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啟動》來討論夢吧

《INCEPTION》

《Inception》(台灣翻譯:全面啟動)

這部電影的題材十分新穎而且有趣:主角是一個專門去別人夢境中偷取記憶(主要是商業機密)的專家。這個專家是由超級大帥哥Leonardo DiCaprio(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演,而且導演還是《The Dark Knight》(黑暗騎士)的導演,這部電影怎麼能不去哀妹思(IMAX)戲院看呢?興致充充的跑到美麗華去看之後,頗為失望,因為電影看到一半時我就開始想睡覺了。XD

先來說這故事有趣的設定,Leonardo飾演的柯比是一位專門跑到別人夢中偷取記憶的專家,而他在一次偷取對象(齊藤)記憶時失敗,反而被很有權勢的齊藤說服他幫忙去偷另一個人(費雪)的記憶;而且不只是偷,還要竄改對方的記憶。只是費雪有經過專業訓練,自我防衛機制也很強,要竄改記憶得到最深沉的淺意識中去做。

「夢」一直是人們所好奇的話題,正因為對夢的不瞭解,夢一直覆蓋著神秘的面紗。而這部電影是架構在我們目前對夢瞭解的稀疏部份上,所延伸出來的科幻電影。電影中用到我們目前對夢的瞭解的,有哪些部份呢?

.時間感受差異(現實中的五分鐘,等於夢境裡一小時)

因為人類目前的科技尚無法讀取做夢的人到底在做什麼夢,我們只能在一個人睡著時去掃描他的腦波活耀度,如果十分活耀,我們會判定那是一個夢境。但這樣尚無法證明證明夢與現實上的時間比值是多少。我想大家都有個經驗是,在你醒來那一刻的夢,是跟周遭發生的事情有關的。譬如說:你夢到颱風來臨,你做了好多事情(可能感受上有一個小時之久);醒來才發現是同事開電風扇吹到你,可是電風扇才開五分鐘而已。再舉個例子《蠟筆小新》中爸爸每次做到美夢,可能是職員對他示愛,但結局都是詭異,原來是小新在鬧他。因為我們睡著時身體感官並未跟著停止,這些身體接受到的外界訊息依然持續傳遞給腦袋,於是乎我們做了對應的夢;而在夢中感受到時間也會多好幾倍,你明明覺得這個夢境有一小時,但實際上只過了五分鐘而已。

.夢中夢

這個假設是這樣的,假設你在夢中又做了一個夢,那個夢中夢是怎樣的?我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那時我做了一個夢,是個惡夢,但嚇醒之後,我周遭的環境是十分模糊的,跟我對話的人我也不認識,我開始懷疑起自己是在做夢。我試著要看清夢中物體的細節,居然沒辦法,於是我很肯定的告訴自己「我這是在做夢,我還在夢中」,然後我就安心的睡著了,沒再做夢。

而電影就是用了「時間感受差異」與「夢中夢」這兩個設定,這個假定真的很酷。除此之外,要在夢中醒來的方式也有三種。

.死亡

我是沒有夢過自己死亡的經驗,我想,夢到自己死亡應該是會嚇醒。這方式的確可以醒來。

.在現實生活中受到衝擊

要怎樣叫醒一個睡夢中的人,你可以過去打他一巴掌(這電影中成了一個好笑的梗),這會讓一個人醒來。或是受到撞擊,想像你在車上睡覺時,突然車子來了一個緊急煞車,一般人通常會醒過來。(化學師在橋上倒車出橋圍牆時,就是第一個衝擊,不過大家睡的太沉而沒醒)

.墜落感

這個最有用。說來也很奇妙,人們只要夢到自己腳踩空,那瞬間的驚悚感覺一定會讓人驚醒,我想大家應該最常被這種夢境而驚嚇醒來。那種懸空的感覺能使人嚇醒,在飯店的Arthur就是要用這招來叫醒大家,所以他把大家拖到電梯中,再去炸掉電纜線。

這些部份可以說是電影設定與現實生活中相符的地方。而導演在這部電影中最原創天馬行空的想法與設定就是:假設「夢中夢」中還有夢勒?那故事可以發展到怎樣的地步呢?假設一般正常的睡著做夢是第一層的夢,那在夢中又做夢就是來到第二層的夢境了,而電影還有第三層的夢與第四層的夢。我做了簡表來讓各位更容易瞭解導演的設定:

現實狀況 大家都在飛機上睡覺 時間正常
第一層夢 化學師在開車,其他人在睡覺進入第二層的夢 感受上10分鐘等於現實生活1分鐘
第二層夢 Arthur在飯店照顧大家,其他人在睡覺進入第三層的夢 感受上100分鐘等於現實生活1分鐘
第三層夢 費雪死在這層、柯比跟Ariadne進入第四層的夢 感受上1000分鐘等於現實生活1分鐘
第四層夢 柯比、Ariadne 感受上10000分鐘等於現實生活1分鐘
混沌空間 柯比、齊藤(也是電影片頭與片尾的部份)  

 

導演設定了一個假設的現象:從一個夢中醒來時,是回到上一層的夢境中。而且做夢時是同時存在於多層的夢中的。我又畫了一張圖來表示:

《全面啟動》

這五條線的長度單位是「現實生活中的時間軸」

我以李奧納多跟小女孩到第四層見他老婆的夢的那個時間點來說(大概就是上圖打睡覺的那個垂直點):第四層李奧在跟老婆說話、第三層李奧在睡覺、第二層李奧在睡覺、第一層李奧在睡覺、現實生活中的李奧在睡覺。同時可以說有五個李奧,即使是夢境,我依然認為不可能會有這種現象。

問題來了,人是同時存在於多層的夢嗎?

未命名 - 10.jpg

我個人認為,就只有分為夢跟現實。在夢中,你依然只能同時存在於某一層。(這是假定有夢中夢的情況下)

「導演設定的」跟「我認為的」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導演認為做夢就像是一家有五個願廳的戲院,戲院一是1點到23點,戲院二是2點到22點,戲院三是3點到20點,戲院四是4點到19點,戲院五是5點到18點;而在5點到18點這段時間,五個院廳是同時播映的。

而我則是認為,一個人的夢,就是一家只有一間院廳的戲院。現在播放《哈利波特1》,要撥《哈利波特2》時就得先把哈1給停掉,以此類推。

舉個例子來說明:當我在看電視卡通,而卡通中的唐老鴨在看電視。那電視中的電視,是所謂的二層卡通嗎?假設這個二層卡通又在看電視,難道說是三層卡通嗎?應該不是這樣吧。不管卡通中有幾層,它就都只是卡通。夢有再多層,都只是夢。所以導演在這個設定的邏輯上是無法說服我的。

 

再來說一個電影設定與現實生活完全相反的地方:夢中會感到疼痛。

我們都知道夢中是不會感到疼痛的(只會感到害怕),如果我們中了大樂透頭獎,常常第一件事情就是叫別人咬自己一下,看是不是夢。為什麼?就是因為夢不會痛,現實生活才會痛啊。而導演為什麼要做這個與現實相反的奇怪設定?我猜測主要還是因為「圖騰」,這個圖騰在電影中可重要的很,電影最後一幕就是用了這個圖騰來讓觀眾留下一個大驚喜,到底李奧最後是在做夢還是現實生活中。再來圖騰也用在李奧去竄改他老婆核心記憶這件事情之中。為了要鋪成這些,於是得先在電影前面說:圖騰是用來判斷真實世界與否的重要物品。(如果不設定夢中不會疼痛,觀眾可能會問,不是咬自己看會不會痛就可以來判斷了嗎,幹麼又要搞一個圖騰出來?)

我覺得這有點像是政客在說謊,為了圓一個謊而又去撒了另外一個謊,到最後的謊言早已經是自打嘴巴還死不承認。而相信這個政客的人早就失去了判斷力,反正信者恆信,最後事實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支持他的人不願意相信事實。而這部份,導演讓我覺得他為了設定很龐大的故事架構,到後來已經前後矛盾了,只是因為把事情搞得很複雜,一般人也看不出導演的邏輯有啥問題。

 

讓我覺得最可惜的是,導演從頭到尾沒去交待那台機器的運作原理。因為在夢中的環境細節是無法那麼細膩的,你不可能夢到當你走在巴黎路上時,哪邊有小攤販,有幾戶住宅都記得很清楚,做夢只會夢到重要的部份。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夢到我牽著林志玲的手在大街小巷跑的時候(該夢境請參閱:不要林志玲,真有其夢),我根本沒夢到我經過了哪間店,旁邊的店家都是模糊的。除非我夢到說我帶著她躲到7-11去,這時才會出現商店的影像。

再來,夢中的我們要做什麼是無法控制的,我記得有次夢到跟喜歡的人一起出門,我在找機會牽她的手,如果我能控制夢的進行,那我只會Focus在這件事情的進行之上;可是往往夢都是亂跳,這一幕我正在想辦法要去牽她的手,下一幕突然又是我跟我家人在聊天。同樣的道理,李奧在第一層夢中根本沒辦法控制他要幹麼,根本不可能設局,根本無法使用那台機器讓他們去第二層的夢。

在電影中只能看到這台機器似乎能把所有人的夢連在一起,而沒有介紹機器的功能。我覺得導演大可幫這台機器做個設定,在電影中導演大可自行設定那部機器有啥功能,只要不要前後矛盾即可。就拿漫畫《七龍珠》中的悟空會瞬間移動這件事來說好了,原因只是一個納美星人教悟空的,但沒有人會去說《七龍珠》這部份的邏輯有問題啊。人在夢中的能耐有限,導演可以說這機器就像《The Matrix》(駭客任務)那般,它是一台用電子波去控制人在腦袋中的運作,有一個人負責撰寫程式,這些程式才有可能形成我們要的樣子。人是無法在夢中只憑意念就去做那麼多事情的,包括建造一座城市。

 

至於電影也討論到人會想進入夢中(柯比說服小女孩那段),是因為在夢中能有無限的創造力。我倒是想起來幾次做夢醒來時卻希望自己還在夢中的例子,那是夢見死去的家人在夢中又活了過來,柯比也是逃避到夢中去尋找妻子的影像。而我覺得如果真的可以如導演所設定:可以決定夢的內容,也可以一層一層去更深沉的夢境之中的話;那其實就可以擁有所謂的「長生不老」了。如果第四層的夢只是現實生活的一萬分之一,那每個人不就可以活一百萬年。這個這麼酷的題材導演怎麼沒採用?大概也是知道這些設定如果要講到細節,就會發現根本是天馬行空且自相矛盾了。XD

 

不過我還是很佩服導演的功力,像是把模擬的情形用實體表達出來,而且讓大多數觀眾都能懂。像是用衣服、環境來讓觀眾明顯知道現在是在哪一層;還有台詞也很成功,當他們的夢境激烈晃動時,有人問了一句,是飛機在晃動嗎?另一個人回答那是在車上。至於最常聽到的問題,那些傭兵是什麼?簡單說就像我們常看到醫院會畫著拿著刀叉的白血球戰士在攻擊細菌,而在電影中的狀況則是,當一個人感受到記憶被入侵時,會有自我防衛意識,那些傭兵就是自我防衛意識。而保險箱則是用來表現「秘密」的部份,導演用了很多實體的東西去表現一個虛擬的概念。

導演的故事構想夠新穎獨特是真的,導演的表現手法很讚是真的,而我想睡覺也是真的。我並不是那種大家喊好就故意要唱反調的人,那部《The Dark Knight》(黑暗騎士)我的評價就超高的(心得)。只是這部電影到第三層的傭兵畫面還是那麼多,打死一堆又來一堆,實在讓人很提不起勁。(舉個例子來說,Matrix裡的追逐就會讓我融入劇情而跟著主角感染到害怕(擔心)的情緒,而在這部電影中,李奧被追殺時,我就沒辦法有融入感)

 

未命名 - 11.jpg

還好剛剛找到這篇資料,發現我不是全台灣唯一看這部電影看到想睡覺的觀眾。中時電子報新聞資料

 

若只是單單評價我個人對這部電影的喜好,大概只有七分,而且看到想睡覺。但這絕對是一部值得討論再三的電影,我相信網路上一定會有一大堆這篇文章的討論,就電影所要製造的票房效應來說,絕對是成功的。

 

最後順便來回來一些朋友問我的問題

Q:小女孩的圖騰「棋子」又不會轉,怎麼拿來當圖騰?

A:因為小女孩是用棋子的「重量」來當辨識要點,而非轉不轉。

 

Q:電影最後柯比(李奧納多)的小陀螺圖騰那部份是什麼意思?

A:那個部份簡單來說就是導演要留下一個疑問給觀眾。圖騰如果一直在轉那表示李奧還是在做夢並沒有醒來;如果圖騰停了表示李奧成功完成任務成功回到現實生活,快樂結局。而那電影故意在圖騰晃了一下那時結束,就是要留給觀眾討論的空間。如果導演直接把結局告訴觀眾,那大家在提到這部電影時就只會簡單的說:李奧納多最後完成任務了或是李奧納多最後還是沒醒來。但如果留下謎團不說,就會有很多觀眾在事後討論這部電影,甚至會上網去查。這就跟《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神鬼奇航)結局最後小猴子偷了金幣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如果要仔細探討,就得先往前推到在那之前的劇情:柯比去混沌空間找齊藤,齊藤在桌上拿起了槍。那怎樣的狀況會造成兩個人都從夢中醒來?是齊藤先殺了柯比然後在自殺嗎?可是這樣一來先前說的「藥劑打太多所以在夢中死亡無法醒來」就不符合了。那是怎樣的狀況會讓柯比還留在夢中?齊藤啥都沒幹,還是齊藤殺了柯比,還是怎樣?電影好像也沒有針對類似的部份討論。所以說這是一部不要去探討細節就會覺得很好看的電影,一但探討細節,就會覺得很奇怪的電影。

 

【電影資訊】

3479.jpg

上映:2010-07-16

導演:Christopher Nolan(克里斯多夫諾蘭)

演員:

Leonardo DiCaprio(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渡邊謙

Joseph Gordon-Levitt(喬瑟夫高登拉維特)

Marion Cotillard(瑪莉詠柯蒂亞)

Ellen Page(艾倫佩姬)

Sir Michael Caine(米高肯恩)

※Inception 在片中是「植入想法」的意思,台灣翻譯成全面啟動。

香港翻譯:潛行凶間

中國翻譯:盗梦空间(盜夢空間)

 

Arthur

我一直覺得這個Arthur超眼熟的。結果上網查才知道是《戀夏500日》的男主角Tom,我幾天前才看這部電影的說。(心得

 

Ellen Page

Ellen Page也超眼熟的,原來是在《X-Men》看過。

 

謝謝觀賞。喜歡的話,請別客氣的留下回應或點個讚吧。 

也歡迎各位朋友用「轉貼連結」或「分享」的方式轉貼文章。 

 

延伸閱讀

.所有電影心得,分類:電影心得只列出標題

.推薦的電影:電影心得目錄

Facebook 轉貼連結的設定

.追蹤這個部落格的文章:闕小豪 on Facebook 或 闕小豪 on Google+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