的管道,可以是求知慾高的人獲得各種知識的管道,電影更可以是讓我們認識彼此的橋樑。每個人都只能活一次,想要認識不同先天條件(外貌、健康、智商、個性)、不同成長環境、不同風土民情的,電影就是個非常方便的平台。
這就有點像智慧型手機,你可以只用智慧型手機來當鬧鐘跟電話(追求好笑、具娛樂性的電影),但不該阻止別人對於智慧型手機其他功能的討論,像是地圖導航是否準確、是否能放大字體服務眼睛不好的老人家、對於識字不多的人來說是否能用語音輸入與語音閱讀?手機能有太多功能了,電影也是如此,當我們說出「電影好笑就夠了,幹麼計較其他的?」,就跟說「智慧型手機能打電話就好,計較其他的幹麼?」沒兩樣,其實是很狹隘且不尊重他人,以為自己能代表全世界所有人的狂妄想法。
並不是說看電影一定要追求自我成長,當你選擇把自己人生停留在某個階段上的時候,沒有什麼不可以,但如果還要到處去嗆別人幹麼計較別的東西,那就有點貽笑大方了。(160702)
電影不是考試,不是追求標準答案的地方
我總是這樣認為,一百個人來看電影,可能就會有一百種不同的感受,可是我們的社會(網路文化、媒體文化)總習慣把這麼多的想法歸納成「一個」:好看或不好看。同一部電影不能大家說好看但你說不好看,反過來也是。
在心得的寫作上,我就是在做這樣的工作,盡可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可能是錯誤的。
舉例來說,當初我在看《不存在的房間》(Room, 2015)的房間時,我以為劇中女主角的小孩是個小女生,因為想保護她不被侵犯而故意用「他」(He)稱呼,我把這樣的想法寫了下來,同時我也在寫文時知道該演員是男生,且推敲起來他飾演的角色也是男生,這些都有寫在文章中,可是卻引來一堆留言批評說我居然看不出這個演員是不是男生。
我會覺得拍電影(導演)與看電影(觀眾)的關係有點像比手畫腳在台上比跟在台下猜的關係,同一個人在上面比,底下若有10個觀眾猜,可能就會有6~8種不同的答案。
我也覺得這導演與觀眾關係,也很像老師在台上講課,不可能底下40名學生全部都能聽懂。所以好的教學制度可能不會只去計較學生考試的成績,也可能會透過調查學生是否能理解老師所講解的,去調整教學的方式,盡可能讓更多學生理解。
我的心得就是在呈現「學生聽懂了/誤解了」那個部份,如果某種表現方式會讓觀眾有誤會,那其實拍攝方式是可以改變的不是嗎?
可是華人觀眾習慣只追求標準答案,只想把黑板上題目的正確答案給找出來(這角色是男生還是女生),剩下的他們都不在乎,而且還不准別人反應老師(電影)這樣的講課方式(電影表現方式)可能會有人聽不懂。
這還犯了一個毛病,就算你是比手畫腳台下10個觀眾中唯一猜對的那個,難道就此認為其他9個人沒資格看電影,或是該被你罵嗎?這不是一種歧視嗎?我並沒有不用心看電影,真的就只是觀影當下誤會,我想若是對電影「一無所知」就進戲院(當然也得沒看過該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不會只有我一個人誤會。
相同的,我很常在看女導演拍攝的電影時,沒看出電影中那些片段在演什麼,聽同行的女性友人描述她的感想時,才驚覺原來是要表達哪些意思,我居然完全沒能觀察到。我認為這些差異都是可以反應的不是嗎?不就是要透過反應,彙整眾人不同的感受,再去分析出有用的資訊來。但是華人只習慣停留在找答案那一步,又喜歡去轉貼一些國外的觀念好棒棒的文章,不就是你們一直在打壓別人的成長嗎?(160702)
訪客互動
這幾年來病患家屬毆打醫護人員、澳客到便利超商無理取鬧的新聞層出不窮,我們都不希望社會發展成這個樣子,卻是除了待在電視機前謾罵之外別無他法。
我想這是社會長期追求利益的結果,像是台灣的服務業總是標榜以客為尊,不管客戶如何無理都必須微笑以對,我們也總以為那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換個角度來想,以客為尊的目的只是賺錢,開店賺錢的大多是高層老闆,卻總是要員工去承受那些不合理的互動模式,那不是一種不合理的制度嗎?又往勞力剝削或奴隸制度的方向倒退了。
賺錢是企業追求的大方向,但不該是唯一方向。法律有規定企業要保有員工該享有的福利,但律法文字尚未明確規範到的部份,也是可以努力的,像「讓員工被尊重到」就是平等的基礎。
有很多部落格或粉絲專頁、網站也是走這套以客為尊的模式,我們都知道過度不合理的滿足顧客要求,只會培養出更多傲慢的顧客;可是當大家都基於賺錢是唯一目標時,沒有人去讓顧客知道「你們不可以這樣不尊重人」時,就只會讓整個情況更嚴重。
在回覆訪客留言時,若遇到極不禮貌的回應,也是能走以客為尊的服務路線,但我更想從自己做起,一點一滴的去改變這個世界。在訪客忘記禮貌時,提醒他這樣的行為是不禮貌的,或許在他下次急躁時,就不會全把自己的行為反應交給「情緒」去主導。(160614)
表達個人的感受
以台灣大眾比較常接觸到的外國電影來說,大部分都是票房反應不錯或是技術層面受到肯定的才會引進到台灣來。這類型的電影不管是知識背景、主流評價,都是很容易找到資料的。我會認為台灣最缺乏的,就是台灣角度的觀點,舉個例子來說,很多好萊塢的電影是需要熟悉美國文化才會比較有感觸的,對那些文化陌生的台灣觀眾就很容易感到無感。又或者有些過於政治立場取向的、政治正確的、大美國主義的電影,正因為我們是局外人,有時候反而可以跳脫出盲點來看待。
就像日本會覺得參與戰爭的同胞都是英雄,但每個受侵略的國家都不會那樣想(立場不同),同樣的,當有人認為美國是世界英雄時,也有人不會這麼認為,對於同部電影的感受可能就會天南地北,有人可能覺得好熱血好正義,有人可能覺得好霸道好自以為是。
如果台灣絕大多數的文章都只是跟著美國的風向走,只是把國外的文章翻譯成中文,那是自我侷限的。基於這樣的念頭,我會先真實呈現自己的感受,如果這部電影缺少某些知識背景導致我看不懂,那懂的人發現這件事,就可以把看這部電影所需的知識分享出來,大家一起追求進步。
如果一部電影在國外好評,但在台灣觀眾接受度普遍不高,這種時候常見一種網路現象,大家都跟著喊好,然後去批評那些反應看不懂或不喜歡的人,這樣除了塑造對立外,也讓言論趨近為一言堂。
如果我的心得讓你覺得很蠢,有可能是我因為不懂某些知識造成誤解,若您不嫌棄,可以針對您認為哪邊說錯了、解讀錯了來分享。但請不要用那種「回去重看一遍」、「看不懂的人才會覺得不好看」的主觀判斷來回覆,那對於我們找出原因沒有幫助。
至於導演或演員資料,導演拍過什麼電影,演員演出過哪幾部作品,幾乎都有資料庫可查。
我不會想把自己當成資料庫去背東西,會分享一些很個人的現象,像是我可能會說某個演員我看過他演出的電影四、五部了還不認得他,加上我為了享受完整觀賞電影的樂趣,往往不事先獲得任何資料,更是會加深這種現象。我會覺得描述這種事多少也能觀察出為什麼有些演員特別容易紅,有些演員為什麼演技很厲害就是紅不起來,辨識度可能是個原因,所以很多很紅的演員都不是最完美的那個,而是最有個人特色的。
又或者我會在心得中描述某個演員是我很喜歡的,這也是一種感受的表達,反應有些演員為什麼會那麼容易受到矚目。如果我今天只是照本宣科介紹演員,那永遠就只是把狀況停留在這個演員的資料上,但我們其實可以分析更多層面的東西不是嗎?
我會認為分享個人感受是有意義的,因為每個人之間的差異都很大,只是社會會去壓抑掉我們展現差異性的念頭,後來就很容易變成那種先觀察別人講什麼,再決定自己要講什麼,甚至改變自己感受的人。(170305)
常見網友回答探討
這邊想來討論一些常見,可能會出現在各大電影討論版底下的網友的留言,純粹是想法交流,若您覺得我說的有某些盲點,也歡迎提出來討論。
看娛樂片不要用邏輯去思考
我會發現若想照著做,是有點困難的。邏輯思考能力跟數學能力一樣,一但培養出這些能力是無法說拿掉就拿掉的。
已經學會算數的人,不太可能在數數時會像小朋友一樣1、2、3、4、5、9、10、20,也不太可能突然100-90會算成50,請問您有辦法把數學能力拿掉嗎?如果電影明明畫面上有四個人,但說成是八個,你能不去計較嗎?
邏輯也是類似的能力,不太可能說拿掉就拿掉。當然如果說我今天是用8倍慢的速度觀看電影,硬要挑電影前後不連戲的部分,或是古裝劇的現代物破綻,您或許就可以叫我不要雞蛋裡挑骨頭,畢竟那不是常人看電影的方式,然而如果是在正常看電影的狀況下所感受到的不連戲、邏輯不通順,要我忽略好像就有點霸道了。
但是部分狀況或許可以試著不要那麼在乎,就像我不太能接受歌舞電影劇情演到一半突然大家就開始唱歌跳舞,在看了這麼多電影後還是一樣,但我會改成去聽歌曲、去聽(或看)歌詞想表達主角怎樣的心境,那段過程對我來說依然不是種享受,但可以試著去不要太介意。(170324)
看電影計較那麼多幹什麼?
電影是一直在進步的,電影科技的發展有個很明顯的方向就是要讓觀眾更能融入電影,所以才會發明3D技術、震動椅、擬真CGI、五官體感等。
很多以前看會覺得不夠真實的狀況,也一直在改變,像是以前武打電影主角(像李小龍那時)在一打多時,後面會有一堆敵人負責晃來晃去,每次只會有1~3人上前被主角打,可是現代的武打片有在極力避免類似的狀況。又或者以前《天龍八部》(1963年)改編電視劇時,喬峰在使出降龍十八掌時,會有龍在那邊飛來飛去,段譽使出六脈神劍時會有彩色光線,兩人拼比內力時兩旁一定會有水可以連環爆破,但近代慢慢把特色改成氣體般的衝擊波。
又或者印度電影的歌舞劇,依然有大量歌舞,但表現方式越來越能讓我這類的觀眾也能接受,或是像《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 2016)在劇情跟歌舞的銜接上是很順暢的,都讓我覺得電影一直在演化,在進步。
有觀眾對某些方式表達看了不那麼喜歡,很多時候都是因為這讓他們無法融入電影,當這種聲音被創作者(導演、編劇、武打指導等)聽見時,他們在創作上可能就會更仔細去考量到大眾的感受,這不見得是件壞事。
如果完全沒有批評,大家一味的喊好,是不容易有進步的。當看見有人表達不喜歡某個表現方式時,那有可能都是電影或創作者進步的要素。(170325)
你看不懂這部電影!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自己喜愛的電影被批評時,都會覺得憤憤難平,認為對方玷汙了這部電影。
但其實仔細想想,我們一定都會有不喜歡的電影,如果我們不喜歡某部電影時,譬如《大尾鱸鰻》(2013年),只是想表達一下自己不喜歡這部電影,然後底下有一堆人留言「你看不懂這部電影!」 ,我們會虛心受教檢討自己嗎?還是會覺得不能認同那些留言?
又或者,若有人說他不喜歡《大尾鱸鰻》,我們或許會有同感的覺得「嗯,我大概懂你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感受。」,所以有時候我們覺得對方不懂電影時,說不定只是我們沒能體會對方的感受。
我會認為,若覺得別人不懂電影時,我們可以試著去解釋這部電影好看在哪裡,對方可能沒看懂的部分在哪裡,若有把握自己看懂這部電影,當然可以分享出來讓別人檢驗一下,若這時我們寫出來的東西被吐槽,不就反而是對方才是看得懂的那個人嗎?
分享自己看得懂的,幫別人解惑,讓對方也喜歡上這部電影,這不是很好嗎?單純的回答對方看不懂電影有點在製造衝突,就像上面說的,用道理去說服別人,而不是用否定別人來認同自己。(170325)
回去重看一遍!(寫電影心得就像玩記憶遊戲)
我會覺得寫電影心得就像玩那種在桌上擺50樣物品,讓你看幾秒鐘之後就要你默背的記憶遊戲,電影中會出現的句子、物品、場景可能是上千上萬。讓一百個人來記憶,每個人記到的東西可能都會有所差異。
當寫作者很詳細的描述電影劇情時,就像是他描寫了37個物品,或許某個細節他剛好記錯了,這時若剛好你有記到那個細節,就跑去嗆他沒看懂、要人家回去重看一遍。
這樣有點不厚道,因為換批評者來寫,他可能只記得20個物品,還記錯7、8樣,只是他不敢去接受挑戰。
我們常看到當一群人圍在一起要處理某個問題時,一定有那種負責只出一張嘴的人,不斷批評別人的辦法不行,但當你回他「那不然你來!」時,他又不說話了。
寫作者很多時候是在找問題,那個問題就叫做「為什麼他不喜歡這部電影?」,當然找問題的過程需要嘗試,每個人都會慢慢學到更好的辦法(更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是他在處理問題的這個過程就要先遇到周圍人的圍攻。
我是比較希望大家能好好的溝通,當然有時候寫作者為了要讓批評不是那麼帶有攻擊性,可能會用搞笑的方式的表來,若過頭了,是可以慢慢學著修正。但不該是因為他跟我們的感受喜好不同,就去批評他。(170325)
那麼會講不然你來拍!
我一直都相信一句話:術業有專攻。
如果當導演指責某個偶像藝人的表演方式時,藝人回他:那麼會講不然你來當偶像!
或是某個NBA教練對球員下達戰術時,球員回他:那麼會講不然你下來打!
我們應該都不容易認同這樣的行為,因為導演、教練有他們的專長,導演要負責整部電影的成敗、要負責讓畫面呈現他想要的東西,教練則是有他的戰術考量,雖然不見得他們的策略在當下是最完美無缺的,但就是各司其職,負責好自己的事就好。
寫評論者並不是因為優於導演而給出批評,而是電影本來就是拍給大眾看的,以一個觀眾的立場在反應他的感受應該沒有什麼問題,除非我們都認為這個世界不適合有任何負評。
但是如果評論者有涉及法律或道德問題,則不在此限,譬如人身攻擊、毀謗、歧視。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缺點與看不見的盲點,這時再給對方建議就好。
但如果只是因為對方批評了我們喜愛的電影就直接嗆對方這句,對方是不是也可以回我們「那不然你來寫?」(170325)
看電影時常見盲點
在寫作電影心得的過程中,我也慢慢的發現有些狀況會影響觀影感受,而這些行為是可以避免的,看電影是很花錢(電影票+交通費+零食)跟花時間(交通、等待、電影片長)的,如何能讓盡量自己避免討厭一部電影,有些經驗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事先獲得太多資訊
我在看電影前不會主動獲得任何資訊,除非是無法避免(看電影時片頭、看電視時的電影預告)。
錯誤的期待
那些得獎得作品
應該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聽到某部作品在奧斯卡金像獎、金馬獎、坎城影展得獎,很期待的看了電影後卻發現看不懂電影,或是覺得電影很沉悶,這種情緒你會直接歸納成「不好看」。
反過來,也會因為很喜歡某部電影作品,就希望這部電影能得獎,沒拿獎就會去質疑該電影獎項,懷疑電影獎項都頒給那些你聽都沒聽過的作品要幹嘛,為什麼不照時事流行給獎。我曾經也是這樣子想,後來發現這其實是兩回事。
這些電影獎項是用來鼓勵電影製作行業相關工作人員在專業上的表現,一部電影包括掌控整部電影的導演,從事演出的演員(最佳男女主角與男女配角),要演什麼內容的劇本(分原創跟改編),呈現出來的畫面包括攝影、剪輯、化妝與髮型、服裝設計、視覺效果,不可或缺聲音的部分包括音樂、歌曲、音效剪輯、混音等等,
電影在細節專業技術程度上表現如何,跟一部電影你覺得好不好看,有時候是沒那麼大的關連。這就有點像說我們在一個班級中(每個同學都是一部電影),要來比較誰的數學、英文、地理、文學、化學等能力(電影獎項)最強,但每科分數都很高的人不見得是人緣最好的那位呀(最好看的電影)。在討論電影得獎部分與電影好不好看時,是兩件事,不該混為一談。
傳統中國社會一直都蠻講究文學、倫理與人生哲學的,以至於往往這些得獎作品明明是技術層面的獎項,描述電影的人卻總喜歡把它們講得很哲學,好像這些得獎的電影中的每個畫面都是富含人生道理,每部都蘊含著宇宙運作的原理在裡頭似的。這呈現出很多中國社會常見的問題,包括以成敗論英雄、以偏概全、先入為主,獲獎的作品都被提升到神的層次,只用一種角度在看事情。
個人偏向就事論事,電影在技術層面的表現如何,有時候大眾是感受得出來的,像是演員演技、服裝造型、音樂音效,但很多時候是需要專業工作人員去評論的,像是音效剪輯、混音、攝影等,專業的就留給專業的去評論就好,觀眾若對這些得獎作品有興趣可以觀賞這些技術層面被認可的作品。至於電影本身好不好看,是可以分開來談的。很多電影製作層面的技術會影響觀影感受,像是演員演技、畫面與聲音,但劇本更是能不能吸引觀眾的主因。(170208)
被預告影響
被口碑影響
觀影感受差異原因
這邊來分享一些我分析個人在看電影時感受會跟他人不一樣的原因。
不對劇中的角色行為做出道德批判
我通常不會對劇中的角色做出道德批判,會這樣說是因為我發現好多觀眾都是不喜歡某個角色的行為,進而討厭一部電影。
最近的電影來說像是《我就要你好好的》(Me Before You, 2016)很多觀眾是討厭女主角劈腿(至於算不算劈腿,若只看過電影,解讀有點見仁見智)、《星際過客》(Passengers, 2016)很多觀眾討厭男主角的自私。這兩件事都是我在看電影時完全沒想到的,看了網友的評論才發現有那麼多人在意這件事。
以《星際過客》來說,我倒是不會想去批評男主角,覺得若我是男主角,可能也會做出很負面的行為,因為自己可能也做不好,所以不會想去批評他。
在看很多電影也都有類似的狀況,我當然覺得那些行為是錯的,但我就是認為拿來告訴自己「不要那麼做」就好,不會有太多的情緒產生。或者是因為能理解角色為什麼會做出那些行為,認為那是人之常情,他們的行為是錯的,但我不會想去苛責什麼。這可能會讓很多觀眾感受很強烈的電影,我則是心境比較平淡去看待。
但偶爾也是會有氣得牙癢癢的時候,尤其是韓劇對於人性的刻畫都好鮮明強烈。XD(170326)
不事先獲得資訊
我看電影前會避免獲得任何情報,但這樣做會有些缺點,像是根本不知道導演是誰、演員有誰,有時候會看到自己不喜愛風格的導演,並不是刻意踩自己的雷點。有時候會漏掉某些訊息,譬如沒發現某個角色是由誰演出。從頭開始接受訊息有時候會對劇情有錯誤解讀,因為有些東西看過電影簡介、預告,會對電影演什麼有個底,甚至有些片段在預告中有而正片中是沒有的。但正因為這樣,反而可以呈現一些差異性出來,說不定跟我一樣不獲得資訊就進戲院的觀眾有著一定比例會在相同的地方看漏。(170326)
延伸閱讀
目錄:電影 | 影評 | 公視 | 上映電影 | 推薦電影 | 遊戲 | 臉書 | 100顆愛心 | 車站標籤 | 美食標籤
分類:食 | 食記 | 下廚 | 住 | 住宿 | 行 | 交通工具 | 車站 | 育 | 展覽 | 民俗 | 古生物 | 樂 | 戲院 | 旅行 | 農場 | 體驗 | 店家 | 蓋章 | 動 | 運動 | 網路 | APP | KUSO | 心得 | 書籍 | 電視
說明:版面說明 | 核心價值 | 引用說明 | 部落格使用 | 發問須知
聯繫闕小豪:Facebook、Google+、E-mail:[email protected]
目前部落格較適合用電腦網頁閱讀。歡迎轉貼網址,若欲引用、複製部分或全部內容,請先徵得同意。
說得真好!崇拜~~
謝謝啦,我想說這種都是文字的東西應該是沒什麼人想看,您還看完我真是好感動。:)
一點看法
首先,年輕人也不常看部落格了(我算少數我有在寫小說)。
現在Facebook和Line過度氾濫,都看朋友說了什麼然後混在小圈子。部落格的文章太長,如果不是上網查資料的,會點XX。說直接點,年輕人是沒耐心聽一個中年人的長篇大論,他們喜歡視覺的刺激,把電影當作爽片看,享受現實生活中做不到的事。
我看這篇原先以為是寫作指導,也有生活經驗呀。看來版主混了不少圈子,對這方面體驗了不少。
一點疑問,作者說部落客要以客為尊?只有自己經營的網站,來留言的都是網友,應該不會去滿足顧客的要求,網友又沒有出錢買服務。
我的結論比較簡單,台灣是2300萬人口的小島,市場人口規模小,不太有機會培養大眾對文學的鑑賞力。比如前一陣ˊ子韓國拍失速列車,一堆人就在瘋還質問為什麼台灣拍不出這種電影。我真想說,這都要預算,想要高品質的特效不花幾十億是做不來的,魏德聖拍的《賽德克巴萊》已經是極限了。當電影超出大眾的期待值,觀眾都認為應該這樣,而不是台灣電影本來的問題就是市場和人口。韓國和英國都是接近,適合培養電影文化。台灣過去都是製造業,演藝人員只想往中國跑,怎可能產出跨時代的大作?
有時候正是因為現代人都不愛閱讀與思考,所以更要努力在這方面的努力上,其實這篇文章還沒寫完,有個核心價值便是淺顯易懂,很多時候人們不喜歡閱讀是因為寫文章的人寫出來的東西與他們有段距離。:)
相同的,大眾很容易只從表面看事情,拍攝電影這件事是整個電影產業的問題,若有人願意好好寫篇文章介紹,我想還是會有肯花時間閱讀的讀者。希望能改善這個現象,我也先從自己能努力的方向做起,像是分享台灣好的電影等等。
認真看完了長篇文,很認同文章前段作者的個人價值觀與呈現給社會的個人互動方式
也希望作者能持續貫徹自己的作法,特別喜歡您po出速記本的畫面提供參考,謝謝您
很意外這篇這麼多字的文章仍然有人願意閱讀,謝謝您的鼓勵,我會持續秉持寫作初衷寫文。:)
全文完讀!過去我的文字也是期盼能夠"面面俱到"但很遺憾,我們真的辦不到!速食的世代來臨,能夠有耐心讀完一大篇文章的人少了。
但真的「誠實」是件重要的事。很高興也很感動看到文字作者有這個核心價值。已內牛!
我認為可以學習更成長的是如何「誠實地表達」並且「表達誠實」,也並非是用「直接誠實」來篩選掉社交的可能。「直接」與「誠實表達」是有差異的。如何誠實中能夠具體表達又不會失去一個可能的人脈!我覺得這是一項很大的課題!
加油!
現在人的確比較無法閱讀長篇文章,這也是我寫作時一直在思考的事,寫這篇文章只是想交待一下自己的寫作核心價值,有人願意看完實在讓人很感動呀!謝謝你,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