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五天我愛你》探討死亡與情感
Five Days Left / 最後五天我愛你
向來都覺得小說不是用來打發時間的,不是那種你看完之後覺得好看或不好看,然後這本書就從此對你沒有任何影響;而應該是在閱讀過程中,透過別人描述那些你未曾經歷過的際遇,試著把那些經驗當成是自己的,這也是我從事閱讀時最大的目的。
跟別人相比,我好像一直都是個書讀得很慢的人,去年11月收到書,每天出門時隨時帶著書,利用空閒時間讀一點,也一直到2月才把書讀完。
這本書在角色個性的描寫上相當鮮明,在角色心理層面的描寫也相當細膩,讀起來頗有感觸,屬於「感人落淚」類型的作品。
故事的主角瑪拉罹患了舞蹈症,那會逐漸失去控制四肢的能力,在病情逐漸惡化的過程到底有多令人不堪,讓瑪拉決定終結自己的性命?這也是書名「最後五天」的由來,至於結果如何,先不在無雷心得區提及。
這部份很細膩的描述了為人母親常見的種種現象,也覺得它隱約誘導讀者去思考生命意義的問題(有點偏向安樂死議題)。
另一位要角則是瑪拉在網路論壇的好友,一個暫時當寄養家庭的教師,這部份在表達人的情感(家庭的部份)並不見得只能靠「血緣」。
也因為閱讀過程拉了很長,很多感受沒能在當下就即刻寫下,能表達出來的讀書心得感受只是一部分。
(以下心得提及故事內容、結局)
題材:非典型父母、收養(領養)小孩、寄養家庭、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
瑪拉這個角色真的讓人很心疼,在有過一些人生經歷後對於疾病、情感總是特別有感觸。常常看到某種罕見疾病的發病率「只」有幾十萬或幾百萬分之一時,我就會去算,全球有多少人會因為這個疾病而痛苦著,就算機率在低,因疾病而痛苦的總人數還是很高;然後這個世界又有多少種罕見疾病,無法治癒、發病過程又會給多少家庭帶來痛苦?
瑪拉得了無法控制四肢的疾病有多痛苦,當你真的去體驗過無法控制自己身體的經驗時就能懂一點點(通常要老年比較容易體驗到),我第一次開刀時甚至因為這件事情哭了,發現自己居然得麻煩他人才有辦法生活,當時是我媽在醫院照顧我。
我能體會瑪拉為什麼會選擇自殺來結束生命,當你真的愛一個人、在乎一個人的時候,你的情感會大過身為一個人最基本的求生本能。安樂死在多數國家都是不被認同的,這也是瑪拉為什麼要主動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個議題真的很困難,怕死怕到十幾年無法好好睡覺的我,在我無法擁有意識(植物人)或無法順利控制自己身體的狀況下,我不會想要以那樣的方式生活著。每個人對生命的看法不同,這裡不特別贊成哪種思考才是最正確的,我只是說出我的想法。
我超級怕死,但想了想之後也覺得死亡其實不恐怖,如果你是在睡夢中死去、一瞬間的意外瞬間死去,那你根本就來不及怕。會害怕死亡是對於死後狀況的不了解(或者是太了解),還有一個原因就像這本書想表達的,割捨不下的情感,那才是最令人害怕死亡的原因。
若你曾經很在乎很在乎某個人,在他死後你體會過那種痛苦,相反地,你可能也會體會到當自己離開時,有些人也會這麼痛苦;這種時候,你會害怕自己死去所會給別人帶來的痛苦。
但如果你的狀況只會一直變糟呢?你會阻礙另一半得到幸福,你會成為孩子心中的麻煩人物,甚至是心理上的巨大負擔呢?想像著瑪拉所承受的痛苦,就讓我眼眶不斷泛紅。
我想每個人對於生命意義的定義都不同,對於情感的重要程度(有人可以為了孩子死也有人拋家棄子)、情感的處理方式(愛一個人有人選擇讓對方好有人選則自己佔有)也都不相同,試著自己去讀這本書(與更多的書),並去找出自己最認同的「核心價值」出來。
再來描述一下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優異之處。
能讓人融入故事之中
有些故事你讀著讀著,雖然覺得有趣,但很明顯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在觀看;而我覺得一本優秀的書,會是讓你讀到憤怒、感傷、開心等。
有很多段都讓我隨著故事的發展情緒也跟著起伏,史考特對克帝斯滿滿的愛讓我覺得窩心。瑪拉兇湯姆時(看診前)讓我為湯姆抱不平。湯姆不斷溫柔對待著瑪拉令我佩服,想以他為榜樣。無法控制自己身體這種疾病對瑪拉無法維持在女兒心中形象的折磨,相當令人感傷。瑪拉與哈利這兩個同樣體驗過人生苦難的人互相珍惜這段友情,很感動人心。
寫作技巧優異
故事採用不同時間點跳躍式的敘述,卻不讓人覺得混亂。
觀察細膩,對角色心境行為刻劃相當真實。
相當細膩
她已經被一個母親拋棄而沒有得到任何的解釋,我不想再讓她經歷一次。(略)看不到小蕾結婚或甚至是從大學畢業。P.74
這幾句話讓我覺得很真實細膩,就好像處在這個情境上的瑪拉會說的話。
否則會被他每半個小時就問一句「還有多久時間」問到發飆。(略)那天就是我這輩子最開心的一天。(略)摸一摸那兩張釘在高處、他碰不到的門票。(略)每一次,克帝斯會用一根手指慢慢滑過每一個字,用呢喃般的聲音大聲說出每個字。P.108
要先說聲抱歉,以下要舉的例子可能會冒犯到某些人;我之前曾說過不喜歡《囧男孩》這部電影就是因為覺得它不真實。
那怎樣叫做真實呢?當你讀到以上史考特幫克帝斯買「怪獸卡車」門票這一段,我會覺得這一段描述就是活生生把這個角色寫了出來,只要你曾經跟這種個性的小朋友相處過,就會發現那一舉一動都很真實。
若你很愛《囧男孩》,我只是想描繪出我喜不喜歡一部作品時「那個差異的點在哪裡」,無意冒犯。
瑪拉(略)假裝不在意小蕾似乎感到羞辱的表情。(略)如果要說有哪一天她得靠藥丸來平復情緒,不讓自己崩潰的話,就該是這一天了。(略)他不想讓她覺得自己剛做了一件再清楚不過的事—讓女兒覺得丟臉。P.110
應該大多數人都在孩童時代嫌棄過自己的父母,認為自己父母肥胖、白髮蒼蒼、穿著庸俗等,讓同學看見自己的父母很丟臉。
我曾經看過被孩子這樣嫌棄的父母的眼神,那眼神一看就讓人心碎,我會這樣描述它:「一瞬間的絕望」。
小時候得幫忙奶奶去各地撿拾破爛(這幾年才習慣改口較資源回收,我用這個詞是想表達這行為在當年大眾對它的感受),說真的會在意,不想被同學看見,尤其不想被暗戀的人看見,我能懂小蕾的那種心態。(個人保證絕對從沒有因此不幫奶奶做資源回收,一直到奶奶過世前,我都三十幾歲了,還是會幫奶奶推資源回收車去賣。)
我會覺得孩子有這樣的觀念不是一種罪,那種觀念是需要被教導的,不管是歧視的人或是被歧視的人。
史考特和羅莉已經把族可以買輛歐產跑車的錢花在人工受孕上面。(略)就史考特看來,在當地領養機構領養一個年齡大一點的男孩或是女孩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拯救一個原本可能在那系統裡受苦的孩子,得到的回報是自己馬上就可以擁有速成的家庭,不需要等待,怎麼看都是雙贏的結果。(略)
結果,成為母親不是羅莉唯一的重點,她更想要成為孩子的「親生母親」。(略)領養不是次要計畫,而是最差的計畫。(略)他們帶走的都不是來自快樂家庭的孩子。P.156
我覺得自己能接受領養小孩而不是自己生,想法跟史考特類似,孩子就是孩子,親生或領養都一樣,我若能多為社會盡一些心力,也不是壞事。但沒有實際做過的事都不能肯定,更何況我距離有人跟我一起組家庭這件事好像還很遙遠。
會覺得就比例而言,男生比較能接受「養子」,只要對方是自己認同的類型,像是有才能,或是善良,或是孝順等。
但女生就會比較堅持孩子一定是要自己生的,對於養子跟親生孩子的態度也差了十萬八千里。
若要我來猜測的話,我覺得男生少了女生那種懷胎十月、孩子就住在自己身體裡的那種很難割捨的親密情感;大多數母親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心臟在照顧吧。
一位母親做了這樣的事情(這裡指過世後留下遺書,每年一封),讓女兒每年生日時都有一封信可讀,裡面寫了許多母親的建議與勸告—到頭來這件事反倒變成一種負擔而不是禮物。(略)如果女兒真實的情況和母親期待的不一樣,她接下來好幾個星期就陷入罪惡感裡,擔心自己讓母親失望。P.160
我對這段話感觸很深,很多父母都會期許孩子成為某種樣子,但我覺得這種控制欲是很恐怖的(可看《魔女之子》這本書),它會徹底摧毀一個人的可能性,讓一個人終生不快樂,只為了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我甚至會想用「無知之罪行」來形容。
沒有人的時後會讓你幫我,但有人出現的時候卻不要你的幫忙。甚至是很自私,星期一我讓一個陌生人扶我走進房子裡,卻不讓我自己的父親這麼做。P.164
這段把生病的人的兩種情緒表達的很鮮明:不想要他人憐憫,以及想要保有尊嚴;生病時什麼都沒了,尊嚴是唯一僅存的。
我不在乎他們面對女兒不治之症的態度(略)我才是那個有狀況的人,我也不喜歡他們對待我的樣子。P.187
身為病人的家屬非常辛苦,得犧牲自己的生活(時間)與金錢照顧病人、還得面對大多數病人都會有的情緒問題,那真的很辛苦。
我相信儘管成人能夠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親生孩子般疼愛,孩子不一定具有同樣的能力。親愛父母對他們都會有非常強烈的牽引力。P.191
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養父母對待孩子就像親生孩子一般,但還是最後還是堅持要去尋找親生父母。
媽媽真的很抱歉,不知道我的身體今天為什麼這麼不聽話。P.206
這句話整個逼出我的淚水。之後描述小蕾的行為非常的細膩。包括:淚水從小女孩的臉頰滑落下來,她憤怒地一把抹去。(省)小女孩的聲音清楚透漏出她希望的答案是什麼。(不想背上背棄母親之名,但又不希望母親要自己幫忙)她伸出手想摸摸女孩的頭髮,小蕾往後退一步,再一步。(省)「我得走了」「老師剛說了」(為自己的行為找合理藉口)。
我還是覺得小孩沒有罪,但看得我心超痛呀。
但是出於責任感,你會強迫自己來,也會強迫小蕾來,這會使她討厭我。P.232
人在生病時很容易沒自信,很容易把所以事情往壞的地方想,這一段寫得很真實細膩。
回顧以往,並不是那些熱巧克力、餅乾,或是霓爾佳把她抱上腿、雙手緊緊抱著她讓瑪拉覺得如此重要。重要的,是聆聽她說話。P.252
以前我跟我媽講話時,她總是在看電視,那種感覺真的很差,我後來就不太愛講話了。
聆聽真的很重要,很多人小時候都曾感受過那種不受重視、會讓人難過的情況,但當自己當父母之後卻又很容易犯相同的錯。
人生就是這個樣子,你花費時間陪孩子,也會從孩子那得到東西。
不發問、不批評、不同情、不論斷。P.260
大多數人都會希望聆聽自己說話的人能做到這四點吧,有點是不堪過去的人。
對父母來說,還有比看海綿寶寶狂笑半小時更恐怖的折磨嗎?P.287
海綿寶寶真的很愛笑,這應該得是深受此事困擾的媽媽才寫得出的句子。
誰不會變?除非是沒有心的野獸。(略)但我不能讓那些罪惡感逼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情,放棄我想要的東西,(略)不能要求我也這樣做。P.315
這一段話讀到我恨得牙癢癢的,不過我討厭的對象是史考特。
很多人在行善時,會不管別人的需求與想法,要求別人得認同他,得做相同的事,就只因為他的出發點是「善」,做不到的人都被他批評成「惡」;且這社會中九成以上的人都在做這件事。
這種感覺就像一個信仰佛教的住持要一個基督徒把一輩子的薪水都奉獻在修建史上最巨大佛像上,他沒考慮到兩人的信仰不同、對薪水使用的規劃不同。連最基本尊重他人都做不到,我不認為那是好事。
摘錄佳句
我選擇紀錄下來的佳句不見得會是能激勵人心之類的座右銘,也包括覺得有感觸的、描寫細膩真實的句子。
.我想心智和邏輯對於被診斷出不治之症這種事根本就派不上什麼狗屁用場。P.81
的確是這樣,有趣的事還包括它是用史黛芬的口氣去說出來。
我以前都會拿張小紙紀錄下我有感觸的段落的頁數,但是常常紙抄一抄忘記抄在哪,或是抄下頁數後,卻忘了當初為什麼會寫下哪一頁的數字。
隨著現在有智慧手機,就開始有辦法隨時用來紀錄,也開始多寫幾個字來幫助記憶。
錯字:熱中(P.98)
原文作品
原文封面
閱讀管道:試讀邀請,圓神。該書亦加入「捐書計畫」
書籍資訊
書名:Five Days Left
翻譯:最後五天我愛你(台灣)
作者:Julie Lawson Timmer(茱麗葉‧勞森‧提默)
譯者:劉嘉路
出版日期:2014/10/30
出版社:圓神
內容簡介
愛若是如此美好,為什麼還是會受傷?
她的人生預計在五天後崩解,
而她決定不動聲色地告別摯愛……
一本獨特、扣人心弦又感人肺腑的處女作,預示了一位極具天分作家的誕生。──茱迪.皮考特
幾年前,瑪拉被診斷出罹患亨丁頓舞蹈症。這種疾病的患者,將漸漸失去控制行動、語言、智能,甚至情緒的能力。因此,從得知罹病開始,她就決定要自己選擇結束生命的時間與方式。那個日子,就是五天之後。於是,她開始進行下列任務:確定致死執行細節、安排女兒當天離開家裡、向親友告別但不能引起懷疑……
37年前,瑪拉的養父母從印度一所孤兒院裡救了她,給予她美麗的新生活。結婚後,她和丈夫也決定要收養小蕾。從那時起,她參加了網路上的「非典型父母」論壇,與成員互相傾吐、扶持,其中包括身為寄養家庭父親的史考特。
網路論壇的匿名性,讓病後被親友過度呵護的瑪拉重新獲得自由與尊嚴。與此同時,史考特也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妻子懷胎七月,而他視如己出的八歲寄養男孩克帝斯,也即將在五天後回到親生母親身邊。他捨不得克帝斯,卻又必須顧及妻子的意願,兩者之間該如何取捨?相距千里的瑪拉與史考特,在生死與命運碰撞的倒數五天裡,能否成為彼此心靈的救生圈?
瑪拉與史考特的決定,都是出於愛,但出於愛的決定,他人是否能理解?又是否能帶來美好的結局?看著瑪拉與史考特這最後五天的煎熬,我們也將重新思考:「家人」的定義是什麼?愛的分寸到底該如何拿捏?
作者簡介
茱麗葉.勞森.提默(Julie Lawson Timmer)
提默生長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史特拉斯福市。移居美國之前,於麥克馬斯特大學完成學士學位,接著在南方衛理公會大學戴德曼法學院獲得法學學位,之後在密西根一家汽車廠商擔任法律顧問。目前,她和先生丹、四個小孩和兩隻淘氣的拉布拉多狗住在密西根的安娜堡。本書是她第一部小說作品。
譯者簡介
劉嘉路
任職出版社十數年。認為譯者如同詩人,都是「帶著腳鐐跳舞」,在限制和規範中如何翻新、保留意象就是樂趣所在。作品多以青少年文學小說為主,近期譯作包括:《沉默的妻子》《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圓神出版)《西莉雅的甜蜜復仇》《莎士比亞故事集》和《婚姻的幸福科學》。
延伸閱讀
.這些年還有什麼好書:闕小豪的推薦書籍名單 2010年~2014年
.追蹤這個部落格的文章:闕小豪 on Facebook 或 Google+
歡迎各位朋友用「轉貼網址」的方式分享在社群網站、部落格或論壇;欲節錄內容轉載請來信告知,勿盜用文章。喜歡文章的話也請留下回應或點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