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魚》電影版 影評:製作水準令人驚艷的國片

Movie, 鬥魚(台灣, 2018) / The Outsiders(英文), 電影海報, 台灣

鬥魚(台灣, 2018年) / The Outsiders(英文)

這部《鬥魚》電影版在商業類型國片中,製作層面技術尤其是畫面呈現這一塊相當令人感到驚艷,頗有大幅追趕韓國電影的味道。台灣電影產業並不怎麼完善,多數電影都是走小成本製作,但這部會讓我對台灣製作的電影刮目相看。

電影畫面清晰明亮,運鏡不俗,跟許多同成本拍攝卻是電視劇等級的鏡頭比較起來很精緻,在打鬥或追逐場景上,有頗帶有韓影狹窄空間的打鬥風,特殊穿透建築的視角也是國片罕見。年代重現上清晰卻復古風十足,美術表現優異。

製作層面有些小缺點仍可以進步,新生代演員演技在國片中屬相當優異,但現行環境電影已是全世界彼此競爭,跟外國電影比起來就還有進步空間,部分採用事後配音處也稍嫌明顯。

劇情部分是這部電影無法避免的硬傷,電影改編自2004年的同名電視劇與其原著《小雛菊》,它把長達20集的劇情透過改編後在短短2個小時內呈現,對於許多看過電視劇的觀眾而言,不免會在比較之下覺得不滿意。

有別於同樣是電視劇受歡迎後推出電影的作品像《痞子英雄》、《犀利人妻》都是在劇情上做延伸的番外篇,翻拍本來對觀眾來說就容易受原先角色的既定形象影響,認為新演員不如舊角色選角來得好(但《鬥魚》電影版真的選得不錯),也容易對於簡化過後的電影版感到失望。

且《鬥魚》上映時,不少觀眾正值青春期,再次進場觀賞電影版已過而立之年,加上不同觀賞平台(看電視時對作品的要求會比較低),都容易讓人在憑「印象」的狀況下來比較。倒是建議不要用這種比較心態來看,它沒有那麼不堪,好好享受電影版帶來的趣味。

相關文章:影評 | 演員宣傳

 

觀影情報

  • 上映:2018/08/17
  • 片長:119分鐘
  • 級別:輔導15級(15+)
  • 評分:IMDb(無)、豆瓣(無)、爛番茄(無)
  • 官網:電影預告臉書(6千+)
  • 片尾:無,演職表約5分30秒。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眷村、校園生活、飆車、黑幫;鋼琴、收音機、撞球、髮禁、剪票員、剉冰、重機、MTV/影音包廂、警察打人、戰士授田憑據/戰士授田證、呼叫器/BB.Call、饅頭配豆腐乳、剝皮辣椒、風琴、釣魚、夜店

電影背景:復興新村(虛構)、正誠高中(虛構)、U1電影館(虛構)、夜店 Lobby | 1987年、2001年

 

影評

電影製作

年代呈現

  • 髮禁
  • 公車剪票員
  • 騎車翹孤輪:唸書時這真的還蠻流行的,現在不知道是過了那個年紀還是文化的改變,似乎比較少看到。
  • 飆車:不確定電影中的場景是哪,在台北生活的人而言,該狀況跟以前飆車聖地大度路的狀況很像。
  • MTV/影音包廂:現在還是有,但以前真的蠻流行的。電影中似乎把U2電影館改成U1電影館。
  • 警察打人:電影蠻刻意在呈現以前警察執法時,動不動就拿起警棍打人,這呈現有點惡趣味風格。
  • 戰士授田證
  • BB.Call
  • 眷村飲食文化:饅頭配豆腐乳、豆漿、剝皮辣椒
  • Converse 帆布鞋:我不確定電影背景那個年代有流行過 Converse 帆布鞋嗎?
  • 矮騾子:這個詞是台灣的說法,因電影《古惑仔》(1996年)系列電影廣為華人圈所知,原香港用詞是古惑仔,而「揸Fit人」則被台灣翻成「扛霸子」。
  • 妙聲牌風琴

電影在年代重現上美術做得不錯,像《我的少女時代》(2015年)就比較像是種懷舊情懷,那個年代的物品是出現了,但時代感沒出來;相較之下就會覺得國片是有在進步的,不過夜店的部分或許是找不到場所可以拍攝,時代感不太像。

 

畫面

這部電影最讓我驚豔的就是在畫面呈現的部分,畫面清晰明亮,跟《六弄咖啡館》差不多,運鏡不俗,不少賀歲片雖同樣是花重本拍攝,但鏡頭就是很糟糕,甚至不如電視劇,感覺只有機器新穎先進,掌鏡者完全不具備任何技術或美感。而《鬥魚》在鏡頭上具有電影等級的水準,像小燕子被載那段拍得很美。

開場那場追逐,或影音包廂那場打鬥,用俯視角度拍攝,透視每間包廂,讓我想起《厄夜變奏曲》(Dogville, 2003),後有幕側面的透視圖,則帶有韓國電影的風格。這些不同風格的畫面呈現在韓國電影中很稀鬆平常,但在國片中我還是首次看到(就我有看過的而言),看到電影做出這些突破,個人是感到相當驚艷的。

 

配音

電影有不少片段能聽出演員台詞是事後配音的,雖不知道為什麼不現場收音或是技術上有什麼困難處,但幾處配音的部分還蠻明顯的,對講究的觀眾而言還蠻容易感到突兀的。

 

電影的致命傷

會認為電影選擇翻拍14年前的電視劇是個環境條件相當不利的致命傷,首先是多數人會對於首次接觸的作品容易有較高的評價,就像小說翻拍成影視作品後,評價會變高的並不多,影視作品之間的翻拍也是如此,只有少數例外。

其次是喜愛《鬥魚》電視版的觀眾很多當時正值青春時期,等到三十來歲再觀賞電影版時,多數是基於當時的印象來做比較,就我自己的例子而言,對青少年時期觀賞過的《天降奇兵》(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2003)、《星際大戰》(Star Wars)前傳三部曲」等電影,記憶點是「很好看」,但等真的花了時間在15年後重看,落差是非常大的,若我是在沒複習的狀況進場看續集或是翻拍作品,可能就會覺得還是原始的好看,這算是一種迷思吧。

再來就是觀賞平台的不同,電視劇因為是在比較休閒的狀況下觀賞,剛吃飽飯休息,或是邊吃水果、零時,有點打發時間性質的心態觀賞,大多對作品要求會比較低。但看電影多得額外花上交通與金錢到戲院去觀賞,也是全神貫注於銀幕上,就容易用較嚴格的標準在審視作品。如果《鬥魚》電視版也是得每天安排時間去戲院觀賞,或許沒多少人願意重新複習一次,這就是觀賞平台上的差異。

我個人是沒有看過《鬥魚》電視劇版,但這幾年較頻繁觀賞電影與電視劇的狀況下也有些觀察,認為這三個原因會深刻影響電影版的評價。

 

電影版與電視版差異

電影版是重新翻拍,劇情、人物設定、角色關係上大致是沿用電視版與原著小說的設定,電影版基本的角色設定都有被沿用:單子暗戀小燕子、紅豆暗戀于皓,但少了不少角色(老鼠、筱蝶、于奶奶、玫瑰、力哥等,阿雄這角色則是用魁哥取代),或者說是電視版後半段的故事在取捨下被拿掉了。

或許是想讓看過電視版的觀眾有新鮮感,尾聲時讓于皓、單子、阿奇三兄弟同時被暗殺(電視版應該只有一個?有看過電視劇的,應該會對電影針對阿奇腿部被攻擊的描寫有印象,在電視劇中他也是腳被開槍射擊),這段三人被砍,血隨著雨水擴散的俯視角度拍得不錯,而某個在電視版中被賜死的角色則是安然無恙的活著。

14年後,單子在獄中被刺但沒死,出獄了,阿奇去找他送喜帖,要他來參加阿奇跟紅豆的婚禮,單子也在參加婚禮時再次見到小燕子。這個部分就是有看過電視版的才比較會有感觸,飾演單子、阿奇、紅豆、小燕子的演員是電視劇版的原班人馬(不過這個驚喜在電影宣傳時已大量曝光,只是沒說明他們分別是飾演哪個角色),設定為14年,也是電視版與電影版間隔的時間。

 

觀賞平台

Movie, 鬥魚(台灣, 2018) / The Outsiders(英文), 電影票(特映會)

這是受「星泰國際」邀請觀賞的電影特映會,觀賞戲院:今日秀泰影城 8廳

這場特映會特別安排在8樓8廳、晚上8點開演,應該是取其發發發的諧音吧。

 

Movie, 鬥魚(台灣, 2018) / The Outsiders(英文), 心得速記

心得速記

Advertisements

 

版面介紹 | 網址規則 | 核心價值 | 引用資料

Advertisements
部落格作者:闕小豪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

Advertise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