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特攻隊》年輕人被戰爭洗禮成士兵

Movie, Fury (怒火特攻隊) (狂怒) (戰逆豪情), 電影海報

Fury(英國.中國.美國) / 怒火特攻隊(台) / 狂怒(中) / 戰逆豪情(港)

故事背景雖然設定在二戰尾聲,不是大場面的戰爭電影(建議不要以這種期待進戲院),故事的主角們是一台坦克中的士兵,也幾乎著重於此。

覺得電影主軸是在描述一個「年輕人」從軍,到變成一個「士兵」,在「心態」上描寫得很細膩;對於戰爭的殘酷也有不少描述,觀賞時引起我不少思索。

演員演技皆有不錯的表現(比起演員之前的電影來說是有進步的),在年代的重現上似乎也蠻考究的;還蠻喜歡這部電影的,但我覺得它絕對不是爽片。

 

.上映日期:2014/11/14

.電視首播:2015/01/02 21:00~23:15 @ HBO

.片長:134分

.電影資訊:@開眼@IMDb(8.1/48,289)、@爛蕃茄(78%/205)

.電影預告:中文預告

.粉絲專頁:Fury/46萬讚 (臉書)

.貼心提醒:有不少在戰爭片中會看到的血腥畫面

.隱藏劇情:剛跑工作人員名單時,有重製的二戰畫面。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4月,德國戰場)、戰爭的殘酷

小題材: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Sd Kfz 181) Tiger I)、M4薛曼戰車(M4A3E8、M4A1、M4)、鐵拳(反裝甲榴彈發射器)(Panzerfaust)

 

感覺蠻多人會以「一個反戰的年輕人,如何被戰爭洗禮成一個殘忍的士兵」來描述這部《怒火特攻隊》,電影內容大致上是這樣沒錯,但在用詞上我總想再斟酌一下。

也不是為了要與眾不同才這樣說,只是我覺得這個年輕人他不見得是「反戰」,他就跟你我一樣,生活在一個還算和平且講求人權的社會中,突然的被叫上前線去打仗。

電影在描述這個叫做諾曼的年輕人,他本來是個打字的文書兵,因為柯立爾的戰車小隊副駕駛陣亡了,臨時被丟入這個小隊。若要以「制度」或「人性化」來講,文書兵不該被派去打仗,而且他從未進到戰車內,就需要直接上場打仗,是不太符合什麼人性化、人盡其材的原則,簡單講叫做沒制度;但是戰爭沒辦法跟你講求這些,這就是戰爭。

諾曼那幾句「我本來是文書兵」、「誰知道突然被叫來這個小隊」、「我從來沒有進過戰車內」,都是在詮釋這點。

諾曼一開始就被派去清洗自己的座位,沒想到除了擦拭血水外,他還撿到一張只剩一顆眼睛的臉皮(這幕有嚇到我),一開始就給他來個震撼教育,這是「你這位置前任士兵的下場」,當然他跑出戰車外吐了。

我還沒因為看到或聞到什麼而嘔吐過,剛好想起最近看到的電影好像常出現這樣的畫面,《大法官》中律師因為辯護的結果可能會影響到他人的生死而在開庭前嘔吐,《決戰終點線》車手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會翻車喪命而賽前會嘔吐。我想嘔吐這行為得是跟生命有關的,但不限定是自己的生命或是他人的生命。

電影有很多幕描寫戰爭的殘酷,我覺得電影沒有刻意渲染,都只是短短一兩秒鐘的畫面,但就是讓人感受到滿滿戰爭的殘酷。像是基地裡護士拿著血水盆往外潑、卡車上載著滿滿的屍體、用推土機推著小丘般殘破不堪的屍體。(電影在這些畫面與諾曼臉上的表情作切換,我充分能感受到他的不安)

在怒火號(Fury,同時也是片名)等車出征的路上,諾曼看到林中有人,他沒有遵從柯立爾的指示看到人就開槍(我覺得這反應跟你我都一樣,剛從一個太平盛世跑到戰場上,你無法立刻就成為一個殘酷的士兵),結果林中的人用反坦克砲彈(我不知道確切名稱)轟炸,走在最前面的那台坦克立刻被火吞噬。

這一段有蠻多地方可以看的,一是被火燒有多麼痛苦?那個人居然立刻舉槍自盡。

二是林中的居然都是些小孩,片頭看到時間背景1945年(我知道二戰在這年結束),當時希特勒被打得很慘,連國內的小男孩小女孩都徵召。

第三點是諾曼再度看到「自己可能的下場」(可能戰車開著開著,一個沒注意被炸,就死了),立刻接受戰爭的洗禮。他也慢慢體驗到,在戰場上因為對方是小孩而同情對方,下場就是自己死亡或是害同袍死亡。諾曼當然是被柯立爾臭罵一頓加打了幾下。

第四,柯立爾等人後來在林中找到一名敵軍,柯立爾要諾曼動手殺掉,諾曼不肯,柯立爾威脅諾曼說若他不肯,就要他自殺。諾曼既不想動手殺人,又沒勇氣自殺,最後柯立爾抓著諾曼的手,動手開槍。他的目的是要諾曼動手殺人,很多人一旦打破了堅持已久的原則一次後,就乾脆不再遵守原則。(我也會這樣)

柯立爾在「教導」諾曼的這個過程,其他士兵都在一旁看熱鬧。我覺得他們的心態可能是:覺得自己曾被戰爭洗禮過,也曾經歷過那樣心情上的兩難,是過來人,現在看著後進的小伙子還不能適應,在看著(或等著)他適應。

第五,當兵時常常都這樣,去頂職務。原先第一輛戰車好像是排長,他死掉後,柯立爾中士就得去頂那個位置。

 

當柯立爾要諾曼掃射地上的死人,諾曼不肯,他大吼「我還有良知」。但柯立爾也說,若不確定躺在地方的那些敵軍已經死亡,當他們突然爬起來開槍時,變成是他們會死。

我會覺得應該用「一個正常人」而不是「反戰」來描述諾曼,我會覺得在太平盛世,沒有人會想捨棄良知,沒有人會想去當壞人,諾曼也是如此。

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我們的生活過得去,我們不會選擇偷竊。唯有被生活逼的真的活不下去時,才會去冒險犯案。(偶爾還是會有那種薪水高但靠偷竊來紓解壓力的人,不在此論)

戰爭就是那種會把人逼到做出他們不願意做的事的狀態。

 

當坦克小隊攻進原先要會合的城鎮時,他們先是用砲轟炸敵人所在的房屋,敵軍被火焚燒跑出來後,諾曼開槍掃射敵軍,我覺得他這時還是仁慈的,為什麼諾曼開槍了我還說他仁慈?

所有士兵都想看著敵軍被活活燒死,只有諾曼不忍見到這種情形,想給敵軍一個痛快。

至於其他士兵為什麼能那麼殘忍,還把這種事笑笑的說出口?我覺得那是因為「恨」。

 

而柯立爾跟諾曼跑去民宅那段一開始我有點看不懂,不知道為什麼電影要花那麼多時間在這。

我會覺得這段是很隱晦的表達,也是為了之後做鋪陳。

隱晦的描述很多人在戰爭時留下了種(像諾曼),但休息幾天後又得前往下一個戰場,留下了許多得獨立撫養小孩且父親下落不明的單親媽媽。

隱晦的描述雖然美國是以世界公義的名義出戰,但士兵仍然做了些傷害百姓的事。

鋪陳的部份則是為了讓後來艾瑪的死更能牽引觀眾的情緒。

還有一部分則是要描述除了柯立爾、諾曼以外的隊員,對於德國的恨(從對白可以看出),他們恨不得傷害德國的民眾來報復。

我能想像,他們看到德軍殺了他們多少同袍,那份恨意會有多深,所以他們才會很冷血的想看德軍活活燒死。

 

諾曼是從那一刻開始發飆的,那是當心愛的人(艾瑪)被轟炸而死時(應該是德軍轟炸的,那時目標鎖定坦克)。

會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它在描述諾曼這個人的轉變是循序漸進的,是細膩的。這也是我從這部電影中感受到最多也最深刻的部份。

我們可以想像柯立爾以前應該也跟諾曼一樣,同袍爆料說柯立爾第一次上戰場時怕到大小便失禁,片頭看到他酷酷的下完命令後跑去一旁嘔吐。

柯立爾後來是怎樣變成諾曼眼中那個沒有良知、殘酷的隊長的?諾曼的改變就是解答。

同袍是怎樣看待柯立爾的?大家都說只想跟他合作,因為會感到安心。

身為一個士兵,似乎無法在戰爭中反抗什麼,你只能決定要害整個隊伍陣亡,還是殘酷的殺死敵軍,就像柯立爾最後總結出來的心得:和平是理想,歷史卻是暴力。

有時候我們是被這個社會給制約的,你不當兵是違法的、戰時逃兵是會被處決的。戰爭時不殺敵軍是會被殺的,或是會害同袍死去。這些是無法改變的。

看電影時我一直在想,身為國家領導人,他的決策影響到整個國家人民的性命,在做任何決策時都必須好好思考。

 

電影個人覺得蠻血腥的,像是柯立爾問路的老爺爺被爆頭那幕,整部電影約有七、八幕爆頭畫面吧,每一幕都有嚇到我,對我來說那都是一條生命呀!

對於戰爭的殘忍,電影沒有過於強調這點,但那些蜻蜓點水式的殘忍畫面都嚇到我了,像是戰車輾過在爛泥巴道中的屍體。

還有那些只因為不想從軍,被吊死在路旁柱子上的德國居民,身上還要掛著懦夫的牌子。

以及那些拿著武器在攻擊美軍的德國小孩,再再都讓人體驗到戰爭的殘酷。

老實說,看了這麼多戰爭殘酷的畫面,我不覺得人類會學乖。我想還是有很多觀眾會看完電影後,走出戲院時只有「看得好爽」或「不夠爽快」這樣的心得。

他們會想說,真搞不懂以前的人為什麼要打仗?卻未曾想過,當台灣之前發生菲律賓漁船事件時(參閱:該拿菲律賓怎麼辦?),他們或許也是那群「政客因為選票而喊開戰」,跟著喊著要開戰的人。

這世界上總是有著那種不把別人命當命,只思考著自己的最大利益,只顧忌到自己的欲望的人。

會覺得看電影是個很好的思考平台,你必須先去觀察這個世界(包括人性),認識這個世界(包括人性),理解這個世界(理解別人為什麼會做出怎樣的行為,自己會不會是其中一員呢?),進而去做出讓世界往更好方向發展的選擇。

 

我不是個戰爭迷,對歷史上的重大戰爭也知道的極少。但會覺得電影有些地方還蠻考究的,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有場戰爭,坦克開進戰場前,所有步兵跳下坦克躲在後頭,原先在戰場上趴著的士兵也陸續在坦克開過時趕緊翻滾到坦克後面。這段我雖不知道相關的戰爭過程,但憑邏輯來推斷,會覺得這是很合理的做法。(相反地,之前看過的電影,都是人跟坦克一起衝出去,好不壯觀)

之前看過由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播出的《二次大戰啟示錄》(Apocalypse),總共有六集吧,知道德軍的「虎式坦克」在當時有多威猛,所以當柯立爾他們五、六台坦克對上一台虎式坦克,瘋狂砲轟虎式坦克,煙消雲散後虎式坦克居然毫髮無傷時,我能感受到電影有刻意描述出,這台坦克在當時作戰的美軍身上,是有多麼的堅不可摧的那種「士兵的感受」。(若不認識虎式坦克的,不知道會不會感受不到它登場時的霸氣,或是會不會覺得這部份很扯?)

對戰那幕也很酷,因為虎式坦克太強了,美軍的坦克只能以多擊寡,犧牲幾台坦克被炸,靠其中一台繞去虎式坦克背後轟炸其脆弱處。(那場對戰蠻酷的,有拍出那種戰略、以小擊大、速度感、對峙的緊張感。)

 

故事的最後,為什麼那個往坦克下查探的德國士兵,明明看到了諾曼卻沒殺了他呢?個人的解讀有兩種,一是這個德軍士兵也是像諾曼一樣個性的人;另一種可能是那時德國已經節節敗退,他可能覺得殺不殺那個人已經不影響戰情(也不影響他性命的安危)。

 

Movie, Fury (怒火特攻隊) (狂怒) (戰逆豪情), 電影劇照

布萊德彼特(Brad Pitt) 飾演 唐‧柯立爾,代號戰爸(Don ‘Wardaddy’ Collier)

僅個人感受,本來就蠻喜歡布萊德彼特的,會覺得他這部電影中的髮型也太帥了吧。

另外覺得他在這部電影有刻意操別種口音,之前在《自由之心》中的演出也是,或許是想挑戰更廣的戲路吧。

 

Movie, Fury (怒火特攻隊) (狂怒) (戰逆豪情), 電影劇照

羅根勒曼(Logan Lerman) 飾演 諾曼(Norman Ellison),代號機械,意思是殺人機械。

看電影時一直在思考,我很能融入這個角色的情緒與感受,是因為他演技好呢,還是劇本寫得細膩、鏡頭又處理的好。會覺得答案偏向後者,但演員的演技也不錯就是了。

 

Movie, Fury (怒火特攻隊) (狂怒) (戰逆豪情), 電影劇照

西亞李畢福(Shia LaBeouf) 飾演 波伊史旺,代號聖經(Boyd ‘Bible’ Swan)

對他的既定印象來自三集的《變形金剛》,會覺得他演技成熟許多,不再只是總是憤怒、嘶吼、與驚訝,甚至一開始還沒認出他來,只覺得很眼熟。

有段聖經跟柯立爾在坦克內,鏡頭呈現出兩人臉的距離相當近,讓我以為接下來兩人就要接吻了的甲甲情節。這段不是很懂導演為什麼要這樣處理。

 

Movie, Fury (怒火特攻隊) (狂怒) (戰逆豪情), 電影劇照

麥可潘納(Michael Peña) 飾演 戈多(Trini ‘Gordo’ Garcia)

我應該只看過他一部作品《瞞天大佈局》,卻覺得他很眼熟,應該是又把他跟別人搞混了。

 

Movie, Fury (怒火特攻隊) (狂怒) (戰逆豪情), 電影劇照

強柏恩瑟(Jon Bernthal) 飾演 格雷迪(Grady ‘Coon-Ass’ Travis)

有點不討喜的角色,但演技不錯。

 

Movie, Fury (怒火特攻隊) (狂怒) (戰逆豪情), 電影劇照

(Alicia von Rittberg) 飾演 艾瑪(Emma)

外表很亮眼,會讓觀眾留下印象那種。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