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唱人生:聚光燈外20呎》合音天使的辛酸
20 Feet from Stardom(美國) / 伴唱人生:聚光燈外20呎(台) / 我就嚟是歌手(港) / 离巨星二十英尺(網)
純粹是因為這部電影拿下該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而跑去欣賞。
或許是對電影有著一定的期待,個人是沒有看出這部電影特別之處,會覺得這是一部表現中規中矩、還蠻優異的紀錄片。
紀錄片通常是反應出較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各種議題,這部電影講的是音樂中很重要的一環:合音歌手。
雖然合音能為歌曲增添不少風味,但這份工作不受到大眾關注,電影著重在這個行業的貢獻與艱辛處介紹。
這部電影的音樂還蠻不錯的,影片中介紹到的和聲歌手演唱技巧都很精湛;個人對於美國60~80年代流行的音樂不甚熟悉,若熟悉這段時期流行音樂的觀眾來觀賞應該會更有感觸。
.上映日期:2014/08/08
.片長:91分
.電影資訊:@開眼、@IMDb(7.4/5,426)、@爛蕃茄(99%/109)
.電影預告:中文預告
.粉絲專頁:Twenty Feet from Stardom(臉書)
.隱藏劇情:無
.獎項:奧斯卡入圍(1)、奧斯卡得獎(1) @2014年奧斯卡
(紀錄片不太會有什麼雷,請自行斟酌閱讀)
題材:紀錄片、和聲歌手
在看這部電影時腦袋中其實一直在想一件事,這部電影的畫質很優、受訪者面對鏡頭自然、歷史資料(歌手演唱的影片)也收集的蠻齊全的、敘事流暢不會讓人昏昏欲睡;但它就跟我在 Discovery 頻道看到的那些專題介紹影片一樣呀,個人是比較感受不到這紀錄片需以電影形式發行的原因。(其實大部分紀錄片都會給我這種感覺啦)以這部影片而言,能在戲院上映,戲院等級的音響設備是其最大的特色。
合音天使擁有絕佳的歌喉,卻不容易受到眾人的矚目,影片描述了很多這個行業的辛酸。像是某位合音天使錄製的歌曲,就被以另一個較具知名度的樂團的專輯這種方式發行,音樂大受歡迎,主唱者卻窮到得幫人打掃過活。又或是近年來音樂越來越不重視演唱實力,多以後製方式修正,也不願意花錢請人和聲,讓許多以合音為工作的歌手經濟困頓。
我對於影片描述的事是比較沒有什麼感觸的,合音歌手的確是被忽略了,但現在讓大家重視這件事,晚個幾年再來說製作人也很辛苦,晚個幾年再來說混音師、收音者、寫詞者、寫曲者很辛苦,誰不辛苦呢?一件作品能完成本來就需要感謝很多的人,其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被忽視。
一首歌大家會注意的是歌手,再來頂多是寫詞寫曲的人;一部電影大家會注意的是男女主角、導演,再來頂多是配角,剩下數百至數千的工作人員是不會有人注意的。這是件很正常的事,個人本身會覺得,一件作品需要眾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完成,有問題的不是忽視那些有貢獻而沒有聲名大噪的人,有問題的是過度崇拜與讚美那些在檯面上的人(歌手、導演、演員)。
電影前一個小時很有意思,也看得津津有味,而後半小時會覺得較為沉悶。不能否認這部電影有很多優異之處:題材正向、關懷弱勢、貼近生活、紀錄時事,這些都是很值得欣賞的。
片頭有段和聲天使的照片,反而是歌手的部份被遮住臉,不太確定是因為版權問題,還是想反過來突顯和聲天使。
曾擔任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和聲,在麥可追思會上演唱麥可歌曲的 茱迪絲希爾(Judith Hill)。
達妮洛芙(Darlene Love)
克勞迪婭雷尼爾(Claudia Lennear)
滾石合唱團主唱 米克·傑格(Mick Jagger)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