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13 長羽恐龍 鳥始祖 中國出土化石證明
長羽恐龍 鳥始祖 中國出土化石證明進化理論
2001年04月13日 《中國時報》劉鐵虎╱綜合報導
根據「自然」雜誌廿五日刊出的新研究,一具去年在中國大陸出土的一億三千萬年前帶羽毛恐龍化石,為鳥類進化自恐龍的說法提供了強力證據。
這具化石目前正在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並將接受掃描,古生物學家相信,長有原始羽毛的年輕恐龍骸骨,證明恐龍生長羽毛是為保暖,而不是為飛行,而鳥類係進化自恐龍。
古生物部門主任諾瑞爾說,這具化石大小近鴨,尾巴很長。他說那顯示這些動物看起來更像怪鳥而較不像大蜥蜴。
這具長八十三公分的化石由遼寧省農民在熔岩和沈積岩地層發現,屬於快跑的小肉食恐龍,中趾有鐮刀狀爪甲。牠與強健的暴龍有關係,屬於二足尖牙的掠食恐龍。
專文指出,羽毛曾在無法飛行的恐龍身上發現,同時「出現在鳥類誕生和飛行之前」,而羽毛出現的最可能原因是為了保暖。
有羽毛的恐龍首於一九九五年發現,直到現今大多數化石仍不完整,反對鳥類從恐龍進化而來之說的科學家辯稱,有羽毛的史前生物的部分遺體不足以證明此說,因為無法確定羽毛屬於恐龍還是大約同時埋入土內的原始鳥類,此外,被指為羽毛的特徵也可能是恐龍皮膚的印痕,他們相信鳥類從尚未發現的爬蟲進化而來。
做出此一發現的科學小組由北京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的季強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諾瑞爾領導,季強說,此一發現特別重要的原因是顯示了羽毛長在恐龍身上。
被季強稱為「龍鳥」的雙足肉食恐龍與鳥類有約一百項相同的解剖特徵,包括胸叉骨,可轉動的手腕以及三根前指的足趾。
隨同這份報告刊出的評論指出,由於羽毛必定存在於鳥類和飛行之先,因此羽毛「顯然基於飛行之外的目的而演化出來,或許為隔熱,也可能為了展示(或二者兼具)。」
如果羽毛是為保溫,則此發現似乎支持若干掠食恐龍類似現代鳥類為溫血動物,而與其他冷血的爬蟲類不同。
遼寧同一沈積岩地區曾挖掘出另兩隻「龍鳥」,但九○年代早期發現的一隻標本,國家地理雜誌一度將之大力宣傳為鳥類是恐龍後裔的證據,結果卻被發現是用骨頭和羽毛狀印痕所偽造的。
有羽毛但不飛行的鳥出現的時間早在一億四千五百萬年前的始祖鳥之時,始祖鳥於十九世紀在德國發現。
諾瑞爾說,「龍鳥」至少也在二億三千五百萬年前出現,比始祖鳥更早發展出羽毛。
研究人員並說他們確定這次最新發現是真實的,骸骨包藏在兩片自泥岩切出的石板中,經仔細檢查,發現兩邊均「完全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