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爆焦點》改變錯誤的事情需要的是制度
Spotlight(美) / 驚爆焦點(台) / 焦點追撃(香港) / 聚焦(網)
最近有兩部在台灣上映的電影,內容都是報社或新聞記者成立小組,專門追出社會不公義的事,而他們爆料的對象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兩股勢力:政治與宗教。附註,另一部是《真相急先鋒》(Truth, 2015)
從電影預告中可以知道他們在追蹤的是什麼醜聞,各位朋友可以先看預告再看有沒有興趣。
觀影情報
.上映日期:2016/02/19
.電視首播:2016/08/14 21:00~23:40 @ STAR Movies
.片長:128分
.級別:保護級(6+)
.電影資訊:@IMDb(8.2/67,760)、@爛蕃茄(96%/252)、@臉書專頁
.片尾劇情:無
.主要獎項:奧斯卡入圍(6)、奧斯卡得獎(2) @2016年奧斯卡
.電影預告: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真人真事改編電影、記者、天主教神父、兒童性侵
電影背景:波士頓
電影宗旨
這部電影在談論的事情蠻多的,而且我覺得那些都是非常挑戰傳統的,這部電影是在談論天主教神父性侵小孩的現象。
我對這個現象沒有研究過,提到的數據或資料皆是來自電影。
這是現象非常恐怖,它提到天主教派到各地的神父,有6%有性侵小孩的情形,《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們把這比例帶入波士頓區,算出1500位神父中,比例就會高達90位,而他們用自己發現的方法(找出每年天主教神職人員名冊中,被調動的條件為「病假」等怪異理由的)去比對,發現有87位神父符合。
接著編輯拿這資料去詢問幫忙教會打公司的律師,要他說出有哪些神父曾經請他們幫忙打官司,結果律師最後在名單上劃上兩個圈圈,表示該名單全部符合(好像是45位的樣子)。
在這些人調查之前,教會總是積極在隱藏這些事,整件事從到來尾的過程是這樣的:
研究人員認為神父禁慾,造成他們對小孩(不分男女)會有欲望,當然這中間的心理分析過程複雜的多,但電影也沒多談。
神父挑選的對象多是14歲以下、喪父(對神職人員可能會有父親情感的投射)、低收入戶(比較沒有自信)的孩子。
因為神父對他們有著相當程度的照顧,孩子們往往不知道要怎麼反抗,往往是先從小事開始,先給他們看色情雜誌,接著可能是觸摸身體。
有的小孩則是因為發現自己是同性戀,但這樣的身份沒有獲得周遭親友的認可,而親近他的神父是第一個給予認同的對象。
在發生性侵事件後,部份孩子還是沒直接拒絕繼續與這些神父往來。(豪:我會覺得電影在很多細節還是過於隱晦)
當性侵事件被揭發後,部份孩子的父母並未責怪前來的神職人員,有名受害者就說,父母還倒茶給他們喝,有名受害者也說,他們家七個小孩都被性侵,但他們依然不責怪這些神職人員。
其他案件則是律師帶著神父前往,這些受害者往往只是需要一個道歉,加上金錢賠償後就私下和解,或簽保密協議。
就連記者們要去法院調查資料時,宗教信仰者太過龐大普及,許多資料的調閱上非常困難。
受害者往往無法跳脫那樣的陰影,有的吸毒(手臂上都是針孔)、有的自殺、有的憤憤不平怨恨記者們為何不去揭露。
其實這個案件難在哪裡?宗教人員幫忙掩蓋事實?阻饒記者辦案?
我覺得都不是。難是難在於很多人不認為這是有罪的,是錯誤的,很多人認為這是該被原諒的。
所以電影才花了超多的篇幅在描述孩子之所以沒逃離、父母之所以選擇原諒,都是有原因的(心理上的因素、信仰的因素等等),而不是因為這件事情是對的。
電影有一點很成功,我們可能都會漠視這些事情的發生,所以電影不斷強調,這可能會發生在你我的身邊。
狀況一:記者發現有個地址就在自己家旁邊(鄰居),在冰箱上貼著警告孩子們不要接近那棟房子的告示。狀況二,當記者走下該神父家時,他看著街上奔跑的孩子們,這些孩子有可能都是受害者。狀況三:麥克大聲吼叫,這些事情有可能發生在孩子身上。
電影不斷的訴諸觀眾,這有可能發現在每個孩子的身上,敲醒父母該有的警覺心。
電影也提到,很多人都曾寄資料給報社,包括受害者,包括律師,但報社只做表面簡單報導,然後就忽略了,不再理會此事了。(剛上任的編輯羅比)
個人觀影感受
我其實沒有覺得這部電影很有趣,觀賞過程甚至差點睡著。我會覺得可能是我對這樣的事件並不訝異,我向來都認為人很難完美、神聖,人都會有缺點。
我總會覺得,把100個人放上去當官,可能會有90個人是貪官,這是人性,無法避免。所以我們需要制度,去規範當官的人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我們需要去檢視他們,該公開的資料必須公開。我們要有撤換不適任官員的權利,不能一選上就是當到任期結束。我們要有追究責任的機制,不能總等到事情發生以後才發現找不到人。制度是解決人性缺點的辦法。
同樣的宗教信仰也是,人都會有欲望,就像肚子餓了需要吃飯,我不打算去否定宗教定出來的規章,但神職人員也是會有性慾,這可能是我們可以去探討解決方案的,我不認為用嚴刑峻法就可以去制止這些念頭,不是高階神職人員不包庇,問題就能解決,但這至少是目前我們迫切需要的制度。
演員介紹
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飾演 焦點小組編輯 華特·「羅比」·羅比森(Walter ‘Robby’ Robinson)
以前常遇到那種會嗆你「連這個演員你也不認識」的人(這世上就是自我中心思考的人特多),最近較為頻繁的看電影後,發現認識的演員越來越多了;大概就是好萊塢電影中賣座前幾名的、奧斯卡入圍的看一看,大概看個三、四年就能認識多數活耀的演員。
馬克·盧法洛(Mark Ruffalo)飾演 焦點小組記者 麥克瑞茲德(Mike Rezendes)
認識馬克·盧法洛是因為浩克這角色,像這樣單純看他演戲的作品倒是第二次而已。
並沒有感受到他演技有什麼精湛之處,不知道入圍奧斯卡男配角是不是有「演技進步程度」的考量?
瑞秋·麥亞當斯(Rachel McAdams)飾演 焦點小組記者 莎夏菲佛(Sacha Pfeiffer)
也是會覺得她在這部電影中的表現並沒有特別突出,入圍奧斯卡女配角的原因我沒能看得出來(沒有任何批評之意喔,純粹個人沒有在這層面上有所感觸而已)。
約翰・斯萊特利(John Slattery)飾演 特別企畫編輯 班‧柏里二世(Ben Bradlee Jr.)
李佛薛伯(Liev Schreiber)飾演 主編 馬帝拜倫(Marty Baron)
史丹利圖奇(Stanley Tucci)飾演 律師 米契加拉貝迪恩(Mitchell Garabedian)
對於他在《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2012)中的角色造型印象太過強烈,以至於我完全沒認出他來。
(Brian d’Arcy James)飾演 焦點小組記者 麥特·卡羅(Matt Carroll)
傑米薛利丹(Jamey Sheridan)飾演 代表教會的律師 吉姆·蘇利文(Jim Sullivan)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非常謝謝你的文字介紹
不過裡面的演員真的都算是非常活耀的演員唷~~!!!!
雖然多數常為配角 不過都是非常優秀的配角
比方說演出 馬帝拜倫(Marty Baron)的李佛薛伯(Liev Schreiber)
他也有出演金鋼狼的哥哥一角(還有真的滿多片的)
那像Rachel McAdams她演出的作品當中 最有名的就是
手札情緣The Notebook (2004年)
我個人覺得他們在這部片的演出 算是非常精湛
這段時間在寫演員介紹時,還是以自己有看過的電影為主,所以才會有些演員並沒有多加介紹;不過現在在寫介紹時,連我還沒看過的電影也會稍微提一下。感謝您的分享,我也還在考慮演員介紹的部分該怎麼拿捏。
至於您說的演技精湛,是指李佛薛伯、瑞秋·麥亞當斯嗎?我是比較沒去設定比較對象的,不論作品年份與對象,有些演員光看一部電影就讓我印象深刻,那種的我就會認為他們演技很好,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