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nest Hours(美) / 絕命救援(台) / 怒海救援(港)
說一件多數人聽了可能會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的事:觀影時我覺得《絕命救援》可能是我今年目前為止看過最感到不耐煩想起身走人的電影。
為什麼會覺得不可思議呢?看完電影後我利用APP看了PTT上的電影心得文,這部電影好雷8筆、普雷2筆、負雷1筆。再去看文章中網友的留言,也幾乎都是「超好看」這類的評價,跟我的感受落差超大。
我無意去定義一部電影該是什麼評價,可是當發現自己的感受與別人有很大的差異時,總會想好奇的歸納一下原因,不然至少也「真實」呈現一下自己的感受來平衡一下(不讓評價只剩一種感受)。各種不同的聲音都是值得被反應出來的,只要那不是故意說謊、故意挑起對立、帶有歧視等道德上不被認同的事。
有幾點是可以先說明的:1, 觀影前我不事先看任何資訊,在拍攝「廣告看板」時有瞄到幾秒鐘的預告。2, 也沒有事先看電影評價,是有看到該APP中PTT對這電影的評價約70幾%,該APP中PTT評價100%都是常見的事,70幾%算低分的,沒有讓我期待。3, 不是看網路上翻拍的盜版。4, 不是在昏昏欲睡的凌晨去看的,是下午精神正好的場次。5, 絕對不是針對片商,這片商(製片Walt Disney / 國內發行博偉)上一部電影《動物方城市》(Zootopia, 2016)我的評價超高的。6, 我並不會被「真人真事改編」這幾個字所影響。
我想,觀影時覺得不好看是我個人「真實的感受」,這沒有什麼能爭辯的。但覺得一部電影不好看,不見得能很確定的說出原因(你有辦法說明為什麼不喜歡蘿蔔、青椒嗎?)說出來的原因是一種「思考與判斷」,就是我「猜測」這些可能是這些原因造成我覺得不好看的理由。 如果這些原因「無法100%準確的被描述」,也請多多包涵。
一些可以避免造成負面觀影感受的前提上面的都提到了,我想說跟喜愛這部電影的朋友說的是,的確有些觀眾不太喜歡這部電影的表現方式。而且這部也比較沒有什麼專業術語呀、英文能力不夠就感受不到電影魅力呀的問題存在,真的就是不喜歡(主要原因是無法融入電影)。
如果您有興趣一起來探討為什麼會出現這麼極端的落差,也歡迎表達您的感受。
觀影情報
.上映日期:2016/03/11
.電視首播:2017/01/30 21:00~23:35 @ 東森洋片
.片長:117分
.級別:普通級(0+)
.電影資訊:@IMDb(7.1/6,534)、@爛蕃茄(62%/149)、@臉書專頁
.片尾劇情:正片剛結束時,有真實事件照片對照。
.電影預告: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真實真事改編、彭德爾頓救援任務(SS Pendleton)、船難、美國海岸防衛隊(USCG);電話交換機(Telephone switchboard)、接線生
電影背景:麻薩諸塞州 |1951年~1952年
觀影感受
生活時,我是會不斷去思考的那種人,在寫作時也是一樣,當我認為某件事情該做,一定是思考過的,在寫負面評價的感受也是如此。發現台灣很常呈現一言堂的現象,往往會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個神經病或外星人,選擇把不同的聲音說出來,至少能讓有相同感受的人安心一點。我相信它對很多人來說是部超好看的電影,這邊不是要爭論電影好不好看,就只是反應一下個人的感受。
即使是「相同的表現手法」,每個人會因為喜好的不同而產生厭惡或喜愛這種極端的反應。舉個例子,對多數台灣人而言是對美國政黨沒有什麼特定的傾向(先來扣除政黨傾向影響),可是當我們看見他們的候選人說了某些話或做了某些事,相同的行為有些人會認同、有些人會反對。人跟人之間的差異一直都是存在的,而政治人物(或任何尋求觀眾喜愛的公眾人物、作品)就是在尋求某種表現手法能獲得多數人的喜愛。這跟我等等要聊到的感受有很大的關聯。
舉例來說,劇中T2郵輪上有個總是在唱反調的傢伙,我就覺得「這個設定」好煩(不是討厭這個人喔);我相信真實事件中或許有這樣專門唱反調或說當下提出不同意見的人,但影片表現的方式讓我覺得太刻意與不真實。可是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設定?對喜歡的人來說就是電影中有個反派的討厭者,這也是多數電影成功的要素。
再來讓我覺得很誇張的是,伯尼開的那艘小艇居然能在那超誇張的浪中輕鬆穿梭,那超出我能接受的極限了,讓我覺得太不真實。我雖然沒開過船,但在台灣個離島、外島旅行時也搭過幾次,也遇過風浪,電影真的太誇張了。
我會覺得那把頭探出來的部份也很扯,探照燈一直開著也很扯,被巨浪蓋下來船沒事也很扯,船像是衝浪選手般在捲浪間前進也很扯。但喜歡的觀眾朋友可能就會覺得這些都好酷炫。
又或者是在巨浪中合唱,喜歡的人可能會覺得很溫馨,我只會覺得一般無風無浪的狀況下坐船在甲板上要說話都得大聲吼叫了,最好是還能唱歌。請不要強硬的用「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去叫我「看電影幹麼計較那麼多」,那是很自我中心的想法。
此外會讓我覺得誇張的是「過於湊巧」,在大浪中、失去羅盤還能順利順著洋流找到半截的T2郵輪,而且還能順利回來,這艘救援船不是眾人開車燈才找到方向的喔(若這樣設定也是誇張),船筆直的往眾人等待的方向開去。
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讓我無法入戲呀,我認為沒必要不斷的刻意神化一個故事,說句真實的感受,觀影過程不斷有想起身離開戲院的衝動(今年截至目前為止最為嚴重的一部),可是又覺得再撐一下把它看完。
長官下令然後主角就乖乖聽命出海也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若知道出海一定是送死,絕對不該答應,伯尼二話不說就答應讓我覺得很反感,那不是英雄,是拿自己生命開玩笑,救人也得在能自保(但每種救援都一定程度上帶有風險)的前提下。會猜想電影為了戲劇效果把劇本誇張(也沒考慮到邏輯性),然後呈現出來無頭無腦的角色是讓人反感的。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躲過第一波風浪後,伯尼堅持要去找到那艘半截的T2,跟隊員吼叫說要相信他時。這時我只覺得伯尼這人好中二,好任性呀,沒羅盤、超級巨浪、沒目標方向,還關掉岸上的聯繫,是憑哪點認為自己一定能找到那艘船?(真實世界的確也有很多人沒什麼根據就超有自信的,可是電影不見得要去這樣設定吧?)
伯尼小船那段只要在「戶外」景的,都讓我覺得色調調得太誇張,畫面好假(但在船艙內的就不會)。大概是以上這幾點讓我完全不好奇電影接下來要怎麼發展,也覺得情緒上很不耐(這天的耐心可能不較不夠)。
同樣表現手法誇張來說,有時候我會因為電影過於誇張而覺得「好笑」,大概是那種「這麼扯的東西你們也寫得出來」的念頭,因而不會討厭該部電影,像是《玩命關頭7》(Furious Seven, 2015),至少只看一集的時候不覺得討厭,看多了就不知道是否仍然不討厭。
電影表現
特效
在大場面的特效個人覺得是蠻優異的,像是半艘船斷裂面在海上航行那幕就很酷炫,或是大浪的部份也做的不錯。
有幾幕畫面個人覺得還蠻震撼的,有拍出那種驚險感,像是用來當成船舵的鋼條橫掃過整條船時。
其餘部份
雖然電影劇情分成三線在敘述理應讓人感覺刺激(傳統布袋戲常見技巧),但個人覺得是比較鬆散的(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不合理,所以才會覺得如此)。
配樂的部份雖然很磅礡,但比較沒人讓人覺得印象深刻,或是與當下情境搭配恰當。
市場反應
有看到不少影評認為這部電影廣告不夠多而讓許多人沒能注意到這部電影,也有人認為因為跟《動物方城市》碰上了而被忽視了。
不過我倒是會去猜想,可能是這部電影在美國票房不好,查維基資料這部電影預算約8000萬,票房不到5000萬;加上《動物方城市》在台灣賣得好,可能也是片商沒有大力宣傳的考量之一。
我常常會覺得台灣的一言堂現象還有件事情很恐怖,大眾喜愛的電影往往只要有一點負評就會被留言罵到臭頭,可是有許多這樣的電影在國外的評價是不高的,我會覺得這可以用來證實「大眾對這部電影的喜愛不是那麼絕對的,這完美的喜愛比例只發生在台灣呀!」。
像是《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 2015)、《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2013)在台灣都是98%以上觀眾極度喜愛,但國外評價沒那麼高的極端例子。
我不認為國外的評價就比較真實、具有參考價值什麼的,而是想說,為何一件事情出了台灣就有截然不同的評價?而台灣人能拿著「僅在台灣出現的評價」去否定掉另一種聲音?可以認為另一種聲音的人就是笨(以上兩部電影PTT至少有上千筆留言罵不喜歡的人是「看不懂」),不然就是這些留言是「國片派去的臥底」等證據不足就隨意的推斷與臆測?
會認為台灣還蠻自我侷限視野的,只挑自己想聽、想看的東西,認為那些才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假的。(非單獨貶低台灣,而是我沒生活過的地方無法去評論)
在我盡量避開會讓電影難看的要素(無雷心得區那幾點)後,我還是不斷的要去強調這些感受,就是希望改變這樣一言堂的現象。一個人不可能改變整個社會,誰都一樣,但如果是正確的價值觀,就值得我們一直努力下去;世上所有歧視、不平等的觀念都是這樣慢慢被改變的不是嗎?
而我不斷找出雙方感受上的差異,而不是單方面的批評其他人笨、不然就是被收買了(網路上常見的錯誤行為),就是希望彼此是一種「溝通」,而不是一種劃界線「區分你我」;我來試著告訴你我的感受,也試著證明自己沒被你臆測的那些要素給影響了。這無損你我繼續喜愛看電影這件事。
演員介紹
克里斯潘恩(Chris Pine)飾演 伯尼韋伯(Bernie Webber)
荷莉黛葛蘭格(Holliday Grainger)飾演 Miriam
會覺得這演員有美、日混血兒的味道。
爬心得文時發現好像很多觀眾討厭她,歸納一下原因大致上都是她太任性了:交往沒幾個月就要求男生娶她、任性的要求長官把她先生調回來等等。
我個人則是不會討厭這個角色,猜想是不是我說的那種狀況,可能覺得電影劇本很瞎,但無法明確說出哪些點很瞎,所以把觀影時的負面感受找個原因來歸納,結果歸納到她身上去。不過也有可能就是真的討厭這個角色啦。
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飾演 西博(Ray Sybert)
也是爬文時看到鄉民介紹他是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的親弟弟,發現很多人在談這部電影時幾位男演員就佔了超大的篇幅,個人是比較沒有什麼偶像崇拜習慣的,這可能也是觀影感受的重要差異之一。
班佛斯特(Ben Foster)飾演 瑞奇(Richard Livesey)
艾瑞克巴納(Eric Bana)飾演 Daniel Cluff
關於片名
個人覺得這片名相當不洽當,與《絕地救援》(The Martian, 2015)過於類似,且相似「援類」片名好像也不少。
電影週邊
電影海報
廣告看板
原著作品(應該算口述歷史)
書名:The Finest Hours: The True Story of the U.S. Coast Guard’s Most Daring Sea Rescue
作者:Michael J. Tougias、Casey Sherma
發行日期:2007年(初版)
觀賞平台
這是用「免費電影交換卷」看的,為避免有心人士列印假交換卷,我把照片壓縮成長寬1600以下的大小,為避免有人模仿工作人員筆跡,我把簽名馬賽客了。會不會想太多了?XD
觀賞戲院:今日秀泰影城 (捷運西門站)(台北市萬華區) 4廳
關於文章
心得速記
【電影資訊】
電影名稱:The Finest Hours(美國)
其他名稱:絕命救援(台灣)、怒海救援(香港)、怒海救援(網路)
國家:美國
語言:英語
影片年份:2016年
製片公司:Walt Disney Pictures、Whitaker Entertainment、Red Hawk Entertainment
台灣發行:博偉電影
導演:克雷格格里斯佩(Craig Gillespie)
編劇:
史考特席佛(Scott Silver)
Paul Tamasy
Eric Johnson
Casey Sherman …… 原著
Michael J. Tougias …… 原著
演員:
克里斯潘恩 Chris Pine …… 伯尼韋伯 Bernie Webber
荷莉黛葛蘭格 Holliday Grainger …… (伯尼女友) Miriam
班佛斯特 Ben Foster …… 瑞奇(自願前往船員之一) Richard Livesey
凱西艾佛列克 Casey Affleck …… 西博(T2上主導者) Ray Sybert
艾瑞克巴納 Eric Bana …… (主管) Daniel Cluff
葛拉罕麥克塔維什 Graham McTavish …… Frank Fauteux
凱爾加納 Kyle Gallner …… Andy Fitzgerald
Rachel Brosnahan …… Bea Hansen
John Magaro …… Ervin Maske
Benjamin Koldyke …… Sam
喬許斯圖特 Josh Stewart …… Tchuda Southerland
亞伯拉罕班魯比 Abraham Benrubi …… Tiny Myers
Keiynan Lonsdale …… Eldon Hanan
約翰歐提茲 John Ortiz …… Seaman Wallace Quirey
博納普 Beau Knapp …… Mel Gouthro
Kristen Annese …… Principal Dancer
Matthew Maher …… Carl Nickerson
London Hall …… Fisherman’s Wife
Alexander Cook …… John Stello
劇情簡介
改編自真實災難事件,《充氣娃娃之戀》導演克雷格格里斯佩最新執導作品,《星際爭霸戰:闇黑無界》克里斯潘恩、影集《紙牌屋》瑞秋布羅斯納漢、《刺殺傑西》凱西艾佛列克、《紅翼行動》班佛斯特、《仙履奇緣》荷莉黛葛蘭格、《黑鷹計畫》艾瑞克巴納主演。
一場規模空前的風暴在美國東北角掀起駭人狂風和滔天巨浪,兩艘大型油輪就在狂風暴雨中撞裂成兩半。一組海岸防衛隊冒著生命危險,在零下低溫和70英尺的巨浪威脅下,靠著單薄的救生艇,要與時間和天氣競賽,搶救岌岌可危的油輪組員性命。
這場救援寫下美國海巡史上新頁,是以最小的救難單位與快速反應小艇救出最多人的紀錄。拜此所賜,美海巡單位在2011年營建了一艘153英尺的快速反應救難艇,便以柏納韋柏命名,紀念柏納韋柏的救援精神,也希望帶來好運。
延伸閱讀
目錄:電影 | 影評 | 公視 | 上映電影 | 推薦電影 | 遊戲 | 臉書 | 100顆愛心 | 車站標籤 | 美食標籤 | 標籤
分類:食 | 食記 | 下廚 | 住 | 住宿 | 行 | 交通工具 | 車站 | 育 | 展覽 | 民俗 | 古生物 | 樂 | 戲院 | 旅行 | 農場 | 體驗 | 店家 | 蓋章 | 動 | 運動 | 網路 | APP | KUSO | 心得 | 書籍 | 電視
說明:版面說明 | 核心價值 | 引用說明 | 部落格使用 | 發問須知
聯繫闕小豪:Facebook、Google+、E-mail:[email protected]
目前部落格較適合用電腦網頁閱讀。歡迎轉貼網址,若欲引用、複製部分或全部內容,請先徵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