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面對的真相2》影評:別再相信人類會移居火星,我們只有一個家:地球
An Inconvenient Sequel: Truth to Power(美國, 2017年) / 不願面對的真相2(台灣) / 絕望真相2(香港) / 难以忽视的真相2(網路)
2006年呈現全球氣候暖化議題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榮獲該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內容為前美國副總統高爾(1993年至2001年,總統為柯林頓)為了全球暖化教育活動所作的簡報,指出全球暖化的科學證據、討論全球暖化經濟和政治層面,高爾也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共同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續集著重在高爾在這之後仍然積極從事全球暖化教育活動,在世界各地訓練培養氣候大使,以及努力促成聯合國195個成員國通過《巴黎協議》,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阻撓,以川普上任後卻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做為結尾。
紀錄片是除新聞媒體、報章雜誌、書籍、網站外接收資訊的管道,像在看電影之前,我就不太清楚高爾做過什麼事、《巴黎協議》制定的過程會遇到什麼困難,透過觀賞記錄片就對這些事物有著更深入的瞭解。
觀影情報
- 上映:2017/09/22
- 片長:100分鐘
- 級別:普遍級(0+)
- 評分:IMDb(5.6/2千+)、豆瓣(無)、爛番茄(78%/132)
- 官網:電影預告、臉書(44萬+)
- 片尾:演職表約1分41秒。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全球暖化、艾爾高爾、《巴黎協議》;2015年11月巴黎襲擊事件、SolarCity
影評
再生能源/非再生能源的優缺點
傳統能源中非再生能源像是火力發電是最常見也最普及的,缺點是煤炭總會有挖完的一天,且燃燒後對空氣品質的影響很大,也會影響全球暖化。但是蓋一個電廠就能供給好幾個城市的電力,且煤炭的成本相較於再生能源來說是便宜的。
目前全球能源的發展趨勢則是使用再生能源,主要是利用大自然的能量來發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沒去利用也是白白浪費掉,例如太陽能、風力、水力、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沼氣)、海水溫差發電等,其中又以太陽能、風力最為廣泛。
再生能源的缺點是造價比較昂貴,若要滿足全國百姓用電量需要相當龐大數量的建設,也需要多種再生能源互相搭配。像台灣一台風力發電機的造價平均要1.2億(7,500萬~1.46億不等),年供1500戶用電。[附註1]
歐美國家頗為流行在自家屋頂上架設太陽能版來發電供給住宅用電,多的還可以賣回給電力公司,這種大多是得靠法律強制制定電力公司用優惠的價格收購綠電來鼓勵住宅安裝,通常8~10年可以回本,而太陽能板壽命大概是20年以上。台灣家庭較少歐美那種獨棟式的建築,屋頂上能安裝的空間有限。
再生能源也不是全然都不會影響環境,像風力發電機就有可能影響鳥類飛行,但這可以透過搜集鳥類飛行軌跡來避免。
我對再生能源是樂觀的,科技一定是越發展效能越強,像我以前對特斯拉汽車的興趣並不大,主要是覺得更換電池這部分不太實際,但後來發現他們同時發展太陽能板屋頂(而且這屋頂還兼具美觀),電力除了供給住宅使用外,車子擺在家裡時就利用這電力來充電,發現完全不以靠石油燃料做為車輛能源、不需要倚靠電力公司供電的日子是指日可待的,非常興奮。
- 附註1:風力發電機小檔案-每座造價1.2億年供1500戶用電 2012-04-02 中時電子報(連結)
開發中的國家對綠能的看法
《巴黎協議》時就遇到一個阻礙,開發中的國家像是印度、中國這樣的大國,若不肯朝使用再生能源發展,空氣的品質與全球暖化的問題還是不會改善。但是印度也提出反駁,已開發的國家都曾大量使用火力發電,他們只是在經歷這個相同的過程,等他們人均所得跟美國一樣高時,他們也願意採用再生能源。若要採用再生能源,它們也需要大筆資金的借貸(至少10億美金),但是已開發國家不願合作拿出這麼大筆的金額來借給印度。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只用自己的角度來看事情,把環境汙染的原兇歸咎於這些開發中的大國,但這樣是於事無補的,重點是要想辦法怎麼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最後高爾是直接打給全美國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公司 SolarCity 的老闆,要他把太陽能的核心技術轉移給印度。這段會讓我覺得,有如此重量級的美國政治人物肯投身環保議題,是全人類的福祉,一般環保團體就很難透過政商關係發揮影響力。
紀錄片
會認為這部在題材的表現上是能有精進空間的,首先是主旨要明確,能清楚讓觀眾感受到想表達什麼主題,這在前半部是有點模糊的。
能感受到川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對這群為了環保努力至今的人們是多麼重大的打擊,但若把時間多放在讓觀眾瞭解氣候主題上,應該能造成更大的影響力。
觀賞平台
這是受「UIP」邀請參加的電影特映會,觀賞戲院:欣欣秀泰影城 2廳
心得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