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約定》孩子不是父母的傀儡

《死亡約定》

作者:Jodi Picoult(茱迪.皮考特)

譯者:施清真

出版:2009年05月01日(台灣商務)

 

十八年來,哈特和戈德兩家比鄰而居,分享生活中一切大小事物,兩家的兒女打從出生就緊緊相伴、共同成長,克里斯和艾蜜麗之間有著愛情、友情和親情,濃得化不開的緣分羨煞旁人,但深夜的一記槍聲打碎他們的美好人生,十七歲的艾蜜麗頭部中槍身亡,克里斯成了唯一的嫌疑犯。

「我們打算一起自殺。」克里斯吐出這句供詞,他這麼愛她,怎麼可能殺了她?但眾人不解的是他們這麼相愛、人生如此順遂,怎麼可能相約自殺?各方的猜想及臆測紛紛湧現,但不管艾蜜麗的死是自殺還是謀殺,眼前兩個美滿家庭已經崩解,在這個駭人的時刻,哈特和戈德兩家必須面對所有家長最深切的恐懼:我們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心得區】

每位作家寫作時著重的方向不同,比起空有華麗詞藻的無病呻吟,我更愛那種觀察細微但文筆亦不俗的作品,而目前讀過Jodi Picoult的兩部作品:《姊姊的守護者》跟這本《死亡約定》皆屬於這一類的作品。Picoult的作品都很有話題性,都是一些值得讀者去思考的議題,此書亦然。

故事一開始就是令人困惑的設定:一對從出生時就在一起的青梅竹馬,其中女生被槍射殺,而在現場唯一的人就是她的男友,而這男友也成了唯一的嫌疑犯。男孩為什麼要殺了他的青梅竹馬?這對看似完美結合的情侶有何隱情存在呢?接下來的故事在過去與現在交替敘述,吊足了讀者胃口。

Picoult在很多地方展現出她豐富的觀察力,並成功的把這些現象融入故事之中;有諷刺現在社會現象的,有觀察生活體驗細膩的,讀起來十分有趣。像是男孩在女孩的告別式上大笑,我就曾體驗過這種事,當悲痛到一定程度時,又發現吊唁的習俗是令你反感的(譬如怪罪這些人怎麼不在死者生前對死者好些,等到人死了才要來表現扼腕之情),是會在喪禮上笑的,那種笑不是開心也不是不削。

還有其中幾句對話也讓我覺得很有趣,女孩媽媽說,當女孩與男友發生關係後,女孩就不再屬於她了;而男孩媽媽開玩笑的說,女孩現在就不屬於妳了。(當女孩愛上一個人時,就不屬於父母了。)這種細膩的情緒描述,國外的女作家描述起來總是特別生動有趣,除了這作者外,最近看《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也讓我有這種感受。

至於對社會現象的諷刺,像是檢察官一心認定兩人在場,有兇器、有死者,存活那個就一定是兇手這件事。又或者是男孩還沒證明自己清白前,就已經得先到監獄去服刑等。「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公平的事」男孩是這樣回答他媽媽的。不過這都還算是小事,重點在於女孩死後每個人的反應,才是作者最想表達的議題,以下部份有點小雷,要繼續閱讀請考慮一下。

女孩媽媽一心想把男孩當成兇手,明明這男孩就是她從小看著長大的,簡直就跟自己的小孩沒兩樣了。為什麼女孩媽媽要這樣做?因為唯有男孩被當成兇手,她才可以把過錯全推給別人,並不是她不夠關心自己小孩,她的小孩不是自殺的!即使這樣做可能會另外增加一名無辜的受害者(男孩被抓去關,因而毀掉大好前程),她也無所謂。不過我覺得真的要說的話,女孩媽媽並不算是壞人,她的行為只是一種「自我保護模式」,唯有這種會在內在自動啟發的防護機制,她才不會崩潰。這就像是我們常講的,人都是自私的,這是一種天性。而可惜的是,內心越是脆弱的人,越需要靠傷害別人來維持自身內心的不被破壞。(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身邊的人,看那些常常傷害別人的,內心是不是特別脆弱。)

男孩的爸爸也是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有個在監獄坐牢(雖然還只是涉案)的兒子,會讓他這個醫生臉上無光;於是他選擇不提起自己的兒子,就好像這份關係是可以這樣被切斷的。這爸爸是選擇逃避事實,來讓自己不受傷。可是說難聽一點,一個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的確脫不了任何關係,孩子身上有著父母遺傳的基因,父母也佔了孩子成長成怎樣的原因中九成的因素。諷刺的是,父母總想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怪罪成自己生錯年代,而要孩子去完成自己沒辦法做到的一堆夢想;而當孩子犯錯或不如父母所願時,又把過錯怪罪於孩子,想撇清自己的過失。(我想這嚴格說起來,應該算是人類基因的遺傳,或者說是人類基因的缺陷會更為恰當)

而女孩看似完美,又為什麼要自殺呢?這可以從上述兩位父母的反應中看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想要孩子完美,而不是問孩子想要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想追求各方面完美的,父母自己做不到的,就別再殘害自己的孩子了。孩子雖然可以視為父母生命的延續,但他們依然是獨立的個體,可不是父母追求夢想的傀儡。

 

《The Pact》

原著《The Pact》

 

如果您覺得寫得不錯,或是對您有幫助,請別客氣的留下回應或點個讚。

若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各位朋友用「轉貼連結」或「分享」的方式轉貼文章。

 

延伸閱讀

.所有的讀書心得請點分類:讀書心得只列標題

.這些年還有什麼好書:闕小豪的推薦書籍名單 2005~2009

Facebook 轉貼連結技巧

.追蹤這個部落格的文章:闕小豪 on Facebook 或 闕小豪 on Google+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