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莫那魯道與《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

《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

賽德克巴萊上集昨天首映,我也跑去信義威秀看了。

還未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先給一些建議:

.《賽德克‧巴萊》分成上下兩集

.有大量原住民出草(獵人頭)畫面,雖然畫面很假,但害怕血腥畫面的朋友可注意一下。

.瞭解一下日治時期歷史對觀賞這部電影有很大的幫助。

 

接下來寫得心得,打算用有點「導讀」來幫助各位朋友更容易瞭解這部電影。有雷!所以看倌們請自行考量要不要往下閱讀。(對歷史沒興趣的朋友也自動略過這一段吧!)

《賽德克‧巴萊》是根據真實的「霧社事件」拍攝,電影對相關的歷史事件都有稍微提到。

故事要從「甲午戰爭」說起,在這場戰爭之後,清朝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也就是電影穿著清朝服飾官員坐船離開那片段。

對於台灣漢人來說,被清朝統治還算是同種族,但若被日本人統治,可就算是被「異族」統治了,當時部份百姓推舉原臺灣巡撫唐景崧擔任大總統,成立了一個「台灣民主國」。臨時組成的台灣民主國其實沒有什麼戰力,拿著農耕用具跟用槍砲的日本軍隊打,很快的日本軍隊就進入台北城了。城內那些講著河洛話(或說閩南話)也反應了當時台灣漢人所說的語言。

 

台灣民主國  

台灣民主國國旗。

電影中日本進入台北城後,軍刀砍斷此旗的畫面,象徵著台灣民主國滅亡,但實際上台灣民主國還是有抵抗到台南城被攻破為止,要說哪個時間點算滅國其實差異也不大,台灣民主國只維持150天。

日本統治台灣是依據「馬關條約」,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居民抵抗並不激烈,似乎鮮少有資料去提及原因,但我想是因為這塊土地上的居民沒有太大的「國家意識」,以至於是西班牙人統治、荷蘭人統治、鄭氏統治、清朝統治、日本人統治,又或者是後來中國國民黨統治,都沒有太大差異。

而台灣的原住民中賽德克族則有「獵場」這種劃分生活區域範圍的觀念,凡舉侵入這範圍的人都是敵人,都得消滅。清朝與他們的相處之道,是劃分好地界,那些原住民生活範圍,清朝不認為是清朝的領土,清朝管轄下的領土可能只有整個台灣的十分之一吧(西部沿海平原而已)。

但是日本則是把台灣當成日本國土,要把這塊土地上的居民都教化成日本居民,且台灣每一吋土地都不放棄。於是衝突就發生了,日本要蓋鐵路探勘山區,14名日本軍官遭到原住民殺害,電影中也有演到這段,稱為「深堀大尉事件」。這個事件引發日本做出封鎖漢人與原住民交易鹽、鐵、布、槍彈(馬如龍帶家當離開那段),至於為什麼導演選擇交易時用「鹽」來呈現,個人認為跟第二集莫那魯道被困山區時缺乏這種民生用品有關。

接著日本就往更山區逐步攻打,賽德克族利用埋伏與落石在「人止關之役」,使日軍損失慘重。

*「人止關」位於14號省道大觀橋與仁愛橋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

隔年,日本人唆使平埔族婦女與布農族干卓萬社假裝要用鐵器跟鹽來跟賽德克族交易,用酒灌醉賽德克族後,干卓萬社屠殺賽德克族一百多民壯丁,只有六七人逃出,是為「姊妹原事件」。賽德克族出草時也曾多次襲擊附近的布農族,這應該也是布農族會同意此事的原因。

*電影中沒演出這是日本人唆使(或者說知道這段歷史才知道電影中,為什麼在這事之後干卓萬社要與日本人一起喝酒),也沒強調賽德克族是跟這兩個「不同」的族群交易,且應該沒有莫那魯道參與這次交易的紀錄。不過電影為了使劇情更有趣,用這樣的方式帶出這段故事,也無可厚非。

*電影中莫那魯道逃回部落後,部落已遭佔領,其實有點省略故事。賽德克族「歸順」(和解)其實是三年後的事,但姊妹原事件也真的讓賽德克族大傷。

之後近藤勝三郎掩埋1015顆人頭骨這資料也有在電影中強調,至於莫那魯道憤而毆打日本官員應該沒有這記載,這應該是為了加強莫那魯道「不投降」的英雄形象。看電影時我其實很好奇,原住民小孩集合時帶刀被砍斷了一隻手,莫那魯道這樣打官員不被殺才怪。

但原住民還是有反抗的意圖,於是日本招待各頭目到日本觀光一個月,這段故事在電影中是用事後對話的方式帶出。意圖是讓這些頭目見識一下日本先進的武器以及居民人數差異,嚇阻民住民起來反抗。記載中,莫那魯道是有說過「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電影在前後各加了一句,使其更有震撼力,那句奇萊山宣言讓我下定決心要去看電影。

電影在莫那魯道瞬間變成大人的這段空白,還有發生一件事:日本人禁止原住民「文面」(記得我唸書時課本還寫鯨面,後改成紋面,進年來則推動用文面稱呼)

*電影在莫那魯道要起義時,是有刻意去帶出老一輩的賽德克族有文面,但年輕的族人臉上已經見不到文面了,而且莫那魯道還有兩句台詞有提到年輕族人臉上不見文面,只是若不知道「日本人禁止原住民文面」歷史的,看電影時可能也不會刻意去注意。

*再來就是近藤勝三郎跟近藤儀三郎雙雙遺棄兩位頭目的妹妹,這也是賽德克族後來起來反抗日本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電影沒有提及。(婚禮敬酒事件則是導火線)

*日本當時入山的人,都被賜予警察的封號,以至於不管是木工、教師或是其餘工作人員,權力都很大,以至於對原住民過份欺壓。調戲原住民女孩的事情,在電影中也有演出來。

*日本雖然禁止「出草」習俗,但為了「以夷制夷」,也曾多次策動不同部落間互相「出草」,增加這些被統治者彼此間的仇恨來削減戰力,只是電影中沒有提及。而這手法在頭目們去日本參觀時,日本也故意安排世仇坐在一起,日本攻打中國時也常用同樣的手法來分化敵人。

電影中有一段莫那魯道要起義時,去挖出祖先棺木內陪葬的槍枝,這也是有記載的,只是實際上早霧社事件好幾年。挖出槍枝的事因為被道澤社告密而遭收繳械。(而花岡一郎來勸退莫那魯道的橋段應該是導演編寫的橋段)

之後,因為莫那魯道之子(塔達歐莫那)在婚禮時,要強拉日本警察(吉村克己)喝酒,被吉村嫌髒而抗拒,並攻擊塔達歐,族人群起圍毆吉村。事後莫那魯道帶著兒子跟酒親自前往吉村住處想道歉,但吉村不領情,還直說報告已經送上去了。

長期來遭受欺壓(像是勞役原住民伐木),以及擔心報復,族人勸說莫那魯道起來反抗,終於爆發「霧社事件」。霧社地區的11個社,有6個社願意加入戰事。他們先攻擊警察局來切斷聯繫,再攻擊學校、郵政局、日本人宿舍等。此次事件共殺死日本人134名(包含婦人跟小孩,電影中也有提及)、誤殺2位穿著日服的漢人(這部份好像沒提到),並殺傷215人。整個學校屍橫遍野,上集在此結束。

提及這些與歷史的出入,並不是要批評電影。歷史本來就是從有限的記載資料(包括文字,或是相關事件人們的訪談)中去歸納整理;一件事情的記載,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詮釋與解釋,當這個歸納的人在紀錄資料時,多少會摻雜個人想法。而電影雖然強調拍攝的是歷史事件,依然會有票房的考量(像是娛樂性,不要讓觀眾有好像在唸書的錯覺,故事多少會有些簡化)、不再引起更多爭端的考量(所以這集先鋪成了下集很多衝突是因為賽德克族之前出草時就種下的仇恨)。

*舉例來說, 莫那魯道死後四年,屍體尚未嚴重腐化,屍體被送到日本帝國大學(現今台大)做標本。有人認為日本人這是凌辱莫那魯道,但也有人說這是日本人想研究這個人怎麼這麼頑強神勇。所以同樣的一件事情是會根據詮釋者去帶有個人觀感而陳述的。

我也不是念歷史的,純粹就個人所知的部份提出來,提到的歷史大家就僅供參考,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搜尋相關事件。但內文若有錯誤也歡迎指正。

 

再來要談到對這部電影的觀感。觀看前印象最深的是,導演魏德聖曾說過,這是一部花了七億拍攝的電影,很多觀眾會來看花了這麼多錢到底拍出怎樣的水準。

電影中動畫蠻多的,動畫雖然無法完全巧妙的融入影片之中,但乍看還真是不會發覺哪些是動畫,哪些是真實影片拍攝出來的畫面。(仔細看還是能發現)以國內的製作水準來說,這部電影算是用了很多電腦後製的特效,且效果不算差。

個人認為,魏德聖導演拍電影的功力,《賽德克‧巴萊》比上一部作品《海角七號》還要進步許多,《海角七號》太不成熟了。

劇情打從片頭就很刺激,但獵人頭畫面似乎太多了一些,感覺過於強調在原住民整天就是出草跟跳舞。不少跳舞畫面過於隴長,片中我曾多次打哈欠。不過我覺得這是導演基於票房回收考量,把一部三小時(一集)能說完的故事,拍成上下兩集。

*下集很悲壯,賽德克族婦人為了讓男人安心打仗所作的決策,看到我眼眶都泛紅了。

片中原住民出沒的櫻花林讓我覺得很奇怪,台灣以前有這麼多原始的櫻花林嗎?不過看到最後一幕我就懂了,盛開的櫻花是用來比喻日本軍隊的出現,而片尾只剩一朵在樹上的櫻花,則用來暗喻一個日本人逃走了。戲院播放時大家都在等待字幕結束後,會不會像《神鬼奇航》那樣還有一小幕預告,結果沒有。囧

*我不確定霧社以前有沒有那麼多櫻花,還是櫻花是日本人來台後才大量種植的?若是後者,我就不太欣賞這種為了譬喻而出現這種不當的場景。

*同樣的,我也不知道莫那魯道起義前沒事爬到合歡山(武嶺附近)上去跳舞幹麼?霧社應該離合歡山有段距離吧。

至於我覺得《賽德克‧巴萊》好不好看,這個問題頗難回答,稍微理解相關的歷史,再來看電影會比較知道其中的涵意。只是我也認為一部好電影若想成為經典,是要能讓不懂這段歷史的觀眾也能看懂。 

 

講完電影拍攝技巧,再來談談個人心得。

日治時期這些原住民「頭目」(世襲)的角色相當令人感慨,同時背負那族人生存與尊嚴的壓力,起來反抗可能遭致滅族;不起來反抗,又得被廢除祖先傳下來的習俗,不得出草、不得文面、失去獵場、不得擺設人頭骨等,且還被壓榨到生活貧困,被打不能還手。

在這場戰役中未參戰的部落,並不是怯懦,很多時候忍氣吞聲比反擊還更需要勇氣,那必須長期承擔被罵、被取笑,難道就不需要勇氣嗎?韓信若沒有忍下跨下辱,其後又何來大展伸手的機會?

參戰的部落也不是笨蛋,歷史上那些成功推翻暴政的例子,大多都是以小博大,未曾嘗試,又何來成功的機會?

我們不該再以成敗論英雄,勇氣不該那麼廉價,當個「榮耀的失敗者」那又如何?

另外,純個人觀點,我一直不欣賞莫那魯道被掛上「抗日」英雄中抗日這兩字。所謂抗日,原住民向來會抵抗侵入土地的外來者,不光是日本;只是後來的政權為了使自己統治合理化,去塑造日本才是壞人的政治操作。對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原居民來說,這些政權都是外來者啊!

莫那魯道並不是唯一起義對抗日本的人,但其實日本來台後所遇到的抵抗並不多(相較於韓國就很明顯),於是那段期間日本人頭痛的人物,許多都被當成英雄來崇拜,廖添丁就是一個例子,多少都有些英雄化(或神格化)。而《賽德克‧巴萊》強調那些出草引起的衝突、本身個性上的強勢,倒是較為客觀的評價。

這塊土地上經歷太多政權的交替,以至產生認同混淆,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悲慘的事。但《賽德克‧巴萊》勢必能引起更多居民對於那些歷史故事的專注,這是一件好事。越來越多人用「霧社事件」當題材創作,會比用「三國時代」當題材更適合台灣人。

對於魏德聖導演電影的批評,僅是討論「作品」而已;但魏德聖關注台灣這塊土地的用心,那也是令我佩服的「英雄」了。

 

下集彩虹橋的心得:《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

 

【電影資訊】

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 Seediq Bale1

上映:2011.09.09

導演:《海角七號》魏德聖

主要演員:

大 慶 飾演 莫那·魯道(青年)

林慶台 飾演 莫那·魯道(中年)

溫 嵐 飾演 馬紅·莫那

馬志翔 飾演 鐵木·瓦力斯

徐若瑄 飾演 高山初子

蘇 達 飾演 花岡二郎

羅美玲 飾演 川野花子

徐詣帆 飾演 花岡一郎

田中千繪 飾演 小島松野

林源傑 飾演 巴萬·那威

馬如龍 飾演 交易所頭人

鄭志偉 飾演 巫金墩

 

【內容簡介】 

★賽德克族英雄莫那魯道,大銀幕傳奇再現!
★耗資七億台幣、跨國團隊攜手打造台灣史詩英雄鉅片
★台灣影史最賣座國片《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最新執導作品

 

從前從前…在遙遠的台灣山地裡,有一支信仰彩虹的民族。
有一天他們遇見了來自北方一個信仰太陽的民族,他們為了彼此的信仰而互相戰爭…
可是他們卻忘了,原來他們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 

賽德克,一個位於台灣山區、信仰彩虹的民族,他們居住在山嵐繚繞的世外桃源,過著生態平衡的生活,族裡馬赫坡社出了一位英雄人物—馬赫坡社頭目之子莫那魯道,首度「出草」獵回異族人頭而聲名大噪,自此各部落間無人不曉這個名字。但好景不長,日治時代的來臨,賽德克族被迫改變原本生活,多數族裡男人搬木服勞役,而女人淪為幫傭,眼看祖先辛苦建立的家園和獵場,在日方統治下逐漸消失,感到痛心的莫那魯道,內心深信祖靈訓示,唯有在自己的獵場,通過重重的試煉,在臉上紋上驕傲的印記,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在死後才能走上讓祖靈認同的彩虹橋。 

一九三○年,馬赫坡社新來的日警因誤會和族人起衝突,自此馬赫坡社便活在恐遭日警報復的陰霾裡,賽德克年輕人群聚要求戰鬥總頭目莫那魯道帶領他們反擊日本人,莫那清楚知道這是場必輸的戰役,更將賭上滅族危機,但他明白唯有挺身為民族尊嚴反擊,才能成為「真正驕傲的賽德克人」,於是率領族內年輕人血祭祖靈,準備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短時間內各部落紛紛起義,所有族人集合前往霧社公學校的運動會,三百個頭綁白布起義的族人,發起為民族尊嚴而戰的公學校大戰…。

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擊,讓日本政府震怒,派遣陸軍少將鎌田彌彥帶領幾千名的軍警聯合前往霧社討伐;而一向對賽德克族友好的小島源治巡查,悲痛得知妻兒遭到屠殺的噩耗,憤怒掩蓋了理智,逼迫莫那魯道的世仇鐵木瓦力斯出兵,協助日軍進行完全不擅長的山區游擊戰。太陽帝國的憤怒反攻,挾著賽德克族莫那魯道與鐵木瓦力斯之間的新仇舊恨,一場驚心動魄、以信仰之名的戰役,即將在櫻花盛開的漫紅山林裡一觸即發…。

 

謝謝觀賞。喜歡的話,請別客氣的留下回應或點個讚吧。 

也歡迎各位朋友用「轉貼連結」或「分享」的方式轉貼文章。 

 

延伸閱讀

.所有電影心得,分類:電影心得只列出標題

.推薦的電影:電影心得目錄

Facebook 轉貼連結的設定

.追蹤這個部落格的文章:闕小豪 on Facebook 或 闕小豪 on Google+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