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剋星》經典反應極端的搞笑電影

Movie, Ghostbusters(美)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電影海報, 台灣

Ghostbusters(美國)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看完《魔鬼剋星》回家後上網查了一下台灣網友的評價,PTT上共有11篇文章全是好雷/極好雷,開眼的評價21個人評分平均8.1分,一度讓我以為自己是不是有什麼毛病,為什麼我會覺得這部是我今年看過最糟糕的一部電影。

我不會主動去懷疑這些給分數的人,我相信他們皆是出於自身的喜愛給下這些分數的,但試著想想,如果您遇到我這種情況,網路上一片叫好你卻覺得電影很糟糕時,該怎麼描述自己的感受?試著跟著風向一起讚美電影,說自己從中間得到好多美好的回憶,還是誠實但是得蒙受著極大風險寫下唯一的負評?

人是很容易受到影響的,當你看完一部很糟糕的電影正想寫下心得時,發現網路上卻是一片好評,你就會開始慢慢修正自己的用詞來呈現你的感受,感受描述可能從「極糟糕」,慢慢修正成「還可以啦」,再修正成「其實還不錯」。正因為人群彼此間就是有著這麼大的影響力,我才會認為避開這些會影響人表達感受的要素,寫下的心得才是真正的心得。

我不是要否定別人對一部電影的喜愛,但認為若我是真實的感受,就該真實反應出來,那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唯一的負評出來,後面的人就不必承受「自己是網路上唯一負評的壓力」,而更能說說自己真實的感受。

我不是看了網路上的好評才去看電影的,我不看主動看電影預告(但這部電影廣告打超兇,還是有看過)、電影簡介、電影海報等一切資訊,所以不是因為期待太高而有落差。評分的部份也只有在坐車時先看看PTT上的鄉民有些什麼感受,除此之外寫文前也是對各種評價一無所知,寫文時才查了開眼的觀眾評分。

《魔鬼剋星》是我幼時看過少數仍保有印象的電影,雖然已經忘記內容,但在看電影時那些回憶瞬間都湧現出來:音樂、綠色黏液、抓鬼裝置、抓鬼隊伍標誌等。可是除了一開始片頭的音樂讓我精神為之一振外,整個觀賞過程我一直在打哈欠,我可是睡得很飽一大早跑來看的呀!數度有好想起身離開戲院的念頭(如果我不是在寫電影心得的部落客一定走人),甚至也有看《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2007)系列電影時會感受到的那種暴躁不安的情緒。

我想若電影有戳中您的笑點,或許不會覺得電影這麼糟糕,因為我對好笑的電影的內容也是沒什麼要求的。這部電影讓我覺得好笑的點大概只有兩個,一個是吃洋芋片(原來這個音效不是電影配音),一個是像氣球般亂飛。

我看同場有個小女生觀眾在黑人女生往台下跳沒人接住她摔跤時整個爆笑了出來,才發覺到越來越多大眾覺得好笑的搞笑片,好像一直都不適合我。最近這類走搞笑的電影特映會我也都不參加了,像是《麻辣間諜》(Spy, 2015)我就沒去,因為看到那種騎車時車子暴衝出去人在原地摔一跤之類的情形,我知道自己不會喜歡那種笑點,結果沒注意到這兩部電影是同個導演。

 

Movie, Ghostbusters(美)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評分網站, PTT Movie, Ghostbusters(美)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評分網站, PTT Movie, Ghostbusters(美)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評分網站, 開眼

截至7月20日,PTT 24篇電影心得全部都是好雷、開眼分數

寫到這裡時,我才去查了一下國外評分網站的評價…

 

Movie, Ghostbusters(美)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評分網站, 豆瓣

中國觀眾最主要的評分平台,豆瓣平均分數是6.9,豆瓣的分數跟IMDb差不多,大多數電影都落在7~8分,7.0分是不喜歡、8.0分是喜歡,6.9算是低分的。

 

Movie, Ghostbusters(美)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評分網站, IMDb

通常一部電影鄉民們認為好看,而寫文者認為不好看,就會被鄉民說是英文差,不懂美國文化、不懂美國俚語、不懂美式幽默…

這部作品IMDb只有4.7分,有2萬多人評價,看來這些美國人在台灣鄉民的眼中實在很可憐,居然不懂美國文化、不懂美國俚語、不懂美式幽默。

 

Movie, Ghostbusters(美)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評分網站, 爛蕃茄

爛蕃茄的指數有73%,有222人評價,別部電影或許還不明顯,但這部很明顯能看出爛蕃茄現在的評分風格。

 

附註:電影台灣是7月14上映,以上所有評分資料為7月17查詢。

 

觀影族群推薦

個人推測,看台灣綜藝節目能看到捧腹大笑的,有很大的比例會喜歡這部電影。若看綜藝節目幾乎不會笑的,請三思。

 

觀影情報

.上映日期:2016/07/14

.電視首播:2017/06/03 21:00~22:55 @ HBO

.片長:117分鐘

.級別:保護級(6+)

.電影資訊:@IMDb(4.7/‎25,173)、@爛蕃茄(73%/221)

.官方網站:@臉書專頁(298萬+讚)

.片尾劇情:有,直到最後一刻喔!

.哈欠指數:40次

.起身念頭:5次

.電影預告:播放清單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鬼屋、鬧鬼、鬼魂科學名詞;地鐵、街頭塗鴉、紐約市長

電影背景:奧瑞吉豪宅 | 1894年10月25日 & 現代、老朱食堂、紐約

 

個人感受

《抓鬼特攻隊》/《魔鬼剋星》於1984年上映,當初去戲院看的觀眾若抓8歲就好,現在也40歲了。七年級前段班倒是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當時紅了好幾些年,我就有印象我有看過,但大概也有25年左右沒在電視上看到了,這20多年來幾乎沒有什麼重播。

觀影前我跑去一般的漫畫出租店租,因為年代過久多以無帶子。跑去台灣數一數二大家的影諜連鎖出租店租,第一家店只有第一集,但租出去了,第二、第三家店都沒有可租的片子,最後就放棄了。我在觀影前有看到朋友說了一句「有很多老演員客串」,觀影時也有大概猜到是哪些人(有寫在心得速記中)。

對電影的感受描述沒有誇張,真的是一直打哈欠,覺得煩躁到想起身離開,我在寫無雷心得時甚至沒去看IMDb跟爛蕃茄的分數,只是覺得為什麼PTT上全是好雷(寫到現在又多了3篇好雷,有圖有真相),就連回文中的噓文大概也佔5%不到,還好我不是參考PTT去選電影的,不然大概會更生氣。

為什麼覺得電影不好看,或許沒辦法找出確定的原因,但試著分析如下…

 

為什麼覺得電影不好看?

搞笑電影好不好笑很重要

笑點這種東西很個人化的,就像我家人在看綜藝節目時,看她們真的是用笑到會肚子痛來形容也不為過,可是相同的節目我在旁邊整整看了一個小時一次也沒笑。

我會覺得好笑的電影就算沒有什麼內容也沒關係,看電影本來就是要放鬆的,像是《馬達加斯加3:歐洲大圍捕》(Madagascar 3: Europe’s Most Wanted, 2012)我也看得超開心的。

可是也發現自己對某些類型的笑話真的無感,像是好多年前在漫畫店,我想找搞笑漫畫,老闆推薦我看《羅馬浴場》(テルマエ・ロマエ, 2008~2013)看了第一集,從頭到尾沒笑過,又看了第二集,還是沒笑過。

我不想只看兩次就為一部作品下定論,電影版《羅馬浴場2》(テルマエ・ロマエII, 2014)我也跑去看了,但同樣的從頭到尾都沒笑。看搞笑電影對我來說很危險,若看到笑點戳不中自己的,那觀影過程真的還蠻痛苦的。若電影在搞笑之外還能有點劇情的就不會,但這樣的電影很少。

附註:漫畫來說,《掰掰演劇社》(ボンボン坂高校演劇部, 1992~1995)對我來說就超好笑的。電影來說,《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 2014)《低俗喜劇》(2012)的笑點我就蠻喜歡的。

有沒有沒戳中個人笑點,在感受上可能就是看得很開心/感到極為沉悶的「源頭」差異了。

 

演員演技

Movie, Ghostbusters(美)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評分網站, PTT

台灣網路上在評論事情時,很喜歡給「跟自己不同意見的人」戴帽子,就像上面提到的,只要別人不喜歡某部電影的搞笑,就要說人家不懂美國文化、不懂美國俚語、不懂美式幽默。

結果這部改說「轉性」(主角群從男生變成女生)就讓大家崩潰了,去把分數灌低。(為了有圖有真相而貼)

我覺得這樣的行為是在撕裂社會,你到處拿著負面評價的帽子(性別歧視、不懂美國文化的井底之蛙等)去帶在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身上,這跟以前中國發生的文化大革命的批鬥有什麼不一樣?先罵先贏?靠群體力量去霸凌別人?

不好意思,我真的覺得這部電影的演員演技有問題,但無關他們是不是女生,我有七百篇以上的心得可供觀眾判定我是不是個有嚴重性別歧視的人。

愛琳給我的感受跟《變形金剛》中的西亞·李畢福(Shia LaBeouf)相似,看到我會覺得煩躁不安了,不曉得在鬼吼鬼叫什麼。

霍茲曼則是像整部電影都在演自己的,給我的感受卻不是她演技是相對優異的,已經是她像是不受控的角色了,沒在理會其他角色(劇中)、導演(劇外)的感覺了。

佩蒂明明有其他演員可以對戲,但為什麼演出來卻像是對著空氣(綠幕)在演戲的?

凱文則像是在電視受訪,不斷賣萌。

我認為許多觀眾特別容易融入電視/電影的情境(包括我說到的我家人),不會因為演員演技/科學邏輯而出戲的,這類觀眾就很有可能會喜愛這部電影。但像我這種電影已經看超過七百部的,還有個人接受資訊時「大腦處理的反應」,有蠻多東西都會讓我出戲的。

就像我以前看類似「分手雷台」之類的節目,只看一眼我就覺得那是演的,根本不會被電視牽著走。但很多觀眾在觀看當下會相信那些是真的(從很多細節都能發現節目有問題、也沒發現演員的表情很不自然等),這兩種觀眾之間的感受不會是一樣的。

節目製作人後來也有出來承認自己節目是套好的呀,他一直這樣亂搞但現在還是紅得跟什麼似的。只能說當觀眾甘願接受某些荒謬現象時,就沒有什麼資格好去批評媒體亂象的。

 

無意義的對白

電影有玩霍茲曼可以一口氣講十幾句句子不中斷的哏,可是那些台詞我聽得好煩躁喔,她也是我在觀影時覺得想起身離開戲院的原因之一,一大堆沒意義的專有名詞(可能是為了致敬吧,但湊在一起快速的說過實在讓人不喜歡),劇本很中二。

 

帶出經典的部份未能讓我感到驚喜

重啟的這部作品帶出很多前作的經典要素,可是都沒能讓我感到驚喜,像是抓鬼特攻隊的LOGO,是在有保全的狀況下,一個街頭塗鴉客在地鐵塗鴉,當下電影中的情境讓我覺得是不真實的,電影在帶出這個經典要素的方式是很隨意的,以為觀眾看到這些東西就會高潮,登場的方式多麼突兀都沒關係。

此外像是綠色史萊姆(他女朋友是新角色嗎?)、那台靈車改裝的汽車、巨大氣球鬼怪(巨大的米其林寶寶氣球也是我的主要印象)、綠色黏液、鬼馬小精靈(LOGO)都沒能讓我有記憶突然被喚起的喜悅感或驚喜感。

 

優點

恐怖氣氛營造不錯

僅從片中時間不長的恐怖片刻來說,個人覺得導演營造恐怖氣氛的功力還蠻不錯的,不管是片頭奧瑞吉豪宅的鬧鬼事件,還是中間木頭人偶那段。

 

客串彩蛋

1984年舊作客串

比爾·墨瑞/Bill Murray 飾演 堅信「魔鬼剋星」影片造假的教授 Martin Heiss

 

厄尼·哈德森/Ernie Hudson 飾演 佩蒂的舅舅 Uncle Bill

 

安妮·帕茲/Annie Potts 飾演 莫卡多飯店櫃台 Desk Clerk

 

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 飾演 霍茲曼的老師 Rebecca Gorin

丹·艾克洛德/Dan Aykroyd 飾演 計程車司機 Cabbie

 

2016年工作人員客串

編劇 凱蒂·提波特 Katie Dippold 飾演 Rental Agent

 

片尾劇情(彩蛋)

影片剛結束時…

1, 班尼送餛飩湯來,這是裝滿了餛飩(結果沒有湯)。

2, 凱文接電話工作總算上手了(呼嚨、瞎掰一堆專有名詞)。

3, 霍茲曼研發出補獸夾(胡桃鉗)造型的抓鬼工具。

4, 霍茲曼介紹她的恩師(首集老演員客串哏)。

5, 紐約城市大樓上好幾棟都打上「GB」(Ghost Busters 縮寫)。

 

跑工作人員名單時…

1, 劇照

2, 凱文面試照片的其他版本(大概七、八張有喔)

3, 凱文在台階上帶著大家跳舞。

 

整個工作人員名單都跑完以後…

艾比還是佩蒂從聲波器中聽到「祖伊」(Zui),他是舊作中的大魔王。

 

演員介紹

Movie, Ghostbusters(美)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電影劇照

瑪莉莎麥卡錫/Melissa McCarthy 飾演 艾比/Abby Yates

 

Movie, Ghostbusters(美)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電影劇照

克莉絲汀薇格/Kristen Wiig 飾演 愛琳/Erin Gilbert

 

Movie, Ghostbusters(美)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電影劇照

凱特麥金儂/Kate McKinnon 飾演 霍茲曼/Jillian Holtzmann,科學家。

 

Movie, Ghostbusters(美)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電影劇照

萊絲莉瓊斯/Leslie Jones 飾演 佩蒂/Patty Tolan,地鐵站務員。

 

Movie, Ghostbusters(美) / 魔鬼剋星(台) / 超能敢死队(中) / 捉鬼敢死隊3(港), 電影劇照

克里斯漢斯沃/Chris Hemsworth 飾演 凱文/Kevin,接電話秘書。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