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在永恆之門》影評:梵谷死亡之謎新解讀
At Eternity’s Gate(美國, 2018年) / 梵谷:在永恆之門(台灣) / 梵高.永恆之門(香港) / 永恒之门(網路)
描寫過梵谷的影視作品很多(20部以上),電影《梵谷:在永恆之門》並不是一部能幫觀眾對梵谷有個初步認識的傳記電影,而是著重梵谷在法國南部亞爾的生活,他的畫作也是以這個時期的作品最為知名。
不過梵谷許多廣為人知的事件都是個謎,如為何會在與高更見面後發生割耳事件,電影劇本並沒有靠腦補創作出合理的解釋,但又要描繪這些事件,在描寫上就有些空虛。但電影也有針對近年新發現的事物或論點,加入新的描寫,如梵谷普遍被認為是自殺,在電影中就採用了新觀點。
電影風格上,大量採用帶入現代觀點,去描寫角色當時的心境,舉個例子來說有點像中國的三國時代已被翻拍過N次,不同時代都會帶入當代的觀點去描寫角色行為模式那般,如《三國》 (2010年)或《軍師聯盟》(2017年)。《梵谷:在永恆之門》也是用這樣的風格來寫台詞,如高更對於當代其他藝術家的評語,或是梵谷認為自己或許生錯時代。
觀影情報
上映:2019/02/22 |
片長:112分鐘 |
級別:普遍級(0+) |
評分:IMDb(6.9/8千+)、豆瓣(6.0/9百+)、爛番茄(80%/123) |
官網:電影預告、臉書(7千+) |
片尾彩蛋:跑演職表後約1分30秒出現,完整演職表+片尾約9分鐘。 |
主要獎項:奧斯卡入圍(1) @ 2019年奧斯卡 |
相關文章:影評 | 演員 | 片尾 | 宣傳發行 |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真人真事改編電影、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畫家、精神病院;綿羊、槍傷 |
年代:1888年~1890年 |
背景:法國亞爾 |
影評
新故事
1, 片尾字卡有提到在梵谷逝世的126年後(2015年)才發現一本筆記上有65幅素描,電影對這段的推斷與詮釋是:咖啡廳女主人送給梵谷一本筆記,梵谷拿來素描,後把筆記還給(或送給)女主人時,女主人連翻都沒翻就把筆記擺回書堆中,這本筆記在126年後才被發現。
2, 已知的狀況是,1890年7月27日傍晚,梵谷帶著槍傷走回客棧,找醫生來看,醫生只做了些應急處理而沒把子彈取出,隔天他弟特奧來看他時狀況還不錯,但後來傷口感染惡化,他於29日凌晨去世。
世人普遍認為梵谷這槍傷是自殺,不過近年也有種論點,認為該槍傷不像是梵谷自己開槍射擊自己,有可能是他人(附近的小混混)所為,而梵谷之所以無法說明他遇到什麼事(是自己開槍或被開槍),是當時他的精神狀況所致。電影採用這觀點,描寫梵谷遇到當地兩名小混混,在他作畫時上前鬧事,後導致槍擊事件。
重現梵谷事蹟部份
1, 像有名的割耳事件,電影並沒有解釋得很清楚,這同樣是礙於後世對此事所知有限,知道高更去找梵谷後,兩人之間發生了些衝突,後來梵谷就把耳朵割下,寄給當地一名他和高更都認識的妓女。電影並沒有私加臆測過程,只演了警察詢問過程,而梵谷回答『他想向高更致歉』。
個人會覺得在論述這種原因不明的歷史事件,適合用紀錄片的方式討論,呈現多方論點,或乾脆在劇情片中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演了卻只演已知事項,對多數觀眾來說都是沒太大意義的劇情。
2, 梵谷在世時只賣出過一幅畫作《紅色葡萄園》(The Red Vineyard, 1888年) ,在電影中他看到自己的作品都擺在弟弟特奧家,開口詢問『完全都沒賣出去嗎?』(大意)。
3, 從電影中可以看到梵谷相當倚賴特奧,事實上,他寫給特奧約有800封書信,在經濟困頓時都是靠奧約援助,以及特奧才剛向未婚妻求婚,當晚就因為發生梵谷割耳事件而趕去亞爾看他。
4, 重現名畫《嘉舍醫師的畫像》(Portret van Dr. Gachet, 1890年)繪畫過程時兩人的對話,當時梵谷已住進精神病院,保羅·加謝醫生是他的治療醫師也是他的好友。
5, 經典畫作《星夜》(De sterrennacht, 1890年)、《向日葵》系列(1888~1889年)、《絲柏樹》(Cypresses, 1889年)皆有在電影中出現。
電影風格
以現代視角詮釋古人物心境
電影用了不少現代視角來詮釋梵谷、高更等人在當代的想法,如高更認為酒館、巴黎那群藝術家是不懂得藝術的,或是梵谷認為自己可能生錯年代,欣賞他的人還沒出世,像這種想法都是以我們現代兩位藝術家認可的視角來描寫。
主要得獎紀錄
2019年 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完整名單)
入圍,最佳男主角:威廉·達佛(Willem Dafoe) |
觀賞平台
這是受「車庫娛樂」邀請觀賞的電影特映會,觀賞戲院:車庫娛樂試片室
心得速記
版面介紹 | 網址規則 | 核心價值 | 引用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