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d(美國) /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台) / 狂野行(港) / 涉足荒野(網)
如果你的人生也曾經墮落、迷惘、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來看這部電影應該會很有感觸。
電影看似以登山為主軸,但它不是那種會讓你讚嘆大自然美景的登山電影(那個去看 Discovery 就好了),也不是那種拍得很驚險刺激的雪地大挑戰;
這部電影頗為細膩的呈現出主角登山前、中、後的狀況,她為什麼要跑來登山?登山的過程有什麼挑戰?登山又能讓人帶來什麼改變?
如果你也曾經嚮往高山或本來就有在登山,我會告訴你這是一部用真實的人生體驗來訴說的故事;在觀賞過程中不斷與我的人生產生共鳴,電影的後韻極為強烈,觀賞數日後仍不斷回味。
.上映日期:2015/01/30
.電視首播:2016/01/16 21:00~23:30 @ STAR Movies
.片長:120分
.電影資訊:@開眼、@IMDb(7.5/5,743)、@爛蕃茄(91%/191)、@臉書專頁(7.4萬讚)
.電影預告:中文預告
.隱藏劇情:跑字幕時有照片(原著傳記作者爬山時的照片,電影的還原度很高)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影展:2014年台北金馬影展(分類:作者相對論)
題材:原著傳記改編、登山大縱走、太平洋屋脊步道(The Pacific Crest Trail)、失能家庭、社會邊緣人
小題材:酗酒、腫瘤、搭便車、毒品、濫交、詹姆斯米契(James Michener)、莫哈維沙漠(Mojave Desert)、胡德山(Mt. Hood)、眾神之橋(Bridge of the Gods)
如果未來有朝一日發明了時光機,我會列出一份電影清單給過去的我,告訴自己「小豪,這些電影你千萬不能錯過呀!」,而這部《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就會在這份「小豪人生必看電影名單」上。
我無法壓抑自己不去表達對這部電影的喜愛,但同時也擔心表達出這份欣喜若狂的心情時,會讓其他觀眾抱持著過度的期待而在觀賞電影時感到失望(若他們不喜歡這部電影的話)。所以把這段感受打在有雷心得區,心得特地分區就是要讓未觀賞、已觀賞的讀者看的。
這樣已觀賞過的觀眾就算不喜歡這部電影也沒有損失,也不會影響到你們的觀賞樂趣。而我在寫心得時會詳細闡述我個人喜好的原因,我們的觀感或許會不同,但我試著去表達會有此種感受的原因。
也因為太喜歡這部電影了,我決定把年底最後一天才打算動筆的「年度推薦」提前到現在就開始寫。
我一直不知道我的觀察在數十年甚至百年後會被評為偏執、憤世嫉俗、自命不凡,還是細膩、有獨特見解;會如此說是因為我在抱怨的對象總是「大多數人」。
就像我會認為台灣人很喜歡把夢想掛在嘴巴,而不太會去實踐,所以很流行那種「只把夢想留在嘴巴上」的作品。比較常見且簡單的夢想(雖然我不會把這個列為夢想)像是騎車環島、登玉山、泳渡日月潭這些,很多人在看了電影或看到朋友的照片後都想那麼做,但通常都只停留在夢想的階段。
於是他們繼續喊著這一類的夢想「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幹麼幹麼」,甚至是進戲院去看這種「沒挑戰過這件事的人拍出來的夢想電影」(內容通常很不切實際),繼續保持著「我是個有夢想的人」的良好感覺,而這種電影在台灣通常都很受歡迎。在這邊就不點名某部環島電影跟上班族冒險記啦。
我會認為即使是登山(需背重裝、過夜)之類的小夢想,實踐起來也是有很多辛苦之處,很容易讓人有放棄念頭的;但當你真心要去做,那些都不是問題。我會告訴別人登山會遇到哪些辛苦的事,也會鼓勵他們只要有夢想就去做。
這部電影就是屬於那種告訴你實踐夢想過程「現實面」的那種,也是我很喜愛它的原因。
在我年輕的時候也有很多困擾,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工作。因親人的逝去而對於死亡感到恐懼。對於自己的生活模式與常人似乎不太相同(像是一直沒有女朋友)而感到煩躁。
我總認為給自己一個大挑戰,就能解決這些困惑,所以我陸續做了很多嘗試:完全不懂任何日文還是跑去日本住了半個月。完全沒離開過台北市,也不會看道路標示就跑去環島。平時沒有在運動也沒什麼在爬山的就跑去爬百岳。
然後也發現,我對於人生的那些困惑也未曾消失。如果你期待著自己在做這些嘗試後就能徹底解決問題,我會告訴你那是不太可能的。
但這樣的旅程絕對不會沒有意義,你會有更多時間跟自己相處、對話、思考,會開拓你原有既定被框限的視野,你會在旅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通常是勇氣與智慧),更加認識自己。
這也是我從《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所感受到的人生共鳴;電影很細膩、觀察入微,表現手法引人入勝,僅就個人感受紀錄如下。
對於爬山的共鳴
雪兒挑戰的這段路是「太平洋屋脊步道」(The Pacific Crest Trail, The PCT),在登山的許多細節上都讓人蠻有共鳴的,爬山真的就是那個樣子,打從行李的準備那幕就讓我覺得很真實。
她連那個「水袋」都拿不太動,卻還背了一個超大的登山背包,為了背好背包後站起來她吃了很多苦頭,先是讓自己躺在背包上扣好扣環,轉身臉著地,再慢慢爬起來。才剛開始走就開始懷疑自己「是發了什麼瘋」。
她在每個入口的留言板上寫在激勵自己與山友的名人格言。這個就我在台灣爬過的山裡頭倒是沒有這個,是會有一個要投入入山證資料的信箱。(看電影觀察不同地方的差異也是非常有趣的事)
在帳篷內聽到外頭不尋常的聲響都會覺得很恐怖(雪兒遇到的是一隻兔子)。
登山時很容易有想要放棄的念頭,像我自己在開始爬之後知道自己是不可能會放棄的(若不是惡劣的天氣),但還是會一直出現那種想放棄的念頭。(雪兒遇到第一個有車道的岔路時就有猶豫要不要放棄)
在山上可以吃到熱的食物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雪兒有瓦斯能使用後開心的學起狼叫、狗叫),她還在路上遇到響尾蛇擋路。
發現睡袋有異物嚇得趕緊跑到帳篷外(結果是隻毛毛蟲)。這些在電影中看起來很好笑的事情,很真實的呈現出登山的情形(連大便都拍了特寫)。
發現國外的大縱走比較有規模,中間會有休息站,也能寄物品到下一個休息站這樣。甚至買登山鞋時,廠商還有寄鞋到下一站的服務(因為太小雙)。
走到腳流血那段也讓我很有感觸,我有次從桃山(武陵四秀)下山也走到腳指破皮,只是一個比筆蓋還小的傷口就痛的我每走一步都很痛;我能想像雪兒走到整個指甲剝落(鞋子太小),只能把指甲整塊拔掉那會有多痛。
爬山時有時會渴到不理智,一口灌下大量的水,又因為天氣太熱而把剩餘的水淋在自己身上,結果找不到水源的窘況。我看到雪兒躺在帳篷裡時我就想,如果是我,我一定會去舔帳篷上的水珠,結果她也真的是這樣做。
好不容易找到水源是個充滿蒼蠅的水池(聽到不少觀眾喊了聲哎喲),只能用過濾器打水,加碘片來消除(即使沒有蒼蠅裡頭也會有很多病菌)。
登山會很容易帶上你以為一定很好用結果卻用不到的東西,雪兒帶了鋸子、望遠鏡、化妝品、一打保險套等。我們可以看到休息站的老人把雪兒的書走過的路段都撕掉,若你有在爬山就知道減輕這些負重是真的很重要的,絕對不會有人背著一把大吉他去爬山或幹麼的是吧?(但她有兩本書堅持不能丟)
葛雷說他平均每天走22哩(1英哩= 1.609 公里),但雪兒才走5~7哩,但可能是怕被噓笑或「勸退」,硬是說自己平均有11哩。
他有提醒雪兒再過去有段路下大雪不好走,建議雪山繞過那區,下山搭車去較低海拔的地方走;如果「擔心自己作弊」的話,就多走遠一點,走到「眾神之橋」再停止。
我覺得這些對話好真實喔!因為很多時候我在爬山或跑步時,也不希望自己作弊;因為這些挑戰是給自己的,不是給別人看的。那種跑馬拉松都可以作弊的人,平時絕對沒在跑步,也不是享受於運動中,他們只是想要炫耀自己很厲害,卻又不肯下苦心去努力。
還有爬山時大家都對年輕正妹超好的,有三個男生就開玩笑的稱雪兒為太平洋屋脊步道皇后。
危險與自保
這樣的行程真的還蠻危險的,像是當雪兒初次走到有「車道」的路段去求救時,就超怕對方性侵她,而後殺人滅口什麼的。於是她謊報說自己丈夫走在前方不遠處(想告訴對方說有人會知道我失蹤在這附近喔,你別亂來),結果只是一場誤會。(那一段很好笑,對方只是要偷吃含糖零嘴)
後來還有一段危機是雪兒找到水池時,遇到兩個打獵的男生,其中一個一直想強暴她(他只先用言語挑逗)。她假意離開後又繞回原處搭帳篷,結果又遇到那男生,超驚險的。
為什麼她堅持要在那邊搭帳篷?爬山時最重要的就是要找有水源的地方住下,煮飯、喝水都需要水源,你不可能等到沒水了才在晚上去找水源,那非常危險(野生動物、地形高低落差),視線也不佳。且如果天氣變動或有意外的話,可能要在原地待個幾天,所以住的時候一定都會靠近有水源的地方。但雪兒最後還是嚇得趕緊跑走另尋營地。
對人生的共鳴
雪兒算是所謂「失能家庭」長大的孩子,爸爸有酗酒問題,喝醉了會毆打媽媽,媽媽為了保護他們常常讓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我家也是一樣)
在媽媽罹患腫瘤後,弟弟無法去面對,選擇逃避,雖然他視而不見但可以知道他在外頭一定哭過。我也曾這樣過,這種時候反而是女生比較能做到陪伴、照顧的工作。
在媽媽過世後,雪兒無法走出那種傷痛,選擇相當墮落的生活,靠毒品(海洛因)來逃避,到處與男人發生性關係,懷孕時連孩子的爸爸是誰都不知道。(我也曾在父親過世後十多年走不出來,也過著很墮落很墮落的生活過,很能體會那種感受。)
我覺得每種人處理問題的方式不一樣,我算是那種再怎麼被欺負也不會哭的人,但就是對於情感無法割捨;的確就有那種無法走出父母死亡傷痛的人,電影中的主角就是這樣的人(我也是)。
看電影是這個樣子的,你可以試著體會跟你不同個性的人的想法,在與跟你不同的人相處時,你才能學會什麼叫做同理心,懂他們「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只是這原因可能連對方自己都不清楚。
雪兒為什麼要走這趟縱走?因為「她想變回媽媽心中的我」,我也好希望自己是符合母親期待的,是個不讓她擔憂的孩子,但事實上我一直都不是,所以聽到這段話時真的很難過。我們會希望自己是個正常的人呀!但是就是沒辦法走出那些傷痛。
另外對於雪兒祈禱,希望真的有神的那句話也讓我蠻有感觸的。
電影的表現手法
很喜歡這部電影的表現手法,它是用剝洋蔥的方式來說故事,把這技巧使用的很精湛。
一開始就是雪兒氣喘吁吁的爬上山頭,脫下鞋子,拔掉整片快脫落的腳趾甲,結果鞋子不小心掉下山谷,她大吼著。接著故事回到這趟縱走的起點,朋友或親人載她到一家小旅館住下,隔天準備開始挑戰。
其實電影有很多細節需要在你觀賞完電影後寫下心得感想時,你會邊彙整邊思考,然後發現有許多事情是有連貫呼應的。
觀賞電影時,旅館櫃台收錢時說要18塊,並強調「除非之後沒有人會跑進來的話才是18塊」,雪兒很堅持的說「不會再有人跑進來了」,那時還看不懂那段要表達什麼?直到寫文當下才想到,對照後續她回憶起自己荒唐的往事時(在餐廳當服務生時隨意跟顧客在小巷中做愛、還讓兩個男生輪流上她;還有到酒吧喝酒時,對方在報紙上留下房間號碼,她也上去跟對方做愛,完全不怕遇到壞人。)再重新思考這一段,你會發現原來這是她「改變」的「起點」,她很堅持的告訴服務生(也是告訴自己),我不會再做那種荒唐的事情了!她從房間窗戶看出去有個男人很壯碩(到後車廂拿東西),若按照以往她可能也會與對方發生關係吧。
再來就是我很欣賞剝洋蔥手法,雪兒一開始的回憶是「只有畫面」的,隨後再度出現這回憶時,才開始「有聲音」,這時觀眾才清楚是發生了什麼事。
印象最深的畫面有兩個,一個是媽媽張開雙手往門後的廚房退去,一開始我只以為是親子間的嬉鬧,直到配上聲音才知道是媽媽對孩子說,我對你們的愛有多少?這麼多?(用大拇指跟食指張開比出約10公分的距離)這麼多?(用雙手食指比出約20公分的距離)還是這麼多?(雙手張開)然後張開雙口說出:還是這麼多?已經不能再多了,因為我的雙手撞到了。
因為之前就有看到這個畫面,此時突然了解這動作的意義時,本來就有種恍然大悟的感受,或許正因為採用這種手法,如此平淡的互動與台詞突然震動了我的內心。
還有一幕是雪兒用衛生紙之類的東西幫媽媽擦臉,原來是爸爸酒醉後家暴毆打了媽媽(爸爸會說:妳想吃拳頭三明治嗎),這畫面配上聲音後對我來說也是印象深刻。
這種手法還用在很多地方:她丈夫在車上對她大吼、手臂上的刺青、媽媽常哼的那首歌曲、她為什麼不願丟掉那兩本書(原來是媽媽推薦的,記得有本是詹姆斯米契的)、媽媽交待要好好對待那隻馬,最後卻被他們槍殺掉。
馬的這個部份要額外說明一下,媽媽很喜歡騎馬,但後因脊椎處長了腫瘤而無法再騎,媽媽把馬託付給女兒。剛好我這禮拜有在公視上看到一個節目「我們的島」《達達的馬蹄聲》,有匹馬茱麗葉因為放牧時被其他馬踢到,一隻前腳粉碎性骨折,長期躺臥後有褥瘡,本來要被安樂死。但透過眾人的努力,茱麗葉有了被照料的機會,但有個觀點我很贊同,獸醫認為若沒有醫治到讓牠能恢復行走的狀況,也會建議把牠安樂死,不然只是拖延馬痛苦的時間。感覺狀況還蠻像的,但雪兒跟弟弟是因為無法負擔起馬的醫療費用,只好槍殺了牠,我能感受雪兒為此有多麼的痛苦與內疚,她連媽媽最後的願望都辦不到。
整個故事也是用剝洋蔥的手法,一開始就透過雪兒跟前夫(當時不知道這個人是誰)的對話,帶出「妳為什麼要去走這趟千里之路?」。電影再一點一點的告訴你故事,讓你去拼湊出原因。
此外也覺得電影沒有用太多的台詞就能很完整的詮釋出當下的狀況。像是一開始她在加油站時,就有在挑選可以信任的對象搭便車(好像是司機與乘客的互動讓她覺得是可以信任的),但電影只用一秒左右的畫面去帶出這件事。
再來是這些回憶通常不是沒由來的就出現,都是與她登山過程中有關聯的,這點細膩也是我很喜愛的原因。
不在困境中自溺
我好佩服雪兒的媽媽(芭比)喔!雪兒就曾對媽媽抱怨,我們的生活已經這麼糟了,為什麼你還開心的起來?
媽媽回說,雖然有個酗酒的丈夫,但她不會後悔這樣的選擇,因為我有妳跟弟弟呀!
大多數人或許就像雪兒或我一樣,認為自己的家庭背景很糟糕、不堪、丟臉,整天沈浸在那樣怕人知道自己家裡狀況的情緒裡,哪裡還開心的起來?但是媽媽就能看見生命中的美好,認為她還有兩個孩子呀。
她也不放棄學習,即使在學校遇到女兒裝作跟她只是不太熟的鄰居(如果是我一定會很難過),她能理解女兒,還能開開心心的生活。
她懂得去享受人生中的美好,她告訴女兒很多話,每句都是經典呀:
太陽每天都會昇起落下,你可以選擇讓自己置身於美麗。(大意)
你可以去發掘最好最好的自我,然後保持它。
小豪自問自答
那隻狐狸是真的嗎?
那隻狐狸應該是雪兒的幻覺,牠每次都出現在雪兒做惡夢醒來時。
那狐狸有沒有特別象徵的意義呢?我覺得那有點象徵「過去」,當她真的完成這趟縱走時,可以看到狐狸是留在橋頭的。
雪兒之前就會有幻覺,她在跟那些不認識的男生做愛時,總會看到媽媽的身影,我覺得那有點象徵「罪惡感」。
雪兒幹麼吃骨灰?
我覺得這是一種蠻常見的情感,我不知道那有沒有嚴重到算是病態,但這點我也蠻有共鳴的,能理解她為什麼有那種行為。
雪兒告別小男孩後幹麼突然跪下?
小男孩提到雙親的問題,讓她想起媽媽,但她在小孩面前得撐住,等小男孩一離開後整個情緒就潰堤了。
附註:剛出現那隻駱馬(應該是吧?)我還以為那又是雪兒的幻覺。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她為什麼要走這趟路?
雪兒在完成這趟縱走後的人生只有快速的用口頭去帶過,大意是說她在離開這之後遇到另一個男人,也結婚了。
我會覺得故事還蠻真實的,說真的要靠一個大縱走讓整個人煥然一新的改變那是很困難的;但是雪兒完成了這趟自己定下的挑戰,她也在旅行中獲得了很多。
她初次去看心理醫生時,覺得只靠對話的心理諮詢沒啥作用,但是當她要離開時,在走廊上看到她媽的身影,覺得她若這樣就走掉,她媽一定會問她「妳想吃拳頭三明治嗎?」(意思是,你就這麼輕易就放棄了嗎~)。
加上先前好像有帶到她在掛號時有看到書上有那本太平洋屋脊步道的書,我猜她還是有回去找那位心理醫師,在某次治療時翻了翻那本書,加上醫生建議她可以做些事來挑戰自我,於是決定要走這趟大縱走。
在這過程中她遇到很多人,與每個人的互動都帶給她更多的想法,當然她也碰到過很多次危機,但她最後都化解了危機。加上她居然走完這趟她一開始很崇拜的葛雷也放棄的路程,我想那帶給她的自我肯定絕對是蠻大的。(附註:我覺得葛雷放棄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但爬山該放棄就是要放棄,那才是真正的登山者。)
我想很多觀眾都會希望看到雪兒完成任務後,回去有著很大的改變,成為一名偉大的人物;我們都會這樣嚮往,因為我們會把自己對成功的期待投射到角色中。但雪兒也簡單的說,她之後的人生就是回歸到比較正常人的生活模式這樣而已,人生就是這個樣子。
雪兒最後有句話我蠻喜歡的,基本上跟她媽媽說的是一樣的:即使能回到過去,我也不會改變選擇,因為那些經歷都會帶給你些什麼。
瑞絲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 飾演 雪兒史翠德(Cheryl Strayed)
我看的電影不多,以前國中時最喜歡的演員是梅格·萊恩,瑞絲·薇斯朋大概會是繼梅格·萊恩之後我最喜歡的演員,雖然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她演出的電影。有些演員很漂亮,但對我來說就是不會到「喜歡」那種感受。
因為很喜歡,再放一張劇照。
她在劇中有露點演出。
蘿拉鄧(Laura Dern) 飾演 芭比(Bobbi)(媽媽)
之前在《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她也是演媽媽(美國這兩部都是2014年上映),在那部沒有特別覺得她的演技好,但在這部中她很成功詮釋出一個快樂、享受生活的角色,我也很喜歡這個角色。
湯瑪斯薩多斯基(Thomas Sadoski) 飾演 保羅(Paul)(前夫)
劇照好難找,唯一找到前夫的劇照是這張。
電影歌曲
Simon & Garfunkel : El Condor Pasa (老鷹之歌) (1970)
雪兒穿越河道、媽媽很常唱的那首歌
Red River Valley (紅河谷)
森林中的小男孩唱的那首
完整歌曲可參考:Wild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