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狙擊手》戰爭對軍人帶來的創傷
American Sniper(美國) / 美國狙擊手(台.港)
由真人真事自傳作品改編而成,不是那種傳統彰顯英雄事蹟的戰爭電影;不知道是不是過於強調自傳文字的重現,電影並不是很能吸引我的專注。
這部電影要講的東西其實蠻多的,但呈現出來的很容易讓觀眾忽略掉電影想表達的部份,或許在閱讀自傳上感受會較為深刻。
.上映日期:2015/01/15
.電視首播:2016/02/27 21:00~23:10(HBO)
.片長:133分
.電影資訊:@IMDb(7.4/186,018)、@爛蕃茄(73%/220)、@臉書專頁(188萬讚)
.電影預告:中文預告
.片尾劇情:跑工作人員名單時有紀錄片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自傳改編電影、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911恐怖攻擊事件、美伊戰爭(現在維基改稱伊拉克戰爭?)、海豹部隊(美國海軍三棲特戰隊)(SEALs)
小題材:美軍軍葬、阿布·穆薩布·扎卡維(這部電影沒提到賓拉登,只提到他的副手)、沙塵暴
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
電影的主軸幾乎是在講戰後創傷,表現手法上讓人感覺是以科普的形式來讓觀眾認識到這種全名為「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的精神狀況,只差沒有打上斗大的「症狀1、症狀2…」字體,像是照本宣科在演,零散日記式的呈現,少了些觀賞電影的樂趣。簡單紀錄一下電影中有藉由克里斯呈現出來PTSD的部份,以及個人所感受到的效果。
.症狀:易怒、暴力攻擊
發現護士忽略女嬰(自己女兒)哭泣時,用力拍打嬰兒室玻璃。但觀賞當下我沒意識到是想表達PTSD。
.症狀:過度警覺、暴力攻擊
狗狗在跟自己的孩子玩,卻以為狗狗是在攻擊,衝過於把狗狗壓制後想用小刀殺之。
.症狀:情感解離、麻木感
對於老婆與孩子的情感遠不如以往,甚至情感解離(像是台語無魂有體那般)。
.症狀:血壓(BP)高
血壓190/110
.症狀: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
明明電視是關掉的,卻會聽到在戰地時的各種聲音。電影在這段的呈現有用點技巧,先前就曾先出現過戰地聲音,才把鏡頭拉到克里斯在看錄影帶,第二次出現這招則用來讓觀眾感到訝異(驚!電視是關掉的)。
角色描寫
電影會讓我感覺過於著重描述主角克里斯,他的隊友的存在感過於薄弱(看完電影後您記得誰是松鼠嗎?誰是D?),比較感受不到我在當兵時或看其他戰爭電影中那種濃厚的同袍情誼。就連克里斯身處行進的隊伍之中,他也是被特別突顯的。
甚至就連「敵方有個能與之匹敵的奧運金牌神射手」(屠夫)都會讓我覺得是專程為克里斯所設定,觀賞過程一度覺得這場戰爭就是要「等」他們兩人對決時刻來臨。
但電影對於克里斯這個角色的成長又有點蜻蜓點水式的帶過:他的很多信念來自於父親,父親告訴他們這世界上有三種人:狼、綿羊跟牧羊犬。為了保護被狼欺負的綿羊,牧羊犬要適時以暴制暴。瞬間又跳到他想當牛仔,但看了911事件的新聞後決定從軍,通過非常嚴格的訓練,這些都會讓我覺得是為了把自傳中的重大事件給演到,沒顧及到電影整體的流暢度。
美國民眾對於戰爭心態的改變
早期美國民眾對於保家衛國的戰爭都是舉國投入(像兩次世界大戰),後來戰爭方向偏向維護世界和平時也還相當熱衷。不過到了越南戰爭末期,甚至更之後的阿富汗戰爭、美伊戰爭(本片的背景)都可以看到美國民眾對於戰爭心態的改變。
舉個最近比較流行的電影來當例子:《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中就有呈現出二戰那個年代對於戰爭的氛圍:募款、海報、康康舞正妹等,把戰爭營造成是很歡樂的。但是到了《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則是講到那些在戰爭中造成傷殘的士兵、戰爭常常有更多的政治盤算(或用電影的語氣「政治陰謀」)在裡頭。
這在《美國狙擊手》中也很看到這個改變,像是克里斯弟弟的一句對於身處戰場的感想台詞「有意義嗎?」,就反應出有越多越多的軍人在投入美國參與的各場戰爭之後,無法肯定自己的抉擇是正確的,懷疑起參戰的目的。
大多數美國軍人給我的印象都是相當愛國的,像克里斯的台詞「這裡是全世界最棒的國家,我要保衛它」。但是戰爭是相當殘酷的,觀賞過程我就曾思考,如果我是克里斯,我會怎麼想。
我是這樣想的:做為一名軍人,我無法去判定總統下令參與戰爭是對是錯,我無法去判定槍殺一個人是對是錯;只知道上級給的規範就是要好好遵守,當出現會傷害到你同袍的威脅時,不管對方是誰都只能除掉。
克里斯的第一個決擇難題:一名很有可能是敵人的男人在屋頂上望著軍隊的方向講電話,克里斯被同袍告誡,若判斷錯誤可能要吃牢飯,這個他錯過了攻擊的機會。
但隨後樓下就出現一名婦女帶著一個男人在軍隊前進的去路上。男孩拿出像是長條形手榴彈的武器想丟向軍隊,他只有短短幾秒鐘的時間能決定要不要開槍,要打死可愛的小男孩,還是讓自己同袍被手榴彈炸死?
如果你厭惡你傷害的對象,他們是殺人不眨眼的惡徒,那或許在攻擊對方時你不會有太多的猶豫,事後也覺得自己做了正確的事;但如果是像克里斯那般得攻擊小孩婦女,可能也很容易在像克里斯那樣在事後出現PTSD症狀。
接下來他還陸續遇到想開車衝向美軍同歸於盡的當地民眾、想在地上埋炸彈的人、持槍的游擊兵等。我相信克里斯在軍旅生涯的經驗,一定有許多會讓人反覆思索卻很難找到答案的難題;沒看過自傳不知道這方面描述的功力如何,但在電影中是沒有誘導觀眾做出太多思考的。
會覺得以往電影都還蠻以美國的視角去呈現並解釋戰爭,美國就是正義的一方、維護世界和平、美國軍人皆是英雄。但這部卻是在呈現軍人在參戰時對於執行軍令的迷惘、戰後創傷症狀的呈現。這也與美國國內民眾逐漸不再那麼支持美軍參與他國戰爭的趨勢相呼應,但電影施予的力道是較為輕描淡寫的。
家庭
在美國從軍跟台灣不一樣是會實際上戰爭與敵人對戰的,有極大生命危險的;在家庭方面的呈現有兩個大方向,一是妻子對於丈夫生命的擔憂,尤其是這個丈夫可能講話講到一半飛彈、子彈就飛過來了。二是對孩子而言,爸爸從這個家庭中缺席了他所需要扮演的角色。
題外話,我看這部電影有打哈欠,但隨後看的《鳥人》(Birdman)居然沒打哈欠。
片尾劇情
紀錄片畫面:克里斯凱爾被同袍槍殺後,美國許多民眾列隊送行,以及在館內舉行追思會等畫面。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