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幸福提早來》影評:母愛讓人勇敢
Unga Astrid(瑞典, 2018年) / 當幸福提早來(台灣) / Becoming Astrid(英文) / 关于阿斯特丽德(網路)
真人真事改編,《長襪皮皮》作者阿思緹‧林格倫的傳記電影。電影主軸在描寫阿思緹的個性就如同她筆下的女孩般聰明勇敢、叛逆不羈,以及又是怎樣的人生經歷,才能讓她寫出這樣深刻影響孩童們的作品。
阿思緹生長在社會風氣保守的小鄉村,父親是靠教會執事工作領取生活補助,在她與有婚男士發展出婚外情並懷孕後,只好先遠離家鄉以避側目,再到外國把孩子生下請寄養家庭幫忙照顧,卻遲遲等不到孩子父親解決婚姻問題後來娶她並接回孩子一起生活,而在寄養家庭中日漸長大的孩子卻也因與她生疏。
電影對於母親角色情感上的描寫細膩而虐心,同時又展現出母愛讓人勇敢的情懷,以及不受傳統思想束縛新時代女性的形象展現。
觀影情報
上映:2019/02/15 |
片長:123分鐘 |
級別:保護級(6+) |
評分:IMDb(7.3/1千+)、豆瓣(無)、爛番茄(96%/24) |
官網:電影預告、臉書(未滿百) |
片尾彩蛋:有好幾個小片段,完整演職表約6分15秒。 |
相關文章:影評 | 演員 | 片尾 | 宣傳發行 |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真人真事改編電影、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做禮拜、報社、懷孕、通姦、未婚生子、寄宿家庭、百日咳;聯誼舞會、馬鈴薯田、牧羊、鐵路開通、理髮、生產、求婚、圖書館、草莓、雞 |
時空:1926年11月、1928年、1932年左右、1987年 |
背景:斯莫蘭(Småland)@瑞典、维莫比(Vimmerby)@瑞典、斯德哥爾摩、丹麥 |
物品:錄音帶、打字機、留聲機、渡輪、護照、尿布(真的用布做的,聽說我小時候也是用這種尿布)、電話轉接、馬車 |
影評
電影表現手法
1, 電影透過一個班級學生寄給阿思緹的錄音帶,描述他們多喜歡她故事中的主人翁,原因為何,藉此來帶出生命歷練能帶給創作者怎樣的靈感來源。每個角色鮮明的性格,都源自於阿思緹該階段的人生故事。
2, 電影利用護照蓋章來展示該段故事的背景時代,這點還蠻有意思的。
觀眾從電影中接收資訊的差異
常認為導演與觀眾的關係,就好像玩比手畫腳時比動作者與猜測者的關係,是種靠默契的溝通方式。當觀眾沒能發現電影某段畫面想表達什麼時,那就只會是一段看完就過去的東西,我自己也常常沒發現電影中某個鏡頭是想表達某些涵義。
以這部來舉例,當阿思緹晚回家被媽媽罵時,她回說『有弟弟(或是哥哥)跟著』,媽媽說『他的門禁比你晚一個小時』,她問為什麼,媽媽回『因為他是男生』,她又質疑『你不是說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嗎?』。
隔日早晨,她推著滿載木材的獨輪推車卻不小心翻倒,個人對這幕的解讀是:她很好強,想證明自己能跟弟弟幹同樣的活來否定母親的話,比平常載運更多木材,卻超出她的負荷。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解讀,若導演真的有意圖表達這點,我想這幕不見得每個觀眾都會理解到。
而這幕在呈現阿思緹這個角色的性格,與後面劇情是呼應的,好強與堅強往往是相同個性下產生的行為,當然這段還呼應她作品中女孩勇敢、叛逆不羈(而非逆來順受)的性格,也呼應阿思緹作為一個新時代女性的性格描寫。
再舉一例,她把聖經中的所多瑪與蛾摩拉聯想到諧音的早安與蘇打,也在表達叛逆不羈與聯想力豐富的個性,報社老闆突然說一個詞(報社/tidning),要她去聯想相關的詞,也是在表達她聯想能力強。
有部份劇情則跟生活經驗有關,像是懷孕容易聞到特定味道就想吐,如燒柴火的灰煙、廚房煮魚的油煙,生育後脹奶的疼痛等。
提及這些一來是解釋給沒發現的觀眾聽,二來則是剛好有個例子能用來說明觀眾觀影感受差異的可能原因之一。多數時候我們無法知道別人對劇情理解多少,對方通常都只會說出他的喜好感受,除非對方發問才有機會讓你發現原來原來對方沒能理解某些電影所表達的東西,而且在沒意識到某個情節想表達某些事物時,對方甚至是連發問都不會發問的。
觀賞平台
這是受「捷傑電影」邀請觀賞的電影特映會,觀賞戲院:光點台北電影館
心得速記
版面介紹 | 網址規則 | 核心價值 | 引用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