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黑暗的時刻》影評:姑息暴力,終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受害者
Darkest Hour(英國, 2017年) / 最黑暗的時刻(台灣) / 至暗时刻(中國) / 黑暗對峙(香港)
描寫英國在二戰初期,首相張伯倫對德政策無法制止納粹德國不斷向外入侵他國,在他辭去職務後改由邱吉爾擔任首相,臨危受命的邱吉爾如何面對國內政治上與國際戰事上的弱勢。
電影在製作技術方面獲得肯定,像是妝髮、剪輯等,但最突出的表現還是男主角的演技,突破性且高難度、深入人心的演技,是今年奧斯卡最大熱門人選。
在表現手法上,能感到是力求突破的,呈現出一個俏皮老爺爺版本的張伯倫,若有對上笑點,倒是會令人笑聲滿滿,屬於那種逗趣而非搞笑的笑點。
這篇心得會以跟「完全不熟悉二戰的觀眾」的角度來寫,會寫的大概都是我認為有一定比例的台灣觀眾會不知道的事(雖然這些人可能不是會觀賞這部電影的族群),對知道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過於基本,只挑跟電影有關的部分來講。
電影背景
這部電影需要大概瞭解一下二戰當時的歷史背景,才能體會電影中各處細部劇情是在表達什麼,雖然說不熟悉的話也能從電影中獲得娛樂(笑點、激勵人心),但可能看完就只會記得邱吉爾對德國的宣戰決心。
有兩部蠻有名評價也很好的電影可以事先找來看:《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2010)跟《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2017)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後喪失大量領土、殖民地,背負鉅額賠償金,引發報復情緒。希特勒執政後,德國先是違反《凡爾賽條約》收回薩爾,宣稱是要回領土,接著併吞奧地利,後占領捷克斯洛伐克。
一戰後,參戰的國家都經歷過戰爭的慘痛教訓,若非必要都不想捲入戰爭,此時英國首相張伯倫採「綏靖政策」(亦被後人稱為姑息主義),主要是因為張伯倫更是認為希望透過談判做出部分退讓,來避免戰事發生。德國收回薩爾時,他認為只是拿回德國的領土,併吞奧地利時,他認為已發生的事無法避免,占領捷克斯洛伐克時,也只是跟德國簽署《慕尼黑協定》,幾乎答應了希特勒所有要求,只要求德國不要再發動戰爭。
但德國沒遵守協定,又入侵捷克,張伯倫感到被欺騙,宣稱如果納粹進攻波蘭,英國將給予武裝支援。後來德國入侵波蘭,隔兩天後與波蘭同盟的英國被迫向德國宣戰,法國隨後也跟上,但並沒有給予太多實質上的作戰協助。這時英國的國王是喬治六世,《王者之聲:宣戰時刻》的背景就是這場演說,《最黑暗的時刻》中的國王也是這位。
德國之後又陸續攻克丹麥及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在攻打法國時英國就有投入大批軍力,但於戰爭爆發後戰事不順,下院議對張伯倫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他被迫辭去首相職務(電影就是從這邊開始演),他雖然希望由立場跟自己相近的哈利法克斯出來繼任組聯合政府,但知道反對黨不會同意,最後是挑上邱吉爾。
邱吉爾上任後高估了法國的作戰能力,在得知法國打算投降後,決定把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士兵都撤回英國本島,《敦克爾克大行動》則是在描寫這部分戰場上的劇情。
電影中主要是在描寫哈利法克斯依然希望透過跟德國談判,讓英國能置身事外,拯救被圍困的士兵,而邱吉爾面對得犧牲敦克爾克30多萬士兵的壓力,是否要聽從哈利法克斯的建議,還是要強硬的與德國繼續奮戰?以及他在不受黨內同志支持的前提下,要怎樣貫徹自己的主張。
再分享幾個不熟二戰看電影時可能會產生的疑惑:
1, 這個時期美國還是中立的,並未介入任何一方的戰爭,美國是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才參戰。
2, 義大利也是軸心國成員,軸心國以德國、日本、義大利3個國家為中心。
3, 富蘭克林就是羅斯福總統。
大概理解這些背景再來看電影,會比較能搞懂電影在演什麼。
附註:此篇文章都是用最精簡的內容來解釋,只是提供一個大方向的概念,省略掉很多資訊,若真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去瞭解這些歷史。
觀影情報
- 上映:2018/01/05
- 片長:126分鐘
- 級別:保護級(6+)
- 評分:IMDb(7.0/6千+)、豆瓣(8.6/4萬+)、爛番茄(84%/170)
- 官網:電影預告、臉書(2萬+)
- 片尾:正片剛結束時有用文字交代後續,演職表約5分12秒。
- 主要獎項:奧斯卡入圍(6)、奧斯卡得獎(2) @ 2018年奧斯卡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二戰、敦克爾克大撤退、綏靖政策、納粹德國;郵務士、垃圾車
電影背景:英國 | 1939年5月
影評
背景補充
1, 會推薦先看《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有個原因是,多少可以瞭解到喬治六世即位時的背景,劇中邱吉爾去拜訪喬治六世時會有點尷尬,就是當初他那「不愛江山只愛美人」的哥哥愛德華八世堅持要娶華里絲·辛普森(當時皇室不允許,首相與總理也認為民眾無法接受有離過婚且前夫仍在世的人來當皇后)時,邱吉爾是支持愛德華八世的,認為他無需退位。(可能不只這原因啦,但我知道的是這個)
2, 邱吉爾當選議員時,雖屬保守黨成員卻抨擊保守黨政府的多項政策,也反對自由聯合黨約瑟夫·張伯倫(內維爾·張伯倫的爸爸)的貿易壁壘政策,因自由聯合黨跟保守黨是合作的,使得他跟保守黨分道揚鑣。後來他加入自由黨,自由黨執政後擔任過數個不同職位的官員,後來自由黨在大選中慘敗,他選議員也落選,就逐漸遠離自由黨。後在背後有保守黨支持的狀況下當選議員,隔年重返保守黨。
他反對內維爾·張伯倫的綏靖政策,也是當時瀰漫和平主義的英國中少數反對裁軍的議員,他認為德國在戰後負擔的賠款過重,衍生出來的仇外情緒,以及希特勒的獨裁,會給歐洲帶來災難,英國不該裁軍反而該加強軍備,但多數人認為他只是危言聳聽。
以上只是要簡單解釋:(a) 邱吉爾為什麼會是反對黨唯一能接受的接班人選。(b) 為什麼他在黨內幾乎沒有盟友 (c) 劇中提到他對希特勒的看法是正確的是指哪件事?
3, 因為美國這時中立,所以無法借運輸艦給邱吉爾(當然主要還是美國本身不想涉入這場戰爭),所以才會有劇中那種說要放幾艘飛機在加拿大,要英國用馬匹去拉的對話。不確定但個人猜想這是編劇自己想像出來的劇情。
4, 在邱吉爾說出要替敦克爾克大撤退取個代號時,畫面帶到一台發電機上,看過《敦克爾克大行動》的觀眾應該都知道這場行動代號就是「發電機行動」。
主要得獎紀錄
2018年 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完整名單)
- 入圍,最佳影片:Tim Bevan、Eric Fellner、Lisa Bruce、Anthony McCarten、Douglas Urbanski
- 得獎,最佳男主角: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
- 入圍,最佳藝術設計:場景設計:Sarah Greenwood | 布景裝飾:Katie Spencer
- 入圍,最佳攝影:Bruno Delbonnel
- 得獎,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Kazuhiro Tsuji、David Malinowski、Lucy Sibbick
- 入圍,最佳服裝設計:Jacqueline Durran
觀賞平台
這是受「UIP」邀請觀賞的電影特映會,觀賞戲院:欣欣秀泰影城 2廳
心得速記
1. 張伯倫主持的慕尼黑協定是把德裔居民佔絕大多數的蘇台地區劃歸給德奧合併後的大德國 (Deutsches Reich -German Reich),蘇台地區的德裔居民在一戰結束後備受捷克人的歧視, 因為捷克原本是奧匈帝國的屬地,一戰後獨立,當年是統治階級的捷克德裔居民,在捷克獨立後日子很難過,一直要求與德國合併。只是英法兩國都沒想到,德國居然把整個捷克斯伐洛克吞併了,這也是邱吉爾質問和談派,when can the lessons be learned?已經被德國騙一次了,難道還要再相信一次?2. 義大利一直到1940年的6月,法國投降前夕才對英法宣戰,派兵入侵法國(結果還被法國擊退,不過法國隨即向德國投降,義大利還是有撈到好處),因此片中的5月時,義大利還是中立的,這也是和談派要找義大利當中間人的原因之一,3. 德軍的進展遠遠超乎英法的估計,二戰時,德軍在一個月內的進展超過整個一戰的4年,這進展連德軍自己也嚇一跳,主攻的A集團軍孤軍深入200多公里,因此A集團軍總指揮官von Rundstedt 與參謀總部 (OKW)都主張停軍,以防備被反攻與讓補給跟上,最前線的師軍級指揮官與陸軍總部 (OKH)要求持續前進,希特勒仲裁結果是暫停3天,這3天改變了歷史,以讓邱吉爾坐穩了首相位置,若是撤退不成功,英國將無軍可用,無兵可派,邱吉爾的主戰要求會獲得更少的支持。
感謝 cmlin 鉅細靡遺的分享, 對廣大的網友來說都是很讚的背景補充!
德軍在Dunkirk的暫停一直是二戰歷史的熱門辯論題材,很可惜的,中文資料,尤其是中國方面的,除了把一切都歸向希特勒外,內容有時很像小說,英文資料就會兩面並呈。印象最深的是某位英國學者的話,”當時的指揮官不可能知道後續的發展,而我們是現代人早就知道後續的發展,用現在的知識去評論當時的指揮是不正確也是不公平(大意如此)”。除了德軍從亞登丘陵地區主攻,進軍與補給都很困難外,90%的德軍是非機械化部隊,主要靠馬補給與拉砲,靠雙腿前進,而且這些步兵平均年齡約40歲,3個星期不間斷的戰鬥下來,除了只剩50%的坦克可用外,士兵的體力早已透支,參謀總部(OKW)與陸軍總部(OKH)意見會不同,是OKW知道德國海軍根本沒有力量護送陸軍登陸英國,只要打垮法國與趕跑英國部隊就可,海軍大臣出身的邱吉爾也清楚這點,才會主戰。以電影而論,我個人非常喜愛Darkest Hour,看Dunkirk時,看到快睡著。Gary Oldman的演技實在是令人佩服,不論是姿態還是口氣、除了復活了邱吉爾,把身為領袖時的徬徨、沉重負擔、強作鎮定與堅強,演的絲絲入扣,劇情也把枯燥的歷史寫得高潮迭起,首相夫人與秘書的襯托,深深加強對觀眾的說服力。
大部分的人在分析歷史本來就很容易以結果來論事,由其華人又有很強烈成王敗寇的想法,同樣一個決斷,成功了就捧,失敗了就損,而不是多去分析為什麼會下這個決定。《敦克爾克大行動》主要是諾蘭現在正當紅,表現手法也很新鮮。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