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吉拉》日本最經典的怪獸電影
Godzilla(美國.日本) / 哥吉拉(台) / 哥斯拉(中.港)
說到日本最經典的怪獸,應該就是「ゴジラ」,英文唸作「Godzilla」,台灣則是翻譯成「哥吉拉」,
日本從1954年到2004年50年的時間,拍了28部哥吉拉系列電影,台灣有上映或有發行VCD的也有19部。
隱約記得小時候蠻喜歡哥吉拉的,但印象非常淺薄,故事大綱都忘了,只記得怪獸長怎樣,
印象最深的應該是1991年的「六度空間大水怪」(ゴジラvsキングギドラ),這片名讓我印象深刻,
除了哥吉拉外,還有著三顆龍頭、有翅膀的外國龍(王者基多拉)、機械三頭龍(機械王者基多拉)。
還有1992年的「蝶龍魔斯拉」(ゴジラvsモスラ),有隻巨大的毛毛蟲會變成巨大天蛾,牠會揮動翅膀撒粉;還有體型超小、能站在人手上的一對姊妹。
1993年的「暴龍誕生」(ゴジラvsメカゴジラ)應該也有看過,我記得那隻類似哥吉拉的機械恐龍(機械哥吉拉)。
除了記得反派的模樣外,即使這些都是20幾年前的電影,我依然記得那「登登瞪~登登瞪~」哥吉拉的登場音樂,
我也曾經擁有過哥吉拉的塑膠模型玩具,毋庸置疑哥吉拉陪我渡過了段愉快童年。
繆稀客:The Godzilla Theme(不過2014版電影聽不到這經典音樂喔)
美國則是跟東寶買版權後在,1998年推出美國版的酷斯拉(Godzilla),
這部作品不只美國人評價很低,IMDb只有5.3分、爛蕃茄只有25%,
日本人也覺得這部電影中的 Godzilla 形象改變太多,除了口中不會噴出破壞光束,還會下蛋等等而不願承認牠是 Godzilla。
2014年重新推出的哥吉拉,則是美國第二次拍攝哥吉拉,這次電影回歸了較接近日本原版的哥吉拉造型。
哥吉拉原始的造型,相當類似人們早期對暴龍的想像圖(畢竟人們只從化石中了解這種生物而已),暴龍是直立的,整體型態像是「卜」型;
但隨著更多恐龍化石的挖掘、對生物的研究,後來認為那樣的暴龍無法走路,暴龍應該是像「T」型才是,這點可以在電影《侏儸紀公園》中看到。
被日本人罵翻天的1998年版本酷斯拉,其實也是把酷斯拉設計成「T」型,
至於人們對「經典」應當是維持著傳統(即使那是錯誤的),還是應當隨著科學新知而改變?這點就見仁見智了。
我想會想去看《哥吉拉》的人,基本上不會是本著科學研究的心態去看,
大部分人就是想享受電腦科技呈現出來的影音效果,所以…
這部電影值得看3D版嗎?
哥吉拉也是整部電影都有3D處理過的,在用心處理3D效果的程度上是蠻驚人的,
電影中曾多次出現山林的景象,而整片山都有用3D處理,
我會覺得電影刻意安排了不少直昇機飛行的畫面,目的就在呈現那種立體的效果。
當銀幕中出現多位角色時,都有用前後層次的方式在呈現3D效果;
看這部電影時,我會覺得現在的電影都在講究讓人覺得自己就在現場的那種感覺,這些人就在你面前走動。
這類的呈現在電影中是有的,現代的3D技術還是在這種遠近層次的呈現,是還有不少努力空間。
至於巨獸主體並沒有那種讓人感覺巨獸就在你面前的感受(我覺得這可能跟哥吉拉整隻都是黑色的有關,技術上尚無法呈現),
也沒有什麼那種物品朝你身上飛過來的畫面,這兩點較為可惜。
這部電影值得進戲院看嗎?
基本上這種巨獸電影在電腦或電視螢幕上的呈現效果有限,當然是要進戲院看;若不跑首輪也可以考慮二輪。
這種科幻電影的感受很見仁見智,它是年度大片,在製作上絕對是很用心,科技效果也不用說,
或許你在台灣看到許多影評大力推薦這部電影,但個人覺得放低期待值絕對有助於你更喜愛這部電影。
個人也很喜歡哥吉拉,但會覺得電影在製造驚悚或緊張程度上有些不足,劇情不是很緊湊與有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演員都先告訴你了(神預料);在這種情況下又少了些幽默感來維持住觀眾的專注力。
倒覺得導演在營造感人氣氛上反而較為擅長,雖然不多,但幾有幕氣氛的確很到位。
有不少高樓大廈被破壞的場景很擬真,是個人最喜愛本片的部份。
這部電影的IMDb分數是我未曾見過的高,居然有9分,拍照紀錄一下。
.電影資訊:@開眼、@IMDb(9.0 / 5,875)[附註1]、@爛蕃茄(85% / 48)
.粉絲專頁:Godzilla(臉書)
.隱藏劇情:無
.笑點:無
怪獸宇宙(MonsterVerse)
.哥吉拉(Godzilla)2014年4月16日
.金剛:骷髏島(Kong: Skull Island)2017年3月10日
.哥吉拉:怪獸之王(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2019年3月22日
.哥吉拉對金剛(Godzilla vs. Kong)2020年5月29日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核能、核廢料、輻射、巨獸、哥吉拉、穆透
電影用復古的黑白影片開頭,哥吉拉的背脊就像海面上的小島,很有意思。
把美俄冷戰時在海上試爆核彈搞成陰謀論,真相其實是要炸死哥吉拉,頗有新意。
在菲律賓礦場的意外造成天坑、發現巨大骨骸化石,頗令人期待的開場。
電影開始不久就來場大抉擇,Joe 到底是要讓輻射溢出危害全人類,還是狠心親手關下閘門阻止輻射但得犧牲老婆, 這段真的有感動到我。
導演用可見的「煙霧」來表現「輻射」,製造出那種被人類被噴出的輻射追著跑,雖不真實但在情緒的渲染上很足夠。
之後電影就「走精」了,Joe 博士鍥而不捨追查真相,兒子以為他瘋了,不過還是被爸爸說服跑去事故現場調查,
博士用儀器偵測輻射值是0,拿下防毒面罩說「空氣聞起來是乾淨的,沒有輻射。」,
天啊!我突然發現自己科學常識不及格,連輻射聞得出來都不知道!Google「輻射聞得到」
不過當博士用手指撫摸著死去妻子的照片時,我突然感動到想哭。(可能是經歷太多天人永隔)
很多人會把哥吉拉歸類成「反核」的電影,畢竟哥吉拉早期設定都是因輻射污染而產生,
個人倒是覺得它比較像是「日本對美國的仇恨情感」而發展出的電影,包括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第五福龍丸事件。
舉例來說,「反暴力」是指我不用暴力、你也不用暴力;如果你先打別人然後打不贏才喊反暴力,那不叫反暴力。
對於核能的錯誤介紹,我不認為這部電影是反核電影,它只是引用哥吉拉傳統核能這個題材;
這部則是把核能設定成巨獸的食物,看完之後反而覺得這些巨獸能幫我們解決核廢料,應該每個核電廠都養一隻。
也不是想挑科幻電影碴,末日列車、飢餓遊戲、雷神索爾2這些我就蠻愛的,
我會覺得電影設定多麼科幻或神奇,有怎樣自己的世界觀都可以,不要前後矛盾就好;
哥吉拉倒是沒有太多的自相矛盾,它的問題比較出在於較為奇特的設定,
一開始那隻奇怪的生物芹澤叫牠穆透(MUTO),愛吃核能,吃核能這件事本身還蠻神奇的,所以在電影中能看到穆透把核彈拿起來像嗑甘蔗吃掉。然後連桶裝核廢料也能吃,更神奇。
後來發現原來還有第二隻穆透(為什麼會有這隻電影解釋的不是很清楚),第一隻會飛,是公的;第二隻體型巨大很多,是母的。
公穆透一出生就飛去找母穆透要交配,好像牠們還沒相遇之前,母穆透肚子中就有卵了(不知道為什麼美國人很喜歡讓巨獸產卵)。
然後哥吉拉、公穆透、母穆透會在舊金山灣會合;芹澤居然知道哥吉拉會去消滅牠們;
然後主角不管走到哪,搭軍機、火車、捷運,都剛好會遇到穆透;
你必須完整接受電影各種奇怪的設定會比較能享受在電影之中。
電影在打鬥畫面上是有想跳脫那種人穿著布偶的攻擊方式,但受限於傳統哥吉拉的設定,哥吉拉的攻擊方式主要是用嘴巴咬、用尾巴甩,這其實沒有太大的動作場面;
電影又有個奇怪的設定,穆透與哥吉拉身體都是像吃了星星的瑪莉兄弟一樣,無敵的;所有子彈都對他們無效,就好像鬼魂想摸人類的身體總是摸不到那般;
哥吉拉咬穆透,穆透也完全不會受傷,反過來也是,這讓欣賞電影的樂趣減少很多。
等了很久,總於等到經典的畫面,哥吉拉背脊開始發出藍光,接下來就是令人期待的從嘴中發出光束(不知道這要怎麼稱呼),不過這光束居然對公穆透無太大效用,而公穆透居然是死在被哥吉拉尾巴甩到!(甩尾這招真的很酷)
哥吉拉解決母穆透的部份就蠻酷的,是把對方抓住,嘴巴對嘴巴發出光束,超酷的一幕。
另外還有印象較為深刻的點,大概是劇中有幕畫面有嚇到觀眾:孩童們在公車上,突然一堆鳥飛出來撞在玻璃上時。
這集把哥吉拉定位成「守護神」
感覺這次片商對電影畫面內容很保密,很多劇照都找不到,以後有找到再補上。
亞倫泰勒強森(Aaron Taylor-Johnson)飾演主角 Ford。(人類主角)
片中跟 Ford有關的小男孩有兩位,一位是日本、一位美國,年紀相近,但演員演技上明顯可以感受到日本男童面對鏡頭顯得十分僵硬不自然。其實很好奇為什麼會安排或選擇這位演員,主角的劇情不是很重要也有點可惜。
伊莉莎白奧爾森(Elizabeth Olsen)飾演主角老婆 Elle。
布萊恩克萊斯頓(Bryan Cranston)飾演主角爸爸 Joe。
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飾演主角媽媽 Sandra。
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飾演 Wates 博士,畫面很多,但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她就是《藍色茉莉》飾演妹妹那位,演技很棒,但在這部電影中沒得發揮。
渡邊謙飾演芹澤,戲份蠻多的,常在好萊塢電影中出現的演員,各位應該對《全面啟動》中他的演出有印象吧,他幾乎整部電影都是這種表情。
大衛史崔森(David Strathairn)飾演海軍指揮 Admiral Stenz
附註1:Godzilla 2014 分數演變史
IMDb | 爛蕃茄 | 時間 |
9.3 | 美國第一場特映會後 | |
9.0 / 5,875 | 85% / 48 | 2014.5.14 22:23 |
8.0 / 15,675 | 75% / 146 | 2014.5.16 15:43 |
7.7 / 38,974 | 72% / 211 | 2014.5.18 10:55 |
7.5 / 62,443 | 73% / 228 | 2014.5.21 00:55 |
7.1 / 129,859 | 73% / 256 | 2014.8.03 02:45 |
6.6 / 236,495 | 74% / 278 | 2015.2.02 11:28 |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