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先鋒》影評:我們總是得在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的狀況下尋求發展
First Man(美國, 2018年) / 登月先鋒(台灣) / 登月第一人(中國.香港)
阿姆斯壯是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類,這幾乎是人人皆知的常識,不過把第一次登月這件事拍成電影卻是第一次。電影該編自傳記《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壯的人生》,故事放在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於1961到1969年的生平故事,
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執導過《進擊的鼓手》、《樂來越愛你》等電影,同時也是《科洛弗10號地窖》的編劇,每部作品都相當令人驚艷,亦受到奧斯卡的肯定,《登月先鋒》依然相當被看好能拿下不少獎項。
不過我覺得電影並不是評價很好就一定適合所有觀眾,觀眾如何挑選到自己喜愛類型的電影,跟用正確方向的期待去進戲院觀賞,更是我想要分享的。
《登月先鋒》有個很大的特色在於導演選擇怎樣去呈現這個故事,包括電影把主軸聚焦在何處,畫面的呈現與配樂搭配等。電影並非以安全的大眾娛樂為取向,它不是一般的災難片或勵志電影,沒有過多的狗血情節與愛國情操,主軸放在人類在面對這未知領域探索上的不確定感,不確定儀器是否能正常運作,不確定哪邊會出現意外,不確定這整個計劃是否能成功,以及就算能成功是否又真的值得犧牲如此龐大的金錢與人力甚至是人命,主軸聚焦在阿姆斯壯這位參與者與其家庭互動的生活上,來呈現這些。
在畫面呈現上,電影多數時刻採相當貼近演員臉龐的距離拍攝,而不是以觀眾能舒適觀賞的距離,會認為這是想逼發出演員最大的演技潛能。我們在跟人互動時,都會參考對方的肢體語言,生氣、憤怒、喜悅、不安,那也是較容易詮釋的演技,但把鏡頭放在演員臉部五官特寫後,就更考驗演員演技、鏡頭安排等電影幕後製作等的功力,你可以把整部電影的完成想像成是《進擊的鼓手》中的嚴格指揮特倫斯‧佛烈契,而整部電影的演員、製作團隊,包括導演自己都是那個被逼迫發揮出最完美演出的男主角安德魯‧奈曼那般。
- 附註:大家都有印象的電影《阿波羅13號》(Apollo 13, 1995年)是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
適合看IMAX嗎?
IMAX 簡單來說可分成直接用 IMAX 攝影機拍攝,跟透過 IMAX 獨家技術後製成 IMAX 畫面,這部電影在登月部分是採 IMAX 攝影機拍攝,在呈現月球表面那段畫面,壯闊、寂靜,非常適合進 IMAX 戲院觀賞,也能看到這是電影主打項目之一。
而前面提到電影有大量近距離角色臉部特寫畫面,若坐太前面壓迫感會很重,且對得倚靠字幕的觀眾來說會很吃力(無法在看字幕的同時又能看到完整畫面),電影也有許多晃動鏡頭來重現飛行員或太空人飛行時的感受,挑選戲院影廳後1/3的座位是比較完美的。
觀影情報
上映:2018/10/26 |
片長:138分鐘 |
級別:保護級(6+) |
評分:IMDb(7.7/1萬+)、豆瓣(7.9/1千+)、爛番茄(88%/300) |
官網:電影預告、臉書(3萬+) |
片尾彩蛋:無劇情,聲音類小彩蛋,演職表約7分0秒。 |
主要獎項:奧斯卡入圍(4)、奧斯卡得獎(1) @ 2019年奧斯卡 |
相關文章:影評 | 演員 | 特殊片頭&演職表 | 宣傳發行 |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尼爾·阿姆斯壯、登陸月球(雙子星計畫、阿波羅計畫);葬禮、黑膠唱片、抽菸 |
年代:1961年~1969年 |
背景:莫哈韋沙漠/Mojave Desert @ 美國西南部、艾靈頓空軍基地、白宮、甘迺迪角/Cape Kennedy(後改為卡納維爾角/Cape Canaveral)、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 |
影評
電影表現方式
電影聚焦主軸
《登月先鋒》在威尼斯影展放映後,就有批評聲音認為電影沒能重現尼爾·阿姆斯壯在月球上插上美國國旗的畫面,甚至發起抵制運動。僅個人從電影中感受到的,我反倒認為電影並未歌頌人類登陸月球此一創舉,反而用一種滿滿「不確定性」的視角來看待這件事。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人類登月計畫是成功了,但在計畫的發展過程,種種不確定因素與意外中的失敗打擊,電影用阿姆斯壯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他在一次又一次參加同事喪禮的過程,以及不確定自己每次出任務後是否還能平安歸來,甚至不知道該怎麼好好跟孩子說明自己「可能無法平安回來」,逃避面對孩子,讓妻子去處理這些事。
阿姆斯壯不曉得自己能否安全回家,「美國」也不曉得這個計畫是否一定會成功,我認為電影透過這個過程傳遞了一件事:我們總是得在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的狀況下尋求發展,大到人類發展過程,第一次出走非洲、第一次橫渡海洋、第一次飛上天空,小到個人計畫,比如導演與編劇把主軸聚焦在他們想傳達的想法、用這種手法拍攝電影會不會獲得認同。
我們很難定義人類每個發展的背後是好是壞,多數科技都是基於人類最原始的本能「需求」而來,我們希望生活更便利,於是發明各種科技,我們好奇那些我們所不知道的事物,所以我們探索,從活動範圍到外太空。與其獨獨讚頌美國,倒不如說是基於我們人類本能而做出的決定與嘗試,永遠都會有人為了不能肯定的未來去努力與犧牲,只為了讓全體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 新聞:不見「插國旗」經典場景,美太空人登月電影挨轟「不愛國」 阿姆斯壯家人聲明:這是全人類的成就 2018-09-04 風傳媒(連結)
拍攝手法
電影多數鏡頭都是用相當貼近演員的臉部特寫呈現,會覺得導演有在刻意避免用肢體動作來呈現情緒,而前面也有提到這是一種較直接傳遞訊息的方式,反過來要用表情來詮釋,除了演員演技外,還要其他電影製作層面技巧的搭配。
印象較深的幾個畫面是,阿姆斯壯回家面對兒子時,妻子珍妮特已感受到他的情緒怪怪的,支開兒子後詢問『又有組員罹難了嗎?』(大意),短短幾幕畫面卻也呈現出不少資訊:阿姆斯壯個性壓抑、珍妮特善於觀察,演員也頗能透過表情詮釋情緒。
另外較明顯的像是阿姆斯壯發怒時,大多都不在畫面之內(缺少了讓他拍打桌面的肢體動作),但不影響觀眾去感受到阿姆斯壯的情緒。
利用觀眾懂的方式塑造危機感
電影多次利用儀器或以顯示數字,或以顯示水平軸的方式,搭配以駕駛員的視角呈現艙內狀況,讓觀眾很容易感受到角色的處境。
主要得獎紀錄
2019年 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完整名單)
入圍,最佳音效剪輯:Ai-Ling Lee、Mildred Iatrou Morgan |
入圍,最佳混音:Jon Taylor、Frank A. Montaño、Ai-Ling Lee、Mary H. Ellis |
入圍,最佳藝術設計:場景設計 Nathan Crowley、布景裝飾 Kathy Lucas |
得獎,最佳視覺效果:Paul Lambert、Ian Hunter、Tristan Myles、J. D. Schwalm |
觀賞平台
這是受「UIP」邀請觀賞的電影特映會,觀賞戲院:美麗華大直影城 IMAX廳
心得速記
版面介紹 | 網址規則 | 核心價值 | 引用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