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島嶼寫作二《奼紫嫣紅開遍:白先勇》
他們在島嶼寫作二 奼紫嫣紅開遍:白先勇
「他們在島嶼寫作」是一系列台灣導演拍攝台灣當代文學家的紀錄片,2011年以影展形式推出,共有林海音X楊力州、周夢蝶X陳傳興、余光中X陳懷恩、鄭愁予X陳傳興、王文興X林靖傑、楊牧X溫知儀(前作家X後導演)共6部作品。
2015年再度推出其他文學家的紀錄片,這次把範圍擴大到包括香港,讓香港的導演來紀錄香港的文學家,共有台灣作家:瘂弦X陳懷恩、洛夫X王婉柔、白先勇X鄧勇星、林文月X齊怡、劉佩怡,香港作家:西西X陳果、劉以鬯X黃勁輝、也斯X黃勁輝共7部作品。
如果喜歡這些作家,或是他們的作品與作品文字改編出來的各種作品,這當然是讓您夠熟悉這些文學家的影像紀錄片。但如果對文學沒有特別的喜好呢?
打從我識字以來就很喜歡閱讀,但鮮少看文學作品,以至於許多經典文學作品我都沒看過,別說台灣的這些作家我只聽過余光中、鄭愁予、白先勇,就連世界文學名著都沒看過幾部。我的閱讀喜好偏向科學與漫畫,這類的書看過的書可能不下五萬本。
曾嘗試閱讀過文學,但打從心裡認定不會去追尋文學所追求的目標。文字之於我的功用,在於紀錄,在於明確傳達我想表達的,而非排序技巧所帶來的美感。如果我所知道的文字與表現技巧中有能讓8歲到80歲的人都能看懂的用詞,那我就會那樣使用。
不讓自己預先去排除接觸任何一種作品,希望體驗過再決定是否要持續接觸某些類型的作品。在此狀況下來介紹我對這部紀錄片的感受,雖然紀錄片沒有什麼劇情雷,但我對作品的感受是主觀的,可能會影響您對這部電影的感受。
白先勇這個人本身就有很多故事可以拿出來講,包括他的文學作品:劇中花了不少時間描述的《臺北人》(1971)、《紐約客》(2007)、《孽子》(1983)、《遊園驚夢》(1968)、《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2014),以部份文字出現的《第六隻手指》(1995)、《謫仙記》(1967)。他的父親「白崇禧」。他與眾人一起創辦的《現代文學》雜誌,是不少文學人投稿的創作天堂。跟隨國民黨來台,而後又回中國尋根。對於崑曲的熱愛,積極推廣並創作了《青春版牡丹亭》等等,甚至是陪伴他多年的「摯友」。
我還蠻喜歡電影前半段的,甚至覺得,如果我有機會開始接觸文學作品,有可能就是受這部紀錄片的影響。但後半段對我來說就有些無趣乏味了。
這部電影能讓人從中感受到共鳴的點很多,像是若你正好看過這些書,正好喜歡崑曲或中華文化,正好看過電視劇《孽子》(2003)(亦有舞台劇版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1984),或是單純喜歡文學,甚至是從他堅持《現代文學》雜誌的發行所付出的努力,進而從中看到堅持夢想的勇氣等等。
但也有些「意識形態」可能是年輕觀眾比較不會認同的,跟現今追求的主流價值是比較不同的。年紀、經歷了哪些大事件,都會影響您對這部紀錄片的感受。
此外我也認為,這部紀錄片最好對白先勇的作品有一定的熟悉度,觀賞起來會更有感覺。
觀影情報
.上映日期:2015/12/18(影展)
.片長:106分鐘[1]
.級別:
.電影資訊:@IMDb()、@爛蕃茄()、@臉書專頁(2萬+讚)
.電影預告:第二系列電影 150sec 總預告、第二系列電影 60sec 總預告、電影預告
.片尾劇情:無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人物紀錄片(白先勇)
電影劇照
電影以白先勇口述為主,以及部份他的作品改編的舞台劇、電視劇片段,採用影像內容搭配書籍中的文字展現。
口述的部份用了相當多臉部特寫的淺焦鏡頭,也是採用是受訪者主動口述這種較為主觀的介紹方式。做為比較,像我看過一些美式紀錄片則多採拍攝受訪者上半身的畫面,內容放受訪者口述內容的比例也沒這麼高。
電影用作品內容比對文字來呈現出這位作家「文字很有影像感」的部份是很不錯,但像我沒看過這些作品,要同時「看」文字跟「聽」白先勇口述(內容不同),是有些辛苦。會覺得引用這些書籍中的文字時,可以留給觀眾閱讀文字的時間。
由於是比較主觀式的表現方式,有不少看似刻意擺出特定姿勢的過場鏡頭。
常經過六張犁,都不知道這裡有個回教公墓。印象中也不太在生活週邊發現有回教的身影,總覺得那是沙烏地阿拉伯之類的國家的信仰,是離我很遙遠的事情。
像是我在看這一段時,沒意識到白先勇跟他的兄弟姊妹與回教的關聯(是有提到這個墓區是他哥哥設計的),查維基時才知道他們是信奉回教。
相同的,單看紀錄片時會發現怎麼都沒有提到他的妻子或孩子,直到突然描述到王國祥這個人對他的意義時,腦中才開始有些臆測這個人是否是他的伴侶,,會覺得對於不認識白先勇的人來說這段描述蠻隱晦的。
這些就是我說對白先勇有一定瞭解的人來看,才會知道後半段很多看起來沒有意義的片段,其實就是在整理「白先勇這個人給人的主要幾個印象」。
很多人在談論作品表現時,總以標準答案為唯一的依歸,你可能必須懂藝術的歷史,才能描述你對一幅畫作的感受,對於電影也是如此。
但我想紀錄、呈現的反而是在各種不同條件下,對於作品的感受。如果我沒學過藝術,我會怎樣看待一幅畫作,小朋友來看是怎樣的感受,專家來看又是怎樣的感受;專家又可以分為在知不知道作者是誰的前提下的感受差異。
電影也是如此呀,我不知道我為什麼不認識白先勇,可能是我唸得是高職、電子科,可能是我那個年代的教科書並沒有介紹到這個人,但如果也有跟我一樣不認識這位文學大師,卻想進戲院觀賞這部電影的朋友來說,我的感受就能給對方一個較為接近他感受的參考,而不是用一個書迷(或用功的文組學生)的角度來描述這部紀錄片拍得如何。
題外話,聽到白先勇把所有錢的投入《現代文學》的營運時,真的還蠻感動的。但依我現在這個年代聽到這樣的話,馬上就好奇起為什麼他能有辦法達成這樣的成就(到美國去、有房子可賣),倒也不是什麼仇富或仇權貴心態,就純粹好奇這樣不合理的現象,後來看到他爸是白崇禧就明瞭了。
總覺得大家在評論一個人成功的要素時,總習慣從成功者「身上」去找他成功的原因,而忽略了與其他個體的差異。以至於總是會有那種「馬雲說」之類的文章,成功者說的每句話都會變成聖典。我比較喜歡全盤性的去理解一件事情成敗的原因,這可能也會是我在閱讀習慣上與其他人的差異。對於白先勇的印象會是如何,我想我會從他的文字中去認識他。
僅從剪輯過的訪談中感受到的,會認為時代大環境下對一個人思想的箝制真的是蠻強烈的。發現白先勇談論《孽子》時對於同性戀的描述,並不是認為同性戀是正常的,又或者他認為他的寫作是同情弱勢(或用當代的用詞,我認為用同理是比較貼切的),在於人的平權這件事情上,會認為白先勇的思想還是有受到舊時代威權的影響。就像以前的士大夫不會去懷疑「天地君親師」這樣的制度有什麼問題(我指的是獨裁統治),也不會懷疑纏足有什麼不對。
電影週邊
電影海報
影展:他們在島嶼寫作二
海報
廣告看板
DM
宣傳報
參考資料
1, 我在台灣的電影網站找不到片長、影片分級等資訊,資料來自宣傳報的內容。
特映會
這是透過「電影筆記」參加的電影特映會,
觀賞戲院:萬華某試片室
關於文章
心得速記
心得同步發表於:@電影筆記
【電影資訊】
電影名稱:他們在島嶼寫作二 奼紫嫣紅開遍:白先勇
其他名稱:
影片年份:2015年
出品國:台灣
出品:目宿媒體
發行商:
語言:華語
導演:鄧勇星
演員:
白先勇 …… 受訪者
電影簡介
白先勇筆下創造了當代最鮮明的虛構人物:尹雪艷、金大班、朱青、龍子、阿青…不但深植於讀者的想像,更激發跨界跨代藝術工作者,前仆後繼改編電視、電影、舞台劇。
2003年起為了振興崑曲藝術,投身青春版《牡丹亭》,將傳統藝術推廣到劇院、到校園、美國、歐洲,反轉年輕人的文化心靈。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片中借用<遊園驚夢>的意識流形式,交替敘說白先勇的特殊際遇與文學歷程。
從22歲創辦《現代文學》的青春朝氣,到近年寫作《父親與民國》《止痛療傷》的人子赤誠;透過聖塔芭芭拉29年教書的回望,透過相隔40多年桂林米粉的滋味、透過蘇州園林的10年重遊,透過舞台上的黑暗王國,透過無數演講及授課的旅程,白先勇一人引領數代風潮,獨一無二的強韌膽識、細膩深情,在片中迴盪交響,引領觀眾逐漸碰觸熱得發燙的小說家胸懷。
延伸閱讀
目錄:電影 | 影評 | 公視 | 上映電影 | 推薦電影 | 遊戲 | 臉書 | 100顆愛心 | 車站標籤 | 美食標籤 | 標籤
分類:食 | 食記 | 下廚 | 住 | 住宿 | 行 | 交通工具 | 車站 | 育 | 展覽 | 民俗 | 古生物 | 樂 | 戲院 | 旅行 | 農場 | 體驗 | 店家 | 蓋章 | 動 | 運動 | 網路 | APP | KUSO | 心得 | 書籍 | 電視
說明:版面說明 | 核心價值 | 引用說明 | 部落格使用 | 發問須知
聯繫闕小豪:Facebook、Google+、E-mail:[email protected]
目前部落格較適合用電腦網頁閱讀。歡迎轉貼網址,若欲引用、複製部分或全部內容,請先徵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