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央研究院蓮花池的一塊招牌,請大家不要放生生物在這蓮花池中。
傳統中國人的思維中,放生是一種積善德的行為。
放生本來是一種好的行為,但是卻有兩點問題是值得思考的。
有人會專門去抓這些野生動物,來提供人放生;
這些被放生的生物,又會被抓回來賣。
在這種狀況下,放生卻造成了不斷對這些生物的傷害。
問題點一,放生其實招來更多的捕捉。
一次環島的行程中,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展覽室看到一段話我很喜歡,
即使是很專業的研究員,也無法真正了解某一生物在這環境中的影響,
所以請勿隨意放生!
福壽螺跟吳郭魚的氾濫,加速台灣多少特有生物的滅絕。
這就是外來種適應力太強,取代了原來在該地生存的動植物。(附註一)
問題點二,放生的外來種吃光了台灣原有的生物,造成的殺生遠大於放生。
如此簡單的放生,仔細去觀察,
卻可得知,與原本期待的結果了產生多大差異。
行為的出發點是好的,產生的結果卻是很不好的。
判斷錯誤的善念是令人惋惜的!
想想在我們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情形嗎?
常有人喜歡說“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是不是也是犯了“請勿放生”的錯?
這是不是“他從他自身的觀點去看這件事情”而已?
以“接受者”來說,
被放生(我都是為了你好)只是被迫安置在不合的環境之中,(附註二)
或只是再度被抓(被傷害)。
中國人傳統中普遍不會去尊重晚輩,晚輩永遠是只能被動接受(沒有發言權),
只有所謂的“敬老尊賢”,晚輩只能聽從長輩的而不能有不同的意見。
不是說中國傳統的美德不好,它存在會有一定的道理,
只是若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想,
晚輩也是人,而且他們是接受更新的資訊、更寬廣的想法。
別人尊重我們不代表我們就該倚老賣老,試著去聽聽晚輩在想什麼會更妥當。
我不會去告訴身邊的人說怎樣做對你比較好,
我會去問他,你想要的是什麼?
然後告訴他最容易達成這件事情的方法,
同時也提醒他,你做的決定你必須去自己負責!
人是有情感的動物,每個個體都有不同想法、不同喜惡的。
不要擅自去決定什麼事情對別人比較好!
或許你會認為這東西明明就不好,
當然會想要對方接受你的意見,
但對方不見得有經歷過同樣的痛,
不見得對該事物的感受跟你一樣是“受傷”,
所以可以試著讓他去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
這是我覺得所謂的尊重,尊重他有自主的想法。
不過我也替愛碎碎唸的人說說話,(因為我也是碎碎唸派的)
所謂想要有自己的想法的人們,
前提是你要能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負責的定義可以很廣也可以很窄,
但基本上不該去影響到別人,
要別人來替你擦屁股的事情都不算是負責。
做人處世很難,因為結果通常無法預期。
永遠都無法完全正確的去預測事情所會發生的結果,
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必須去更相信自己。
猶疑不決、事後後悔都是無法改變事實的。
能多開闊自己想法視野,有足夠的判斷能力會更好,
井底之蛙的自信只是無知。
有判斷力的人,請多尊重他們的想法,不要只從自己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
沒有足夠判斷力的人,無法完全替自己負責的人,請多聽聽別人的想法。
附註一:
外來種適應力太強,取代了原來在該地生存的動植物的例子很多;
像是牛蛙,本來是台灣沒有的生物,當初為了食用而引進台灣。
可是有人覺得這樣在菜市場一袋一袋販賣的牛蛙很可憐,
於是大量的購買回來到野地裡去放生。
問題來了!
這種牛蛙適應力太強,體積龐大,
除了大量吃去台灣蛙類的食物外,
由於體積夠大,甚至也以這些台灣蛙類為食物。
造成的殺生卻遠遠大於放生,這是放生還是殺生?
生態整個就被破壞掉了,食物鏈的觀念很清楚的讓我們知道,
這種影響是一環一環的,範圍是非常廣大的。
當然除了外地來的生物是外來種來,
台灣各地的生物本來就有細微的差異,
把A地抓來的生物拿到B的去也放,也可能是一種外來種。
若是在台北抓的動物,拿到了高雄去野放,
除了生物的地方特性會不見外,(常見的有某個外島特有的生物居然出現在本島)
能否在新環境適應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附註二:
我有幾位以前的同學現在在竹科當工程師,
他們本來都在台北工作,但應長輩要求才跑到新竹去工作。
長輩的想法是,竹科是最高級的工作場所之一,未來的出路也會很好。
所以雖然這是最好的選項,但不見得適合他們。
有些人現階段追求的尚還不是錢,他們的朋友都還在台北,
每個人想追求的東西不同,有些人是安定的生活或是朋友、親情、愛情,
你雖然強迫他走的是最好的那條路,卻不見得“適合”。
Char.小闕 200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