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媽咪》母愛與現實無奈
Mommy(加拿大) / 親愛媽咪(台) / 慈母多惡兒(港) / 妈咪(網)
親情大概是世上最難割捨的情感,其中又以母親對孩子的愛往往更是人類情感極致的表現。
只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如我們「期待」般的長大,尤其又遇到有特殊狀況的叛逆孩子,真的叫人很無力。
電影呈現的方式蠻特別的,但為了讓觀眾更能體驗到觀賞電影的樂趣,暫不提及,真的想知道的可以參考一下預告。
演員演技蠻優異的,蠻多影評喜歡這部電影的色彩,但個人對於這部電影的表現方式較為無感,會覺得頗為沉悶。
.上映日期:2015/02/26
.片長:139分
.電影資訊:@開眼、@IMDb(8.3/5,113)、@爛蕃茄(90%/31)、@臉書專頁(1.2萬讚)
.電影預告:中文預告
.隱藏劇情:無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語音障礙、單親媽媽、母子情感(母愛)、生活困頓
影展:2014年台北金馬影展(分類:作者相對論)
電影在片頭用文字虛構了一個「S-14」條款,大意是說:法律及道德層面皆允許父母可以將行為不當或具高危險性的孩子送往公立醫院,不需經過孩子同意。
單親媽媽戴安(德培太太)獨自扶養有過動症(ADHD)的孩子史提夫,但是這個孩子真的很容易暴走,一開始就是因為放火燒了房子而得讓媽媽去領回。又因為母親跟計程車司機的爭吵而大罵對方黑鬼(nigger),跳到計程車上叫囂想把對方抓出來毆打。被老媽懷疑他可能又犯過去曾犯的錯「偷竊」時,情緒失控掐老媽脖子,甚至想殺了老媽。
我想有照料過過動症孩子的父母都曾深受孩子失控的困擾,我覺得台灣相對之下是較為和善保守的民族,雖然國情不同,但相較之下民眾對於失控的定義也有差異,父母要面臨的挑戰是相同的。
電影透過演員相當優異的演技能蠻完美呈現出許多巨大的衝突,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媽媽對於孩子有多麼的無力。當史提夫掐著她的脖子要讓她窒息時,她只能隨手摸到一個相框就往兒子頭上砸下去,趕緊用盡一切力量阻止兒子的逼近(弄倒櫃子),躲後門後上鎖;同時又得安撫兒子的情緒,不能讓兒子以為自己是討厭他的。
另一段較大的衝突是當她費心去讓對自己有好感的鄰居保羅(好像是立委),電影在呈現戴安討好保羅那段,可以看到她費心思打扮過,卻又要在家門口同時要安撫兒子一起前往,同時又不讓保羅等太久而不耐煩,媽媽是下足了苦心(門口這段讓我覺得媽媽演技很不錯,劇本也不錯)。
我們知道媽媽是真的在意兒子的,她多次想跟保羅討論兒子該怎樣辯護之類的,但保羅卻把這趟聚餐當成是約會,除了跑去酒吧(有撞球檯等的複合式餐廳)唱歌,還語帶性暗示的要戴安在他女兒不在時陪他去渡假小屋玩幾天。
史提夫卻很不懂事(先讓我用這個詞來描述,表面看來他是這樣)的不斷挑釁大吼「他只是想跟妳上床啦」,最終引起衝突不歡而散。
其實仔細看史提夫是個很護媽媽的孩子(個人覺得單親媽媽或媽媽在家裡常被欺負,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男孩通常會非常挺媽媽),我們可以看到史提夫幾次暴走都是因為看到媽媽被欺負,像是計程車司機罵了媽媽,或是這個對媽媽有不良企圖的保羅。
停車場這段吵架還有件事可以觀察:史提夫同時也會跟媽媽頂嘴,所以保羅打了他一巴掌,但戴安回了保羅一個巴掌,這又是為什麼呢?我覺得那是在表現戴安的心態:我的孩子就算對我的態度不對,也不是外人可以管教的;一來是因為愛,二來或許是因為她認為保羅不懂這個孩子。
故事又安排了一位女鄰居凱拉,她好像是位教師,因為老公工程師的工作而得放棄自己原有的工作。(嗯,很多夫妻會遇到的難題)凱拉有語音障礙的問題(不太確定確切名稱與狀況,不知道是不是因工作過度使用聲帶加上後來的巨變壓力),她總是無法順利流暢的完整說出一句話。
史提夫喜歡凱拉,戴安也蠻喜歡這位鄰居的,戴安開始逐漸委託凱拉幫忙看著史提夫順便教他功課,好讓她去兼差工作。這一段感覺還蠻用來表現過動症狀況的,像是史提夫坐不住一直想起身跳舞,凱拉告訴他還有20分鐘才要休息。或是凱拉有次被激到而反過來攻擊史提夫(好像是想掐他),結果這位時常失控的小朋友遇到大人失控時,也忍不住尿褲子。這段可能在表現過動兒雖然外表看起來很容易衝力、暴力,但有時候也是很脆弱的。
凱拉這段也會讓我感受到一股「互相療癒」的味道,人之間的情感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在某個環境看似被當成「麻煩人物」的人,彼此互相接觸後,反而是互相療癒對方的人。
凱拉在原本家裡可能是個麻煩(電影沒明演),史提夫在家裡也是個頭痛人物;但凱拉逐漸帶著史提夫學習(他有說:妳教得我都懂也)、一起弄水果等老媽回來慶祝(學會細心去做一件事)。而史提夫則是透過逼凱拉說話(一次是衝突時罵出一堆話,一次是他自殘時要凱拉大聲求救)。這些例子當然是比較極端容易用來說明雙方彼此療癒的例子,很多時候兩人在一起後逐漸改變(情侶也是喔)是無法一一列舉出例子的,但是整體往正向發展的。
故事到最後才帶出開頭那段法條的鋪陳,史提夫因為放火燒房子遭到對方求償一筆金額,這金額是戴安負擔不起的,而她求助於保羅一事也失敗,她只好開著車佯裝要帶史提夫去旅行,而實際上是把他帶去公立醫院治療。
這裡畫面突然拉開為正常寬度,這段是母親夢想中孩子的完美人生:順利畢業、娶得美嬌娘,有個熱鬧的異國婚禮,孩子人生順遂。
而這一切都只是她在等紅燈時的美好幻想,她還是得把孩子送去醫院,看到孩子失控被醫護人員用電擊槍弄暈時,她大吼著她不要簽同意書了,但已經無法挽回了。
在凱拉告知因為老公工作地點已經決定要離開後,戴安給予祝福(會覺得她講這段話時音調很奇怪,應當是捨不得戴安走,演員演技很優異)。
而在醫院裡的史提夫非常難過還故作堅強(他有問管理員說自己說話的樣子會不會表現出很難過,這表示他內心中是更難過的),最後趁著醫護員鬆脫他防護衣的時候,奮力衝向醫院的玻璃,是選擇跳樓自殺,還是奔向自由,就看觀眾怎麼解讀嘍。
觀賞電影之前看到幾位影評評價都很好(適逢年底,很多影評人在寫年度Top 25),所以才跑來看這部電影。
或許是因為民情文化的不同,電影很多細節給我的感受會有些刻意,認真挑得話可能也有10處左右,所以我對這部電影比較無感。
再回頭去看那些影評,卻感受不到他們喜愛的原因;但這也不是批評,因為我自己在寫超喜愛的電影的心得時,往往也是寫不出個所以然來。
我覺得這很正常,當你很愛一個人時,或許你找不出原因,你所能列舉的原因都會有其他人也擁有,但你就是唯獨對某個人有感覺。
而在你討厭一個人時,卻可以羅列出十來種對方的缺點。這種東西就叫做「喜好」吧!
這裡不分析我不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只羅列我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優異處,以及個人對電影的分析。我覺得它在很多細節的表現都很棒,偏偏我是個不喜歡「刻意」的人,所以較不能融入,並非代表作品有缺點。
講到這部電影最大的驚喜,大概是它的畫面是直立式的,這有別於我過去所看過的任何一部電影(可能是我少見多怪)。
我不知道電影是怎麼拍攝的,是把攝影機90度轉彎?或是在鏡頭放個有洞的卡版?或是用後製的?
個人偏向認為是後製的,以至於在看電影時會思考,若此時畫面不擷取掉兩側,會有什麼差異呢?
也會思考這種表現手法有什麼好處?個人是覺得,人本身是符合直立式畫面的,這樣拍攝可以讓觀眾更著重在人的本體上,表情、肢體語言等。
附註:保羅那段看事情的角度+手勢,不知道是不是在呼應這個拍攝手法。
安妮杜爾瓦勒(Anne Dorval) 飾演 戴安(Diane ‘Die’ Després)
飾演一位打扮還蠻時髦的媽媽,跟孩子的互動像是好友般,令人羨慕。
安端-歐利維耶‧匹隆(Antoine-Olivier Pilon) 飾演 史提夫(Steve O’Connor Després)
這年紀的演員要有這種水準的演出著實很不容易!
蘇珊‧克雷蒙(Suzanne Clément) 飾演 凱拉(Kyla)
演技也不錯。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當媽沒空看電影,看您的評論也挺過癮的,推一個!
當媽辛苦呀,謝謝你的讚美。:)
您好,
很謝謝您的影評,我膽子比一般人小,不敢看恐怖片,且就算看稍為恐怖或沉重的片子也會希望先看過故事劇情,才比較敢去看,不然心情會受影響
之前曾看您的影評覺得很受用,因為有列出血腥程度,天曉得華語界大概也只有您會貼心列這項出來,想趁此謝謝您
如果可以也冒昧的希望您能繼續這項造福膽小鬼的貼心註明,感恩!
另不知是否方便請教您看這部片,會不會覺得劇情很沉重?
再次感謝您的存在!
小路,謝謝您的讚美,我常常在思考自己寫文是為了什麼,會希望發揮自己最大的效果,去對影片做出一些歸納,也想提醒各種觀眾,謝謝您會喜愛這個部份。
這部電影我覺得不會沈重,它比較偏向無奈,面對家裡有個不受控制的小孩這樣,會有蠻多生氣、暴走的畫面。大概是這樣嘍,給您做個參考。
不是只有小孩有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大人的言行舉止
我也覺得小孩子的言行舉止,除了天生的個性與特質或疾病外,家庭的影響也非常大,甚至可以讓一個人完全變調。
我差點以為那些美好就是結局了,雖然不是完美的媽媽,但結局著實讓人惋惜
人生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不完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