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之後》虐與受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失蹤之後, 雪薇.史蒂文斯

很特別的一本書,故事敘述一名女房仲員被綁架的驚悚經歷。很精彩,但是也很殘忍。

(接下來有雷!慎入)

剛翻開書就發現這本書的章節很特別,章節名稱是「第X次心裡諮商」,故事一開始,一個看似喋喋不休的女人在對心理醫生講話,慢慢帶出故事來。

這名女房仲員安妮在帶客戶看房子時被綁架了!接下來就是她與歹徒相處一年多的生活敘述。透過每一次心理諮商來一次透漏一點劇情,也算是一種另類的雙線故事寫法了。

一般我們聽到綁架事件,受害者大多是無法生還的(除了少數單純為了錢的歹徒外),我們只能知道受害者生前通常遭受了很殘酷的虐待,也無法知道太多細節。

這本書的作者原本就是一名女房仲員,她有空時都在想像自己可能會遭受到什麼恐怖的經驗(或許加上從同事間聽來的故事),接著把這些東西寫成了這本小說。

作者對於綁匪的變態心裡、受害者被囚禁當時在心態上的轉換,以及被害者事後治療的過程都寫得很細膩。

(有地雷啊,看完書再往下看吧!)

寫得很細膩的部份很多,像是性侵施虐者的心態「越是反抗他越是高興」,因為施暴者能從中受虐者的反抗中獲得「掌握生殺大權」的感覺。

而受虐者有時會發展出一種令正常人難以理解的現象,舉個書中的例子:

.聽說有些兒童會效忠虐待他們的大人。p.093

曾經有一則新聞報導,爺爺性侵孫女,然而孫女卻請求大人們讓她去代替爺爺受刑。

受虐者對於施虐者展生崇拜、認同的現象,我想大多數正常人都無法理解,會覺得他們是不是「瘋了」?然而這些現象並不是偶發的案例,而在經過學者研究之後,認為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並且稱之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故事中的綁匪就有這種情節,而被綁架的安妮有一點被作者用來說明這種受虐者心態上轉換的過程。像是安妮怕綁匪去綁架她的好朋友,寧肯讓綁匪性侵得逞,並生下孩子。又或者是安妮多次提到,當綁匪剝奪她一切自由後(連上廁所都要在規定時間內,不然就會被打),而當她表現好後,綁匪會施予小恩惠(像是晚餐可以多吃一片巧克力)。這些細節的描述讓我覺得非常細膩與真實。

學者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並不是受虐者瘋了,而是在「求生存」的目的下,下意識的配合施虐者,過一段時間後,接著會打從心理去說服自己認同施虐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Google一下這名詞。

而《失蹤之後》故事的真相遠比讀者想像的還複雜,這不單純只是一場綁架案(當你發現綁架案接近尾聲時,書才翻到一半),促成這案件發生的兇手居然是安妮最親近的人之一。起因可以說是女人(姊妹)間比較與嫉妒的心態,有時候真的很難去評斷男人發起的流血戰爭比較殘忍,還是女人間嫉妒引起的戰爭那些殘酷的行為比較殘忍…

作者對於警察問案的「技巧」也寫得很真實,警察們問案時常常先是把「罪名誇大」,再來提起「共犯打算把罪都推到他身上」。先嚇唬人,讓犯人在害怕中承認犯罪。再來是利用人們對於那種「被背叛出賣」產生報復的心理,為了要報仇而承認犯罪。

這種有些奸詐的問案技巧,如果是用在那種死不認罪的狡猾罪犯身上,還真是大快人心。但不免要反想,如果是用在無辜的嫌疑犯身上呢?而警察急著破案誤用這些技巧找替罪羔羊的機率又有多少呢?

另外也收錄一些我覺得很有感觸的內容:

.有時候我懷疑,烹飪可以看食譜,園藝有書可循,她比較容易獲得心目中的結果——人生泰半的事物則不然,尤其是養育兒女的事。p.113

這些話讓我想到了我的「大波斯菊觀察紀錄」,當時我在兩塊環境條件不大相同的土地上種了大波斯菊,其中一塊長得很好,另一塊則是相反。當時我就覺得這就像養小孩,長得好的那塊會讓有我成就感、會讓我開心,長得不好的那塊會讓我有挫折感,心灰意冷。但它們都來自同一批的種子啊!

養兒育女必須得突破這種「成就感」的心態,否則傷了自己,更傷孩子啊!

 

.小孩子嘛,有時候會測試大人忍耐的限度。p.135

我有個朋友也有類似的狀態,明明法定年齡已經是成人很多年了,卻總是喜歡挑戰別人(朋友)忍耐的限度。當我發現她有這種現象幾次之後,當下我就決定不再與這個人有所互動,但也不會氣她就是了。

當時我沒有想到原因,看到這句話後就突然想起來了,原來她心態上還長不大啊。我不認為這種行為有何不對,但這種行為很容易讓自己孤立無援就是了。人們應該避免去踩別人的地雷區,無意的就已經很傷人了,如果還刻意一直去挑釁,那就早點習慣孤單的日子吧。

Advertisements

 

.有時候,例如我在被綁架前幾天,我還懷疑該不該另找一個不只是好好先生的對象,但我在山上的那段日子裡,我滿腦子是他美好的一面。P.230

人們對於所擁有的東西,很容易習以為常,認為「理所當然」而不珍惜;莫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莫及。我覺得這是人的一種「盲點」,會有這樣的行為很正常,要突破這盲點並不容易,但如果能突破,人生會開心一點。有手有腳,說真的就是一種幸福了。

 

.對心愛的人做壞事,這種現象普天下都有。任何形式的犯罪,只要你想像得出來,至少都發生過一次。p.289

中國傳統有句話叫做「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我覺得這句話害了不少人。只要是人都免不了七情六慾,都會做錯事情,然而這句話給了很多不好的父母自我安慰的作用,讓他們更合理的去傷害自己的兒女。但其實不管自己有多聰明,作人父母都是要學習的,都要不斷追求成長的。孩子並不是丟著他就會自己長大的,然後等你老了就該回報你的東西。孩子是你在這世界上所能影響最深遠的人,既然要生他,就要負責養他,以及教育他正確的事。

 

.你是我唯一需要的色彩。p.043

很喜歡的一句話。(但是出自變態之口,囧)

 

【書籍資訊】

《失蹤之後》(Still Missing)

作者:Chevy Stevens(雪薇.史蒂文斯)

譯者:宋瑛堂

出版:2011年02月21日(時報出版)

 

失蹤, 失蹤之後

話說朋友最近借我兩本書,剛好分別是「失蹤」(MISSING)與「失蹤之後」(STILL MISSING),不過兩本書並不是同一個作者或是同一系列之後。而失蹤一書瑞典文原名SAKNAD,也是失蹤的意思。

至於失蹤之後書名的由來,應該是192頁中,安妮認為自己雖然逃出魔掌,但就狀態來說是「依然失蹤」,那個原本的安妮依然失蹤了。台灣翻成失蹤之後。

 

Still Missing, Chevy Stevens

Still Missing, Chevy Stevens

 

【內容簡介】(摘自書封面與書背)

宛如史蒂芬金《戰慄遊戲》的驚人處女作!
絕對耳目一新!年度驚悚小說!
如此震驚恐怖遭遇,對作者和讀者而言,都是場痛快的挑戰!

安妮是三十二歲的房屋仲介。在她被綁架的那天,她立下三個目標﹕賣掉客戶的房子,忘掉和母親吵架的事,然後準時赴約,與耐心十足的男友共享晚餐。開屋展售的場面冷清,她正要收拾房子離開,卻見到一位看房子的客戶姍姍來遲,把廂型車停靠在路邊。安妮心想,今天的好運終於來了。
結果她是大錯特錯。
安妮被囚禁在深山小木屋中長達一年。事後,安妮接受心理醫生治療,藉此漸次揭露她駭人聽聞的遭遇,穿插其中的是她重獲自由,重新振作的心路歷程。
真相未必能讓人海闊天空。

 

【作者簡介】

雪薇.史蒂文斯 Chevy Stevens

在溫哥華島一個農場長大。她後來從事銷售工作,做過禮品公司銷售代表,以及房地產經紀人。

當她坐在那些待售的房屋裡等待上門參觀的買家時,腦子裡開始幻想起一些可能發生在她身上的恐怖事情,並嘗試把這些情節連貫起來,成為她首部小說《失蹤之後》的故事。整個故事構思完成後,她辭掉房地產經紀人工作,並賣掉她的房子,全心投入這部小說的創作。目前,她正專心撰寫第二部小說《未知》(Never Knowing),預計在2011年春季出版。

 

謝謝觀賞。如果您覺得寫得不錯,或是對您有幫助,請別客氣的留下回應或點個讚。

若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各位朋友用「轉貼連結」或「分享」的方式轉貼文章。

 

延伸閱讀

.所有的讀書心得請點分類:讀書心得只列標題

Advertisements

.這些年還有什麼好書:闕小豪的推薦書籍名單 2010~2014

Facebook 轉貼連結技巧

.追蹤這個部落格的文章:闕小豪 on Facebook 或 闕小豪 on Google+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4 Responses

  1. tk0324表示:

    這怎麼讓我感覺有點在討論類似"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XDDD
    感覺不錯,找機會找這本書來看看

  2. dinosaurs表示:

    因為在講綁架,聊到不少受虐者的心態,而害怕這一類的一般人都會想到,所以我也沒特別覺得值得一提,但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點就比較特殊了,所以提出來。:)

  3. viva表示:

    我覺得英文 Still Missing 這句話意境比較深!

    看來是一部不錯的小說,找時間來看!
    感謝分享!

  4. dinosaurs表示:

    Still Missing就是原文書名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