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戰爭2:最後任務》發動戰爭捍衛的是自由

Movie, 図書館戦争 THE LAST MISSION / 圖書館戰爭2:最後任務 / Library Wars: The Last Mission, 電影海報

図書館戦争 THE LAST MISSION(日本) / 圖書館戰爭2:最後任務(台) / Library Wars: The Last Mission(英文)

本來沒看過前作還有點擔心會看不懂劇情,實際觀賞後的感覺其實還好,能感受到電影的故事脈絡,並享受其中。

總覺得看電影這件事,知道的越少越有趣,但也越有可能因為瞎碰運氣而感到失望,我以前的妥協辦法是跑去看二輪,反正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看到喜歡的會開心,不喜歡的雖然會有負面情緒,但過了也就算了。

我不曉得第一集的表現方向,從第二集看來,電影很著重動作場面的呈現,兩軍槍戰、攻堅,這部電影在呈現對峙的張力上表現的很不錯,喜歡這類型電影的觀眾應該會覺得很刺激。此外還帶有很大一部分的少女暗戀式愛情、兄弟所屬不同陣營的衝突,以及對於所謂「捍衛自由」的堅持。

電影表面要說什麼當然看得懂,但私底下要表現什麼,倒是有些困惑了,或許得看過上集才會知道。(對多數年輕的觀眾來說,是不用去理會作品背後想表達什麼啦!那個純粹是愛思考的個性才會去想的)

 

觀影情報

.上映日期:2015/12/04

.片長:120分

.級別:保護級

.電影資訊:@IMDb(5.4/11)、@爛蕃茄()、@臉書專頁、@官網

.電影預告:中文預告

.片尾劇情:無

 

系列作品

.電影 圖書館戰爭(図書館戦争, 2013年4月27日)

.電影 圖書館戰爭2:最後任務(図書館戦争 THE LAST MISSION,  2015年10月10日)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小說改編電影、圖書館、防衛隊;洋甘菊

電影背景:武藏野第一圖書館(實際上拍攝點是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

 

寫作時的核心價值

最近看電影時時常在思考,如果這部電影是在我16、17歲時看,我會去注意電影的時空背景嗎?我會去注意電影背後想表達的涵意嗎?我會不會只在意電影看起來爽不爽?可是我那時候看的電影不多,也沒有紀錄的習慣,也就找不到這問題的答案了。

現在小朋友獲取資訊的容易度真的不是我們那時候可以比擬的,甚至差得遠了。以前看完電影沒有什麼跟別人溝通的平台,就是好朋友之間彼此會討論而已。即使到了高職,網路是用撥接的,等於是打室內電話,我都只會在深夜便宜時段上網(但都是在掛MUD),很少用來查詢資訊。但現在一堆小朋友還不用上小學就很習慣操縱手機,按著APP說話馬上幫你把資料都查好,反而你對那些資料感不感興趣、能不能懂別人說的那些話在表達什麼才是重點。

我想一定有人看了一輩子的電影,也不會因此去學習跟電影有關的事,甚至有了某些好奇也懶得去搜尋答案;但這也沒什麼不妥,每個人在人生中追求的東西不一樣。

有時候則是該作者發表了一些你沒有思考過的角度,你就認為那是正確的,也沒有自己真正動腦思考過。譬如《大逃殺》(バトル・ロワイアル, 2000)有人解讀成那是在諷刺日本的升學制度與競爭壓力,我當時很喜歡那部電影,任何能提昇那部電影「等級」的評價,我都深信不移。

但這幾年來我開始學習去避開自己的盲點與缺點,去找自己認同的核心價值,看法、個性上都有些改變。對於事情的評價可能也會有所差異,我不會再因為一部電影來台灣取景,或得獎的導演是台灣人,就無限昇華「影片的內涵」,我只講我感受到的。

有一張照片很常被用解釋「觀看角度不同,看到的東西也不同」,那是一個圓柱體被懸掛著,從柱面與側面打光所產生的影子,一個是長方形、一個是圓形的照片。

Advertisements

我想做的事,就是解釋那是個圓柱體,從柱面打光看影子是圓形、從側面打光看影子是長方形;為何電影不能這樣解讀呢?作品在某些點表現優異,但在某些點表現亂七八糟,為何作品就只能有完美跟爛兩種描述選項呢?為何我們不能說電影的某種表現方式的確會讓許多觀眾看不懂,而非得只能用完美理解導演想法的方式去解讀呢?

如果一部電影「沒看過前作會不會看得懂?」是觀眾進戲院前想知道的情報,我為何不去嘗試過後分享出來?如果我已經寫了超過500部電影心得,也有一定年紀與人生歷練了,但還是看不懂某部電影,為何我不能誠實的描繪這件事呢?

這個社會之所以有許多問題都無法改變,就是因為大家都有著相同的盲點,都很大的程度只以自己所在意的角度去思考,充滿著人性的各種缺點。我不厲害,但我一直在避開盲點,並朝著自己認可的核心價值在努力著。

 

捍衛自由

電影要訴說的意義很明確,就是捍衛閱讀的自由;言論自由是發出訊息的自由,閱讀自由是接受訊息的自由,這點可以延伸成報紙、電視台等。

我沒看過上集,這集偏向動作場面戲份,不知道《圖書館戰爭》設定中被限制的圖書是哪些,「媒良會」是否過度箝制了人民接受訊息的選擇,是否是像台灣戒嚴時期那麼嚴重的言論、閱聽限制?

還是圖書隊擔憂那是個箝制思想的起點,就像台灣已有有些媒體在壟斷觀眾接收訊息的管道一般。不同等級的限制,作品所要表達的主旨也不同。

圖書隊要捍衛的就是人民閱讀的自由,這點是明顯可以看出來的。這幾年來流行的小說幾乎都有這樣的核心價值,像是那些相當熱門的反烏托邦小說(與改編不完的電影作品)都是。

就像我在寫作時想捍衛的東西一樣,我希望觀眾看完一部電影是可以自由表達「我看不懂也」、「這部電影大家都覺得好看,但是我覺得不好看也」這樣的想法的,也一直堅持這樣的發聲。我不希望大家只把電影分成好跟爛兩種,某部你認為是好作品的電影,我從我的角度去觀賞可能很糟糕。我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我試著把感受描述出來,讓你體驗到別人的想法,進而學習到「差異」、「同理」之類更重要人跟人和睦相處的方式。

 

電影背後的涵意

在觀賞電影時會很強烈的感受到這部作品好像也在反應日本軍事上的問題。

像是只能在圖書館的範圍內開槍這個設定,會讓我想到日本在二戰後,日本放棄與他國以軍事手段解決爭端的權力,也就是說日本的軍隊(自衛隊)只能在「國土內」行動。

作品是不是表示他們在這樣的困境下,依然堅持著不畏艱難,面對媒良會在圖書館內攻擊他們(諷刺美國在他們國內部屬軍隊?)。即使媒良會違規在大街上開槍,圖書隊也尋著正規的方式解決問題。(日本作品常見的核心價值:堅持正義或理念)

又或者那本「圖書館法章規」(確切名稱忘了)是不是對照限制日本成立軍隊的憲法?

可是我看不出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是支持日本成立軍隊(把自衛隊改成國防軍);還是沒那麼強烈,只是反安保,希望美軍撤出日本?抑或是反對日本在軍事武力的強化,反戰的思想?

電影有花了很多篇幅呈現手塚慧開車在街上繞,那一段是要表示人民對於圖書隊與媒良會那場戰爭「無感」,只是這依然得知道作品想表達什麼才能貫通理解這段,這個等我看過上集或小說原著後再來分享個人的想法。

 

演員介紹

Movie, 図書館戦争 THE LAST MISSION / 圖書館戰爭2:最後任務 / Library Wars: The Last Mission, 電影劇照

榮倉奈奈(榮倉奈々)飾演 笠原 郁

基於日本草食男越來越多,這種女生追求男生的作品可能會越來越多。

我覺得愛是這個樣子的,你認為某份情感錯過了也沒什麼,那大可什麼都不做;如果不希望錯過,女生主動也沒什麼不好的,怕丟臉與喪失機會是種風險與機率的問題。

 

Movie, 図書館戦争 THE LAST MISSION / 圖書館戰爭2:最後任務 / Library Wars: The Last Mission, 電影劇照

岡田准一 飾演 堂上 篤

 

Movie, 図書館戦争 THE LAST MISSION / 圖書館戰爭2:最後任務 / Library Wars: The Last Mission, 電影劇照

松阪桃李 飾演 手塚 慧

一開始手塚光手機上秀出「彗 來電」他不接,我還以為那是女友打來的。XD

 

Movie, 図書館戦争 THE LAST MISSION / 圖書館戰爭2:最後任務 / Library Wars: The Last Mission, 電影劇照

福士蒼汰 飾演 手塚 光

 

Movie, 図書館戦争 THE LAST MISSION / 圖書館戰爭2:最後任務 / Library Wars: The Last Mission, 電影劇照

栗山千明 飾演 柴崎 麻子(圖右)

Advertisements

 

Movie, 図書館戦争 THE LAST MISSION / 圖書館戰爭2:最後任務 / Library Wars: The Last Mission, 電影劇照

田中圭 飾演 小牧 幹久

沒看過上集,所以不知道最後這兩個在一起那幕代表什麼。只有幾秒鐘的劇情,不至於影響觀影感受。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2 Responses

  1. Nobody表示:

    其實在1,2中間有個日劇特別篇 小牧就是從那分支出來的

  2. dinosaurs表示:

    感謝分享,直接看2就會覺得那部份看不太懂。X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