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人帥真好
Manchester by the Sea(美國) / 海邊的曼徹斯特(台) / 情系海邊之城(港)
有時候入圍多項電影獎項的作品往往很難懂或過於無趣,不走文青路線的觀眾要進戲院前都會有點擔憂,但這部可以放心觀賞,劇情非常直白易懂,我覺得很好看,但它內容是在描述傷痛類型的,可能要有點人生歷練或有類似經驗會比較有感觸。故事的表現手法也很有趣,類似剝洋蔥似的(但不是推理),劇本寫得很細膩,前後呼應。
這部很值得看的地方還包括演員演技,男主角、男配角、女配角的演技都很不錯。電影有不少會心一笑的笑點,若非對題材無感的觀眾應該都能很輕鬆的觀賞同時卻又獲得感動。
觀影情報
.上映日期:2017/01/26
.片長:137分鐘
.級別:輔導12級
.電影資訊:@IMDb(8.2/40,017)、@爛番茄(96%/232)、@臉書專頁
.片尾彩蛋:剛開始跑工作人員名單時有海景,開始跑歌單後就沒畫面了。
.主要獎項:奧斯卡入圍(6)、奧斯卡得獎(2) @2017年奧斯卡
.電影預告:官方 YouTube(官方帳號被停權)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喪親之痛(父親、孩子);除雪、酒吧、打架、喪兄、燈塔、教堂、火災、遊艇、樂團、警察局、酗酒、葬禮、劈腿、青少年性行為、NBA、曲棍球
電影背景:Manchester-by-the-Sea [附註1]
有些觀眾認為電影入圍6項奧斯卡,電影應該很好看,卻覺得不如預期。關於這點,我會覺得電影入圍獎項是針對各技術層面的表現去給予獎勵,無關電影好不好看。
有些觀眾會因為電影得獎,解讀電影時已有預先解讀方向立場,即時他看不懂他也會跟你說電影好看。我自己則是希望能誠實表達內心的感受,對電影無感的,即使它平紀錄的入圍了14項我也不會因此多誇它任何一個字。
但我喜歡的電影,不管有沒有入圍任何獎項,或甚至負評居多,我還是會推薦。這一部我自己就還蠻喜歡的,主要原因是劇本跟題材,演員演技對我來說是基本要求。
表現手法
電影是採用現在跟回憶雙線故事交錯進行,交錯之間並沒有很明顯的提示,像第一段交錯是發生在電梯關門之後,我是直到電梯開門時才意識到中間那段可能是回憶。
之後演到兩個大男生帶一個小男孩出海那段,因為是用遠景(這可能是故意的),我原先還以為那個小孩是李小時候,這時小孩喊了一句李叔叔(uncle lee),我才知道原來這三個角色分別是李、他的大哥以及大哥的兒子。
演到這邊我才意識到,李以前是很活潑開朗的人,為什麼後來會變成一個毫無生氣(修水管那段)、到處跟人衝突(酒吧打架那段)的人?
慢慢電影又帶出李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曼徹斯特的鄰居曾對李提到「沒人體會過你的經歷」,開始會好奇這些謎團。
後來故事慢慢帶出李曾經出門買酒忘了關壁爐上的隔板引起火災,燒死了自己三個孩子,看到這段我馬上回憶起之前的種種謎團,為什麼他明明跟侄子就超親近的,卻不願意當他的監護人,因為他怕自己不能當個好的爸爸角色(電影沒有明演,但安排的很巧妙,應該大部分觀眾都能體會)。大概也是看到這段,我才開始覺得「我可能會喜歡這部電影喔!」,前面的有點摸不著頭緒。
後面雖然看起來只是在演他跟侄子的相處,但有蠻多劇情都讓人很有共鳴,就還蠻喜歡這部電影的。
喪父之痛
很多人會覺得為什麼派屈克看起來沒有很悲傷,其實發生在青少年時期的喪父之痛很容易是這個樣子的。
你可能還沒有真正的接受這件事,這種接受的意思是,你知道父親已經過世了,但可能沒有真正的打從心底接受這件事,那種感覺有點像逃避,就像被告知罹患不治之症時會認為說不定是醫院搞錯了,但你又同時知道醫院搞錯了的機率很低很低。
也沒有人教你要怎樣去面對這樣的情緒,告訴你說你可以大哭、你可以崩潰一下下沒關係,你必須維持一個在眾人(家人、同學等)眼前中的樣子,你會告訴自己說自己不是小孩子了,不能用哭來解決事情,你會一直把那樣的情緒壓抑著,讓你在眾人面前看起來是沒有狀況的。
你不會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做是正確的,所以派屈克會不知道自己要不要見爸爸最後一面,因為見了可能會留下難以抹滅的畫面(或陰影),不見以後可能又會後悔一輩子。且,沒有人可以給你建議。
派屈克堅持不要把爸爸放在冰櫃中,急著要爸爸入土為安,可能是一種對於「爸爸過世」這件事情的抵抗,他也知道無法讓爸爸起死回生,但有一兩件事情是他可以做出抵抗的。有點像小孩子有時候鬧著什麼都不配合,是種情緒的宣洩。
找女友打砲、練團,都是在轉移注意力。直到有那麼一瞬間堅持不住了,把冷凍雞肉跟爸爸的遺體聯想在一起時,才瞬間崩潰發作。
我會覺得派屈克不是不痛,而是把疼痛壓抑著,雖然表現上看起來他沒什麼哭泣或難過,但可能好幾年都會走不出這種傷痛。
喪子之痛
我想這部電影的結局會讓蠻多人錯愕的,若您不喜歡這個結局,不帶嘲諷,我會建議您應該去看《最美的安排》(Collateral Beauty, 2016)。雖然這部電影有137分鐘,但在揭露火災事件不久,我就意識到電影要在影片結束前讓李打開心結,創造一個 Happy Ending 是很困難的,因為傷痛真的沒那麼容易走出。如果電影真的給我一個快樂結局,我反而可能不會那麼喜歡這部電影。
電影讓我很有感觸的片段之一是在警局時,警察說的那段話:「你做錯了事,但是不用受罰」。應該沒有人會喜歡受罰,但是有時候受罰反而會讓自己覺得好過點,有時候做錯了事卻完全沒有懲罰,反而會對自己內心過意不去,甚至想結束自己生命。
李跟前妻對話那段,我覺得那些都是人之常情,妻子在喪子之後不斷的說出狠毒的話,畢竟每一個都是她懷胎十月生下來的呀,但李對自己的自責何嘗又不是一種巨大的折磨呢? 李說自己的心死了(原文好像是 There’s nothing there,心裡什麼都沒有了),真的很讓人難過。
有感觸的地方
除了上述描述到的部分,派屈克有次兇李:「你只是個工友,有什麼好不能離開波士頓的?我在這邊有朋友、2個女友,你應該配合我才是!」(翻成白話文後是這個樣子)
有時候不曉得是因為吵架,家人才把他們心中最深層對你的看法給說出來,還是單純只是吵架口不擇言?若是前者,那真的很傷人,他們無法理解你的痛苦與付出,只看到自己的損失。選擇默默承受這些話的通常是年紀較大的那個,經歷過你就會懂。
電影問答
什麼是好的疾病?
錢德勒一家在喬住院時,醫生解說病情時有提到說這是不好的疾病(就有點算表達用詞不夠細心,哪會有好的疾病?),他們家人在在開玩笑說有什麼是好的疾病,兄弟倆異口同聲的說:毒藤女跟香港腳
大意是說,比起那些治不好的疾病,因為觸碰到有毒野葛(Poison Ivy)而引起的皮膚炎跟香港腳是可以醫治的,相對來說是好的狀況,但不太確定這邊真的是笑點,毒藤女也叫 Poison Ivy(因為毒藤女很性感所以是好的疾病?)還是翻譯錯誤。
繼父那段在演什麼?
派屈克滿心期待的自己能到失蹤已久的母親家過著新生活,但在前往母親家時,母親卻做沒多久就藉故到廚房,之後派屈克就收到繼父的來信,這段在演什麼?
我自己的解讀是,派屈克的媽媽原先是個酒鬼,她也有沒打算要好好的面對自己當母親的責任,但是她的先生是個虔誠的教徒,改變了媽媽之後,要她去接自己的孩子來,沒想到她還是沒準備好面對這件事。繼父只好寫封信婉轉的告訴派屈克,下次要來訪前得先告訴我們,經過我們允許後再來。
這對派屈克是個打擊,叔叔變得超奇怪,媽媽又不能接納他。
李為什麼不待曼徹斯特?
最主要的是這邊會一直讓他想起自己的犯過的錯,他雖然已經改變很多了(願意準備一間房子讓侄子拜訪時能住等),但還沒準備好能完全面對這件事。
而且他得罪過很多人,像是去水電行找工作時,女主人(還是會計)就說不想在見到他,他在酒吧跟人打架也有樹敵。
附註1:
看電影前,我用手機的 Google 語音搜尋「曼徹斯特」,直接跑出來英國的那個曼徹斯特(Manchester),看電影時片頭的建築也讓我以為是英國,只是劇情上好像不太對,劇情中的曼徹斯特應該在美國呀!
回家後又查了一下資料,有筆資料說到是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曼徹斯特。當時只覺得這裡離海邊好像有點遠,不太像電影中的背景。
當時想說,主角們坐船的畫面是不是在曼徹斯特旁邊的湖,有些湖大起來真的還蠻像海的。
過了幾個禮拜,在爬文時(電影英文維基)發現,這個城鎮的名字就叫「Manchester-by-the-Sea」,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艾塞克斯縣(Essex County)。
從地圖上看來,這個位置比較像電影中的背景。
維基百科的資料也不是完全不會錯誤,不過比較熱門的資料通常不會有錯,目前就採用這筆資料嘍。
附註a:
原本附標題想用「喪失親人的痛苦」之類的標題,但覺得提起喪親、行屍走肉等關鍵字,都會影響到其他觀眾在看這部電影時,自己發現李前後落差,以及猜到喪痛原因,所以改成人帥真好。因為李不管是幫人家修水管、去酒吧、侄子女友的媽媽都很哈他,派屈克則是有兩個女友,女同學也很哈他,只能說人帥真好呀!
演員介紹
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 飾演 李·錢德勒/Lee Chandler
大部分影評或媒體都很看好凱西艾佛列克在這部電影中的演出,認為由他拿下影帝的可能性很高。不久前才剛看完他哥哥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的演出,又聽到大家對凱西艾佛列克在這部電影中演出的評價,只覺得這兩兄弟演技怎麼差這麼多呀?
純粹紀錄一下自己的感受,他的演技真的很棒,但還沒有到讓我驚艷的地步,不知道影評的盛譽是否包括進步程度?
盧卡斯海吉斯/Lucas Hedges 飾演 派屈克/Patrick
凱爾錢德勒/Kyle Chandler 飾演 喬·錢德勒/喬瑟夫/Joe Chandler
Gretchen Mol 飾演 派屈克媽媽 Elise Chandler
蜜雪兒威廉絲/Michelle Williams 飾演 蘭蒂/Randi Chandler
最後她跟李說話那段,有讓我覺得這演員演技很棒!(當下已經忘了她也有入圍)雖然說哭是不容易演的,但也不是所有的哭戲都會讓人覺得演員演技好,是有層次差別的。
Matthew Broderick 飾演 Jeffrey(Elise再婚的老公)
C.J. Wilson 飾演 喬治/George(圖左一)
Anna Baryshnikov 飾演 派屈克女友 珊蒂/Sandy(圖左二主唱女孩)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感謝分享讓人想去看的電影
謝謝 lulu咪 的回應,這部電影還蠻推薦的,不過是比較表達情感類型的,若不排斥可以找來看。:)
派屈克為什麼不待曼徹斯特?
這邊應該是主角李喔 提醒一下
感謝告知,已經修正。:)
Matthew Broderick是演派屈克媽媽的未婚夫哦:)
打錯了,我原本是要打 Elise 再婚的老公,現已修正,感謝告知。:)
Poison Ivy在片中應該就是野毒葛,這植物在北美很常見,幾乎每一個藥房都有在賣治療poison ivy過敏的藥。這部片一開始看很慢,中段之後我才慢慢進入情節。Lee是有嘗試搬回老家,可是找不到工作,在水電行之後,他又去了修車廠與另一個地方,通通沒有得到工作,如果在陌生外鄉,這打擊還好,但是通通是從小熟識的鄉親,這打擊應該更大,也因此之後就在酒吧跟人打架,後來又遇到前妻,這讓Lee更受不了,最後只好跟姪兒Patrick說,I can’t beat it, I can’t beat. I’m sorry 。片中有一幕Patrick看著Lee放在床頭的三張照片,片中鏡頭沒有照出是誰,但是可以猜到是Lee的三個小孩,Patrick此時也瞭解叔叔一直沒有走出來,當天晚上對Lee的態度好很多,會主動關心在酒吧打架受傷的Lee。維基百科上說Manchester-by-the-sea的人口只有5000多,所以鎮內應該每一個人都認識,甚至牽一牽應該都有親戚關係,Lee的事情,鎮上也是每一個都知道,Lee打電話去姪兒學校,校長回完電話後,校長秘書問which Chandler,校長回答the very one (特別的那一個),秘書馬上知道是哪一個。在這種氛圍下,真的是會待不住。
感謝 cmlin 分享,這部電影有很多細節是值得細細去品味的,透過您的說明又更容易理解這一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