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特攻隊》年輕人被戰爭洗禮成士兵
Fury(英國.中國.美國) / 怒火特攻隊(台) / 狂怒(中) / 戰逆豪情(港)
故事背景雖然設定在二戰尾聲,不是大場面的戰爭電影(建議不要以這種期待進戲院),故事的主角們是一台坦克中的士兵,也幾乎著重於此。
覺得電影主軸是在描述一個「年輕人」從軍,到變成一個「士兵」,在「心態」上描寫得很細膩;對於戰爭的殘酷也有不少描述,觀賞時引起我不少思索。
演員演技皆有不錯的表現(比起演員之前的電影來說是有進步的),在年代的重現上似乎也蠻考究的;還蠻喜歡這部電影的,但我覺得它絕對不是爽片。
.上映日期:2014/11/14
.電視首播:2015/01/02 21:00~23:15 @ HBO
.片長:134分
.電影資訊:@開眼、@IMDb(8.1/48,289)、@爛蕃茄(78%/205)
.電影預告:中文預告
.粉絲專頁:Fury/46萬讚 (臉書)
.貼心提醒:有不少在戰爭片中會看到的血腥畫面
.隱藏劇情:剛跑工作人員名單時,有重製的二戰畫面。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4月,德國戰場)、戰爭的殘酷
小題材: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Sd Kfz 181) Tiger I)、M4薛曼戰車(M4A3E8、M4A1、M4)、鐵拳(反裝甲榴彈發射器)(Panzerfaust)
感覺蠻多人會以「一個反戰的年輕人,如何被戰爭洗禮成一個殘忍的士兵」來描述這部《怒火特攻隊》,電影內容大致上是這樣沒錯,但在用詞上我總想再斟酌一下。
也不是為了要與眾不同才這樣說,只是我覺得這個年輕人他不見得是「反戰」,他就跟你我一樣,生活在一個還算和平且講求人權的社會中,突然的被叫上前線去打仗。
電影在描述這個叫做諾曼的年輕人,他本來是個打字的文書兵,因為柯立爾的戰車小隊副駕駛陣亡了,臨時被丟入這個小隊。若要以「制度」或「人性化」來講,文書兵不該被派去打仗,而且他從未進到戰車內,就需要直接上場打仗,是不太符合什麼人性化、人盡其材的原則,簡單講叫做沒制度;但是戰爭沒辦法跟你講求這些,這就是戰爭。
諾曼那幾句「我本來是文書兵」、「誰知道突然被叫來這個小隊」、「我從來沒有進過戰車內」,都是在詮釋這點。
諾曼一開始就被派去清洗自己的座位,沒想到除了擦拭血水外,他還撿到一張只剩一顆眼睛的臉皮(這幕有嚇到我),一開始就給他來個震撼教育,這是「你這位置前任士兵的下場」,當然他跑出戰車外吐了。
我還沒因為看到或聞到什麼而嘔吐過,剛好想起最近看到的電影好像常出現這樣的畫面,《大法官》中律師因為辯護的結果可能會影響到他人的生死而在開庭前嘔吐,《決戰終點線》車手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會翻車喪命而賽前會嘔吐。我想嘔吐這行為得是跟生命有關的,但不限定是自己的生命或是他人的生命。
電影有很多幕描寫戰爭的殘酷,我覺得電影沒有刻意渲染,都只是短短一兩秒鐘的畫面,但就是讓人感受到滿滿戰爭的殘酷。像是基地裡護士拿著血水盆往外潑、卡車上載著滿滿的屍體、用推土機推著小丘般殘破不堪的屍體。(電影在這些畫面與諾曼臉上的表情作切換,我充分能感受到他的不安)
在怒火號(Fury,同時也是片名)等車出征的路上,諾曼看到林中有人,他沒有遵從柯立爾的指示看到人就開槍(我覺得這反應跟你我都一樣,剛從一個太平盛世跑到戰場上,你無法立刻就成為一個殘酷的士兵),結果林中的人用反坦克砲彈(我不知道確切名稱)轟炸,走在最前面的那台坦克立刻被火吞噬。
這一段有蠻多地方可以看的,一是被火燒有多麼痛苦?那個人居然立刻舉槍自盡。
二是林中的居然都是些小孩,片頭看到時間背景1945年(我知道二戰在這年結束),當時希特勒被打得很慘,連國內的小男孩小女孩都徵召。
第三點是諾曼再度看到「自己可能的下場」(可能戰車開著開著,一個沒注意被炸,就死了),立刻接受戰爭的洗禮。他也慢慢體驗到,在戰場上因為對方是小孩而同情對方,下場就是自己死亡或是害同袍死亡。諾曼當然是被柯立爾臭罵一頓加打了幾下。
第四,柯立爾等人後來在林中找到一名敵軍,柯立爾要諾曼動手殺掉,諾曼不肯,柯立爾威脅諾曼說若他不肯,就要他自殺。諾曼既不想動手殺人,又沒勇氣自殺,最後柯立爾抓著諾曼的手,動手開槍。他的目的是要諾曼動手殺人,很多人一旦打破了堅持已久的原則一次後,就乾脆不再遵守原則。(我也會這樣)
柯立爾在「教導」諾曼的這個過程,其他士兵都在一旁看熱鬧。我覺得他們的心態可能是:覺得自己曾被戰爭洗禮過,也曾經歷過那樣心情上的兩難,是過來人,現在看著後進的小伙子還不能適應,在看著(或等著)他適應。
第五,當兵時常常都這樣,去頂職務。原先第一輛戰車好像是排長,他死掉後,柯立爾中士就得去頂那個位置。
當柯立爾要諾曼掃射地上的死人,諾曼不肯,他大吼「我還有良知」。但柯立爾也說,若不確定躺在地方的那些敵軍已經死亡,當他們突然爬起來開槍時,變成是他們會死。
我會覺得應該用「一個正常人」而不是「反戰」來描述諾曼,我會覺得在太平盛世,沒有人會想捨棄良知,沒有人會想去當壞人,諾曼也是如此。
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我們的生活過得去,我們不會選擇偷竊。唯有被生活逼的真的活不下去時,才會去冒險犯案。(偶爾還是會有那種薪水高但靠偷竊來紓解壓力的人,不在此論)
戰爭就是那種會把人逼到做出他們不願意做的事的狀態。
當坦克小隊攻進原先要會合的城鎮時,他們先是用砲轟炸敵人所在的房屋,敵軍被火焚燒跑出來後,諾曼開槍掃射敵軍,我覺得他這時還是仁慈的,為什麼諾曼開槍了我還說他仁慈?
所有士兵都想看著敵軍被活活燒死,只有諾曼不忍見到這種情形,想給敵軍一個痛快。
至於其他士兵為什麼能那麼殘忍,還把這種事笑笑的說出口?我覺得那是因為「恨」。
而柯立爾跟諾曼跑去民宅那段一開始我有點看不懂,不知道為什麼電影要花那麼多時間在這。
我會覺得這段是很隱晦的表達,也是為了之後做鋪陳。
隱晦的描述很多人在戰爭時留下了種(像諾曼),但休息幾天後又得前往下一個戰場,留下了許多得獨立撫養小孩且父親下落不明的單親媽媽。
隱晦的描述雖然美國是以世界公義的名義出戰,但士兵仍然做了些傷害百姓的事。
鋪陳的部份則是為了讓後來艾瑪的死更能牽引觀眾的情緒。
還有一部分則是要描述除了柯立爾、諾曼以外的隊員,對於德國的恨(從對白可以看出),他們恨不得傷害德國的民眾來報復。
我能想像,他們看到德軍殺了他們多少同袍,那份恨意會有多深,所以他們才會很冷血的想看德軍活活燒死。
諾曼是從那一刻開始發飆的,那是當心愛的人(艾瑪)被轟炸而死時(應該是德軍轟炸的,那時目標鎖定坦克)。
會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它在描述諾曼這個人的轉變是循序漸進的,是細膩的。這也是我從這部電影中感受到最多也最深刻的部份。
我們可以想像柯立爾以前應該也跟諾曼一樣,同袍爆料說柯立爾第一次上戰場時怕到大小便失禁,片頭看到他酷酷的下完命令後跑去一旁嘔吐。
柯立爾後來是怎樣變成諾曼眼中那個沒有良知、殘酷的隊長的?諾曼的改變就是解答。
同袍是怎樣看待柯立爾的?大家都說只想跟他合作,因為會感到安心。
身為一個士兵,似乎無法在戰爭中反抗什麼,你只能決定要害整個隊伍陣亡,還是殘酷的殺死敵軍,就像柯立爾最後總結出來的心得:和平是理想,歷史卻是暴力。
有時候我們是被這個社會給制約的,你不當兵是違法的、戰時逃兵是會被處決的。戰爭時不殺敵軍是會被殺的,或是會害同袍死去。這些是無法改變的。
看電影時我一直在想,身為國家領導人,他的決策影響到整個國家人民的性命,在做任何決策時都必須好好思考。
電影個人覺得蠻血腥的,像是柯立爾問路的老爺爺被爆頭那幕,整部電影約有七、八幕爆頭畫面吧,每一幕都有嚇到我,對我來說那都是一條生命呀!
對於戰爭的殘忍,電影沒有過於強調這點,但那些蜻蜓點水式的殘忍畫面都嚇到我了,像是戰車輾過在爛泥巴道中的屍體。
還有那些只因為不想從軍,被吊死在路旁柱子上的德國居民,身上還要掛著懦夫的牌子。
以及那些拿著武器在攻擊美軍的德國小孩,再再都讓人體驗到戰爭的殘酷。
老實說,看了這麼多戰爭殘酷的畫面,我不覺得人類會學乖。我想還是有很多觀眾會看完電影後,走出戲院時只有「看得好爽」或「不夠爽快」這樣的心得。
他們會想說,真搞不懂以前的人為什麼要打仗?卻未曾想過,當台灣之前發生菲律賓漁船事件時(參閱:該拿菲律賓怎麼辦?),他們或許也是那群「政客因為選票而喊開戰」,跟著喊著要開戰的人。
這世界上總是有著那種不把別人命當命,只思考著自己的最大利益,只顧忌到自己的欲望的人。
會覺得看電影是個很好的思考平台,你必須先去觀察這個世界(包括人性),認識這個世界(包括人性),理解這個世界(理解別人為什麼會做出怎樣的行為,自己會不會是其中一員呢?),進而去做出讓世界往更好方向發展的選擇。
我不是個戰爭迷,對歷史上的重大戰爭也知道的極少。但會覺得電影有些地方還蠻考究的,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有場戰爭,坦克開進戰場前,所有步兵跳下坦克躲在後頭,原先在戰場上趴著的士兵也陸續在坦克開過時趕緊翻滾到坦克後面。這段我雖不知道相關的戰爭過程,但憑邏輯來推斷,會覺得這是很合理的做法。(相反地,之前看過的電影,都是人跟坦克一起衝出去,好不壯觀)
之前看過由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播出的《二次大戰啟示錄》(Apocalypse),總共有六集吧,知道德軍的「虎式坦克」在當時有多威猛,所以當柯立爾他們五、六台坦克對上一台虎式坦克,瘋狂砲轟虎式坦克,煙消雲散後虎式坦克居然毫髮無傷時,我能感受到電影有刻意描述出,這台坦克在當時作戰的美軍身上,是有多麼的堅不可摧的那種「士兵的感受」。(若不認識虎式坦克的,不知道會不會感受不到它登場時的霸氣,或是會不會覺得這部份很扯?)
對戰那幕也很酷,因為虎式坦克太強了,美軍的坦克只能以多擊寡,犧牲幾台坦克被炸,靠其中一台繞去虎式坦克背後轟炸其脆弱處。(那場對戰蠻酷的,有拍出那種戰略、以小擊大、速度感、對峙的緊張感。)
故事的最後,為什麼那個往坦克下查探的德國士兵,明明看到了諾曼卻沒殺了他呢?個人的解讀有兩種,一是這個德軍士兵也是像諾曼一樣個性的人;另一種可能是那時德國已經節節敗退,他可能覺得殺不殺那個人已經不影響戰情(也不影響他性命的安危)。
布萊德彼特(Brad Pitt) 飾演 唐‧柯立爾,代號戰爸(Don ‘Wardaddy’ Collier)
僅個人感受,本來就蠻喜歡布萊德彼特的,會覺得他這部電影中的髮型也太帥了吧。
另外覺得他在這部電影有刻意操別種口音,之前在《自由之心》中的演出也是,或許是想挑戰更廣的戲路吧。
羅根勒曼(Logan Lerman) 飾演 諾曼(Norman Ellison),代號機械,意思是殺人機械。
看電影時一直在思考,我很能融入這個角色的情緒與感受,是因為他演技好呢,還是劇本寫得細膩、鏡頭又處理的好。會覺得答案偏向後者,但演員的演技也不錯就是了。
西亞李畢福(Shia LaBeouf) 飾演 波伊史旺,代號聖經(Boyd ‘Bible’ Swan)
對他的既定印象來自三集的《變形金剛》,會覺得他演技成熟許多,不再只是總是憤怒、嘶吼、與驚訝,甚至一開始還沒認出他來,只覺得很眼熟。
有段聖經跟柯立爾在坦克內,鏡頭呈現出兩人臉的距離相當近,讓我以為接下來兩人就要接吻了的甲甲情節。這段不是很懂導演為什麼要這樣處理。
麥可潘納(Michael Peña) 飾演 戈多(Trini ‘Gordo’ Garcia)
我應該只看過他一部作品《瞞天大佈局》,卻覺得他很眼熟,應該是又把他跟別人搞混了。
強柏恩瑟(Jon Bernthal) 飾演 格雷迪(Grady ‘Coon-Ass’ Travis)
有點不討喜的角色,但演技不錯。
(Alicia von Rittberg) 飾演 艾瑪(Emma)
外表很亮眼,會讓觀眾留下印象那種。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很多人一旦打破了堅持已久的原則一次後,就乾脆不再遵守原則。這句分析得很讚……
人性最最大的考驗就是置身在最富裕以及最困苦的極端環境皆是考驗良知道德的關卡
聖經跟柯立爾在坦克內,鏡頭呈現出兩人對望,是因為聖經當下才發現戰爸對聖經內容相當瞭解,應該也是基督徒,只是柯立爾一直沒表現出來。
柯立爾在說出該句話是出自那個章節時,就已經呈現出他對聖經相當了解(記得那時大家都在坦克內),對望是之後的劇情,印象中是這樣。感謝您的分享與討論。:)
沒錯沒錯,所以會覺得這部電影就是在呈現這樣極端環境改變了人性。:)
hi hi 路過看到 你寫得好好嘔
我今天也有寫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但跟你的比起來就很26
艾莉兒也寫得很好呀,看了妳的劇情介紹,才發現我有看漏掉一些地方,歡迎一起來討論電影呀。:)
剛開始打掛排長長車的是德國"鐵拳"反裝甲榴彈發射器!!!!德國後期缺戰車缺反戰車砲時這是可單兵操作效率極高的替代品……另外德國虎式/豹式等重戰車裝甲很厚88砲又太強所以聯軍有規定一定要至少4台或以上的(中型)雪曼戰車才能去對抗1台德國戰車!!!!!!
總之這部片看完真是讓身為軍事迷的我熱血沸騰ㄚ!!!! ^ ^
感謝分享,我連那個該用什麼名詞稱呼都不太清楚(雖然我當兵時是彈藥庫的),原來是反裝甲榴彈發射器。XD
虎式很強我知道,但電影有拍出那種對戰氣氛才是最令人驚艷的,看電影時也在想軍事迷應該會很興奮,連我都很讚了,只是怕說若電影考究不夠(這點我常識不夠沒辦法判斷),我又用這樣的推薦語,到時害別人失望的出戲院可就不好了。XD
抱歉都那麼久了還來留言,因為我是今天才在二輪戲院看這部片,我之前是裝甲兵,所以我還蠻愛這部戲,看的蠻過隱的,民宅吃飯那一幕格雷有對戰爸說“發生都發生了你和這兩個德國婊子在這裡辦家家酒有什麼用”之類的話,我想可能是戰爸在假裝一切結束後和妻女在用餐吧,畢竟這對生在戰亂中的人來說是很可貴的,至於結局大家都說很扯,我個人是認為那個德軍應該是“跟諾曼一樣的人”吧,還有一直覺得諾曼很眼熟,原來是波西傑克森
歡迎任何時候來留言呀!我也覺得二輪戲院也是看電影的好地方。
那一段用餐應該是比較會有疑惑的,每個人的解讀也都不太一樣,我覺得那沒有標準答案啦,看自己感受如何。:)
我也是看完二輪想看大家心得才來到這。
個人認為在民宅時,他們討論馬的那幕,跟馬培養感情,接著再把牠給殺了。就像諾曼跟那女孩談情,但那女孩有可能也會把諾曼殺掉。
覺得格雷是在保護諾曼,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
最後諾曼獲救時,有股莫名的感傷。他們守住了這個交叉路口,可下一批的前線又頂替上場,如同影片所提,戰爭是歷史。
比較好奇為何諾曼被發現躲在坦克底下卻沒被殺掉這幕,難道是想表達那位拿手電筒的青年和諾曼一樣是剛加入前線嗎……
雖然是幾個月前看的電影,但我對馬的對話沒有印象,若有機會觀賞會注意一下,感謝您的分享。:)
最後那個躲坦克沒死,我覺得跟戰事已經節節敗退有關,也可能是那年輕人跟早期參戰的諾曼個性相似。
在民宅那段,我看到的是:
戰爸擦洗自己許久未洗的身軀,與敵國人暫時不需針鋒相對,安穩片刻坐在餐桌上享用女人烹調的餐點。這些讓他得以重溫,拉回和平時代,屬於人類應享有,非屬殺人士兵的正常生活,恢復他感知至少自己還是個人,在活著的感受。
戰爸讓強迫受到震撼教育後的諾曼,藉著與少女的相處,肌膚之親讓他平復被震盪不安的內心世界,好撫慰他情感上的需求。強迫殺人,需要矇蔽自己的真實感受,我想到類似"送行者"這部電影,男主角初作這份工作上不得已需接觸大體,雙手所及盡是冰冷無血氣的大體,回家後不禁渴望撫摸所愛妻子溫暖有呼吸起伏的身軀(當然送行者片中的撫摸,還有很多層次的安慰意義)。
感謝 bear 分享的看法,觀賞影片當下倒是沒有想到用這種角度來思考,很有意思的看法。:)
我只是想知道
看見諾曼卻不殺他的解讀
有其他說法嗎^^
這個您可能要去看一下別人寫的影評,看有沒有談到這一塊,他們又是怎麼解讀。:)
我大概有點知道戰爸中槍躲回戰車內跟聖經兩人有點快甲甲情節那段我覺得是“英雄惜英雄”,西亞李畢福他擔任的腳色是射手比起其他人,他本身該面對的殺戮是整輛戰車來最多的一舉一動都決定著一個人或多數人的生死,所以他的道德感是最強烈的,所以最需要聖經來洗滌他的罪惡感導致連綽號都叫聖經,裝填忙於裝填.戰駕忙於駕駛.連副駕駛也不過是被逼近與人近戰時才需戰鬥,只有車長其實跟射手一樣舉手投足都決定著生死,但他又更複雜不只決定對方的生死還掌握自己兄弟的生死,所以他必須冷酷的武裝堅強在房屋裡還不准兄弟造反,必須擁有絕對的權威與能耐才能使兄弟信服,所以大家都說只想與他合作因為會感到安心,所以布萊德彼特這位車長跟射手一樣擁有極強烈的罪惡感所以對與聖經也是倒背如流英雄!好個他倆惺惺相惜情不自禁
要猜拳您好,謝謝您精細的分析,不過要跟您坦白一下,我對劇情細節沒得那麼多了,若未來有機會重看電影,我會跑來這邊看過文章跟留言後才重看。:)
對布來德比特的髮型很有同感,然後艾瑪跟她的表姊在戰時也穿得很正式
人帥剪這種髮型就是好看。XD
有點怪,在和虎式坦克對決後
其實無線電壞掉可以用其他三台壞掉坦克的無線電
還有其中一台只有車長死掉,其他人都還在不是嗎
今天在HBO看到此片
細節的部分我沒印象了,若有機會重看再注意一下。:)
這個我也沒印象了。XD
那台後面被德軍補一發炸爛了XD
豬排拉麵說的是劇情中的哪個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