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那時·此刻》金馬獎五十週年簡史

Movie, 我們的那時·此刻(台) / The Moment(英文) / 我们的那时·此刻(網), 電影海報

我們的那時·此刻(台) / The Moment(英文)

原是金馬獎五十週年時推出介紹金馬獎由來與演變的紀錄片《那時此刻》,減少部份金馬獎演進史,加入台灣過去五十年來重大事件後的院線電影版。

由於影片長度時間有限,影片的走向比較偏向是勾起觀眾回憶,如果觀眾知道電影中談論的事件或某些社會現象,能體會到電影有些想表達、略為隱晦的諷刺,但若沒經歷過那個年代或對那些事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沒感受的話,就變成很平凡的在看簡略歷史事件。

 

觀影情報

.上映日期:2016/03/04

.片長:113分

.級別:普通級

.電影資訊:@IMDb(無)、@爛蕃茄()、@臉書專頁(1萬讚+)

.片尾劇情:有《刺客聶隱娘》《我的少女時代》幕後花絮

.電影預告:官方 YouTube 影片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金馬獎

 

寫作是一種觀影後的感受整理,很多時候都是在整理過程才慢慢去了解這部電影,若少了這個過程,很容易造成是用很表面的方式去感受一部電影。自從有部落格後,幾乎可以說是每部看過的電影都會寫心得,不過最近工作多,這部電影看完硬了拖了近一個月才寫,當初輔助的筆記是做了不少,但仍可能有遺忘或疏漏,若有錯誤歡迎告知。

 

電影想表達什麼

得獎作品有他的歷史背景考量

依照我的個性,會認為獎項既然名為「最佳」什麼獎,就是要頒給表現最優異的作品。

而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幾次去看金馬獎都覺得得獎作品一點都不實至名歸(僅從我有看過的作品去評論而已),那時會對這樣的現象有些懷疑,認為那不是一個具有參考價值的獎項。

這部紀錄片有提到造成部份這現象的原因,因為當時金馬獎還背負為總統生日祝賀的任務,或因為當時黨政不分,或因為當時台美斷交、台灣退出聯合國等原因,能得獎的作品都是符合當時黨政高層欲宣揚的理念的作品。

華人社會都習慣以成敗論英雄,缺少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不去探討事情發生原因的細節,僅用「結果」去評論一個作品的好壞優劣、甚至用結果去分析「做事成功的方法」,那都是非常粗糙的方法。

紀錄片還有提到有段時間香港電影總是抱走絕大多數獎項,後來也提到香港電影在台票房的式微,這大概也需要花個幾年觀察過電影走向的觀眾,比較能知道這部紀錄片在「口白」以外想表達的事物。

我會覺得這是一部「本身已經知道電影想表達哪些事情」的觀眾看了才會有所感觸,像「對!那個年代真的就是那個樣子」這類的感受。但對於年輕朋友來說,能從中認識歷史或獲得啟發的部份有限,或許導演不想在紀錄片加入太多強烈的個人主觀評斷,但因為談及的歷史範圍長達50年,變成所有的事情都是點到為止,有的甚至連點都還沒點到。

 

較有感觸的事

.以前播放電影前觀眾要先起立唱國歌

這是我印象很深刻的事,可是鮮少有回憶類的電影提到此事,像是《我的少女時代》或《六弄咖啡館》(2016)等年代符合的電影也都沒提到。

.侯孝賢的崛起

Advertisements

原來侯孝賢導演以前做過那麼多事情呀,看了這部紀錄片才能體會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觀眾在追他的電影。

 

電影是跟觀眾互動的

每個人對錢的定義不同,有的人認為錢夠用就好,剩餘的錢可以拿去幫助弱勢,有的人認為有錢就是要拿來炫耀,享受其他人崇拜的眼光。仔細談又可以分更多,賺錢的方式(即使已經很有錢了仍要拼命賺錢)、錢分配的方式(借貸或贈與都算)、使用的方式(有錢但很摳、很省或很節約)等等。

拍電影也是,有的人認為電影是要拍來跟觀眾互動的,是要簡單明瞭的傳遞想法跟觀眾分享,也會有人拍電影就是為了自身的成就,他才不介意觀眾能不能理解、他的作品表達能力又如何,但如同炫富的人仍然會有大批的追隨者,任何一種類型的導演只要名氣夠就會有追隨者(不被認識當然不會有追隨者,所以名氣夠是個前提,但吸引到的是怎樣的族群就有差了)。

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導演楊力州想走的就是與觀眾互動的方向。

 

資訊整理

引用電影畫面:王哥柳哥遊台灣(1958)、養鴨人家(1965)、蚵女(1964)、一個女工的故事(1979)、心有千千結(1973)、彩雲飛(1973)、我是一片雲(1977)、龍門客棧(1967)、俠女(1971)、英烈千秋(1975)、覓橋英烈傳(1977)、八百壯士(1976)、梅花(1976)、卻上心頭(1982)、成功嶺上(1979)、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小城故事(1979)、錯誤的第一步(1979)、女性的復仇(1972)、光陰的故事(1982)、小畢的故事(1983)、看海的日子(1983)、兒子的大玩偶 | 小琪的那頂帽子、兒子的大玩偶、蘋果的滋味(1983)、戀戀風塵(1986)、恐怖份子(1986)、七匹狼(1989)、童年往事(1985)、搭錯車(1983)、稻草人(1987)、悲情城市(1989)、三個女人的故事(1989)、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無言的山丘(1992)、青少年哪吒(1992)、熱帶魚(1994)、甜蜜蜜(1996)、香港製造(1997)、推手(1991)、臥虎藏龍(2000)、美麗時光(2002)、雙瞳(2002)、可可西里(2004)、跳舞年代(2003)、南方澳海洋紀事(2004)、翻滾吧!男孩(2005)、奇蹟的夏天(2006)、街舞狂潮(2010)、金城小子(2011)、看見台灣(2013)、海角七號(2008)、不能沒有你(2009)、女朋友。男朋友(2012)、爸媽不在家(2013)

引用電影海報或劇照:星星月亮太陽(1961)、我女若蘭(1966)、寂寞的十七歲(1967)、家在台北(1970)、功夫(2004)、艋舺(2010)、雞排英雄(2011)、賽德克·巴萊(2011)、陣頭(2012)、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

人員訪談:秦祥林、趙薇、小野、謝孟起(職業軍人|影迷)、張永正(職業軍人|影迷)、沈振宇(職業軍人|影迷)、柯俊雄、張艾嘉、黃建業、李行、侯孝賢、關錦鵬、朱延平、塗翔文、虞戡平、王童、焦雄屏、成龍、陳玉勳、李光爵、陳可辛、陳果、姜文、李安、陳國富、魏德聖、戴立忍、桂綸鎂

引用電影演員:恬妞、周星馳

引用頒獎典禮得獎人員:劉德華

新聞畫面:宋楚瑜宣佈中美斷交消息(1979)、蔣中正總統逝世(1975)、美麗島軍法大審(1980)、大埔事件、台灣解嚴(1987)、520農民運動(1988)、野百合運動(1990)、李師科搶案(1982)、張慶國龍貴雲劫機(1988)、劉邦友血案(1996)、彭婉如命案(1996)、白曉燕命案(1997)、香港佔領中環事件(2014)、金馬獎開放中國影片競賽(1996)、921大地震(1999)、SARS疫情爆發(2003)、天橋挾持女兒事件(2003)、大埔事件藝界人士(柯一正、戴立忍)

謝謝你:阮經天、張孝全、柯淑勤?、?、?、石錦航(五月天石頭)、鍾麗緹、宋芸樺?、陳妍希、劉青雲、柯震東、王大陸、?、?、?、李易、鄭人碩、聞天祥、葉天倫、?、鈕承澤、?、陳玉勳、陳可辛、李行、魏德聖、馬志翔、?、張艾嘉、李康生、?、?、?、?、陳果(訪問)、?、李幼新、任達華、陳意涵、?、藍正龍、張震、?、孫越、黃建業(訪問)、關錦鵬(訪問)、姜文、?、?、?、趙薇、黃渤、?、陳國富、王童、侯孝賢

 

附註:此次是用電腦觀賞,用螢幕截圖軟體拍了200張圖,本想記錄電影中有提到的歷史事件與得獎電影作品與電影人員,但發現好像還是漏了不少。主要是引用電影演員、頒獎典禮得獎人員這兩個部分漏比較多。

另外也想整理最後「謝謝你」的部分,但蠻多人小豪都不認識的,暫時使用「?」表示,若以後有查到資料,會以列出該人員名字背後註記(查詢)表示是透過查詢後得知的。

 

電影劇照

Movie, 我們的那時·此刻(台) / The Moment(英文) / 我们的那时·此刻(網), 電影劇照

Movie, 我們的那時·此刻(台) / The Moment(英文) / 我们的那时·此刻(網), 電影劇照

Movie, 我們的那時·此刻(台) / The Moment(英文) / 我们的那时·此刻(網), 電影劇照

Movie, 我們的那時·此刻(台) / The Moment(英文) / 我们的那时·此刻(網), 電影劇照

Movie, 我們的那時·此刻(台) / The Moment(英文) / 我们的那时·此刻(網), 電影劇照

Movie, 我們的那時·此刻(台) / The Moment(英文) / 我们的那时·此刻(網), 電影劇照

電影劇照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