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anish Girl(美.英) / 丹麥女孩(台)
無可避免的,我是在看過這部電影的預告片後才去看電影的。預告拍得很吸引人:首先話題新鮮,鮮少有電影以跨性別者為主角,一般這樣的角色在別的電影大多只是個性鮮明的客串角色。其次,鏡頭竟然能傳遞出那種很精神層面的感受,觀眾能鮮明感受到主角披上洋裝後,喜歡那紗質與肌膚的觸感。再者,金像獎影帝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如何再次呈現驚人演技?多數觀眾看完預告後應該會把這部電影列入「年度期待」。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也是最近幾個月看過的電影中情緒感受最強烈的,不過有個但書要說明。向來都很怕影響到部落格讀者的觀影感受,不是怕你們看了某部我推薦的電影後不喜歡然後跑來罵我,我會喜歡或討厭一部電影都有很詳細的解說。我怕的是,若觀眾因此帶著很高的期待,在觀影時未滿足那樣的期待,反過錯過「至少能用平常心去看一部電影」的可能性。所以我也盡可能的附上大眾評價(IMDb)讓大家參考,不認為我個人的感受就是唯一的指標。
丹麥女孩在 IMDb 的評價超低,低到會讓人好奇想問為什麼?不過我已經不會因為大眾的評分而去調整我要如何形容我對一部電影的感受。6.6分,我會認為是帶有「強烈情緒」的評分,不然一般電影若不是B級片,拍得再爛7.0就蠻低了。帶有情緒的評分可能是電影不如預期(這也是為什麼要提到預告的部份)、討厭電影製作過程像是換角、演員不當評論等。我不知道其他人給這樣的分數是因為期待過高,還是認為艾迪瑞德曼演技過於誇張刻意,還是單純認為這部電影很難看?如果您不喜歡這部電影,歡迎分享您的想法,我也會在這分享我喜歡的原因。
此外我也認為電影有不少處只是透過「台詞」在表達「角色的內心想法」,一不留神就會沒注意到電影想表達什麼。
觀影情報
.上映日期:2016/02/12
.電視首播:2017/01/21 22:00~00:00 @ HBO
.片長:120分
.級別:輔導15級(15+)
.電影資訊:@IMDb(6.6/14,035)、@爛蕃茄(71%/154)、@臉書專頁(38萬+讚)
.電影預告:首支預告
.片尾劇情:無
.主要獎項:奧斯卡入圍(4)、奧斯卡得獎(1) @2016年奧斯卡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改編電影(小說&真人真事)、LGBT(跨性別 / Transgender)、變性人、畫家、解離性人格障礙
故事背景:哥本哈根(丹麥首都)、巴黎 | 1926年~1933年
得先搞懂這幾件事
我會認為電影中某些段落的表現會讓很多觀眾看不懂,這當然會影響觀影情緒,像是:
搭訕莉莉的 Henrik
單純看預告中那段 Henrik 在舞會上搭訕莉莉,會讓觀眾以為 Henrik 是異性戀,他認為莉莉是女的,所以才向對方告白。
但後面有一段很怪,當 Henrik 想與男主角親熱時,叫了「埃恩納」這個名字,男主角就生氣要離開,Henrik 才趕緊改口叫「莉莉」;我認為這一段就很多人會沒注意到,或是沒看懂。
Henrik 其實是同性戀(之後有透過男主角親口說出),個人猜想他在舞會上就已經知道「莉莉」是男的,他大概是基於一種「好吧,你想玩裝扮遊戲,我就陪你玩吧。」的心態在追求男主角。
男主角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真的是「莉莉」,而不是裝扮好玩的。你(男主角)很認真看重的事情,結果別人(Henrik)以為你在開玩笑,當然會讓人生氣。
我個人的解讀是這樣啦,說不定也有別種解讀法。
男主角以「莉莉」的形象出現在漢斯面前
埃恩納從小就有懷疑過自己「心理上」是女生,小時候他穿圍裙時,漢斯覺得他很可愛就親了他一下,但卻惹得埃恩納他爸生氣,把漢斯趕走。這可能開始造成埃恩納壓抑自己不去當個女孩,因為知道這樣可能會被爸爸打。
葛蕾塔要求漢斯去他們家時,這一段也演得很不清不楚,我的解讀是這樣的:
埃恩納喜歡漢斯,他這個階段也在不斷尋求以「莉莉」生活的可能性,他要以「莉莉」的形象出現在漢斯面前,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喜歡漢斯,想看看「莉莉」會不會是漢斯喜歡的樣子。
他之所以會跑回房間,是因為不小心透漏太多「共通的童年往事」,很怕漢斯發現。
至於漢斯有沒有發現莉莉就是埃恩納?我覺得沒有,漢斯滿腦子只想扒光葛蕾塔的衣服。
可是如果是這樣解讀,電影又對「漢斯如何知道埃恩納的狀況」描述太少。
葛蕾塔對「莉莉」的接受度?
葛蕾塔一開始只以為老公是配合她鬧著玩的,發現埃恩納跟男生親親雖然感到震驚,但依然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認為老公只是在玩,而不是真的認為自己是女生。
會認為電影對於葛蕾塔心境轉變上的描述不夠仔細,她變成只是隨著故事發展做出情緒反應的人:震驚、覺得老公「你別鬧著」、哭喊著要老公回來、接受,而沒有確切的讓觀眾體驗到她內心的變化。
觀影感受非常強烈
在看過這部電影的預告到特映會舉辦的這段時間有個新聞,有個男歌手的老婆突然宣佈自己是同性戀,喜歡丈夫的心靈但無法喜歡丈夫的身體,這歌手也隨即發文表示支持老婆。我後來又看到另一則相關新聞,男歌手的朋友說結婚後有段時間發現他會在喝酒後獨自哭泣。我一直認為這位歌手很辛苦,也很令人佩服。
實際看電影時才發現,這件事可能比我想像的還更貼近電影,電影中,這夫妻都是畫家,如同那歌手的老婆也是歌手。看電影時總是會試著去想如果我是葛蕾塔,我當時應該是承受著怎樣的壓力,又會是怎樣的心情?
小時候我喜歡一個女生,但遲遲沒有表白,雖沒有密切的互動但一直保持著聯繫;十幾年後,有一天我發現她把臉書改成穩定交往中(對方是個女生),我突然覺得就像《行運一條龍》(1998)葛民輝形容過的,好像有把叉子叉在心臟中擰啊擰,又好像掉進深淵中,直到現在都還沒到底。以前從未對這句話有什麼特別的感觸,但當真的體驗過後,才知道那種感受,心臟真的會感到疼痛,心情一刻比一刻還低落好像沒有底似的。
我想,當你真的愛著一個人,如果有一天發現他可能不愛你的時候,也有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然而這還不是葛蕾塔所要面臨的。她還得面臨一個更殘酷的事,對方可能不是有意傷害你,對方也不是因為花心,你連怪罪對方的理由都沒有!再者,結婚又牽扯到這份愛情不是說中止就中止,你得承受來自家庭、職場、周圍友人等的壓力。若能不在意別人看法那是件好事,但對於會在意的人來說,那份痛苦是沒有出口的。
我會覺得埃恩納很自私,他完全沒顧忌到這會對葛蕾塔造成多大的傷害。可是,有很多東西是裝不來的,性向即是如此。小時候總會認為世界是二分法,好人、壞人,長大後會發現,在很多時候是沒有壞人的,沒有壞人可是卻有人得被傷害著,那就叫做無奈。
說完「配偶」的部份,繼續來說「當事人」,雖然會覺得埃恩納很自私,但同時也同情他這個人。我是那種很會反抗的小孩,從小就不曾被壓抑著,長輩跟我說什麼事情是不對的,我一定是思考後以自己的想法為唯一依歸;所以我其實沒體驗過性向一直被壓抑著是怎樣的感受,但我想那一定很不好受。
有些人即使是錯誤但還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不曾去檢視過自己,那反而還活得痛快。而我認為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於你不知道自己堅持的事情到底是不是正確的,那也是埃恩納一直在面對的。
小時候因為父親的態度,讓他壓抑著自己的感受,直到當起老婆的代理女模特兒,才發現自己是如此渴望穿著著女裝。在摸索自己的過程中,他也發覺若自己沒有男性生殖器的話(夾雞雞照鏡子),體態應該很美。
在尋求治療的過程中,總是被當成「性別錯亂」與「精神病」來處理,醫生甚至認為用放射線造他下體。因為社會沒辦法接受他以莉莉的身份生活,他有點用解離自己人格的方式去面對,認為自己是「莉莉」,而想殺掉「埃恩納」。
但他又同時無法找出自己能以「莉莉」生活下去的正當性,當時他查到的書都認為他的症狀是「性道德敗壞」,甚至掏心掏肺跟醫生說完狀況後,醫生只認為他是經神疾病,想找人把他綁起來。
看著埃恩納在追求自己性別認同的過程,是很感傷的。不知道對於最後的結局,是不是也是影響觀眾評分的主要原因。
演員介紹
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飾演 埃恩納‧維金納(Einar Wegener)/ 莉莉‧艾勒柏(Lili Elbe)
艾迪瑞德曼在劇中穿西裝的樣子好帥!我以前不太會去注意到演員穿的西裝是否好看,猜想可能是因為我拖到最近才買了人生第一套西裝,才開始會注意這一塊。
這樣的經驗讓我認為,以前我對一部電影的「觀察項目」,是不包括「演員服裝造型」的;可能像我這樣有了穿西裝的經驗,才開始會去注意。再假設如果我對中古歐洲歷史有興趣,那我在觀賞歐洲歷史的電影時就可能會去注意到更多的細節。
我想表達的是,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別人會什麼會喜歡一部你很討厭的電影,或是很討厭一部你很喜歡的電影;因為每個人的「觀察重點」不同,人生在各面相興趣、知識、經驗累積出來的差異會很大,這或許也會是原因之一。
我對艾迪瑞德曼的印象反而不是他拿下奧斯卡影帝的作品《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2014),這部我錯過了還要找機會看,反而是《朱比特崛起》(Jupiter Ascending, 2015)這樣的電影;
可是他的神情讓我印象太深刻,反而會覺得那有一點點刻意,像我就會覺得他講話不管是在何種情緒下,嘴唇都會發抖;但我不太確定是因為「每個人講話都會這樣,但導演喜歡把畫面 Focus 在演員臉上」,還是「艾迪瑞德曼已經習慣了比較誇張的演技去詮釋」。
蠻意外的是艾迪瑞德曼在這部電影中居然正面全裸,犧牲不少。
艾莉西亞維坎德(Alicia Vikander)飾演 葛蕾塔‧維金納(Gerda Wegener)
這演員不是那種我看到時會認為她是美麗漂亮的女生,但在觀賞電影的過程卻不斷有種「她還蠻漂亮的」的感覺。
艾莉西亞維坎德在電影中的情緒轉化其實是可以比男主角更有戲的,只是劇本似乎沒有讓她有太多的發揮空間。有幾場憔悴的戲演得不錯。
馬提亞斯修奈爾(Matthias Schoenaerts)飾演 漢斯(Hans Axgil)
《遠離塵囂:珍愛相隨》(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2015)的男主角,在劇中沒有太多的表現。
班維蕭(Ben Whishaw)飾演 Henrik(字幕好像把他名字翻成「山達爾」,不是這是姓氏,還是我記錯了?)
班維蕭最近的電影作品還蠻多的,每年都有2~4部,我一直沒認出來這演員就是《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2006)的變態殺手葛奴乙。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