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家庭》影評:接納各種不同個性的人
Instant Family(美國, 2018年) / 速成家庭(台灣) / 失驚無神一家人(香港)
真人真事改編,以收養孩童議題作為探討主軸,透過日常生活描寫對人性刻劃真實易引起觀眾共鳴,又不時逗得觀眾哄堂大笑。
在領養這件事情上,並不是讓孩子過著比過去更好的生活即可,你會希望讓孩子往更正向的方向發展,但孩子仍保有在原生家庭所產生的生存之道與對母親情感的依戀,常常會讓你覺得付出是白費的,電影就是在呈現這些現象。
多數時候我們會認為一件事情困難,那是因為我們想把事情做得更好,遇到挫折時總容易讓人沮喪,不過為人父母者就是在學習耐心,試著用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就會有不同的體驗。
觀影情報
上映:2019/01/11、2019/01/04~06(口碑場) |
片長:118分鐘 |
級別:保護級(6+) |
評分:IMDb(7.6/4千+)、豆瓣(8.0/2百+)、爛番茄(82%/89) |
官網:電影預告、臉書(4萬+) |
片尾彩蛋:跑演職表時有照片,完整演職表約4分59秒。 |
相關文章:影評 | 演員 | 特殊演職表 | 宣傳 |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真人真事改編電影、領養(收養)、Foster Fair(促進領養園遊會)、軍事法庭;高爾夫、飯前禱告(謝飯)、感恩節、房地產競標、粉刷油漆、房屋裝潢、聖誕節、洋芋片、皮納塔(打糖果馬)、六旗樂園(Six Flags)、釘槍、醫院、足球比賽、營火烤棉花糖、露營、水槍
影評
電影主軸:領養孩子的困難處
生活習慣的差異
幫兩位小孩洗澡時,小朋友總是會邊洗澡邊玩,弄到浴室外水滴得到處都是,父母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拿布去擦拭。當家中出現新成員時,總是會立刻影響到你原有的生活習慣。
孩子在原生家庭(或前寄養家庭)產生的個性、習慣與生存之道
莉塔跟艾莉玩扮家家酒時,學習原生家庭(或原寄養家庭)家長的行為,說出『別讓我說兩次』等充滿威脅式教育的語言、粗話。璜恩每次出一點小包就馬上連續說抱歉,能看出是基於害怕被責罰的反射性本能反應。
莉茲在艱困的環境下成長,充滿自我保護的生存之道:用餐弟妹在吵鬧時,馬上懲罰與制止(別讓新的家庭討厭)、要艾莉別用家扶中心教的那套 3R 原則對待她、懂得討好奶奶的歡心(地位大於父母且容易溺愛孫子)、懂得利用法律擺脫管教(領養人不能動他們的私人物品)、熟悉法律讓彼特跟艾莉在法庭上處於不利的證詞。
教育問題
雖然以前就有在關注養育議題,但還是等到自己有姪子後才對很多親子情感有著更強烈的了解。不管是不是領養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孩子必須是要教導的,否則等他長大後對他身邊每個人都是種傷害。制止孩子錯誤或教導他們正確的行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領養更困難的點則是,青少年孩子正值叛逆期,總會認為『你又不是我爸媽,憑什麼管我』。
孩子對親生父母的依戀
孩子對親生父母的依戀是種天性,雖然跟著母親得過艱辛的生活,也不願跟著陌生的領養父母過著更為優裕的好生活,莉茲便是這樣的狀況。
我想這對於全心全意付出的領養父母來說是個很難突破的心結,沒有人能在不獲得認同的狀況下持續付出情感,如果你的老闆不認同你,你是否能全力投入工作?如果父母不認同你,你是否能不感到挫折?如果情人不認同你,你是否能持續維持著彼此的甜蜜關係?那很困難。
相對的,當莉塔稱呼彼特為『爸』(Dad)時,彼特有多開心(雖然演員演技無法呈現如此細膩的情緒感受),那就是一種認同。看這段很有感觸的是,在講求自由的現代,我們有著很多選擇,那往往讓我們習慣去排除我們「不想要」的選項,吃飯用餐是種選擇、住宿地點也是種選擇、跟誰交往或步入婚姻也是種選擇,甚至連領養小孩也可以選擇不要領養問題多多的青少年(或有毛病的毛小孩)。
但養育小孩卻不是一種選擇,我們無法因為孩子並不如我們所願就把他們丟掉或送走,會認為這部電影對即將成為(或剛成為)父母角色的觀眾來說很有意義,它讓我們知道有時候我們必須在沒有放棄選項的狀況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電影風格
日常生活描寫對人性刻劃真實
電影在議題的展現上,多是透過角色日常生活行為來讓觀眾觀察,這部份劇本寫得不錯,自然真實、簡潔卻直指問題核心。
- 莉塔喜歡吃洋芋片而不吃正餐,有可能是之前母親常常無法正常準備三餐,就買零食來打發,養成她這樣的用餐習慣。
- 莉茲曾姐代母職,她會認為管教弟妹是專屬於她的職責,不讓艾莉越界做出管理行為。
- 艾莉家人表面上支持她的選擇,私底下卻認為她瘋了。
- 每次到家事法庭都會拿到一隻熊玩偶,而莉塔、璜恩都有一垃圾袋的熊玩偶,也是他們唯一的財產。
- 父母心中的禮物往往跟小朋友不同,像莉塔、璜恩反而對包裝禮物的紙箱更有興趣。(雖無奈但很可愛)
- 小孩哭鬧吵著要買玩具(洋娃娃)
部份議題表達不清楚
1, 艾莉跟彼特感到沮喪時,造訪求助於那對家扶中心的夫婦,被婦人打了一巴掌這邊,這邊沒有解釋的很清楚。
個人的理解大概是,艾莉認為她就是看到他們女兒的演說,才決定領養孩子的,聽到他們女兒又去勒戒所,認為他們欺騙了她。但婦人帶有點『妳不了解我女兒,不能這樣批評她』的想法,她認為領養人會感受到挫折,這卻是被領養者每天的感受,他們隨時都處在一個不安的情況中,不知道領養父母(寄養家庭)什麼時候會再度拋棄他們。如果連父母都無法堅定其意志,孩子當然會不安,而艾莉這時產生放棄的念頭,是會傷害到孩子們的。
2, 要所有接受領養教育的人,扮演各種人際關係圖,一位負責坐在椅子上扮演被領養的孩童,其餘則扮演各種人際關係,並用紅線在彼此之間繫著。
我以前在看待類似這種模擬行為都會覺得那沒什麼效果,但這次在電影中看到這段時,卻能深刻感受到那種人際關係鏈一條一條被剪斷時的無助感(或許是年紀大了,經歷過許多家人親友師長離世),一瞬間就能聯想到失依兒童即使獲得寄養家庭暫時性的協助,每次轉移收養單位時就等於是把所有線都剪斷,就連這段都看到眼眶泛紅。
總結
會認為電影好看,但部份故事情節表達不夠完整清晰,稍稍扣分,但這對我而言是瑕不掩瑜。
電影呈現文化
1, 電影呈現出幾個常見領養人的狀況:結婚多年卻無法生育、同志情侶、不想結婚但想擁有子女的單親父母。而擔任寄養家庭的大多是真心想幫助孩子們的,但也有的是為了錢。
2, 彼得跟艾莉的工作是競標法拍建築,裝修後再重新出售。Discovery 有個節目是《搶標房地產》(Property Wars, 2012年),競標者只能站在屋外看(甚至連後院都不能進入),無法得知屋內狀況,像有間房屋後院的樹就有白蟻,或是房屋內發生過火災,僅能從屋外蛛絲馬跡看出。
佳句語錄
- 當有人對我們的孩子做出糟糕的事情,要我們對對方發揮同理心,那是相當困難的事。by 凱倫
- 有意義的事情不好做。
電影問答
莉茲為什麼要把梳子丟到馬桶?
我個人的解讀是,她對於接受領養父母的好,是種背叛親生母親的行為,梳子讓她想起以前都是媽媽幫他梳頭,她不該讓艾莉成為她的新媽媽。
3R 原則
這段我沒有很肯定,畢竟台詞還蠻多的,是指 3R 情緒管理原則?
3R 情緒管理:Regulation、Reconstruction、Resilience
我只記得內容是要先控制場面,要孩子深呼吸,要利用同理心感同身受,可以抒發情緒。
觀賞平台
這是參加「UIP」舉辦的電影特映會,觀賞戲院:欣欣秀泰影城 2廳
心得速記
版面介紹 | 網址規則 | 核心價值 | 引用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