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人生就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
《唐山大地震》Aftershock
上映:2010-08-20
導演:馮小剛
演員:《建國大業》徐帆、《無間道3:終極無間》陳道明、《門徒》張靜初、《集結號》李晨、《孔子-決戰春秋》陸毅
23秒,32年。
1976年七月末,唐山的夏天熱得非比尋常。卡車司機大強(張國強 飾)和妻子元妮(徐帆 飾),與寶貝龍鳳胎兒與方登、方達擠在狹小的房子裡,雖不富裕,一家人卻溫馨和睦。7月28日3時42分54秒,唐山大地震。 為救孩子,大強喪命於癱倒的樓房下。方登、方達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無論從哪一邊搬開,另一個都兇多吉少。該救哪一個,決定權落在媽媽身上。元妮依稀聽見方達微弱的哭喊聲,四周餘震不斷,若不決定可能一個都活不了。「救弟弟吧!」元妮並不知道女兒方登清楚的聽到自己的宣判。命運讓她成了最殘忍的人。昏迷的方登被誤認已經死亡而被陳屍於父親身旁,但昏迷多天過後,方登奇蹟似的甦醒。震後,元妮獨自撫養兒子堅強生活。劫後餘生的方登被軍人王德清 (陳道明飾)夫婦領養,進入一個全新世界。23秒的天崩地裂,讓母女姐弟從此天各一方,直到32年後的汶川大地震,他們的生命軌跡又走到了一起…
【有雷心得區】
電影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它能紀錄下時代的故事。觀賞《唐山大地震》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點,它紀錄下了中國近代許多大事件:唐山大地震、毛澤東逝世、汶川大地震;而從電影的表現手法來說,電影也紀錄下了中國目前的電影特效、演員演技取向等。是一部「很中國」的電影。
電影主打「催淚」,放了許許多多感人的橋段。打從影片開始沒多久就是一場父親大強為了救妻子而犧牲了自己,而接下來地震的特效,有多許破碎建築直接往人們身上砸下的殘忍畫面。接著馬上又是一場兩個只能救一個的兩難人性考驗,兩個孩子都被壓在同一塊石頭下,撬開哪一邊的石頭就會壓死另一位孩子,要生為兩位孩子的媽媽來做出一個慘忍的決定。在觀賞電影前朋友就有告訴我這個二選一的橋段,但我只覺得那就跟女生超愛問男生那種「媽媽跟我同時溺水你會救那一個?」一樣,發生這種事情的機率簡直跟中樂透頭獎差不多,雖然感人,但總覺得安排的有些太過刻意。(可不是可以讓人落淚的就是好電影,舉個例子來說:夜市那些靠人同情來詐騙金錢的乞丐,他也讓你感動落淚啦,但這種感動…)
而沒想到的是,這位被媽媽選擇放棄的小女孩居然沒死,被中國解放軍一戶沒孩子的家庭收養後,逐漸長大成了一名亭亭玉立的少女。只是這名少女永遠忘不了被母親放棄的痛苦,即使知道媽媽跟弟弟可能還活著,也從不肯回去唐山尋找親人;我想對每個人來說,沒有人能承受被遺棄的痛苦,那種感覺會無限擴大到類似「這個世界遺棄了她」那般。 我想這也是女孩一開始打死不肯開口說話的原因吧。
導演為了凸顯人性的偉大,在劇中安排了許多兩難,堪稱為考驗人性的決折橋段,每每腳色遇到這些選擇,都選擇了最為無私感人的那個選項。爸爸選擇犧牲自己來救媽媽。媽媽選擇讓兒子過更好的生活,跟奶奶回去。奶奶在車上選擇不把自家唯一的子嗣留在身邊,讓他回到媽媽身邊。女兒選擇要把孩子生下來。(我想她堅持要生,是因為自己被遺棄過,所以她不想遺棄自己未出世的孩子)兒子選擇讓母親任性,不理老婆合理的要求。(電影中說因為這條命可以說是母親給他的,還強調而且是給了三次,不過話說回來,那個孩子的命不是母親一給再給,細心照料下長大的?)總之,這部電影中出現的選擇,絕大多數都是善良的,聖人般的決策;我都懷疑起新聞報導那些黑心產品是假的了!中國人都好偉大喔!
讓我眼眶泛紅的橋段很多:唐山大地震慘絕人寰的景象、解放軍爸爸(陳道明演技實在是讚!)那種超無私的對待這個不是他親生的女兒,但是在女兒被欺負時又好像心頭的肉被割掉那般的憤怒、女兒那種被遺棄的心情等。
可是中國的演員演戲演得很用力,就好像台灣之前的瓊瑤劇那般,在很多感人橋段該淡出時卻還硬要繼續演,反而使得我這種看慣樸實電影的觀眾,眼淚又收了回去。雖然《唐山大地震》讓我數度泛紅了眼眶,但整理來說,評價不至於太高。
其實人生就是這個樣子,沒有絕對的對錯,就只是無數次的選擇而已。
附帶一提:
這部電影我是去信義威秀看試映會的,但寫著晚上九點上映的電影卻拖到十點才撥,這讓電影結束後許多捷運族因此搭不上最後一班捷運,也不見公司有相關配套處理。台灣最高級的一家戲院水準卻只有這樣,實在令人嘆息。而進場時有六、七組觀眾的座位重複畫位,錯誤數量之多也著實嚇人,搞得我們從頭到尾跟著服務人員跑來跑去的。可能是台灣人水準都不低,不隨便發脾氣,長期也養成了「民眾好欺負」的印象吧。我覺得天龍人(台北人)除了驕傲自大的程度可媲美國際外,其餘生活水準好像比不上一些開發中的國家說。
謝謝觀賞。喜歡的話,請別客氣的留下回應或點個讚吧。
也歡迎各位朋友用「轉貼連結」或「分享」的方式轉貼文章。
延伸閱讀
.推薦的電影:電影心得目錄
.追蹤這個部落格的文章:闕小豪 on Facebook 或 闕小豪 on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