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小說版)Harry Potter and the phliosopher’s stone

作者:J. K. Rowling(J·K·羅琳)

譯者:彭倩文

出版:2000年06月01日【皇冠】

 

寫在看書之前

《哈利波特》大概是當代最暢銷的系列小說了(單本的話應該是《達文西密碼》),隨後改拍成電影而更添知名度,小說與電影相繼推出且相輔相成,風靡全球。但我一直到哈利波特這系列七本全部出完時,卻從未翻過任何一次。至於電影,因為電視台常轉播的關係,零星看過三四次片段,沒有完整看過哪一集過。

哈利波特作者本身亦是大家討論的話題,一個原本靠領政府救濟金的單親媽媽,靠著寫這套小說而成了英國首富,傳奇故事不雅於小說主角。評論家總喜歡事後諸葛的讚美這一切的成功是種必然;我倒是一直認為,所謂的成功是包涵運氣成份的,小說《哈利波特》亦是如此。一個可以成功被眾人喜歡的作品,必然有它的迷人之處,但至於能否讓大眾有機會去接觸它,多少還是牽涉運氣的。

拖了這麼久才來看,也只是單純不喜歡跟風而已,等事過境遷再來觀賞這系列小說,比較符合我的個性。

 

寫在看書之後

就我讀過的少數小說來說,《哈利波特》的確是相當容易上手的,至少比起《追風箏的孩子》、《挪威的森林》之類的小說是很容易讓人一直翻下去的;後者我總得翻個幾頁就休息一下,分成好幾次閱讀才能讀得下去,到後半段開始覺得有趣後再一口氣看完。

幾次先看電影再看小說的經驗後發現,有幾個特點:

首先是先入為主的觀念,對於哈利波特、榮恩、妙麗、石內卜、海格,他們的樣子已經在我腦袋中有了影像,對於小說的描述,通常只是稍微來比對一下是否有差異而已。

再來就是很容易發現電影與小說兩者在細微處的差異,像是我就發現電影對一些故事的細節,多做了些有趣的描述。像是哈利姨丈家那個小胖子去偷吃蛋糕的部份,或是地下室巫師棋的動作比小說介紹的還要更酷(小兵拔刀動作)等。

我比較少先看過一本小說再看電影的部份,以後試個幾次再來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

描述魔法世界的小說應該很多,但能像哈利波特如此成功的卻不多。試著說一些讀完此小說後對它吸引人的部份做個感想紀錄。首先是作者被稱為幽默式的諷刺寫法,感覺都著重在不懂魔法的「麻瓜」世界與魔法世界兩者的差異上,像是介紹魁地奇時說不能飛的足球比賽有啥好看。雖然看中文版(或說非生活在英國)似乎無法體驗到作者全部的幽默或文筆;像是足球狂熱、魔法傳說、鍊金術等話題,我們一定無法像他們那樣的有熟悉感,但閱讀起來還是相當有趣。

第一集最大的梗或說謎題,就是石內卜是好是壞;但是看電影時已經知道壞事都不是石內卜做的了,所以驚奇感也沒那麼深。我開始覺得有趣的部份在介紹魁地奇比賽規則時,因為看電影時沒看到這一段。哈利波特對於角色塑造的部份也很不錯,我處處看到了妙麗的任性與可愛之處(還有聰明),馬份自視甚高、愛欺負人、不擇手段,榮恩與哈利波特這對好友各有所長、互相幫忙。大部分的角色個性都在這集有了基本的雛型,但又不會讓人失去興趣,或是記不住各角色之間誰是誰。

我應該會找時間把整套《哈利波特》都看完吧。

 

其他集的心得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liosopher’s stone

《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如果您覺得寫得不錯,或是對您有幫助,請別客氣的留下回應或點個讚。

若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各位朋友用「轉貼連結」或「分享」的方式轉貼文章。

 

延伸閱讀

.所有的讀書心得請點分類:讀書心得只列標題

.這些年還有什麼好書:闕小豪的推薦書籍名單 2000~2004

Facebook 轉貼連結技巧

.追蹤這個部落格的文章:闕小豪 on Facebook 或 闕小豪 on Google+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